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附:转筋)
《千金》
诸经方有脚气之论,古人少有此疾。(脚气之名,《金匮》已载,但患者少耳。)自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遭者。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意经方,偏善斯术,多获全济。又宋齐之间,释门深师述二公等诸家旧方,为二十卷,其脚弱一方近百余首。魏周之代,盖无此病,所以姚公集验,殊不殷勤,徐王撰录,未以为意。特以三方鼎峙,风教未一,霜露不均,寒暑不等,关西河北,不识此疾。自圣唐开辟无外南极之地,作镇于彼,往往皆遭。近来中国士大夫,亦有患者,良由今代风气混同所致耳。此病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深师云脚弱者,即其义也。问:风毒中人,随处皆得,作病何偏着于脚?答曰:人有五脏,心肺经络所起在手十指,余三脏经络所起在足十趾。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必先中脚,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头项。经云次传间传是也。凡脚气皆感风毒所致,(治脚气必兼风,此乃要诀。)人多不即觉会,因他病,一度始发,或奄然大闷,经两三日乃觉,庸医不识,作余病治,莫不尽毙。始起甚微,饮食如故,惟猝起脚屈弱不能动,为异耳。黄帝云缓风湿痹是也。有脚气未觉,而头项臂膊已有所苦。诸处未知,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或呕食臭,腹痛下利,二便不通,冲悸不欲见光,精神昏愦,迷忘错乱,壮热头痛,身体酷冷,疼痛转筋,顽痹缓纵,百节挛急,小腹不仁等症,皆脚气状貌也。亦云风毒脚气之候,妇人亦尔。又有产后取凉,多中此毒,其热闷掣疭,惊悸心烦,呕吐气上,皆其候也。又但觉脐下冷痞,愊愊然不快,小便淋沥,即是其候。顽弱名缓风,疼痛为湿痹。热者治以冷药,冷者疗以热药,以意消息之。(诸病皆然。)心下急,气喘不停,自汗脉促,呕吐不止者,死。凡脚气皆由气实而死,终无一人服药致虚而殂,故不得大补,亦不可大泻。(凡治病大段相同。)脚气其人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难治。瘦人肉硬,肥人肉软也。(外亦同。)脚气有肿者,有不肿者,其小腹顽痹不仁者,脚多不肿。小腹顽后不过三五日,即令人呕吐,名脚气入心,如此者难治,以肾水克心火也。初得脚弱,便速灸之,服竹沥汤。灸讫,服八风散,无不瘥者。若但灸不服药,但服药不灸,后必更发。
脚气当灸之穴
初灸风市,次伏兔,次犊鼻,次膝两眼,次三里,次上廉,次下廉,次绝骨。
《病源》
脚气疼不仁 由风湿毒气,与血气相摶,故疼。邪在肤腠,则血气涩而皮肤厚,搔之如隔衣,故不仁。
脚气心腹胀急 风湿毒气,从脚上入于内,与脏气相摶,结聚不散,故心腹胀急。
脚气肿满 由风湿毒气搏于肾经,则肾气不能宣通水液,使传于小肠,反渍于皮肤,故肿满也。 脚气惊悸 由温湿挟风毒,初客肤腠,后经腑脏,与神气相摶,则心惊悸也。
脚气转筋 《灵枢•四时气篇》: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本输篇》: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
脚气方
矾石汤(《金匮》)
治脚气冲心。
第一竹沥汤(《千金》)
治两脚痹弱,或转筋,皮肉不仁,腹胀起如肿,按之不陷,心中恶,不欲食,或患冷方。
竹沥(五升) 甘草 秦艽 葛根 黄芩 麻黄 防己 细辛 桂心 干姜(各一两) 防风 升麻(各一两半) 茯苓(二两) 附子(二枚) 杏仁(五十枚)
上十五味,以水七升,合竹沥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此脚气主方,多治风之药。)
治风虚气满,脚疼痹挛,弱不能行。
乌麻(五升)
微熬,捣,酒渍一宿,随所能饮之,尽更作。
水煎服。
上煮作粥,临熟下苏汁调之。空心食之,日一服,亦温中。
杉木汤(《本事方》)
唐柳柳州云: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脚气,夜半痞绝,胁有块大如石,且死,困塞不知人三日。荣阳郑洵美杉木汤,服半日,食顷,大小便三次,气通块散。
用杉木节一大升,橘叶一升,无叶以皮代之,大腹槟榔七个,合子碎之,童子小便三大升,共煮一升半。分二服。若一服得快利,停后服。
槟榔散(《活人书》)
治脚肿。
橘叶(一大握) 沙木(一握) 小便(一盏) 酒(半盏,同以上药煎)
木瓜散(《活人书》)
治脚气。
大腹皮(一枚) 紫苏(一分) 干木瓜(一分) 甘草(一分,炙) 木香(一分) 羌活(一分)
上细剉为散。分作三服,每用白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通口服。
鸡屎白散(《金匮》)
疗转筋方(《外台》)
以盐一升,水一升半,作汤洗渍良。
延效疗转筋(《外台》)
并治浑身转筋。
暖水稍热,于浴斛中坐浸,须臾便瘥,如汤沃雪。
转筋在两臂若胸胁者,灸手掌白肉际七壮。在十指者,灸手踝骨上七壮。在胫骨者,灸膝下廉筋上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