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舌苔


〔舌上白苔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者,小柴胡汤。(详胃实。)阳明病,脉浮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者,栀子豉汤。(方见烦。)湿家,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胸满小便不利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也。

  〔诊〕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海藏云:恶寒必欲呕者,小柴胡汤腹中痛者,理中汤。)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舌上白苔滑者,难治也。若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者,不可攻也。(论见脏结。)

  〔成〕舌者,心之官,法应南方火,本红而泽。伤寒三四日以后,舌上有膜,白滑如苔,甚者或燥、涩、黄、黑,是数者,热气浅深之故也。邪气在表者,舌上即无苔。及邪气传里,津液结抟,则舌上生苔矣。寒邪初传,未全成热,或在半表,或在半里,或邪气客于胸中者,皆舌上白苔而滑也。经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邪初传入里也。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是邪在半表半里也。太阳病,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是邪客于胸中也。若病在脏,宜若可下,如舌上滑苔者,则不可攻,是邪未全成热,犹带表寒故也。及其邪传为热,则其舌上之苔,不滑而涩也。经曰:伤寒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是热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热聚于胃,则为之舌黄,是热已深矣。《金匮要略》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若舌上黑色者,又为热之极也。《针经》曰:热病口干,舌黑者死。以心为君主之官开窍于舌,黑为肾色,见于心部,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之邪热已极,鬼贼相刑,故知必死也。

  〔垣〕下后病嗽,加五味子麦门冬,如舌上有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胸有微寒,加辛热之剂立效。舌燥涩如杨梅刺者,用生姜切厚片,蘸于舌上揩之,其刺立消,神效。

  〔无〕薄荷蜜

  治舌上白苔干涩,语话不真。先以生姜厚片,蘸水揩洗,次用薄荷自然汁,与白蜜等分,调匀敷之良。

  〔陶〕伤寒舌上生苔,不拘滑白黄黑,用井花水浸青布片洗净后,用生姜切作片子,时时浸水刮擦之,其苔自退。凡见黑苔如刺者,必死。此热毒入深,十有九死。盖肾水心火也。又舌吐不收者,用冰片少许,掺舌上即收。

附:杜清碧验证舌法

  白苔舌图

  舌见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也,宜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治之。

  将瘟舌图

  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不问何经,宜用透顶清神散治之。

  透顶清神散

  猪牙皂骨  细辛  白芷  当归(各等分

  为细末,和匀。令病人先噙水一口,以药少许,吹入鼻内,吐去水,取嚏为度。未嚏,仍用药吹入。凡瘟疫之家,不拘已未患者,皆宜用之。

  中焙舌

  舌见红色,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兼水化,宜凉膈散大柴胡汤下之。

  生斑舌图

  舌见红色,而有小黑星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斑矣,宜用玄参升麻葛根汤(即玄参升麻汤葛根)、化斑汤解之。  红星舌图

  舌见淡红,中有大红星者,乃少阴君火,热之盛也。所不胜者,假火势以侮脾土,将欲发黄之候也,宜用茵陈五苓散治之。

  黑尖舌图

  舌见红色,尖见青黑色者,水虚火实,肾热所致,宜用竹叶石膏汤治之。

  黑圈舌图

  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乃余毒遗于心胞络之间,与邪火郁结,二火亢极,故有是证也,以承气汤下之。

  人裂舌图

  舌见红色,更有裂纹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宜用凉膈散

  虫碎舌图

  舌见红色,更有红点如虫蚀之状者,乃热毒炽甚,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济故也,宜用小承气汤下之。

  里黑舌

  舌见红色,内有干硬黑色,形如小长舌而有刺者,此热毒炽甚,坚结大肠,金受火制,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厥阴舌

  舌见红色,内有黑纹者,乃阴毒厥于肝经肝主筋,故舌见如丝形也。用理中四逆汤温之。

  死现舌图

  舌见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无一治,治者审之。

  〔薛〕余在留都时,地官主事郑汝东妹婿患伤寒,得此舌。院内医士曾禧谓:当用附子理中汤。人咸惊骇,遂止,亦莫能疗,困甚治棺。曾与之邻,往视之,谓用前药犹有生理。其家既待以死,〖扌弃〗从之,数剂而愈。大抵舌黑之证,有火极似水者,即杜学士所谓薪为黑炭之意也,宜凉膈散之类,以泻其阳。有水来克火者,即曾医士所疗之人是也,宜理中汤以消阴翳。又须以老生姜切平擦其舌,色稍退者可治,坚不退者不可治。弘治辛酉,金台姜梦辉患伤寒,此得此舌,手足厥逆吃逆不止,众医犹作火治,几致危殆。院判吴仁斋用附子理中汤而愈。夫医之为道,有是病必用是药。附子疗寒,其效可数,奈为世皆以为必不可用之药,宁视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至于火极似水之证,用药得宜,效应不异,不可便谓百无一治而弃之也。

  黄苔舌图

  舌见尖白根黄,其表证未罢,须宜解表,然后乃可攻之。如大便秘者,用凉膈散加硝黄泡服。小便涩者,用五苓散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许,以白滚汤调服

  黑心舌图

  舌见弦白心黑,而脉沉微者难治,脉浮滑者可汗,沉实者可下。始病即发此色,乃危殆之甚也,速进调胃承气汤下之。

  十五舌图

  舌尖白苔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恶寒。如饮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利者,解毒汤。此亦危证也。

  十六舌图

  舌见白苔,中有黑小点乱生者,尚有表证,其病来之虽恶,宜凉膈散微表之。表退即当下之,下用调胃承气汤

  十七舌图

  舌见如灰色,中间更有黑晕两条,此热乘肾与命门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汤下三五次,迟则难治。如初服,量加大黄浸泡

  十八舌图

  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即得之,发谵语者,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以双解散解毒汤两停主之。

  双解散解毒汤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麻黄  连翘  芒硝  荆芥  白术  栀子(各半两)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甘草(二两)  滑石(三两)

  上每服一两,水一盅半,生姜三片,煎八分服,不拘时。一云:有桂枝二两。

  十九舌图

  舌中白苔,外则微黄者,必作泄,宜服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二十舌图

  舌见微黄色者,表证未罢,宜用小柴胡汤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汤下之。表里双除,临证审用之。

  二十一舌图

  舌见黄色者,必初白苔而变黄色也,皆表而传里,热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迟,必变黑色,为恶证,为亢害,鬼贼邪气深也,不治。宜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二十二舌图

  舌左白苔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人参三钱服之。

  二十三舌图  舌右白苔滑者,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二十四舌图

  舌左见白苔滑,此脏结之证,邪并入脏,难治。

  二十五舌图

  舌见四围白而中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证。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须待黄尽,方可下也。

  二十六舌图

  舌见黄而有小黑点者,邪遍六腑,将入五脏也。急服调胃承气汤下之,次进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二十七舌图

  舌见黄而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凉膈散二服合进之。脉弦者,宜防风通圣散

  二十八舌图

  舌见黄而涩,有隔瓣者,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急以大承气汤下之。若身发黄者,用茵陈汤下血抵当汤,水在胁内十枣汤结胸甚者,大陷胸汤,痞用大黄泻心汤

  二十九舌图

  舌见四边微红,中央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气汤下之,热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

  三十舌图

  舌见黄而黑点乱生者,其证必渴,谵语。脉实者生,脉涩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见黑粪亦不治。下宜大承气汤

  三十一舌图

  舌见黄中黑至尖者,热气已深,两感见之,十当九死恶寒甚者亦死。不恶寒下利者,可治。调胃承气汤主之。

  三十二舌图

  舌见外淡红,心淡黑者,如恶风表未罢,用双解散解毒汤相半微汗之,汗罢急下之。如结胸烦躁目直视者,不治;非结胸者,可治。

  三十三舌图

  舌见灰色尖黄,不恶风寒,脉浮者,可下之。若恶风恶寒者,用双解散解毒汤主之。三四下之。见粪黑不治。

  三十四舌图

  舌见灰黑色而有黑纹者,脉实,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欲饮水者,用凉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三十五舌图

  舌根微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当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用双解散。若下利,用解毒汤,十生七八也。

  三十六舌图

  舌根微黑,尖黄隐见,或有一纹者,脉实,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一二也。

  以上三十六舌,乃伤寒验证之捷,临证用心处之,百无一失。

动气

  动气者,为筑筑然动跳于腹者是也。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活人》云:先服五苓散三服,次服竹叶汤。)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愓肉瞤。(《活人》云: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汗止,次服建中汤。方见自汗。)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活人》云:宜服李根汤。方见气上冲心。)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能进。(《活人》云:先服大橘皮汤,吐止后服小建中汤。)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身有热,卧则欲蜷。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附《保命集》方

  伤寒汗下后,脐左有动气者,宜防葵散

  防葵散

  防(一两)  木香(不见火)  柴胡  黄芩(各半两)

  上锉为细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伤寒汗下后,脐上有动气者,宜枳壳散

  枳壳散

  枳壳(麸炒)  诃黎勒  木香(不见火。各五钱)  赤茯苓  当归  三棱(炮。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沸汤点服。

  伤寒汗下后,脐右有动气者,宜前胡散

  前胡散方  前胡  赤茯苓  大腹皮  人参(各五钱)  木香  槟榔  大黄(各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沸汤点服。

  伤寒汗下后,脐下有动气者,宜茯苓散

  茯苓散

  赤茯苓(一两)  桂心  大腹皮  川茴香(炮,炒)  良姜(各五钱)  槟榔(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沸汤点服。

  如久不治,传为积热,治之难痊,不可汗下也。


上一篇:疟状 下一篇:漱水不欲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