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法在慢性荨麻疹诊治中的运用研究

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 不仅包 含了络脉生理病理及其病证, 而且创造了调络治病的特 殊方法, 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而通络法则是在络 脉理论的指导产生的。由于络脉中的气血津液阻不 通是络脉病证的共同病机, 所以 “ 通络” 是治疗络脉病证 的总原则。笔者就络病学说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关系 及运用通络法指导慢性荨麻疹的诊治进行论述。

1 络病学的起源与发展

络病学说起源于 《黄帝内经》 , 后者不仅首次提出 “络” 的概念 , 《灵枢·脉度》 曰 : “经脉为里, 支而横着 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 又提出了 “久病入络” 的络病发 病特点, 如 “久发频发之恙, 必伤及络” , 由此奠定了络 病学的理论基础; 临床证治奠基于汉代张仲景《金匮 要略》 , 仲景认为很多内伤杂病发生发展都与络病 学有关, 例如: 水肿黄疸虚劳等病症的发生与脉络瘀 阻有关, 他基于临床阐述了络病的病因病机, 并首创祛 瘀通络和虫药通络的治法, 丰富并推动了络病学的发 展; 至清代, 著名医家叶天士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的 继承和发扬了络病学说, 不仅首次提出 “络病” 这一病 名, 还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一般疾病由浅入深、 由气及 血的演变规律, 其主要病变为络中气滞、 血瘀或痰阻, 并创立了辛味通络诸法 [1 ] , 更有“久病入络” 和“久痛 入络” 等理论多方位的展现了络病学的丰富内涵。叶 天士作为络病学的集大成者, 从理、 法、 方、 药上完善了 络病学的理论体系, 为后世医家对络病的辨证思路及 治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至近代, 随着络病学逐渐的发展与完善, 其在生理 病理及临床运用等各个领域均有明显的突破。如: 缺血 性病变的病因在于络脉闭阻、 血行不畅, 可从血管生成、 重建和侧支循环的建立等着力点以防治缺血性心脑血 管疾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生 [2 ] ; 纤维化疾病属 “久病入 络” 的代表病证, 络气不足、 瘀血阻滞是纤维化疾病的重 要病因病机, 应采用通络疗法以防止其进一步向器官硬 化发展 [3 ] ; 干燥综合征在现代西医认为是慢性炎症性自 身免疫疾病, 中医认为其与络病学有着密切关系, 络脉 瘀阻、 痰瘀互结是其重要病理环节, 应以 “益气养阴、 解 毒化痰、 通络消积” 的治疗方法, 使病因与病理结合, 从 而气血调和, 络脉通畅 [4 ] ; 老年性痴呆可从 “浊毒闭阻脑 络” 角度辨证为本虚标实, 络脉瘀阻, 治当通络活血补虚 调气 [5 ] 。由此可见, 络病学在众多内伤疑难杂病的临床 诊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络虚毒恋致荨麻疹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 慢性荨麻疹, 相当于祖国医学文献中的“瘾疹” “风疹块” , 是一种皮肤上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 病 情反复发作, 迁延数月, 经年不断, 时隐时现的瘙痒性 过敏性皮肤病, 其特点是: 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 发 无定处, 骤起骤退, 退后不留痕迹。西医多以抗组胺药 物以达维持目的, 部分患者可改善症状, 但复发率较 高。中医对荨麻疹的辨证多为营卫不和气虚不固以 及风邪袭表等 [6 ] , 多采用补气调和营卫、 祛风等方法 治疗, 但治疗效果仍不确切。

经络 “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 [7 ] , 具有通达内 外、 由里及表、 联络肢节的作用, 既是气血汇聚交流之 处, 也可成为外邪入侵的通路, 故言: 络为聚血之所, 络 病即言病邪深入脏腑之中的血络发生的病变 [8 ] 。 《灵枢·经脉》 云 : “经脉十二者, 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 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 ” 络脉畅通, 则气血运行正常, 全身便能得以濡养, 人体的各种生理 活动正常。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络脉在其分布也 最广泛密集, 络脉细窄易滞, 故络脉为病均有不同程度 的气郁、 血阻和痰结等表现 [9 ] , 而皮肤之络脉功能受气 血盈亏影响情况较大, 易虚易实, 易瘀易滞。如各种原 因导致毒郁脉络, 气血运行失常, 肌腠难得以濡养则发 为皮肤瘙痒等 。《黄帝内经灵枢译释》 中有云 : “邪气 内阻, 久而不愈之病, 应视其血络, 若有瘀血当祛除 之” , 更是提示了荨麻疹的另一特点, 便是病情反复发 作, 迁延难愈 。“初病气结在经, 久则入络入血” , 由于 病位深, 病程长, 正虚邪恋, 病邪盘踞脏腑之络, 疾病缠 绵难愈, 如叶天士曰 : “经年累月, 外邪留着, 气血皆伤 ……其化为败瘀凝痰, 混处经络……多年气衰, 延至废 弃沉” [10 ] 。 慢性荨麻疹发病或因体虚复感外邪, 或因脏腑失 调, 情志所伤, 或因饮食失节致毒邪停留、 气血运行不 畅, 毒郁络脉津液不输, 凝聚为痰湿, 痰湿蕴久则化 热、 化火, 火热伤络致血瘀、 血虚, 络失失所养则肌肤甲 错瘙痒。毒郁络脉, 每因外邪引动则内外合邪而发病, 故慢性荨麻疹多反复发作, 病情顽固。

3 通络法指导 “针药并用” 治疗慢性荨麻疹 由于络病的本质是本虚标实, 络病发病具有久病 入络, 久痛入络, 久瘀入络, 络虚不荣等特点, 故通络之 法又可分为祛邪通络和扶正通络两类。荨麻疹多因素 体虚而毒郁络脉络脉不通, 肌肤失荣发为瘙痒, 故解 毒、 通络, 填补络脉为治疗荨麻疹之大法。从生理角度 讲, 络脉经脉的分支, 逐层细分, 纵横交错, 遍布全 身, 形成了广泛的网络系统。由于络体逐渐分细并呈 网状分布, 故输布于络脉中的气血比经脉气血运行的 速度较慢的特点 [11 ] , 治疗上“络以通为用” , 络脉的生 理功能有络脉流通、 络脉渗灌和络脉反注, 其中络脉反 注是指络脉在渗灌的同时, 又不断地将脏腑组织器官 的代谢废物吸收入血液并实现气血的回流, 将代谢废 物运走移除, 以实现代谢排除作用 [12 ] 。从病理角度 讲, 络病发生的基础便是络脉气血不通、 津凝痰聚, 或 络虚不荣。故运用健脾化湿益气养血祛风通络法不 仅可使入侵的风邪被驱出体外, 而且可防止风邪内传, 既有 “扶正” 作用, 又有“祛邪” 之功 [13 ] , 通络法使络脉 气血运行畅通是治疗络病的根本原则。

3. 1 内服用药, 辛通为主 叶天士又把通络法总分 为: 狭义通络法和广义通络法, 广义通络法即指对一切 络脉均具有宣通作用的治疗方法, 用药以辛味为主, 包 括祛邪通络和扶正通络; 狭义通络法即虫搜剔通络 法 [14 ] 。荨麻疹多分为: 风寒束表、 风热犯表、 胃肠湿 热、 血虚风燥, 治疗时常规采用驱风解表、 清热利湿、 养 血的治法。而络病学对荨麻疹的研究则提示, 根据 “病初在经, 久则入络” 的发病特点, 在治疗时应在原 有基础上酌加理气活血的药物以通络, 如: 川楝子、 延 胡、 当归桃仁香附郁金等, 使脉道通畅, 恢复气血运 行; 患者素体络虚不荣, 加之久病伤阴肌肤失濡养致 “血虚生风” 者, 治疗时当加用养血之品以养血通络,如: 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等使营血生成有源, 络脉 充盈, 肌肤得得以濡养; 叶天士谓 “攻坚垒, 佐以辛香, 是络病大旨, 辛香可入络通血” , 故可使用肉桂薤白荆芥橘核等宣发络道, 畅通气机, 一能开结行瘀, 同时 能制约其他入血行津药壅滞呆腻的特点, 二则辛香走 窜引诸药入络, 透邪外达 [15 ] 。病久入络伤血, 可用三 棱、 莪术水蛭破血逐瘀之药, 或用全蝎蜈蚣地龙穿山甲等虫类搜剔络邪之品, 畅通经络, 逐瘀消癥, 使 药力直达病所; 另外, 久病必伤正, 加之长时间用辛味 通络药耗伤阴津, 致络脉亏虚, 故应加扶正养阴通络之 品, 可予人参麦冬茯苓当归芍药等, 王清任补气 与活血通络法相结合, 创益气血通络法, 使功邪不伤 正, 同时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是对络病治法的重大发 展 [16 ] 。

3. 2 “三针” 通络, 简便效廉 针灸长于疏通经脉, 调 节阴阳。研究表明 [17 -18 ] 针刺可对细胞与体液免疫起 到一定的调和作用, 并通过神经体液等途径来提升巨 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尽早产生抗体, 并延长其在血液中 维持的时间, 达到平衡机体免疫网络、 强化 T、 B 细胞 吞噬能力的作用, 而且针刺还能有效减少炎症细胞的 游出, 削弱炎症灶血管通透性, 有效改善微循环, 并强 化对炎性渗出物的吸收, 缓解水肿症状, 最终达到细胞 修复的作用。临床多采用毫针通络、 灸温通及锋针 刺络放血等方法治疗荨麻疹。毫针刺多选用手阳明大 肠经之曲池合谷以散风清热解毒 , “治风先治血, 血 行风自灭” , 故又常配以治血要穴之血海三阴交为足 三阴经交会, 可固肾健脾扶正祛邪神阙穴可温 阳通络, 通过脐孔, 布散于脏腑经络, 温散毒邪, 从而达 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19 ] 。早在清代著名医家吴尚 先便在 《理瀹骈文》 中记载利用神阙治病就有数百 处之多, 因 “人之始生, 生于脐与命门, 故为十二经脉 生长、 五脏六腑形成之根抵也” ; 针刺放血常用于配合 其他针灸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 其通常被认为具有泻 火解毒通络的作用。

3. 3 内外并治, 事半功倍 外治法选用中药全身熏蒸 治疗, 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症状, 可配合内治法双 管齐下,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药煎汤熏洗与内 服侧重点不全一致, 外洗的药物尤重温热之品, 以温通 经络血脉。如生天南星雄黄马齿苋土槿皮、 生草 乌、 白鲜皮等对症解毒止痒治疗, 血虚生风者, 可加用 当归茯苓白芍白术等养血健脾治疗。采用熏蒸疗 法, 使药物作用与物理作用相结合, 既可增强人体免疫 功能, 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 使风疹邪毒随汗 而解, 达到调和营卫、 祛风止痒之功效 [20 ] 。

4 病案举例

案 1 某患者, 男, 44 岁, 2013 年 8 月 30 日初诊。 患者自述全身发风疹 4 年, 初起症状尚可忍受, 近 2 年 症状逐渐加重, 于当地医院就诊, 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同时予激素药物外用, 用药时症状缓解, 停药则反复。

现皮肤干燥, 风团为地图状, 色暗红, 时多时少, 发作时 奇痒难忍, 伴有灼热感, 舌红少津, 苔黄, 脉沉, 情绪急 躁, 口干, 喜冷饮。证属: 血虚风燥。治拟: 养血祛风, 润燥止痒。药用: 当归 40 g, 熟地 10 g, 川芎 15 g, 防风 25 g, 荆芥 25 g, 蒺藜 20 g, 黄芪 20 g, 首乌 30 g, 鳖甲 30 g, 水蛭 25 g, 丹参 25 g, 竹叶 15 g, 麦芽 15 g, 百合 15 g, 太子参 20 g, 甘草 5 g。用药 2 周, 患者诉瘙痒症 状改善, 眠可, 但时有潮热, 原方去熟地, 加生地 20 g, 麦冬 30 g, 柴胡 20 g, 又服药 1 月半, 症状基本缓解, 半 年后随访未复发。三诊时患者明显好转, 效不更方, 继 续服用 7 剂, 诸症基本消失, 随访至今, 未再复发。 案 2 患者女, 52 岁, 2014 年 4 月 22 日初诊。患 者自述全身瘾疹病史 3 年, 期间于当地医院就诊, 并行 抗过敏治疗和激素治疗, 治疗后症状缓解, 1 年内未复 发, 5 d 前来成都旅游期间突然复发, 皮肤干燥灼热, 瘙痒明显, 得冷则减, 时发时止, 夜间稍重, 伴有轻微恶 寒发热咽痛手足心热烦躁不安, 舌红苔薄白, 脉浮。 证属: 血虚风热犯表。治拟: 养血祛风, 清热止痒。药 用: 熟地 20 g, 当归 40 g, 白芍 20 g, 川芎 15 g, 荆芥 30 g, 防风 30 g, 麻黄 15 g, 首乌 20 g, 蒺藜 20 g, 蝉蜕 30 g, 苦参 15 g, 牛蒡子 20 g, 用药 1 周, 患者诉瘙痒减轻, 恶寒发热症状消失, 咽痛明显缓解, 但仍咽干, 夜间有 潮热, 原方去麻黄苦参牛蒡子, 加麦冬 20 g, 鳖甲 10 g, 又服药半月余, 症状基本缓解, 随访未复发。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唐诗韵 彭丽 宋宗诌 王栩芮 杨婵 郭静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