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头痛


经义

《五藏生成篇》曰∶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经脉篇》曰∶膀胱足太阳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

《脉解篇》曰∶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着至教论》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

《脉要精微论》曰∶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平人气象论》曰∶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脉要精微论》曰∶厥成为巅疾。 痛,剌手阳明与 之盛脉出血。

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寒热病篇》曰∶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

杂病篇》曰∶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KT KT 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血络

《奇病论》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厥病篇》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论证(共二条)

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辩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病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或以阳胜者,微热则发,或以水亏于下,而虚火乘之则发,或以阳虚于上,而阴寒胜之则发。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太纲也。然亦有暂病而虚者,久病而实者,又当因脉、因证而详辩之,不可执也。

头痛有各经之辩。凡外感头痛,当察三阳厥阴。盖三阳之脉俱上头,厥阴之脉亦会于巅,故仲景《伤寒论》则惟三阳头痛厥阴亦有头痛,而太阴、少阴则无之。其于辩之之法,则头脑、额颅三阳俱有所会,无不可痛,然太阳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侧,此又各有所主,亦外感之所当辩也。至若内伤头痛,则不得以三阳为拘矣。如本经所言,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若《厥病篇》所论,则足六经手少阴、少阳皆有之矣。《奇病论》曰∶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凡痛在脑者,岂非少阴之病乎?此内证外证之异,所不可不察也。(厥病篇义详《类经》)

论治(共五条)

一、外感头痛,自有表证可察,盖其身必寒热,脉必紧数,或多清涕,或兼咳嗽,或兼脊背酸痛,或兼项强不可以左右顾,是皆寒邪在经而然,散去寒邪,其痛自止,如川芎细辛蔓荆子柴胡之类,皆最宜也。若寒之甚者,宜麻黄桂枝生姜葱白紫苏白芷之类,随其虚实而加减用之。

火邪头痛者,虽各经皆有火证,而独惟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其脉必洪,其证必多内热,其或头脑振振,痛而兼胀,而绝无表邪者,必火邪也。欲治阳明之火,无如白虎汤泽泻木通生地麦冬之类,以抑其至高之势,其效最速。至若他经之火,则芍药天花、芩、连、知、柏、龙胆栀子之类,无不可择而用之。但治火之法,不宜佐以升散,盖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内郁之火,得升而愈炽矣,此为忌也。

阴虚头痛,即血虚之属也,凡久病者多有之。其证多因水亏,所以虚火易动,火动则痛,必兼烦热内热等证,治宜壮水为主,当用滋阴八味煎、加减一阴煎玉女煎之类主之。火微者,宜六味地黄丸四物汤三阴煎左归饮之类主之。

阳虚头痛,即气虚之属也,亦久病者有之。其证必戚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食饮不甘,脉必微细,头必沉沉,遇阴则痛,逢寒亦痛,是皆阳虚阴胜而然。治宜扶阳为主,如理阴煎理中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皆可择用,或以五福饮,五君子煎加川芎细辛蔓荆子之类,以升达阳气,则最善之治也。

痰厥头痛,诸古方书皆有此名目,然以余论之,则必别有所因,但以头痛而兼痰者有之,未必因痰头痛也。故兼痰者必见呕恶、胸满、胁胀,或咳嗽气粗多痰,此则不得不兼痰治之,宜二陈汤六安煎和胃饮平胃散川芎细辛蔓荆子之类主之。如多痰兼火者,宜用清膈煎,或二陈汤六安煎黄芩天花粉之类主之,火甚者加石膏亦可。如多痰兼虚而头痛者,宜金水六君煎,或六君子汤加芎、辛之类,酌而用之。东垣治痰厥头痛恶心烦闷,头旋眼黑,气短促,上喘无力,懒言,心神颠倒,目不能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如范天FS 之妻,因两次下之而致头痛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述古(共三条)

《活人书》云∶头痛者,阳证也。太阳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

若已发汗,或未发汗,头痛如破者,连须葱白汤,不止者,葛根葱白汤阳明头痛,不恶寒恶热胃实也,调胃承气汤少阳头痛小柴胡汤太阴少阴并无头痛之证。仲景只有厥阴一证,吴茱萸汤

东垣曰∶《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故春气者,病在头。又诸阳会于头面,如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病冲头痛。又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病则头角额痛。夫风从上受之,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有余则泻,不足则补,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者,肠胃之所生,乃气虚头痛也。心烦头痛者,病在耳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厥逆头痛者,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凡头痛每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然亦有三阴三阳之异。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白芷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疾,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 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其效如神。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清空膏,乃风湿热头痛药也。

羌活附子汤,治厥阴头痛药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先师尝病头痛,发时两颊青黄,眩运,目不欲闭,懒言,身体沉重,兀兀欲吐。洁古曰∶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以《局方》玉壶丸治之,更灸侠溪穴即愈。是知方者体也,法者用也,徒执体而不知用者弊,体用不失,可谓上工矣。

立斋曰∶久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乃风毒上攻,有血虚者,有诸经气滞者,有气虚者,有四气外伤者,有劳役所伤者,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当分虚实寒热兼变而治之。若夫偏正头风,久而不愈,乃内挟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甚则目昏紧小,二便秘涩,宜砭出其血以开郁解表。余尝治尚宝刘毅斋,但怒则两太阳作痛,先用小柴胡茯苓山栀子,后用六味丸以生肾水而再不发。谭侍御每头痛吐清水,不拘冬夏,吃姜便止。余作中气虚寒,用六君子、当归、黄 、炮姜而瘥。商仪部,劳则头痛,余作阳虚不能上升,以补中益气汤蔓荆子而痊。

易方

硝石散 治风寒入脑,头痛不可当。(因九七)一方 用生萝卜汁,仰卧,注两鼻孔,数年之患,一注即愈。

灸法

神庭上星后顶百会风池

以上诸穴,随灸一处可愈。

头痛论列方

麻黄汤(散一) 桂枝汤(散九) 葛根葱白汤(散三二) 白虎汤(寒二) 四物汤(补八)莲须葱白汤(散三三) 平胃散(和十七) 和胃饮(新和五)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二陈汤(和一) 六安煎(新和二)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五福饮(新补六)小柴胡汤(散十九) 玉女煎(新寒十二) 清膈煎(新寒九) 六味地黄汤(补百二十) 五君子煎(新热六) 理中汤(热一) 滋阴八味煎(新寒十七) 理阴煎(新热六) 六君子汤(补五)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三阴煎(新补十一) 吴茱萸汤(热一三七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左归饮(新补二) 羌活附子汤(热三五) 《局方》玉壶丸(和百五) 调中益气汤(补三一) 调胃承气汤(攻三) 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十五)

论外备用方

川芎散(散六二 头风川芎散(散六三 风热藿香正气散(和二十 寒滞) 十神汤(散四十 感冒神术汤(散三七 伤寒川芎茶调散(散四六 风邪上攻) 清空膏(散七四年久风热都梁丸(散七七 伤风羌活附子汤(散五九 冬月犯寒) 玉壶丸(和百五风痰) 上清散(散六九 吹鼻) 羌活胜风汤(散六一 风热愈风饼子(散七五 头风菊花散(散七一 风热旋复花汤(散八三 风痰昏闷) 如圣散(散七二 搐鼻) 透顶散(散七三 气逆痛) 点头散(散七三 气逆痛) 八般头风(散七六 搐鼻) 芎芷散(散六七 风热芎辛导痰汤(散六八 痰厥痛) 天香散(散六六年久头痛神芎丸(攻七二 肿病秘结) 茶调散(寒七二 风热上攻) 石膏散(寒六九阳明风热) 双散(寒七一 胃火) 荆芩散(寒七十 头风芎术汤(热五十 寒湿痛)三生散(热九六 痰厥痛) 吹鼻六神散(因四二 风热硝石散(因九七 风热吹鼻) 当归酒(补百四 血虚痛) 黑锡丹(热一八九 下元虚寒)


上一篇:腰痛 下一篇:面病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