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三十四、呕吐哕


形状如新卧起。脉弱而呕,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死。趺阳脉浮,胃气虚,呕而不食,恐怖死,宽缓生。寒气在上,阴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脓尽自愈。先呕却渴,此为欲解;先渴却呕,为水停心下,属饮。呕本渴,今反不渴,有支饮。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盖邪气不在胃口。脉数反吐、汗,令阳微,膈气空虚,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阳紧阴数,食已则吐;阳浮而数亦然,或浮大。皆阳偏盛,阴不能配之也,为格,主吐逆,无阴故呕。寸口脉紧而芤,紧为寒,芤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关上脉数则吐。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寸紧尺涩,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未止者为胃反也。趺阳脉微而涩,微则下利,涩则吐逆,谷不得入;或浮而涩,浮则虚,虚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名胃反寸口脉微而数,微则血虚血虚胸中寒。脉紧而涩者,难治;呕吐思水者,易解。关上脉浮大,风在胃中,心中澹澹,食欲呕。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脉紧而滑者,吐逆。脉小弱而涩,胃反

呕吐各有所辨。

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有食入则吐,食已即吐,食久则吐之别。

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

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

因胃口有热,膈上有痰,故呕吐。亦有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因胃中虚,膈上热,故。亦有痰水满塞而。因胃气虚,阳火上冲,故吃逆。亦有痰热在胃,中气不降而呃。

寒客胃中,物盛上溢,故呕。清厥甚则,食而吐。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于胃中,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故。三者虽殊,皆因脾胃虚弱,亦因寒气客胃,加之饮食所伤而致。宜以丁、藿二香、半夏茯苓陈皮生姜之类主之。又有痰饮者,必下之。

又论气冲之火,逆胃之脉,反上而作,治宜降火。呃者,气逆也,阴火炎上也。气自脐下为火,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也。又火结痰气而上升,冲出于口也。治宜降火行气导痰而自安。

刘论 吐有三,气、积、寒也。

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脉浮而洪,其证食已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燥结气上冲胸而发痛。治宜降气和中。

中焦吐者,皆从于积,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脉浮而匿,其证或先吐而后痛,或先痛而后吐。治法,以毒药行其积,木香槟榔去其积。

下焦吐者,从于寒也。脉沉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治法,毒药通其闭塞,温其寒气也。

三因》论 有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

寒,因胃寒伤食,四肢厥冷,脉弱,宜四逆汤

热,食入即出,烦躁脉数,柴胡汤

痰,昔肥今瘦,肠间有声,食与饮并出,宜半夏人参主之。

食呕胃虚寒气在上,暖气在下,朝食暮出,不消,养胃汤主之。

血因瘀蓄,冷血聚于胃口,因忧怒气攻,血随食出,宜茯苓汤主之。

气,胃者阳明,合荣于足,今随气上逆,心膈胀,呕却快,宜茱参汤主之。

方论 呃逆切忌热药,丁香类。病皆胃虚阴火所乘,宜参、术大补之类。如痰实者,察其病因,形气俱实,以人参芦吐之。有伤寒差后呕者,当去余热。有家呕,解治之。有脚弱脾疼而呕者,此香港脚内攻,根据香港脚门治。有中毒而呕者,解毒治之。有怀孕恶阻者,根据恶阻治之。有心中风心中寒肝中风中湿脾痹,有漏气,有走哺。女人患呕吐甚者死,其阴在上故也。

论皆属于火 呕而心下痞半夏泻心汤干呕而利者,黄芩半夏汤呕吐,谷不得入,小半夏汤呕吐,病在膈上,猪苓汤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胃反,吐而渴,茯苓泽泻汤

似呕不呕,如,无奈,姜汁半夏汤上气者,陈皮竹茹汤陈皮、参、草、竹茹

桔梗汤上焦气热所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已下出刘。

桔梗 白术(各一两五钱) 半夏 神曲(二两) 陈皮 枳实(炒) 茯苓 浓朴(制,一两)

水煎,下木香槟榔末各一两。如大腑燥结,加承气汤

荆黄汤 治前证热气甚者。

荆芥穗(一两) 人参(五钱) 大黄(三钱) 甘草(二钱五分)

调下木香槟榔末各二钱。

清镇丸 治前证头痛有汗,脉弦。

柴胡(二两) 黄芩(七钱五分) 半夏 甘草(各五钱) 青黛(二钱五分) 人参(五分)

上姜汁浸炊饼,丸梧子大。食后姜汤下。

紫沉丸中焦吐食积寒气相假,故吐而痛。

半夏 神曲 乌梅(去核) 代赭石 缩砂(各三钱) 杏仁(去皮尖) 沉香 木香(各一钱) 陈皮(半两) 槟榔 丁香(各三钱) 白豆蔻(五分) 白术(一钱) 巴霜(五分,另入)

木香白术散 治前证腹中痛,是脾实系强,宜和之。

木香(八两) 白术(半两) 半夏 神曲(一两) 槟榔(二钱五分) 茯苓(半两) 甘草(四钱)

上浓煎,芍药姜汤下二钱。有积而痛,手不可按,无积者宜之。

附子丸下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便不通

附子(炮,五钱) 巴豆霜(一钱) 砒(五分,另研)

黄蜡丸,如梧子大,每二丸,冷水下,利为度。更服紫沉丸,不令再闭。

安胃散先生) 治呕吐胃寒所致。

丁香(五分) 茱萸 草蔻 人参(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黄 (一钱) 柴胡(五分)升麻(七分) 黄柏(三钱) 陈皮(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苍术(一钱) 半夏 茯苓 陈皮

秘方痰呕吐。

二陈汤山栀(炒)、黄连(姜汁炒)、香附。虚,加苍术

呃逆因,寒则可用。此世俗之劫亦可戒。

丁香 柿蒂(各一钱) 竹茹

煎,热服

恶心,吐虫数条后,乃频作。服杀虫药,则吐虫愈多。六脉皆细,非虫脉也,乃脏寒而不安矣。

有呕,饮食皆不得进。治呕愈呕,此胃风也。

论吐有三证 冷吐,先觉咽酸呕,然后吐食,脉小滑者是。王叔和云∶关,胃寒不下食。伤寒汗下过多,胃中虚冷,食久反吐,亦属于寒。

胃热而吐者,闻谷气则呕,药下则吐;或伤寒未解,胸中有热,关脉洪,宜凉之。

胸中有宿食,或痰饮,或停水,关沉而伏者,宜吐之。

三因》论 呕吐出于胃,故有寒、热、食、痰、血、气,同上条。

呕逆咳逆也。大率胃实则噫,胃虚。此因胃中虚,膈上热也。故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惊人者,若伤寒久病得此,甚恶。《内经》所谓坏腑是也。

亦有而心下坚痞、眩悸者,以膈间有痰水,非虚危比也。痰,半夏汤主之;虚,橘皮竹茹汤主之。

漏气 病者身背皆热,肘臂牵痛,其气不续,膈间厌食,食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此由上焦伤风,开其腠理经气失道,邪气内着,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芦根 竹茹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陈皮 葳蕤 姜亦可。

走哺 病者上焦实热,大小便不通气逆不续,呕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主之。

前方加黄芩知母石膏山栀,去竹茹麦冬


上一篇:三十三、肿胀 下一篇:三十五、噎膈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