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教授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对内科疾病、尤其是慢性肾病的诊治,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对于慢性肾病的辨治要点,周老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根本”、“三个要素”。   一个中心:就是指在临床上要确立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的中心思想;   两个根本:是指在慢性肾病的诊治过程中要把握好“脾”(后天之本)和“肾”(先天之本)这两脏;   三个要素:是指要抓住肾病中“虚”“瘀”“湿”这3个关键的病理要素。     确立基本诊疗思维 周老认为,微观辨证在肾病的诊疗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由于人体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很多慢性肾病的患者在早期仅仅表现为轻微的尿检异常,即尿中少许蛋白或红细胞,或仅表现为轻微的腰酸乏力,一般不会引起重视,如果不进行尿液检查是很难发现病变的。而一个临床医师面对一个无特殊主诉,仅仅表现为尿检异常的患者,运用传统的宏观辨证会显得捉襟见肘,也常常会产生无证可辨的困惑。   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依据肾活检技术和显微技术,取得肾脏病理检查的结果,建立该病理表现和中医证型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为整体辨证取得肾脏局部的、微观的辨证依据(但要注意克服该微观表现本身代表局部的缺陷),也是对中医传统辨证方法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临床上,我们对在肾脏病理上出现细胞外基质积聚、肾小球与包氏囊粘连、小球局灶节段性硬化、毛细血管塌陷、肾间质纤维化等表现的患者,就考虑存在“肾络闭阻”,即有使用活血化瘀药的指征。依据上述指征用药,大大的提高了临床疗效。   重视脾肾这两个根本 慢性肾病患者,往往病程较长,病情缠绵难愈,久之则有向“肾劳”、“虚劳”、“毒”发展的趋势。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周老认为,顾护胃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首先,慢性肾病患者,病程较长,多为虚实夹杂。其虚多为脾肾亏虚,临床上常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脘腹胀闷、纳差便溏、舌淡脉缓等症。可以说脾虚本来就是慢性肾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一个中心证候,故健脾补中本来就是慢性肾病的一个关键治法。若医者不察,滥用苦寒碍胃之品,克伐胃气,则难求其效。周老在临床上常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补气健脾,而佐以陈皮佛手理气和胃,用药讲究轻灵,气机流动。苦寒重剂及滋腻碍胃之品,轻易不用。   其次,慢性肾病患者虚中夹实,其实邪常表现为寒湿湿热风湿等。其湿邪之滋生,多因于脾虚,而湿邪又易困脾碍胃,如此恶性循环,病势日重,缠绵难愈。故于健脾和胃的同时,必须化湿利湿祛风除湿,周老临床常用薏苡仁茯苓平地木荷包草川朴花等化湿和胃汉防己徐长卿祛风除湿。   另外,慢性肾病患者,久病体虚,卫外不固,易于反复感冒,从而导致肾病复发。究其原因,实因中气亏虚所致。卫气源于中焦胃气强者卫气始固,且土能生金,脾胃之气足,肺卫始能固,此一定之理。《金匮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说明脾胃功能强健,人的抵抗力就强,卫外之功能就强健,玉屏风散白术健脾可防外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健脾补中也是防治慢性肾病患者感冒,防止肾病复发的一个重要方法。   慢性肾病肾虚证,早期常常表现为肾气虚,或肾气阴两虚,后期可表现为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许多慢性肾病患者早期,在临床上无明显不适主诉,仅仅表现为尿检异常,尿中有蛋白或红细胞。如果按传统的中医辨证,常常无证可辨。周老认为,依据肾主封藏的生理特性,从微观辨证的角度来看,尿中漏出的蛋白和红细胞可以看成是肾中精微不固而外泄。初期当属肾气虚精微漏出日久,必致气阴两虚。患者常表现为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尿有泡沫,自汗,容易感冒,或晨起面浮,或夜尿增多,或纳呆便溏,或头晕目眩,或目睛干涩,或口干咽燥,舌淡苔薄白或苔少,脉沉细或弦细。故周老主张肾病早期当(肾)气阴双补。临床上周老常用参芪地黄汤加减,药如黄芪党参太子参金樱子覆盆子芡实桑寄生生地女贞子旱莲草首乌等。上述药物性味平和,且无滋腻碍胃之弊,宜于久服。若熟地黄精等滋腻呆滞,临床不宜多用。慢性肾病患者,多合并有脾虚,故多数患者,周老主张脾肾双补,非后天则先天无以充,非先天则后天无以化,先后天同补,则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病至中后期,往往气血亏虚,可并用四物汤何首乌。另外,在补益脾肾的同时,周老常常加用广木香、炒枳壳佛手等,以流通气机;此外,补药讲究小剂量久服,顾护胃气,切忌不顾患者脾胃功能,贪功冒进,大剂频投,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后期患者常常表现为肾阳虚衰阳虚水泛证。临床常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无华,遍身浮肿小便短少,食少纳呆,或恶心呕吐,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若肾阳虚衰轻症,周老主张选用温柔补阳之品,如仙灵脾巴戟天仙茅等;若属阳虚水泛者,当用真武汤加味,可酌加车前子大腹皮等。   抓住肾病中的三个关键病理要素 “虚”、“瘀”、“湿”   “虚”主要是指脾虚和肾虚,前面已作论述。     “瘀”指血瘀证,是慢性疾病中的常见证候,中医素有“久病多瘀”的说法。慢性肾病一般病程较长,迁延不愈,故肾病后期常常合并有血瘀证,其治疗也是肾病治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   周老认为,对于肾病血瘀证的诊断,首先可以参考临床上传统的宏观辨证指标,如病程较长,或面色黧黑或晦暗、肌肤甲错,或腰痛如刺、固定不移,或肢体麻木,肉眼或镜下血尿,或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脉涩等;另外,还可以参考微循环、血液黏稠度、血凝分析等现代医学指标,尤其是肾活检组织学检查,往往可以提供肾脏局部存在瘀血的微观辨证的依据。临床实践表明,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结合,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依据,从而提高临床的疗效。   临床在应用活血化瘀法时,还需综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全面考虑。如患者可能合并有虚候(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或同时夹杂有实邪湿浊湿热、水湿),在治疗时要一并处理。如气虚者,可应用补阳还五汤阳虚者,可并用济生肾气丸阴虚者,可并用知柏地黄汤血虚者,合用四物汤等。临床应圆机活法,方随证变。     “湿”指水湿之邪。慢性肾病患者常常因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水湿不化,泛溢而为肿。故湿邪亦为慢性肾病患者最为常见的病邪之一。在湿邪的治疗方面,周老强调以下几点:   首先,寒热要分治:根据患者正气(尤其是中焦脾胃)强弱之不同,水湿可以寒化寒湿,亦可热化湿热,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其治法宜乎不同。寒湿之证,重在温化;湿热之证,则重在清化、清利。而临床尤以湿热之证为多。   其次,三焦要分治:上焦之水湿,其治主要在宣肺;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如能宣畅肺气,使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水湿自能消散于无形,药用麻黄杏仁浮萍等。中焦之水湿,其治重在健脾脾主运化,若脾能健运,水湿自化,药用苍白术茯苓等。肾主水,合膀胱,肾与膀胱之功能正常,水湿“气化则能出矣”,根据其寒湿湿热之不同,药用附子肉桂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等。综上所述,治上焦重在“宣”,治中焦重在“化”,治下焦重在“利”,正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治疗亦当顺其脏腑之属性而为之。临床上,周老认为,健脾化湿清热化湿温阳利水、清利湿热诸法为大家熟知和常用,而宣肺利水一法,则常常被忽视。实则肾之与肺,关系殊为密切,如《内经》所言:“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慢性肾病患者常常因感冒而致复发,肿起于头面四肢,尿检蛋白和红细胞增多,治从宣肺利水,往往效如桴鼓。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