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痓门(附:劳风)


  生生子曰:《内经》云: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痓,古云痉,劲切之谓也。仲景诸公伤寒书,皆以为太阳风湿所致,亦有兼阳明经者。仲景谓汗下过多,及疮家发汗过度皆成痓。此指外感之邪,原系伤寒家法也。陈无择、张子和诸公云,亦有风、火、痰、热之内因者。谓此病多由亡血,筋无所营,故邪得以所袭。丹溪谓此痫为虚,此皆指内伤之症也。观刚柔二字,则亦当有虚实之别。大抵刚者,多从外感,柔者,多从内伤。故治斯疾者,但明知从外感而来,则用伤寒家法,若从杂症而来,则用陈无择、丹溪、刘宗厚、张子和诸家之法。庶表里详尽,始无遗此失彼之患矣。

  《内经》云:诸痓项强,皆属于湿。(王注:太阳伤湿。)又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王注:阳内郁而阴行于外。)刘宗厚云:按:《内经》言痓,肺、肾、太阳督脉与夫六气皆能为之。大抵皆主于湿。

  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成无已曰:痓者,痉也,强也。《千金》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痓。太阳病发热无汗表实,则不当恶寒,今反恶寒者,则太阳中风,重感于寒,为痓病也。以表实感寒,故曰刚痓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痓。成无已曰: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其不恶寒者,为阳明病,今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非阳明证,则是太阳中风,重感于湿,为柔痓也。表虚感湿,故曰柔痓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成无已曰:太阳主表,太阳病发热为表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细,既不愈,则太阳中风,重感于湿,而为痓也。《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细,此为痓,瓜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成无已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则亡阳。《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微不能养筋,则筋脉紧急而成痓也。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摇头,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成无已曰:太阳中风为纯中风也,太阳中寒为纯伤寒也,皆不作痓。惟是太阳中风,重感寒湿,乃变为痓也。身热足寒者,寒湿伤下也。时头热面赤,目脉赤,风伤于上也。头摇,风主动也。独头摇者,头为诸阳之会,风伤阳也。若纯伤风者,身亦为动摇,手足为之搐搦,此皆内挟寒湿,故头摇也。口噤者,寒主急也。卒口噤者,不常噤也,有时而缓。若风寒相抟,则口噤而不时开,此皆加之风湿,故卒口噤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别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下贯臀,以下至足。风寒客于经中,则筋脉拘急,故颈项强急而背反张也。

  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刘宗厚曰:按:此谓汗下而致痓,则不专于风、寒、湿之外传矣,是又因坏证而成也。发汗下之太过,皆亡津液,损血之所由也。

  刘宗厚曰:按:痓症属风、寒、湿所伤,有汗者,脉必浮缓,无汗者,脉必浮紧,若其脉沉细者,湿所伤也。坚直上下行,皆紧之象也。发汗已,其脉如蛇,亡津液而无胃气之象也。

  子和云:吕君妻,年三十,病风搐,目眩角弓反张,数日不食,诸医皆作惊风暗风风痫治之。以南星雄黄、乌、附用之,不效。戴人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曲直摇动,风之用也。阳主动,阴主静,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肝木茂而自病。因涌风痰二三升,次以寒剂下十余行,又以排针百会穴,出血一杯,愈。

  刘宗厚曰:按:风搐,本与痓症不同,而痓症属湿,土极必兼风木动摇之化,风搐属木,木极必见金燥紧敛之形。要之亦可同论。故取此条以证痓病不专风、寒、湿之外至,亦风、火、热之内作者也。

  《三因方》云:夫人之筋,各随经络结束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则痓,以风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曰柔痓。寒泣血,无汗恶寒,曰刚痓。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故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夫病疮人及产后致于斯疾者,概可见矣。诊其脉,皆沉伏弦紧,但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挛,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各异,不可不别。

  丹溪曰:痓切不可作风治,兼用风药。大率与痫相似,比痫为甚,为虚,宜带补。多是气虚有火有痰,宜用人参竹沥之类。一男子,二十余岁,患痘疮,谢后,忽患口噤不开,四肢强直不能屈,时或绕脐腹痛一阵,则冷汗如雨。痛定则汗止,时作时休。其脉弦紧而急,如真弦状。向知此子极勤苦,意其因劳倦伤血,山居多风寒,乘虚而感,又因痘疮,其血愈虚,当用辛温养血,辛凉散风,遂以当归芍药为君,川芎青皮钩藤为臣,白术陈皮甘草为佐,桂枝木香黄连为使,更加红花少许,服二十帖而安。

  王海藏云:发汗太过,多因致痓。身热足寒项强恶寒,头热面肿目赤头摇口噤,背反张者,太阳痓也。若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构,阳明痓也。若一目或左右邪视,并一手足搐搦者,少阳痓也。汗之,止之,和之,下之,各随其经,可使必已。在表无汗,宜汗之;有汗,宜止之。阳明痓属里,宜下之。少阳痓,半表半表,宜和之。所谓各随其经也。

  刘宗厚曰:谨按:伤寒痓病,《活人》以太阳中风,又感寒湿而致,则专于外邪所伤。然仲景亦有汗下过多之戒,则又出于坏证所成矣。盖外邪所伤者,通宜解散。仲景言刚柔,《活人》分阴阳,《难知》论经络等,诸方详矣。至于治坏证,补虚救失之法,诸方则亡也。又《千金》谓温病热入肾中亦为痓,小儿病痫热盛亦为痓。若此治法,俱未见之也。况此二者之外,又有血气本虚之人,如产后汗出多而变痓者,或因七情怒气而发痓者,或因湿热内盛,痰涎壅遏经络而作痓者,治各不同也。大抵伤寒有外邪之可解,宜用风药发散风寒,又风药亦能胜湿耳。至于邪热入肾,亦非风药之所能疗也。其内证作痓,本无外邪,前人岂可仍用风药处治,惟宜补血降火,敦土平木,清痰去湿,随证而用,不可不察也。

  海藏云:若汗后不解,乍静乍躁,目直视口噤往来寒热,脉弦者,少阳风痓。宜:

  柴胡防风汤

  柴胡  防风(各一两)  人参  黄芩(各五钱)  半夏(制,六钱)  生姜  甘草(各六钱半)  枣(三枚)

  每服一两,水煎服。

  若发汗过多,发热,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太阳阳明也。宜去风养血,防风当归散主之

  防风  当归  川芎  地黄

  每服一两,水煎服。

  神术汤

  治刚痓,解利无汗

  苍术(三钱)  防风(二钱)  甘草(一钱)

  姜、葱,水煎服。

  白术汤

  加桂心黄芪,治柔痓,解利有汗。

  白术(三两)  防风(二两)  甘草(一两)

  每服五钱,姜三片,水煎服,一日二服,渐渐汗止为解。

  仲景葛根汤

  太阳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者。

  葛根(四两)  麻黄  生姜(各三两)  桂枝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每服五钱,煎服,取微汗。

  若发热无汗恶寒,名曰刚痓。宜:

  麻黄加独活防风汤

  麻黄  桂枝(各一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五钱)  独活  防风(各一两)

  每服一两,水煎,温服

  瓜蒌桂枝汤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柔痓

  瓜蒌根  甘草  芍药(各二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水九升,煎取三升,分三服,取微汗,汗不出,啜粥发之。

  海藏治发汗、自汗而不恶寒者,名柔痓。宜:

  桂枝加川芎防风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  防风  川芎(各一两)  大枣(六枚)

  每服一两,水煎服。

  凡刚柔二痓,皆可与小续命汤,但要识加减法。若柔痓自汗者,去麻黄,夏间及病有热者,减桂枝一半。冬及初春,去黄芩

  《千金》续命汤

  卒中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体冷,或智,或痴,或身强直不语,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状,角弓反张,或欲得食,或不用食,大小便不利,皆疗之。

  人参  桂心  川归  独活  黄芩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七钱半)  石膏(一两半)  杏仁(四十枚)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日二服。无汗者,加麻黄

  若汗后不解,乍静乍躁,目直视口噤往来寒热,脉弦者,少阳风痓,宜:

  柴胡防风汤

  柴胡  防风(各一两)  人参  黄芩(各五钱)  半夏(六钱)  生姜  甘草(各六钱半)  枣(三枚)

  每服一两,水煎。

  仓公当归汤

  贼风口噤角弓反张,痓证。

  川归  防风(各七钱半)  独活(一两半)  附子(一枚)  细辛(五钱)  麻黄(一两三钱)  五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开者,格口纳之,一服当苏,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活人》八物白术散

  阴痓一二日,面肿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不出,恐阴气内伤

  麻黄  白术  茯苓  五味子  羌活(各五钱)  桂心  附子(各三分)  良姜(一分)

  每四钱,姜五片,水煎服。

  附子散

  阴痓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头项强直,头摇口噤

  桂心  川芎(各三钱)  附子(炮)  白术(各一两)  独活(五钱)

  每三钱,枣一枚,水煎服。

  桂心白术汤

  阴痓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白术  防风  甘草  桂心  川芎  附子

  每五钱,姜五片,枣二枚,水煎,温服

  丹溪治虚妇,因怒,手足强直,十指如束,右手脉弦虚,左手脉弦大而强稍坚。此风木攻脾土,宜速泻肝气,助肺金脾土之阴

  黄连(二钱)  南星  白术  人参  黄芩  天麻  川芎  木通  陈皮  青皮(各五钱)  甘草(一分)

  水煎,入姜汁辣服。

  《肘后方》中风强直不得屈伸,反覆

  刮树皮,细切一升,以二升,浸一宿,每日温服半升,尽再作。(即枳实树皮,去风湿,效。)

  《千金方》治口噤,手足不随,而身体强直

  伏龙肝五升,以水七升,搅匀,取汁饮之。


上一篇:第十四卷-瘈疭门 下一篇:痓痉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