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多寐症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灵枢·大惑论第八十》云:“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又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涩,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暝,故多卧矣。”对多寐症的形成原因,《内经》中以为:“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多寐系阳虚阴盛所致。因为阳主动,阴主静,阴盛故多寐,《内经》中所谓“肠胃大而皮肤涩”所致之多寐,是由于中焦阳气不足,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而留于肠胃,致湿邪内停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心、脾,与肾关系密切,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心、脾、肾阳气虚弱,心窍失荣;标实则为湿邪、痰浊、瘀血等阻滞脉络,蒙塞心窍。由于脾虚湿盛,阳气不充,营血不足,或病后体虚,精神困倦,清空失养,蒙蔽清窍所致。《脾胃论·卷上》中指出:“脾胃之虚,怠惰好卧。”《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亏虚也。”《丹溪心法·中湿》:“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情好卧。”可见此乃湿邪困遏中阻,蒙蔽清窍,清阳不升,湿浊如雾,则昏昏嗜睡,脾胃亏虚和脾胃受湿均可导致多寐。
刘启廷教授认为,多寐的病机关键是湿、浊、痰、瘀困滞阳气,心阳不振;或阳虚气弱,心神失荣。病变过程中各种病理机制相互影响,如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津停聚而成痰浊,痰浊影响气血运行,瘀血又宜形成,痰浊、瘀血内阻,又可进一步耗伤气血,损伤阳气,以致心阳不足,脾气虚弱,虚实夹杂。治用芳香化湿,益气温阳,行气化痰,开窍药共奏化湿浊,开郁阻,解蒙清窍之弊。犹如日出雾消,晴空万里,浊化神清,清升浊降,脑有所养,故病症得除。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温脾化饮汤加减治疗多寐,临床疗效颇佳。
方药组成:黄芪30克,生白术30克,茯苓30克,附子10克,干姜10克,苍术10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白豆蔻10克,桂枝15克,生姜3片。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早餐后及临睡前各服1次。
主治:多寐。
组方依据:多寐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病因为湿盛脾虚,阴盛则阳衰,脾气不足,湿邪遏闭清窍,阳虚为本,湿盛为标,二者互为因果,可伴见面色白、头晕脑胀、倦怠乏力、纳谷不馨、小便清长、四肢欠温等脾虚湿盛之表现。治宜益气健脾、温阳化湿。药用黄芪、白术补气健脾,益气助运;附子、干姜温中回阳,散寒化湿;茯苓、苍术燥湿健脾,化脾胃湿浊;藿香、佩兰、白豆蔻芳香行散,醒脾通窍;桂枝温运脾阳,化气行水;生姜和胃降逆。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温阳化湿、醒脾开胃之功效。
加减运用:形体丰腴、痰湿较甚者,加厚朴、半夏、南星以行气除湿,化痰除满;若为病后脾虚神倦、纳谷不馨者,加党参、麦芽、神曲、山楂以补脾益气,消痰导滞;若为病后及年高之人,阳气乏亏、食少懒言、畏寒肢冷者,加人参、炮姜以增加益气温阳的作用。
典型病案
钱某某,男,45岁,2012年6月30日初诊。
患者主诉多寐嗜卧三个月。患者多寐欲卧三月余,日趋严重,时时困倦欲睡,精神不振,肢体酸乏,伴头昏如裹、胸闷纳差、痰多泛恶,查见形体肥胖,舌质淡,苔白腻,脉象濡缓。一月前在当地行脑电图、头颅CT、经颅多普勒、颈动脉及椎动脉彩超等项检查,无异常改变,对症治疗效不显。依据舌脉症候,辨证当属痰湿困脾,脾阳不振。治宜健脾化湿,益气温阳。予温脾化饮汤加味。
处方:黄芪30克,生白术30克,茯苓30克,附子10克,干姜20克,苍术10克,藿香15克,佩兰15克,白豆蔻10克,桂枝15克,厚朴10克,法半夏10克,制天南星10克,生姜3片为引。取药6剂,水煎早晚温服。同时嘱其少吃生冷、油腻食物,忌饮啤酒,适当运动。
2012年7月6日复诊,患者服药后多寐嗜卧明显好转,白腻苔渐化,脉象缓而有力,惟仍感痰多、胸闷,予上方继服10剂。服药后,诸症悉平,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体会: 本类型病机多为脾阳不振,脾虚湿盛,痰浊上犯,蒙蔽清窍,导致神机不运而嗜睡。多见于肥胖之人,因体丰于外,气伤于内,气弱则脾土少运,生湿生痰。而长夏主湿,故逢雨湿季节病情更甚。刘老为,阳气虚而阴气盛,终至阴阳失调,是本病发生的主因,虚为心脾肾气虚,实为湿热痰浊瘀血,故治疗益气、通阳、利湿、化浊贯彻始终。正如李东垣所云“脾气虚则怠惰嗜卧”是也。用本方益气健脾,温阳运化痰湿,从扶脾治本中兼化痰湿,标本兼顾,可获良效。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