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
脑病的临床辨治经验 倡导脑当为脏论
21-11-11
浏览 669
中医脑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术团队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力倡脑当为脏论,并重新阐发脑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倡导脑当为脏论 脑为元阴元阳之脏,统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调燮七情六欲。 脑当为脏的理论依据 《内经》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脑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理应为脏。《内经》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内经》亦言:“诸髓者皆属于脑;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脑贮藏精气功同心、肺等脏的功能。《内经》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不论是从先天或后天来看,脑皆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脏的特性。 脑的生理功能 脑位于颅内,其位最高,统领诸神,为元神之官,生命之主宰。脑藏髓,主神志,智能出焉。脑协调五脏六腑,统辖四肢百骸,开窍于五官,灵机现于瞳子,应于语言,经脉为任督二脉而统帅诸阴诸阳。脑依靠五脏六腑化生的精、气、血、津液的濡养、温煦、推动,从而保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脑与五脏的关系 从生理和病理看,脑依赖五脏精华之灌注,六腑清阳之气以濡养。脑中气、血、津液、精等物质充足,方能髓海充盈,神机敏锐,协调五脏六腑及统辖四肢百骸的功能健旺。 脑病的生理病理特点 “诸阳之会”阳易亢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于头面,“诸阳之督”的督脉也入于脑。头为诸阳会聚之处,阳者炎热,火性炎上,阳气易亢,故脑病以阳亢、火热证较多。阳明腑实、热结肠腑证常表现出躁扰不宁、谵语、昏迷等;少阳火郁、胆热痰扰证常表现出头晕目眩、耳聋、耳鸣、不寐等;肝火上炎、风阳妄动、肝阳上亢证常表现出昏迷、耳鸣、耳聋、癫狂等;阴虚火旺证常表现出不寐、健忘、耳鸣、眩晕等;六淫之邪侵扰清空常表现出头痛、眩晕、痉证、闭证、颅脑痈、暑病、急惊风等。 “清灵之窍”窍易闭 脑窍贵在清灵通利,一旦痰、瘀、水、湿、火热之邪交结为患闭阻脑窍,则脑神失养,神机不运而变证丛生。因痰瘀热邪闭阻清窍,火扰元神者,则见健忘、昏迷、癫证、痫证、狂证、厥证等;因痰湿蒙闭清窍,元神被扰者,则见昏迷、癫证、痫证等;因卒冒秽浊之气,浊邪害清,清窍闭塞,元神被乱者,则可卒发闭证;因气滞血瘀,痰瘀交阻,脑脉瘀阻,清窍不利,易卒发中风之脑络痹阻证;因络破血溢,致瘀血内停,水津外渗,水瘀互结,脑窍闭塞者,则见中风、解颅之颅脑水瘀证。 “元神之府”神易伤 主要是神志或神机病变。痰火上扰,元神逆乱者,可见头痛、失眠、癫证、痫证、狂证等;元神被痰湿所蒙扰者,可见郁证、嗜睡、癫证、痫证;七情过极过激导致元神失常者,可见郁证、厥证、脱证、脏躁等;汗吐下太过,元气暴脱,导致元神无所依附者可见脱证等;颅脑外伤,伤经损络或络破血溢,侵扰脑神,可见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头痛、眩晕、痫证等。 “诸髓之海”髓易虚 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之源有如下四因:(1)先天禀赋不足,肾亏精气化源不足,加之后天脾胃失调,精血难以为继,故而髓海空虚不满,多见于幼儿“五迟”“五软”等;(2)因年老精亏,肝肾虚损,精气化源日竭,髓海渐空,出现眩晕、耳鸣、痴呆、嗜睡等;(3)因五脏气血阴阳耗脱亡散,波及脑髓,致髓海虚极而发为脱证;(4)瘀血痰浊,癥积压迫,如脑岩等致精髓升降出入之道壅塞失畅,阴阳气血津液难于上奉于头,日久必致髓海空虚,表现出“大实有羸状”之情形。 “诸脉之聚”脉易损 脑脉的损伤常表现为络破血溢和脑脉瘀阻。若肝阳暴亢、心火炽盛,气血上冲于脑可致络破血溢;或血凝为瘀,津滞为痰,痰瘀互结痹阻脑脉脑络,皆可导致中风病之发生,病理过程中出现痰饮、瘀血、痰瘀交阻及水瘀互结的格局,从而致使脑脉受损,脑髓失养,清窍闭阻,神机失用。临床常见于中风的络破血溢,脑脉瘀阻、颅脑水瘀证。 脑病的临床辨治经验 脑病常见证候 表现:(1)神明失主;(2)神机失用;(3)七情失常;(4)九窍失司。 望闻问切四诊并重,尤重于舌诊 舌象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颅脑病变痰瘀多见,舌苔常见白腻、黄腻或灰(黑)腻苔,或见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紫暗,或淡紫,舌下脉络粗曲,散布瘀斑瘀点瘀丝。脉象可见弦滑、弦硬或沉细而涩。 脑病常用治法 (1)益气活血法(适于气虚血瘀证),强调脑血栓形成病因病机主要为因虚致瘀,治当益气活血、疏通经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制成通脉舒络液静脉滴注,加服通脉舒络汤。 (2)清肝活血法(适于肝热血瘀证),中风病因病机为肝热血瘀,治当清肝活血、化瘀通络,用清脑通络汤。 (3)醒脑通窍,活血利水法(适于颅脑水瘀证),可服用脑窍通口服液。水瘀交结、脑窍闭塞证,其基本病机为颅脑瘀血与水湿痰浊互阻脑窍,使神明失主、肢体失用、七窍失司。治法为醒脑通窍、活血利水,并视其病机不同,酌情加用益气、补肾等法相得益彰。(张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