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忠辨治咳喘经验

其忠教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专家 学术委员会委员, 原基础医学院院长、 中医基础理论研 究所所长。其精研岐黄之术 40 余载, 临床擅长调治急 慢性咳喘。笔者有幸随其临证学习, 耳提面命, 获益良 多。兹对老师临证辨治咳喘的经验作初步总结, 以求 斧正。

1 推景岳之说, 崇钟龄之喻

咳喘之病因繁多, 病机复杂, 六淫外感七情内伤, 水湿痰饮蕴生, 脏腑功能失调, 均可导致咳喘其忠 教授对张介宾咳喘立 “外感内伤” 之论最为推崇 :“咳 嗽一证, 窃见诸家立论太繁, 皆不得其要, 所致后人临 证, 莫知所以, 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之, 则咳嗽之要, 止惟二证。何为二证? 一曰外感, 一曰内伤, 而尽之 矣 。 ” (《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 ) 教授认为, 论治咳如此, 论治喘亦无异。同时, 教授对清代医家程钟龄 “外击内攻” 之说, 颇为心折。 程氏 《医学心悟·咳嗽》 以肺喻钟, 以咳喻鸣 , “肺体属 金, 譬若钟然, 钟非叩不鸣,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 自 外击之则鸣, 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 自内攻之亦鸣” 。 认为程氏之喻, 精辟形象, 堪称经典。

2 顺娇脏之体, 遂宣肃之性

教授认为 , 《素问·咳论》 虽有 “五脏六腑皆令人 咳, 非独肺也” 之经典论述, 但论治咳喘, 无论是本脏自 病所致, 或他脏波及而发, 皆不离肺, 即教授所言之 “咳喘之疾, 不独乎肺, 又不离乎肺” 。肺为清虚之脏, 清轻肃静, 不容, 不耐邪气之侵, 故有 “娇脏” 之称。 教授认为, 肺为“娇脏” , 不仅论其功能特性, 而 且也示其用药忌宜。治肺之药, 最忌苦寒、 辛热太过, 慎用葶苈子川椒目等, 宜用微辛、 微苦、 略温、 略寒之 属。故临证辨治咳喘, 以顺其娇脏之体、 遂其宣肃之性 为宗旨, 方为正治之法 [1 ] 。

3 华盖之治, 药取轻柔

教授认为, 外感致咳者, 主以宣法, 辅以降法;内 伤致咳者, 以降为主, 以宣为次。脏腑之中, 肺位最高, 是谓 “华盖” , 用药首选“轻” 类。其用意有二:一则药材质地宜轻, 二则药量宜轻。此亦尊吴鞠通“治上焦如 羽, 非轻不举” 之旨。一般认为多取花叶类, 如金银花薄荷桑叶菊花紫苏叶辛夷等。某些根类或虫类, 因其质地疏松或特殊习性, 亦可归为“轻” 类, 如防风南沙参蝉衣僵蚕等, 故汪昂本草备要》 言僵蚕气味 俱薄, 轻浮而升” [2 ] 。 用药宜柔, 指的是临证择药多选“柔润” 类之意。 “润” 有温润与凉润二法。咳喘偏于肺寒者, 仿雷丰《时 病论》 温润辛金法, 用甜杏仁、 炙紫菀款冬花等;咳喘 偏于肺燥者, 取桑杏汤沙参麦冬汤义。

4 治咳喘法门, 重宣降敛散

古今辨治咳喘的方药繁多, 各有所用, 各具特色, 然教授认为, 治咳疗喘, 言其遣方用药之法门, 不外 宣、 降、 敛、 散四字, 或以宣为主, 辅之以降, 或以敛为 主, 佐之以散。至于或补或泻、 或清或温, 也多为顺其 宣降、 敛散而已。

4. 1 内外合邪, 宣降有度 风为百病之长, 每多兼夹 他邪, 而又以兼夹四时寒热不正之气为最。素有咳喘 病者, 内有壅滞之气、 胶固之痰, 易受外邪侵扰, 致内外 合邪, 宣肃失常, 夙疾复作。教授临证治以宣散外邪 为先, 急祛其邪, 防其引动夙疾, 待外邪十祛八九, 再视 咳喘轻重, 予以清降逆气、 扶正固本, 以复肺金清肃 之司。

案 1 陈某, 女, 38 岁。初诊日期:2016 年 6 月 4 日。

患者有支气管哮喘史, 自诉一旦感冒咳喘经久难 愈。昨起微有恶寒骨节酸楚, 鼻塞咽痒, 稍有咳嗽, 入 夜微喘;舌质偏红、 苔薄白, 脉细稍数。辨证:风热外 袭, 引动夙疾, 内外合邪, 肺失宣肃;治法:疏宣为主, 清 降为佐。

处方:金银花 9 g, 连翘壳 9 g, 淡豆豉 9 g, 荆芥穗 9 g, 净蝉衣 6 g, 玉桔梗 9 g, 光杏仁 9 g, 嫩前胡 9 g, 浙 贝母 12 g, 黄芩 12 g, 辛夷花 9 g, 生甘草 6 g。 二诊(6 月 11 日):恶寒、 身痛、 鼻塞、 咽痒等感冒 症状已除, 稍有咳嗽, 少痰难咯, 动则喘促;舌质偏红、 苔薄欠润, 脉细弦。唯惧哮喘复作, 治拟清肃肺气 为主。

处方:南沙参 15 g, 玉桔梗 9 g, 光杏仁 9 g, 鱼腥草 30 g, 开金锁30 g, 浙贝母12 g, 炙紫苏子(包煎)9 g,枇 杷叶(包煎)9 g, 广地龙12 g, 炙款冬花9 g, 炙紫菀9 g, 云茯苓 15 g, 炙甘草 6 g。

风热外袭, 上扰清窍, 薰蒸咽喉, 故见恶寒、 鼻 塞、 咽痒; 邪热灼肺, 炼津为痰, 气逆作咳, 以宣散风热 为先。金银花连翘配合淡豆豉荆芥穗, 乃辛凉复辛 温法, 加强疏表透邪之功; 玉桔梗辛而能宣, 光杏仁降 中寓宣, 前胡苦辛, 能宣能降。三者相伍, 乃宣降肺气、 止咳化痰之经典药对。

二诊外感几除, 故原方去金银花连翘豆豉荆芥 等宣散风热之品。恐余邪留连, 引发夙疾, 方中加鱼腥 草、 开金锁地龙以清热化痰平喘, 枇杷叶、 炙紫苏子以 肃肺降气

4. 2 肝肺同病, 参四逆法 肝肺两脏生理联系密切。 言五行肝木易克肺金;论经络肝脉布胁上注于肺。 若情志不畅, 肝郁化火, 木旺侮金, 则肺失清肃, 其气上 逆, 为咳为嗽 。《临证指南医案·咳嗽》 有 “人身气机合 乎天地自然, 肺气从右而降, 肝气由左而升” 之论。 教授临证重视肝与肺之间的气机升降, 认为四逆散柴胡之升可疏肝郁, 枳实之降可肃肺气 。《本草纲目》 谓 :“枳实枳壳大抵其功皆能利气, 气下痰喘止。 ” 故 两药相伍乃升降肝肺气机的习用药对。

案 2 某, 女, 39 岁。初诊日期:2016 年 3 月 19 日。

患者生性多虑, 易郁易怒, 曾于某院查得乳腺增 生。近时因故烦闷不已, 随之咳嗽频作, 咽喉不舒, 声 音嘶哑;舌红、 苔薄, 脉细弦。证属肝郁化火、 肺失清 肃, 治拟疏肝清火、 宣肺利咽。

处方:柴胡 9 g, 白芍 12 g, 枳实 9 g, 黄芩 9 g, 制香 附 9 g, 橘叶 9 g, 橘核 9 g, 南沙参 15 g, 黛蛤散(包煎) 12 g, 牛蒡子 12 g, 玉桔梗 9 g, 光杏仁 9 g, 生甘草 6 g。 二诊(3 月 26 日):咳嗽减轻, 咽喉渐舒, 略感口 干, 大便欠畅, 舌脉同上。上方去牛蒡子, 加麦冬15 g、 火麻仁(打碎)12 g。

按 平素情志不畅, 易怒易郁, 乳腺增生, 此郁怒 伤肝、 肝失条达之象, 咳嗽频作, 咽喉不利, 乃肝火犯 肺、 肺失清肃所致, 故当肝肺同治。

方取柴胡之升, 枳实之降, 疏肝肃肺, 乃四逆散中 的升降药对, 配制香附橘叶橘核理气散结通络兼治 增生之乳腺。合桔梗、 生甘草牛蒡子以利咽喉; 南沙 参、 杏仁黄芩, 清润苦降, 复肺清肃之常; 黛蛤散中青 黛入肝清火, 蛤壳入肺化痰, 乃清肝利肺之经典古方。 4.3 胃病涉肺, 取保和意 膏粱厚味, 滋腻肥甘, 致使 脾运失健, 胃降失和, 食积痰浊, 滞留胃腑, 则纳差脘 痞, 上渍于肺, 壅塞气道咳嗽频作, 咯痰或稠或稀, 色 或黄或白, 正所谓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 教授认为此症多脾损胃伤在先, 痰浊渍肺在后, 治当肺 胃同治 。《丹溪心法》 之保和丸, 最为合拍;胃虚不任攻 伐者, 加白术, 仿 《医方集解》 之大安丸义, 消中兼补;咳 嗽频频, 痰声重浊者, 酌加紫苏子白芥子降气化痰 之属。

案 3 彭某, 男, 46 岁。初诊日期:2016 年 6 月 11 日。

患者半月前饭局应酬后, 胃脘时感胀闷, 纳谷不 馨, 口中臭秽;晨起咳嗽较剧, 痰多色白, 质或稠或稀; 大便 3 日 1 次;舌淡红、 苔白腻, 脉弦。辨证:食滞胃 脘, 痰浊渍肺;治法:消积化痰降气通腑。

处方:半夏9 g, 茯苓15 g, 陈皮9 g, 炒谷芽15 g, 炒 麦芽15 g, 焦山楂15 g, 焦神曲15 g, 制大黄9 g, 火麻仁 (打碎)15 g, 枳实 9 g, 光杏仁 9 g, 玉桔梗 9 g, 枇杷叶 (包煎)12 g, 莱菔子 9 g, 炙甘草 6 g。

二诊(6 月 18 日):胃纳渐开, 咳嗽减轻, 痰少色 白, 大便已畅, 舌脉同上。上方去制大黄, 加南沙参 15 g。

按 贪饮暴食, 损脾伤胃食积痰浊, 留滞于中, 则脘闷不舒; 渍之于上, 则肺嗽咳痰; 壅滞于下, 则腑气 不利。

方取二陈汤保和丸化裁, 消食积化痰浊。二陈 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另用山楂消油腻腥膻之食, 神 曲消食陈腐之积, 莱菔子谷芽麦芽以增消积助化 之功。诸药合用, 取保和丸之意, 以冀食积得消, 痰浊 得化, 除其生痰之源。肺与大肠表里, 肠腑通, 肺气 亦降, 则咳嗽自止。取制大黄火麻仁枳实通利肠腑。 杏仁兼入肺与大肠两经, 与桔梗枳实枇杷叶等为宣 肺降气的惯用配伍。

4.4 肺肾俱损, 金水双收 肺有夙疾, 经久不愈, 穷必 及肾, 或年迈体虚, 一经外感喘咳难愈。究其病机, 呼 气之主有伤, 纳气之主亦损, 肺肾俱损所致 。《临证指 南医案·咳嗽》 云 :“水虚为痰泛, 元海竭而诸气上冲 者, 则有金水双收, 阴阳并补之治。或大剂滋填镇摄, 葆固先天一气元精。 ” [3 ] 每遇此类咳喘教授临证多 在宣降肺气的基础上, 加重补肾填精纳气之属, 冀金水 双收, 母平子安。如生晒参、 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鹿角片、 补骨脂菟丝子坎炁等。 案 4 毛某, 男, 60 岁。初诊日期:2016 年 3 月 12 日。

患者有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高血压史。咳嗽经 年, 屡治未愈, 时伴喘促, 动则加剧, 痰黏色白;近感头 晕, 神倦腰酸, 纳可便调;舌质淡红、 苔剥欠润, 脉象弦 滑。辨证:肺气失宣, 肾气失纳;治法:宣肺平喘, 补肾 纳气

处方:生黄芪 24 g, 北沙参 15 g, 麦冬 15 g, 炙麻黄 9 g, 广地龙 12 g, 玉桔梗 9 g,甜杏仁 9 g, 鱼腥草30 g, 浙贝母 15 g, 怀山药 15 g, 菟丝子 15 g 明天麻 15 g, 煨 诃子 6 g, 五味子 6 g, 云茯苓 15 g, 炙甘草 6 g。 二诊(3 月 19 日):咳喘已缓解, 咯痰已爽, 舌脉同 上。上方加熟地黄 15 g、 坎炁 1 条。

哮喘宿疾, 时常发作, 杂药乱投, 经久不愈, 正 气溃散, 皆不得正治。时感喘促, 动则为甚, 苔见花剥, 肺肾两虚之象。故急当宣肺平喘, 以治其标; 补肾纳 气, 以固其本。方中炙麻黄与广地龙相配, 宣肺平喘、 化痰止咳, 取效甚捷。

此外, 炙麻黄、 广地龙与煨诃子五味子并用, 辛能 散而宣肺, 酸能收而敛肺, 辛酸相合, 宣敛并用, 此即 教授治慢性咳喘别具匠心之处。北沙参麦冬滋补肺 肾之阴, 兼顾其苔剥欠润伤阴之证。怀山药菟丝子熟地黄坎炁补肾填精, 以“葆固先天一气元精” 。甜 杏仁苦杏仁, 临床应用有别, 前者宜用于慢性咳喘, 后者多用于急性咳喘

5 小结

其忠教授临证辨治咳喘, 以顺其娇脏之体、 遂其 宣肃之性为宗旨, 以“不独乎肺, 又不离乎肺” 为要旨。 治外感咳喘内伤咳喘权衡宣与降、 散与敛之间的辨 证关系, 是其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鹏, 杨康, 王玮, 等. 王安康论治咳喘经验[J]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 49(11):19-21.
[2] 汪昂本草备要[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46.
[3]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1-62.

作者:杨扬其忠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