喉风门主论
《医论选要》曰∶缠喉风者,热结于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也。治疗之法,微者可以咸软之,大者可以辛散之,或去风痰,或解热毒。如肿甚药不能下者,以药灌鼻中,令吐之。外以拔毒之剂敷之,热退肿消为吉。
窦汉卿曰∶夫缠喉风属痰热,咽喉里外皆肿者是也。外面无肿者,必身发热面赤,此乃热毒之气极也。外面有肿者,身亦发热,邪火发外之原也。或牙关不强,外面不肿,但喉中红者,曰暴感,热在心,如左边病退传右边,此余毒未尽故也。咽喉有数证,有积热,有风热,有客热,有病后余毒未除,变化双乳蛾者,且如病中喉间有肿红色数月,其光似镜者,此积热也。且如喉中有肿,其色微白,其形若臂者,此风毒喉痹也。此热毒因而感风相搏而发故也,或咽中有肿,其色带紫色者,此乃客热,谓其人暴感热毒之气,壅塞喉间,须用木通、元参、生地、黄芩、黄连、山栀仁,泻心经之火为要。或有传变木舌者,皆心热蕴积于胸中,故口中痰臭,服剂以凉膈为要,搓药以冰片散佐之,或用小 刀点之,以出紫血。(《全书》)
又云∶缠喉风外证如蛇缠颈,身发潮热,头目大痛,其证肿如紫糖色,内证其肿红线白色,肿塞不见咽下。吹药内加雄黄、冰、麝,服荆防粘子二陈汤,急用鹅毛蘸灯窝浊油,搅去痰涎三四碗方活;如痰不能去,难生矣。须要避风。
又云∶哑瘴喉风,乃风痰犯于咽膈之间,因此口不能言,牙关不开。急用蟾酥磨水滴入鼻孔即开,随用桐油滴入喉中,仍将鹅毛搅喉间,风痰出尽,再用甘草汤解桐油之气,吹药,更服荆防败毒散。如若面紫舌青唇黑,鼻流冷涕,爪甲俱青,目中多泪,俱不治。
又云∶弄舌喉风,此证哑不能言,舌出常将手拿,急将两手大指侧爪甲缝用三棱针,每指刺三针,有血可治,无血不治。若针少商穴亦妙。用铜匙排开口,用胆硝丹吹入喉中,灯窝内油脚再用鹅翎蘸搅出痰涎,仍服雄黄化毒丸七丸,清茶送下,后服疏风甘桔汤,频吹冰片散。
窦梦麟曰∶缠喉风因肾经有热,内枯不能上润,致令心火强盛,故发此证。如喉间雷响者不可治,切宜仔细。
又曰∶呛食喉风,此证因热毒在于心经,咽喉燥而无痰。若呛食者不可治;如久不治,变为飞丝劳毒,能伤人命。
又曰∶脚根喉风,此证脚根发起,至于喉间,或一年发一次,半年发一次。切忌热物,不得伤于怒气。其病一日行一穴,至七日行七穴,虽然不妨,只是要发。用吹喉药,仍服败毒药。如肿恶发泡者死。
男子患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下。余以疏风清热药灌六十余次,外以阳起石烧研同伏龙肝等分和匀,新汲水调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
胡景周曰∶如用桐油探吐,或吹药吐痰后,而肿不消,或人事不知者,急用针刺患处,以去恶血即苏。
奎光曰∶缠喉风因心中躁急而发,先二日必胸膈气紧,出气短促,忽然咽喉肿痛,手足厥冷,颈如搅转,热结于内,肿扰于外,且麻且痒,喉内红丝缠绕,手指甲白,手心壮热,喉肿而大,风痰壅盛,声如拽锯,是其候也,最为急证。初起一日夜,目直视,喉中如雷声者,不治;灯火近患人口吹灭者,不治;若喘急额汗,危在旦夕。
又曰∶缠者自颐缠绕;赤色寒热也。
又曰∶缠喉风初起,用金丹、碧丹等分频频吹之,内服煎剂下药,须兼牛黄。(方载咽喉门。)
喉风门主方
缠喉风喉痹 此证胸膈气急,忽然咽喉肿痛,手足厥冷,气闭不通。
研细。水丸如芥菜子大,每服十二丸,用滚水些须送下。如口噤喉塞,用小竹管纳药入喉中,须臾吐痰,即活。
急喉风喉痹 端午午时取蝣蜒百条,放瓶内候化为水,再用霜梅不拘多少,浸在蝣蜒汁内三昼夜,取梅晒干,复投汁内,浸透又晒,汁尽为度,瓷瓶收贮。每用一梅,患者噙之。
又方 针刺红肿之处,发泄毒血自愈。
用井水浸透捣取汁大半碗,加牛乳一酒杯和匀,含吞数口,二三次即愈。
缠喉风神方活人甚众 白矾细末五分 乌鸡子一个,调匀灌喉中立效。
苏薄荷(净叶) 朴硝 枯白矾 青黛 白僵蚕 火硝 白硼砂 黄连(各等分)
共研细末。腊月初一日取雄猪胆七八个倒出胆汁,以猪胆一个拌上药五钱为率,复灌胆壳内,以线扎好,胆外用青HT 纸包裹,将地掘一地坑,深一尺,上用竹竿悬空横吊,再用板铺以泥密盖,候至立春取出,挂风处阴干,去青纸胆皮,瓷罐密收。
每药一两加冰片三分同研极细,吹患上神效。
焰硝(一两五钱) 硼砂(五钱) 雄黄(二钱) 白僵蚕(一钱) 冰片(二分五厘)
各另研和匀。以竹管吹患处,痰涎即出。如痰已出,肿痛仍不消,急针患处去恶血,服煎剂。
又方 牵牛鼻绳烧灰吹之。
又方 腊月初一日取猪胆不拘大小五六枚,黄连 青黛 苏薄荷 僵蚕 白矾朴硝各五钱,研细装入胆内,青布包好,将地掘一孔,方深一尺,以竹横悬此胆在内,以物盖定,候立春日取出待风吹,去胆皮青布,研末密收,每吹少许。
百灵丸(《简便》) 喉中结块不通水食者,百草霜研细,炼蜜为丸芡实大,水化一丸灌下,甚者不过二丸。
吹喉药(秘方。)
硼砂(二钱五分) 雄黄(三钱) 儿茶(一钱) 冰片(三分) 苏薄荷(三两,另研)
和匀密贮,不可泄气。用芦管吹入少许,或用茶匙挑入舌上噙一刻咽下,日八九次。若锁喉风口内干枯者,以井水调灌,即能开关生津。若脾泄胃弱者,不宜多用。余无禁忌。
又方 皂荚槌碎,擂水灌服取吐,即不吐亦安。
又方 鸭嘴胆矾一块含口中,其痰涎自壅出,吐尽即愈。
共为细末。用番木鳖磨井华水调和,以鸡翎蘸扫患处,如势急口噤,用箸启齿扫下,即消。
研细。每用豆大许,吹入鼻内,吐痰自愈。
又方 雄黄一块,新汲水磨急灌,得吐而愈。
又方 朴硝一两,细细含咽。
又方 桐油或灯盏油脚,以鹅翎扫入喉中探吐。再用远志研末,水调敷项外。
敷喉痹喉风,汤饮不下。 皂角阴阳瓦焙,研细末,滴醋调敷喉外即愈。
夺命无忧散 治缠喉风咽喉疼痛,痰涎壅盛,口舌生疮,心腹胀满,脾积块,小儿奶癖,误吞骨屑,鲠塞不下,以及诸般药毒,热盛喉闭涎满,气急闷乱,不省人事,并效。
寒水石( ,三两) 玄参 黄连 贯仲 山豆根 荆芥 甘草 硼砂 滑石 砂仁 白茯苓(各五钱)
共为极细末。每用一钱,干掺舌上后,以新汲水咽下,不拘时服。
白降雪丹
硼砂(一钱) 熟石膏(一钱五分) 焰硝 胆矾(各五分) 元明粉(三分) 冰片(二分)研细,吹。
又方
短头发(五钱) 雄黄(五分) 明矾(一钱) 蛛窝(三十个) 共入罐内, 存性,研细,吹。
又方
同以大银罐内 枯冷定,取粘巴豆的矾,研细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