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是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 为主要表现, 伴随心理行为症状为特征的一种儿童常 见神经精神疾病 [1 ] 。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 势。发声抽动是由于疾病引起呼吸肌、 咽肌、 喉肌、 口 腔肌和鼻肌的肌肉抽动, 阻碍气流而发出的声音。膈 肌抽动表现为叹气声、 呃逆声; 喉部肌肉抽动表现为干 咳、 清喉、 哼哼声等; 咽部肌肉抽动可表现倒吸气声; 鼻 部肌肉抽动多表现为吸鼻声。严重的患儿可以出现秽 语 [2 ] 。临床中发声性抽动常因呼吸道感染、 情绪等诱 因反复发作、 加重, 较运动性抽动治疗更加棘手 [3 ] 。郑 启仲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 老师, 从事儿科临床 50 余载, 擅用经方治疗儿科、 内科 疑难病证, 郑师在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方面有独到的经 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 深得郑师教诲, 受益良多。今 举老师治疗儿童难治性发声抽动障碍验案, 以飨同道。

1 肺脏郁热, 痰热动风

黄某, 男, 8 岁, 河南郑州人, 以 “反复清嗓子、 面肌 抽动 1 年半” 为代主诉, 于 2013 年 03 月 23 日初诊。 患儿 1 年半前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在他院诊断为 “急性支气管炎” , 予抗生素等对症治疗, 患儿发热、 咳 嗽症状消失, 之后一直清嗓子, 面部肌肉抽动, 继续按 咽炎治疗月余, 无明显改善。1 年多前至其他医院, 查 脑电图、 头颅核磁共振无异常, 耶鲁评分 38 分, 诊断为 “抽动症” , 予口服西药治疗, 患儿症状时重时轻, 一直 未能痊愈, 故求诊于郑老师。刻症: 频繁清嗓子, 面肌 抽动, 纳眠可, 大便偏干, 小便正常。察其咽腔充血, 扁 桃体Ⅱ°肿大, 心肺听诊无异常。查其舌质红, 苔黄白 厚, 诊其脉浮数。其个人史无特殊, 平时容易反复咳 嗽, 爱上火, 大便平素偏干。无家族史。

刻诊: 患儿频繁清嗓子, 时有面部肌肉抽动, 流黄 涕, 咳嗽, 咯黄痰, 面色偏黄, 多动不安, 平素喜食凉饮 料, 大便较干, 小便黄。舌红, 苔黄, 脉浮数。郑老师诊 为肺脏郁热, 痰热动风。治以疏风清热, 化痰熄风。方 以桑菊饮加减, 药用: 桑叶 12 g, 菊花 12 g, 桔梗 10 g, 杏仁 10 g, 芦根 6 g, 葛根 10 g, 白芍 6 g, 僵蚕 9 g, 蝉蜕 9 g, 谷精草 6 g, 玄参 6 g, 甘草 3 g。6 剂, 水煎服, 分 2 次服。二诊: 患儿流涕好转, 咳嗽消失, 清嗓子较前减 少, 面部肌肉抽动无明显减轻, 舌脉同前。守上方继续 服用 7 付。三诊: 患儿流涕消失, 未再咳嗽, 清嗓子症 状明显好转, 面肌抽动较前减少, 大便正常。舌偏红, 苔白, 脉细数。予百合固金丸调理月余, 患儿诸症皆 消, 随访半年未再反复。

按 根据抽动症的临床表现, 多将其归属于肝风证、 慢惊风等范畴。一般认为抽动症的病机多为肝风 内动、 心肝火盛、 风痰阻络等 [4 ] 。郑老师通过临床观 察, 许多抽动症的患儿多发生在呼吸道感染同时或者 之后, 临床多有肺热相关症状, 认为其发生与肺热相 关。刘卓勋等 [5 ] 研究肺热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 采 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发现小儿肺热与抽动症的 发生关系密切。本患儿感受风热之邪, 侵袭肺脏, 肺失 宣发、 肃降而咳嗽, 咯黄痰; 风热之邪循经上扰, 咽喉不 利而频繁清嗓; 热盛伤津, 面部筋脉失濡而抽动不已。 故喻嘉言云 : “风火一炽, 则五神无主, 非退火则风必 不熄” 。桑菊饮切中抽动症病机, 故效如桴鼓。

2 脾阳虚弱, 痰邪内扰

刘某, 男, 9 岁, 河南洛阳人, 以“反复喉中发声 2 年余” 为主诉, 于 2012 年 3 月 11 日初诊。患儿于 2 年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吸鼻、 喉中发吭, 曾按鼻窦炎、 慢性 咽炎治疗半年余无效, 病程中出现咧嘴、 面部抽动转至 小儿神经门诊诊为抽动症。外院查脑电图、 肝肾功能、 铜蓝蛋白均正常, 服用硫必利治疗, 面部抽动及咧嘴症 状消失, 但是喉中发声持续不减, 服用礞石滚痰丸、 温 胆汤等中药效不显, 并有加重。

就诊时患儿喉中吭吭作响, 自觉喉中有痰, 但咯不 出, 无咽干咽痛, 伴面色萎黄、 乏力懒言、 食欲不振、 喜 热恶冷饮, 大便多溏, 小便可。舌淡、 苔白厚, 脉沉紧。 郑老师辨证: 脾阳虚弱, 痰邪内扰。治以温阳健脾, 化 痰熄风。方选苓术甘汤加减治之。药用: 茯苓 20 g, 桂枝 6 g, 炒白术 15 g, 炙甘草 6 g。6 剂, 日 1 剂, 水煎 分 2 次服。二诊: 服上方后患儿发声明显减少, 自觉只 有进食时才有发作。舌脉同前, 继服上方 10 剂。三 诊: 患儿自行停用硫必利, 症状无反复, 精神好转, 食欲 仍欠佳, 舌淡暗、 苔薄白, 脉沉缓, 改为六君子汤加减巩 固疗效而愈。随访 2 年未见复发。

按 小儿脾常不足, 易为饮食所伤, 寒凉清热药物 及金石重镇药物更伤脾胃, 导致脾胃阳虚、 运化失职、 湿聚为痰, 痰随气逆, 上扰咽喉气机不利, 致喉中发 声。痰邪上扰清窍则挤眉弄眼, 上袭鼻窍则鼻塞耸动, 上犯咽喉则喉中吭吭出声, 流窜经络则肢体抽动。脾 为生痰之源, 故从健脾入手, 用苓术甘汤以温阳健 脾, 化痰熄风。苓术甘汤出自《伤寒论》 , 原为治疗 伤寒误用吐下所致脾胃气水气和胃痰饮证而 设, 方中茯苓淡渗利水, 宁心益气; 桂枝温经和营, 化气 通阳; 白术健脾燥湿, 温运中阳; 甘草补中益气, 调和诸 药, 四药合用, 温阳健脾以治其本, 祛痰化饮以治其标, 标本兼顾, 相得益彰 [6 ] 。

3 肝郁气滞, 痰扰心神

柴某, 男, 8 岁, 学生, 河南商丘市人, 以“反复清 嗓、 眨眼、 吸鼻 2 年余” 为主诉, 于 2012 年 12 月 23 日 初诊。患儿 2 年前感冒后出现清嗓、 眨眼、 吸鼻, 曾按 上呼吸道感染、 咽炎治疗无效, 随改投郑师门诊。

诊时见患儿清嗓, 自觉咽部异物, 咽之不下, 吐之 不出, 伴有吸鼻、 咽痒、 叹气、 眨眼、 乏力、 气短。形体肥 胖, 性格内向, 情绪不稳, 面黄无华, 食后腹胀, 纳食尚 可, 眠差, 舌淡红、 苔白厚, 脉弦滑。郑师辨证: 肝郁气 滞, 痰扰心神。治以疏肝理脾, 行气化痰。方选四逆散半夏厚朴汤加减治之。药用: 柴胡 6 g, 白芍 10 g, 壳 6 g, 姜半夏 6 g, 厚朴 6 g, 茯苓 10 g, 紫苏叶 6 g, 石 菖蒲 6 g, 辛夷 6 g, 薄荷 6 g, 生姜 6 g。中药配方颗粒, 7 剂, 日 1 剂, 分 2 次水冲服。二诊: 咽中如有物梗阻、 胸腹胀闷、 夜卧不安等均明显减轻。照上方药物调理 1 月余, 诸症消失而愈。随访 1 年未见复发。

按 患者素体肥胖 , “肥人多痰湿” , 湿性粘腻易 阻滞气机, 痰湿困脾 , “土壅木郁” 则肝气郁结; 气因痰 滞, 痰因气阻, 痰气交结阻于咽喉, 则咽中异物感。痰 湿蕴脾, 脾失健运, 故食后腹胀, 气血乏源可见乏力, 气 短。肝气郁结, 痰气交阻, 气滞血瘀, 日久痰瘀互结, 病 情缠绵难愈, 常因学习压力、 心情不舒而加重。故治疗 予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取四逆散半夏厚朴汤 加减。四逆散具有疏肝理脾, 透邪解郁作用, 半夏厚朴行气散结, 降逆化痰, 加石菖蒲心窍, 祛痰秽之浊; 辛夷薄荷宣肺窍, 以调畅气机。诸药合用, 疏肝理脾, 透邪解郁, 化痰散结, 切合病机, 诸症自除。

4 肺脾郁热, 风痰上扰

某, 男, 9 岁, 学生, 河南省许昌市人, 以 “反复清 嗓子伴眨眼、 咧嘴、 腹肌抽动 1 年, 加重 1 周” 为主诉, 于 2012 年 9 月 26 日初诊。患儿平素喜食肉食, 起初 患儿症状较轻, 家长未予重视, 症状逐渐加重, 不能正 常上课, 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 随求诊于郑师门诊。 诊时见患儿清嗓, 声音响亮, 眨眼、 咧嘴同时发作, 偶有怪叫, 夜卧不安, 挑食, 大便干2 ~3 d/次, 小便黄, 舌红苔黄, 脉弦滑。郑师辨证: 肺脾郁热, 风痰上扰。

治以升清降浊, 熄风止痉。方选升降散泻黄散加减 治之。药用: 僵蚕 10 g, 蝉蜕 6 g, 大黄 6 g, 姜黄 6 g, 藿香 12 g, 石膏 20 g, 炒栀子 10 g, 桔梗 12 g, 炒枳壳 6 g, 牛蒡子 10 g。7 剂, 日 1 剂, 水煎分 2 次服。二诊: 服上方 7 剂后清嗓、 腹肌抽动明显减轻, 大便日 1 次, 咽红, 舌苔黄, 脉弦滑。此为脾胃伏热已去, 肺经风热 未尽, 当疏风清肺, 熄风止痉, 上方去石膏大黄, 加 谷精草 10 g, 菊花 10 g, 天麻 10 g, 白芍 15 g, 日 1 剂, 水煎服。患儿病情稳定, 家长将上方自行连服 30 剂, 三诊: 诸症消失, 请求根治之法。药用: 生白术 15 g, 生 白芍 15 g, 天麻10 g, 蝉蜕10 g, 谷精草10 g, 生龙骨15 g, 生牡蛎 15 g, 石菖蒲 6 g, 制远志 6 g, 葛根 10 g, 陈皮 6 g, 生甘草 6 g。中药配方颗粒, 隔日 1 剂, 以善其后。 连服 2 个月, 停药。随访 1 年未见复发。

按 患儿自幼多膏粱厚味, 痰火内生, 阻碍脏腑气 机运行而致升降失常浊阴不降清阳不升, 痰热内扰, 邪热内郁于肺脾, 引动风痰上扰, 邪热犯肺, 金鸣异常 故喉发异声; 风犯肺窍, 故见用力吸鼻; 脾胃伏热发于 外则见咧嘴; 胃不和则腹肌抽动、 夜卧不安升降散源 于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 , 经清代温病医家杨山发 挥, 载于其著作 《伤寒瘟疫条辨》 一书。其中僵蚕清热 解郁, 化痰熄风, 为治风痰之圣药, 既能升清, 又能散逆 浊结滞之痰; 蝉蜕甘寒无毒, 祛风止痉, 散热解毒; 姜黄理血中之气, 利肝脾而散郁; 大黄力猛善走, 荡涤瘀 浊。四药合用, 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阴中浊阴, 一升一降, 阴阳相配, 升降并施, 调畅气 机 [7 -8 ]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 为钱乙专治脾 胃伏火之方, 方中石膏辛寒治其热, 山栀寒泻其火, 共成清上彻下之功。然脾胃伏火与胃中实火不同, 仅用清降, 难彻伏火积热, 故又用防风开散脾中伏火, 二 方合用, 亦即体现了《内经 》 “火郁发之” 之旨, 故投升 降散合泻黄散而奏效, 最后以健脾肝善后而收全功。

5 痰瘀阻络, 升降失常

杨某, 女, 11 岁, 学生, 河南郑州人, 以 “喉中发声、 秽语 2 年” 为主诉, 于 2013 年 9 月 14 日初诊。患儿 2 年来喉中发声、 秽语并伴有眨眼、 耸肩, 经某医院诊为 多发性抽动症, 给予氟哌啶醇治疗, 病情得到控制, 减 量后再发, 用药半年后因出现副作用停药, 改求中医治 疗。先后进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礞石滚痰丸等方 1 年余, 曾有缓解, 终未能控制。

诊时见患儿喉中 “咕、 咕” 叫声, 秽语连连, 心烦易 怒, 坐立不安, 大便干, 舌质紫暗、 尖边有瘀点、 苔薄白, 脉弦数。郑师辨证: 痰瘀互结, 上扰神明。治以疏肝解 郁, 涤痰化瘀。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 当归 10 g, 生地 10 g, 川芎 6 g, 桃仁 6 g, 红花 6 g, 枳壳 6 g, 赤芍 10 g, 柴胡 10 g, 桔梗 6 g, 川牛膝 6 g, 大黄 3 g, 僵蚕 10 g, 蝉蜕 6 g, 甘草 6 g。7 剂, 日 1 剂, 水煎分 2 次服。二诊: 服上方后发声明显减轻, 夜寐安, 大便通 畅, 药已中病, 上方去大黄石菖蒲 9 g, 续服 10 剂 后, 上课已能专心听讲。效不更方, 原方再服 1 月症状 消失。随访 1 年未见复发, 学习正常。

按 中医素有 “怪病多痰 ” 、 “奇病多瘀” 之说。痰 瘀同病, 则内扰脏腑, 外窜筋脉皮肉, 四肢百骸, 无处不 到, 故抽动症状症见诸多端; 若痰瘀相并, 随气冲逆, 上 搏于咽, 而突发异声, 或走窜经络动频作。该患儿 喉中发声, 声音固定, 加之本例患儿为血瘀之体 , “痰” “瘀” 交结而致久治不愈。故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之 收功。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养血; 四逆散行气活 血舒肝; 桔梗肺气, 载药上行, 合枳壳升降上焦之气; 川牛膝通利血脉, 引血下行; 僵蚕蝉蜕大黄升清降 浊, 化痰熄风; 全方共奏涤痰化瘀之效。

6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夏某, 女, 10 岁, 河南新乡人, 以 “喉中频繁发声伴 肢体抖动 1 年余” 为主诉于 2013 年 9 月 10 日就诊。 患儿父母为教师, 从小对其严格要求。1 年多前患儿 因考试成绩不理想, 父母对其批评, 之后出现喉中频繁 发声, 眼睛眨动, 同时伴有肢体抖动, 在当地医院诊断 为抽动症, 予口服阿立哌唑片, 结合理疗治疗。患儿眨 眼症状消失, 喉中发声稍减轻, 之后再次加重, 肢体抖 动症状无明显缓解, 故求诊于郑老师。

刻诊: 患儿频繁喉中发声, 肢体抖动明显, 急躁易 怒, 晚上睡眠不安, 手足心热, 晚上尤甚, 纳食不佳, 大 便偏干。舌红, 苔少, 脉细数。郑老师辨证为肝肾阴 虚, 虚风内动。治以滋阴潜阳熄风止痉为法。方以三 甲复脉汤加减, 药用: 生龟板( 先煎) 15 g, 生鳖甲( 先 煎) 12 g, 干地黄 9 g, 生白芍 9 g, 生牡蛎( 先煎) 9 g, 麦 冬 9 g, 白芍 9 g, 茯神 9 g, 钩藤 9 g, 火麻仁 5 g, 炙甘 草, 6 付, 水煎服, 1 日 2 次。二诊: 患儿喉中发声明显 减轻, 肢体抖动减少, 舌脉同前, 药已中地, 效不更方, 守上方继续服用 10 剂。三诊: 患儿上述症状明显减 轻, 继以调理 2 月左右, 患儿上述症状完全消失, 随访 1 年未再反复。

按 郑老师解析本病例, 认为患儿父母对其要求 过高, 患儿存在明显情志不畅的病因, 又因学习压力大 而加重。肝主疏泄, 喜条达, 在此情志抑郁诱因下而肝 失疏泄气机不畅, 形成肝气郁结, 郁而化火, 易耗气伤 血, 久病伤阴阴虚引动内风而致抽动。三甲复脉汤中 方中龟板牡蛎鳖甲滋阴潜阳麦冬地黄白芍养阴 柔肝钩藤熄风止痉, 阿胶滋阴生津可平熄内风麻仁 润肠通便、 滋养阴液茯神养心安神炙甘草甘化阴、 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潜阳熄风止痉之功。

7 小结

儿童抽动障碍发声性抽动轻者清嗓子, 重者会出 现怪叫、 秽语等表现, 常常因外感、 情绪等因素加重、 反 复发作。郑师认为, 发声抽动以各种发声为主要表现, 无论伴或不伴运动抽动, 仍属于肝风证的范畴 [9 ] 。《素 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气所病 ” : “心为噫, 肺 为咳, 肝为语, 脾为吞, 肾为欠、 为嚏……是谓五病。 ” 姚止庵 《素问节解》 注 : “语者, 所以畅中之郁也, 肝喜 畅而恶抑郁, 故为语以宣畅气机之郁。 ” 主要表现在 肝, 由五脏失和、 气机失调所致。气机失调, 气血运行 失常, 不仅可 “津停为痰” , 也可 “血滞为瘀” , 日久则痰 瘀互结, 痰瘀滞气气机阻遏, 则内旋上逆, 即谓“内风 作崇” 而致抽动发作; 痰阻气道则发声, 痰蒙心窍则秽 语。痰瘀胶结导致病程缠绵、 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辨 证治疗以调畅气机、 调和五脏为核心, 调理气机, 气行 则血行, 气顺则痰消。平调五脏, 痰瘀同治, 方可建功。

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郑宏 卢婷婷 郑攀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