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奇经八脉第三(凡三首)


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丁曰。前言十二经十五络二十七气相随上下。流通气血。相贯无有休息。今此八脉谓别道而行。故曰奇经八脉也。

其所起言在后章。杨曰。奇、异也。此之八脉。与十二经不相拘制。别道而行。与正经有异。故曰奇经也。其数有八。

故曰八脉也。虞曰。奇音基也。奇、斜也。奇、零也。不偶之义。谓此八脉。不系正经阴阳。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

故曰奇经也。所以经言八脉不拘于经。以此可验矣。杨氏言奇异之义。非也。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

入于脑。(别本入下有属字。)丁曰。督脉起于下极之俞者。长强穴在脊。肾脉任脉络会之所。并于脊里上至风府。穴在发上一寸。肾脉阳维所会。奇经之一脉也。吕曰。督脉者、阳脉之海也。杨曰。督之为言都也。是人阳脉之都纲。人脉比于水。故吕氏曰阳脉之海。此为奇经之一脉也。下极者、长强也。虞曰。经言督脉起于下极。上入属于脑。吕氏曰。诸阳之海也。杨氏曰。

阳脉之都纲。据其督脉流行。起自会阴穴。循脊中上行至大椎穴。与手足三阳之脉交会。上至门穴。与阳维会其所。

上至百会穴。与太阳交会。下至于鼻柱水沟穴。与手阳明交会。准此推之。实谓为诸阳之海。阳脉之都纲也。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丁曰。中极者、穴名也。在齐下四寸。其中极之下者。曲骨穴也。是任脉所起。其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者。天突穴也。是任脉之所会。奇经之二脉也。杨曰。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之本。故曰位中极之下。长强之上。此奇经之二脉也。虞曰。据针经推寻任脉起于会阴穴。上毛际者。乃是曲骨穴。在少腹下毛际。与足厥阴会于此。上至关元。乃齐下二寸也。至咽喉。与阴维脉会也。素问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也,故杨氏曰。生养之本。良由此也。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挟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吕曰。冲脉阴脉之海。丁曰。冲脉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内。挟任脉之外。上行至胸中而散。皆起于两间。此者是三焦行气之府也。故吕氏云。一本曰冲者。此之谓也。杨曰。经云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如此则不独为阴脉之海

恐吕氏误焉。冲者、通也。言此脉下至于足。上至于头。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故曰冲焉。此奇经之三脉也。虞曰。素问曰。冲脉起于气街难经曰。起于气冲。又针经。穴中两存其名。冲街之义俱且通也。素问曰。并足少阴之经。难经却言并足阳明之经。况少阴之经。挟齐左右各五分。阳明之经。挟齐左右各二寸。气冲又是阳明脉气所发。如此推之。则冲脉气冲起。在阳明少阴二经之内。挟齐上行。其理明矣。大体督脉任脉波脉此三脉。皆自会阴穴会合而起。一脉分为三岐。行于阴阳。部分不同。故名各异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丁曰。季胁下一寸八分。是其带脉之穴也。回身一周。是奇经之四脉也。杨曰。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季胁在肋下。下接于骨之间是也。回、绕也。绕身一周。犹如束带焉。此奇经之四脉也。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丁曰。阳跷脉起于跟中。循外踝者、中冲穴也。上入风池穴者。项后发际陷中。是奇经五脉也。杨曰。跷、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故曰跷脉焉。此奇经五脉也。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丁曰。阴跷脉亦起跟中。循内踝者、照海穴也。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又至目下承泣穴。是阴跷脉始终也。是奇经六脉也。杨曰。其义与阳跷同也。此奇经六脉也。虞曰。阴跷者、起于足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循阴股入阴。

而循腹上胸里。入缺盆。出人迎之前。入内廉。属目内。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丁曰。阳维者。维络诸阳。故曰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者、维络诸阴。故曰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杨曰。维者、维持之义也。此脉为诸脉之纲维。故曰维脉也。此有阴阳二脉。为奇经八脉也。

比干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丁曰。凡八脉为病。皆砭射取之。杨曰。九州之内。有十二经水流泄地气。人有十二经脉以应之。亦所以流灌身形之血气。奉以生身。故比之于沟渠也。虞曰。十二经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邪在八脉肿热。蓄积。故以砭石射刺之。故曰砭射之也。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吕曰。怅然者。其人惊。惊即维脉缓。故令人身不能收持。惊则失志善忘恍惚也。丁曰。阳维者。(○按阳维下脱阴维二字)是阴阳之纲维也。而主持阴阳之脉。今不能相维者。是阳不能主持诸阳。阴不能主持诸阴。故言怅然失志也。

溶溶者缓慢。所以不能收持也。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吕曰。阴跷在内踝上。病则其脉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也。阳跷在外踝上。病则其脉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也。丁曰。奇经八脉者。而圣人图设沟渠之理。(按而字疑当作乃。)以备通水道焉。非自生其病。尽诸经隆盛而散入也。乃砭射取之。诸阳脉盛。散入阳跷。则阳跷病。诸阴脉盛。散入阴跷。则阴跷病。故阴跷阳跷乃为病耳。其阴阳缓急者。即是虚实之义。阴跷为病。则阳缓而阴急。即病阴厥。足劲直而五络不通。阳跷为病。则阴缓而阳急。即狂走不卧死。跷者、健也。

冲之为病。逆气里急

丁曰。逆气、腹逆也。里急腹痛也。吕曰。冲脉关元。上至咽喉。故其脉为病。逆气里急。虞曰。冲脉足少阴之经。挟齐上行。病故逆气里急矣。巢氏病源曰。肾气不足。伤于冲脉。故逆气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吕曰。督脉在脊。病则其脉急。故令其脊强也。丁曰。督脉起于下极之俞。行脊里。上入风池。病则脊强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聚。

吕曰。任脉起于胞门子户。故其脉结。为七疝聚之病。丁曰。任脉胞门子户。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病则男子内结为七疝。女子为聚。虞曰。任脉少腹上行。故其内苦结。男子病七疝者。谓厥疝、疝、寒疝、疝、咐疝、野狼疝气疝。此七病。由气血虚寒温不调致之也。女子病聚。八瘕。谓青瘕黄瘕燥瘕血瘕狐瘕蛇瘕鳖瘕脂瘕者、谓假于物形是也。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吕曰。带脉者、回带人之身体。病则其腹缓。故令腰溶溶也。丁曰。带脉者、回带人之身。病则腰溶溶也。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吕曰。阳为卫。故寒热。阴为荣。荣为血。血者心。故心痛也。丁曰。阳维主于诸阳之经。病则苦寒热。阴维主于诸阴之经。病则苦心痛也。

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杨曰。一本云冲脉者。起于关元。循腹里。直上于咽喉中。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挟齐上行。至胸中。二本虽不同。亦俱有所据。并可根据用。故并载之。吕氏注与经不同者。由此故也。虞曰。据素问言。冲脉气街。挟齐上行至胸中任脉起于中极谓当齐心上行也。以上吕杨氏所举。皆非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