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珊珊 英英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俗称失眠。患者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多梦等。历代医家对不寐均有论述,且治疗方法丰富。不寐病机可总体概括为“阳不入阴,阴阳失交”,包括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临床治疗多从气郁化火,扰动心神;胃气不和,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胆气虚,易惊善恐瘀血停滞,血不养神等方面考虑。     郭立中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急难症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先后师从伤寒大家杜雨茂、肾病学家叶传、国医大师周仲瑛等,擅长内科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病的治疗,对不寐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     笔者有幸跟随郭立中学习,目睹其起初对于不寐患者亦按照传统方法进行辨证论治,多能获效,但效不持久,甚至个别患者仍效果不显,饱受不寐煎熬。郭立中进而潜心钻研这些病例,发现他们在临床表现上除难以入寐外,多伴有脚冷,即使口干口渴却饮水不多或渴喜热饮,舌淡胖苔水滑,甚至个别患者有明显畏寒、怕冷等阳虚征象,结合《伤寒论白通汤通脉四逆汤条文,深悟“阳不入阴,阴阳失交”中,还当有“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格阳于上,阴阳不交”的情况,遂采取温潜浮阳、导龙入海的方法治疗,效如桴鼓,介绍如下。     基本方药     处方:制附子先煎2小时)60克,炮姜30克,炙甘草5克,白术15克,砂仁后下)15克,黄柏15克,木蝴蝶20克,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克,生龙齿先煎)30克,炒酸枣仁20克,朱茯神15克,桂枝30克。若患者盗汗明显,可将生龙骨、生牡蛎改为煅龙骨、煅牡蛎头晕耳鸣明显,加磁石先煎)30克;失眠顽固,伴有心烦不安,加合欢皮15克,夜交藤20克。     方义分析     此方由当代扶阳大家卢崇汉四逆法加封髓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而来。方中制附子炮姜炙甘草大补元阳,温暖肾水炮姜苦降之性较强,可增强此方的温潜作用;砂仁黄柏炙甘草封髓丹,可引导上浮之真阳归位,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谓之“乃纳气归肾之法……能治一切虚火上冲。”又加白术,配合炙甘草补土伏火,使元阳封藏,不致散失;木蝴蝶能加强封髓丹的潜下作用,可视为封髓丹的增效剂;龙骨牡蛎龙齿重镇安神,镇纳虚阳;龙骨牡蛎同用,可交通阴阳,为治不寐之佳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之意,能镇纳心阳,治疗虚烦,兼桂枝能走肌表、上焦,驱散寒邪,为元阳归位宣通通路;辅以酸枣仁,益心养肝安神;朱茯神宁心安神交通心肾。诸药共奏温潜浮阳、导龙入海交通心肾之功。     适用范围     此方临床用于治疗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格阳于上,心肾不交不寐。证见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多梦,伴双脚发凉,口淡不渴,或口渴而喜热饮,目暝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润滑,脉细无力或浮大而空,同时伴有咽干口糜牙龈肿痛等头面五官诸般虚火上浮之症。     典型病例     案例一:金某,女,72岁。2010年12月16日初诊。自述失眠多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能再寐,耳鸣如蝉,咳嗽时作,咯痰色白质稠,口干喜热饮,纳可,易汗,腰酸痛,下肢凉甚。小便点滴不畅,夜尿3次。大便日2~3次,质软,成形。既往有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史。刻诊见舌质淡红,体胖大,边有齿印,苔薄黄腻。左脉弦细,尺浮大;右脉紧。     诊断:不寐真阳下虚,虚火上浮,心肾失交)。     处方:制附子先煎2小时)60克,炮姜30克,炙甘草5克,炒白术15克,砂仁后下)15克,黄柏15克,木蝴蝶20克,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30克,生龙齿先煎)30克,炒酸枣仁20克,朱茯神15克,桂枝30克,磁石先煎)30克。日1服,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7服。晚上服药需睡前30分钟凉服。忌生冷、黏滑、辛辣刺激、酸涩等食品。     2010年12月23日二诊:药后睡眠明显好转,腰酸消失,耳鸣减轻,口干不显,咳嗽时作,咯痰减少,易自汗小便量少不畅,大便日2次,质常。舌黯,边有齿印,苔白腻。左脉弦细,尺浮细; 右脉弦,寸紧。初诊方改制附子先煎2小时)90克,炮姜60克,磁石先煎)60克。7服。     2010年12月30日三诊:药后症减,纳可寐安,大便日3~4次,便后腹痛腰痛,余无不适。舌淡红黯紫,苔薄白,脉浮大有根。初诊方改制附子先煎2小时)90克,炮姜75克,炙甘草10克,加骨碎补15克。7服。     2011年1月6日四诊:患者自述睡眠已基本正常,诸症均见好转,故以初诊方续服,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睡眠基本正常。     患者证见一派肾阳虚衰之象,按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提纲所述,当见“但欲寐”,患者反不寐。只因肾水极寒,逼迫虚衰之真阳浮于上,阳不入阴,阴阳失交。故用此方温肾水,潜真阳,交通阴阳。又患者腰痛明显,加骨碎补补肾强骨。因附子性大热,下焦寒极非此不能愈,但假热在上,热药热服则两热相争,格拒不纳,故热药凉服,骗过咽喉这一关。《内经》中称此法为偷渡上焦,亦属《内经治则反佐法之一。     案例二:崔某,女,23岁。2011年2月17日初诊。自诉入睡困难伴五心烦热1年。面色淡白,疲倦欲寐,气短少息,形寒怕冷,烦渴欲饮,入夜尤甚,唯喜热饮,纳香,情绪佳。大便日1~2次,质常;小便调。平素月经30天一潮,6天净,量色质常,无血块,不痛经,末次月经2011年2月6日。刻诊见舌淡苔薄白润,边有齿痕。左脉寸关弦滑,尺虚浮;右脉虚细。     诊断:不寐真阳下虚,虚火上浮,心肾失交)。     处方:制附子先煎2小时)60克,炮姜30克,炙甘草5克,生白术15克,砂仁后下)15克,黄柏15克,木蝴蝶20克,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克,生龙齿先煎)30克,炒酸枣仁20克,朱茯神15克,桂枝30克。7服。日1服,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晚上服药需睡前30分钟,凉服。忌生冷、黏滑、辛辣刺激、酸涩等食品。     2011年2月24日二诊:其母代诉药后睡眠改善,后因劳累过度,又有所复发,入睡稍困难,疲倦少气,口渴喜热饮,五心烦热大便2天1次,质干,小便调。初诊方改制附子先煎2小时)75克,炮姜50克,生龙齿先煎)45克。7服。     2011年3月3日三诊:患者自述药后失眠仍有反复,多梦易醒,疲倦气短,纳佳,怕冷,小便频;大便日1 次,质常。舌淡红苔白,边有齿痕。脉左尺偏浮。初诊方改制附子先煎2小时)90克,炮姜60克,炙甘草10克,朱茯神20克,炒酸枣仁30克,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45克,生龙齿先煎)60克,加肉桂后下)15克。7服。     2011年3月10日四诊:药后睡眠改善明显,入睡易,入夜身热,二便调。7服。     2011年3月17日五诊:诸症明显改善,睡眠恢复正常,上方续进,以资巩固。患者停药后,随访2个月,诸症未见反复。     患者入睡困难兼有五心烦热、烦渴等症,似是阴虚内热扰神,然疲倦气短,怕冷,面色淡白,虽渴而喜热饮,参之舌脉,实为一派阳虚征象,当属“真阳下虚,阴寒内盛,格阳于上,阴阳不交”,若未辨明证属阳虚,反滋阴降火,实不啻“雪上加霜”。阴阳不辨,治亦罔效。是故郑钦安有云“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治以温潜之法,病情很快缓解。(王珊珊 英英 南京中医药大学)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