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劳嗽方论第十三


  经曰:感于寒,微则为咳,甚则为泄。盖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伤皮毛,则咳为肺病,传于各脏,以时受邪。肺为嫩脏,邪易伤而难治。其嗽有肺、心、脾、肾、肝、风、寒、支饮、胆之十种。亦有劳嗽者,华陀谓之邪嗽,孙真人谓之注嗽。此因色过度,劳伤肺经,重者咯唾脓血,轻者时发时瘥。或先呕血而后嗽,或先咳嗽吐血。此又挟邪传疰,孙真人通气丸梦与鬼交,用四满丸、蛤蚧天灵盖、桃柳枝安息香之类。若肺中有虫,入喉痒嗽,须以药含化,其虫即死,嗽即止。

  愚按:仲景先生云:咳而两胁痛,不能转侧,两满,属于肝脏,用小柴胡汤。咳而呕苦水,属胆腑,黄芩半夏生姜汤。咳而喉中如梗状,甚则咽肿喉闭,属心脏,桔梗汤。咳而大便失气,属小肠腑,芍药甘草汤。咳而右痛,阴引肩背,甚则不可动,动则咳剧,属脾脏,升麻汤。咳而呕,呕甚则出长虫,属胃腑,乌梅丸。咳而喘息有声,甚则唾血,属肺脏,升麻汤。咳而失屎,属大肠腑,麻黄附子细辛汤。咳而遗溺,属膀胱茯苓半夏汤。咳而不止,三焦受之,其状腹满不食,涕唾,面目浮肿气逆异功散。用之对证,其效如神。仍参五卷看。

  附治验


  一妇人患前证,内热寒热往来,作渴盗汗小便频数,其经两三月一行,此肝脾气血虚损,用八珍汤、六味丸各六十余剂,诸症渐愈。其经两月一行,仍用前二药,间以加味逍遥散,各三十余剂。后恚怒适经行,去血过多,诸症悉至,饮食少思,腹胀气促,用十全大补汤,数剂渐愈。仍用前药,调补渐愈。复因丧子,胸腹不利,食少内热盗汗便血无寐,用加味归脾汤,仍兼前药而愈。

  一妇人患前症,不时发热,或时寒热,或用清热之剂,其热益甚,盗汗口干,两足如炙,遍身皆热,昏愦如醉,良久,热止方苏,或热,至旦方止,此阴血虚而阳气弱也。余朝用六味丸料,夕用十全大补汤,月余诸症稍愈。更兼以补中益气汤,两月余而愈。

  孙师四满丸 治上气嗽、饮嗽、燥嗽冷嗽邪嗽,谓之五嗽

  干姜(炮) 桂心踯躅花 芎 紫菀(各二两) 芫花根皮(二分) 蜈蚣(一条,去头足,炙) 细辛甘草(炙) 鬼督邮人参半夏(泡,各一两)

  上为末,炼大豆许。每服五丸,米饮下,日三服。未应,加至七八丸。

  温金散 治劳嗽喘闷,咯痰中有血。(方见前劳瘵类)

  阿胶丸 治劳嗽嗽血咯血。(方见前劳瘵类下补遗)

  团鱼丸 治骨蒸劳嗽,累效。

  贝母前胡知母杏仁柴胡(各等分) 生团鱼(二个)

  上药与鱼同煮熟,取肉连汁食之。将药焙干为末,用骨更煮汁一盏,和药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煎黄芪六一汤,空心送下。病既安,仍黄芪六一汤调理。

  附方


  地骨皮散  知母(炒) 柴胡甘草(炒) 人参地骨皮茯苓半夏(姜制,各一钱)

  上姜水煎服。

  海藏紫菀散 治咳中有血,虚劳肺痿

  人参紫菀知母(炒) 贝母桔梗(炒) 茯苓阿胶(炒,各一钱) 五味子(杵,三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服。

  参术调中汤 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

  黄芪(四分) 桑白皮(五分) 人参炙甘草青皮白茯苓(各三分) 五味子(杵,五分) 白术(三分) 地骨皮麦门冬陈皮(各五分)

  上水煎服。

  二陈汤 治脾胃虚弱中脘停痰,或呕吐恶心,或头目不清,饮食少思。(方见二十四卷第五论)

  异功散方见二十四卷第五论)

  六味丸方见二十四卷第十一论)

  八珍汤

  加味逍遥散

  十全大补汤

  加味归脾散四方见二十四卷第四论)

  补中益气汤方见二十四卷第六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