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第八卷-泄泻门


  生生子曰:泄泻要分新久、时令寒热虚实,及饮食、痰积数者。

  《内经》曰:湿胜则濡泄。《甲乙经》云:气客下焦,传为濡泄。罗太无曰:夫脾者,五脏至阴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泄。法当除湿利小便,治之以对金饮之。平胃散五钱,五苓散二钱五分,草豆蔻面煨五钱。上分二服,姜、枣同煎。出《济世方》,名对金饮子

  王叔和云:湿多成五泄

  生生子曰:新泄泻多是湿,治湿泻之法,宜燥脾利水,胃苓汤、五芩散之类。胃中气下快,心不痞气,加枳壳木香。如有痰,加半夏。如恶心,加藿香砂仁。如肿满,加桑白皮赤小豆。有热,加黄芩木通滑石之类,减。有寒,加高良姜干姜桂心之类。稍久不止者,东垣升阳渗湿汤,或苍术防风汤。(用风药者,谓风能胜湿也。)若饮食所伤,以平胃散消导之剂。

  久泻多是积。刘河间云:有太阳阳明二症,当进退,大承气汤主之。(既久泄矣,而又以承气汤下之者,必其积滞胶固,脉结实不虚,非常法可效,故用此推陈致新,不可姑息也。)

  太阴症,不能食也。当先补而后泻,乃进药法也。先煎厚朴半两,俱依本方加减,水一盏半,煎七分服。若三两服后未已,如稍加食,尚有热毒,加大黄二钱,推过泄止住药。如泄未止,谓肠胃有尘垢滑粘,加芒硝三钱,令宿垢去尽则愈也。

  阳明症,能食是也,当先泻而后补,乃退药法也。先用大承气汤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稍热服。如泄未止,去芒硝,后热稍退,减大黄一半煎,两服。如热气虽已,其人必腹满,又减去大黄,以枳实厚朴汤,服三两服,如腹胀满退,泄亦自愈,后服厚朴汤,数服则已。

  仲景云:下痢已瘥,至其月日又复发者,以其积去不尽故也,当下之,以大承气汤。(此热积寒下也。)

  《本事方》治痼冷肠胃间,频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不效,宜先取去积滞,然后调治,不可畏药以养病也。

  厚朴丸

  厚朴  干姜  甘草  桂心  附子(生。各二钱)  大黄(生,细切,水一盏,浸半日,煎汁用之)

  上水二碗,煎八分,后下大黄汁,再煎六合温服,自夜至晓,分三服之尽止。(或更以干姜丸佐之。)

  干姜丸

  干姜  巴豆(去心、壳,研碎,炒黄)  大黄  人参(各一两)

  上为末,同巴豆研匀,加炼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用汤吞下一丸,陈米饭吞亦可,后服白术散

  白术散

  推后以此温补之。

  白术  木香  附子  人参(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生姜三片,枣一枚,煎六分,温服

  痰积泄泻

  海石  青黛  黄芩  神曲  半夏曲霞天膏造者尤炒)

  上为丸,每服三五十丸。

  上积滞泄泻,必腹中耕痛,痛而泄,泄而痛止者是也。或肚满,按之坚者亦是也。受病浅者,以保和丸消导之,深而顽者,必须推去陈积,然后乃止也。

  实脾固肠丸

  泄泻月久不止,及脾泄无度者。

  白术(陈土炒,四两)  粟壳(去膜,炒,二两)  苍术(米泔浸)  厚朴(姜制)  陈皮(各一两半)  人参  炮干姜  炙甘草  茯苓(各二两)  肉果(面煨)  诃子(去核。各二两)  砂仁(一两)

  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汤下。虚寒,加附子一钱。滑脱,不禁加龙骨赤石脂,俱煅,一两。

  飧泄。《素问》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又云:久风为飧泄。

  刘河间曰:飧泄者,乃水谷不化而完出。因水入胃,亦非前水恣症也。先以宣风散导之。(出钱氏方中四味者是也。)后服:

  苍术防风汤

  苍术(去皮,四两)  麻黄(去根、节,四两)  防风(去芦,五钱)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生姜七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泄止后服椒术丸

  椒术丸

  苍术(二两)  川椒(一两,去目,炒)

  为极细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温汤下。如恶痢久不愈者,弥佳,小儿亦佳。

  东垣曰:飧泄是清气在下,乃胃气不升。上古圣人,皆以升浮药扶持胃气,一服而愈。知病在中焦脾胃也。《脉诀》曰:湿多成泄,病本在胃,真气弱。真气者,谷气也,不能克化饮食,乃湿盛故也。以此论之,正以脾胃之弱故也,初病夺食或绝不食一二日,使胃气日胜,泄不作也,今已成大泄矣。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惟此症不然,此病既得之于胃气下流,清气不升,阳道不行,只宜升宜举,不宜利小便。《灵枢》云:头有疾,取之足,谓阳病在阴也。足有疾,取之上,谓阴病在阳也。中有疾,傍取之,傍者,少阳甲胆是也,中者,脾胃也,甲胆者,甲风是也,东方,春也,胃中谷气者,便是风化也,作一体而认。故曰:胃中湿胜而成泄泻,宜助甲胆,风以胜克之,又是升阳气,助清气上行之法也。又一说,中焦气不足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亦缘胃气不升,故令甲气上行。又云:风胜湿也。大抵此症本谓气弱不能化食,夺食则一日而可止。夫夺食之理,为胃弱不能克化食则为泄,如食不下,何以作泄,更当以药滋养元气令和,候泄止,渐与食,胃胜则安矣。若食不化者,于升阳、风药内加炒曲同煎,兼食入顿至心头者,胃之上口也,必吐沃沫,或食入反出,皆胃土停寒。皆胃土停寒。其右手关脉中弦,按之洪缓,是风热湿相合,谷气不行,清气不升,为弦脉之寒所隔,故不下也,曲之热亦能去之。若翻胃者,更加半夏生姜,入前风药内同煎。夺食,少食,欲使胃气强盛也。若药剂大,则胃气不胜药,泄亦不止,当渐渐与之。今病即久,已至衰弱,当以常法治之,不可多服饵也。人之肌肉,如地之土,岂可人而无肉,故肉消尽则死矣。消瘦人有必死者八,《内经》有七,《外经》有一。又病肌肉从去尽勿治之,天命也。如肌肉不至瘦尽,当急疗之,宜先夺食而益气,便与升阳,先助真气,次用风药胜湿,以助升腾之气,病可已矣,余皆勿论。此治之上法也,治用升阳除湿汤之类。

  车前子散

  治水泻不止。

  以车前子炒为末,米饮调下二钱,立止。

  若秋夏之间,湿热大行,暴注水泄,以益元散治之,或五苓散木通。口渴者,加葛根黄芩芍药

  若胸膈饱闷,腹中作胀,以胃苓汤治之。又泻暴而不止者,以止泄丸治之。

  止泄丸

  肉豆蔻(五两)  滑石(飞)

  上为末,擂饭丸,惟滑石,夏三两五钱,秋二两,春冬一两二钱。

  升阳除湿汤

  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泄泻无度,小便黄,四肢困倦。自下而上引而去之。

  升麻  防风  柴胡  羌活  神曲  泽泻  猪苓  陈皮(各五分)  甘草(炙)  麦芽(各三分)

  上水煎,食远服。如胃寒肠鸣,加益智半夏各五分,姜、枣同煎,非肠鸣不用。

  白术芍药汤

  洁古治太阴脾经受湿,水泻注下,体重微满,困弱无力,不欲食,暴泄无数,水谷不化,先宜白术芍药汤

  白术  芍药(各一两)  粉草(五钱)

  俱要炒黄,效速,分作二服,水煎,温服。腹疼甚者,宜苍术芍药汤

  苍术芍药汤

  治水泻腹疼,并治痢。

  苍术  芍药(各一两)  黄芩(五钱)  (一钱三分)

  分二服,水煎,温服。脉弦头疼者,宜苍术防风汤

  苍术防风汤

  治水泄、飧泄,脉弦,头疼,皆效。

  苍术(五钱)  防风(五钱)

  水煎,温服

  以上症,如心下痞,每服加枳实一钱。如小便不利,加茯苓二钱。如腹疼渐已,泄下渐少,诃子散主之。

  寒泄者,大便完谷不化,或口不渴而小水清利,腹中鸣,时常喜热手按摩,或过食凉药所致。

  调中散

  治虚寒停食,呕吐肠鸣泄泻

  砂仁  蓬术  干姜(炮)  桂心  茴香(炒)  草果  麦芽(炒)  橘红  益智仁  藿香叶(各一钱)  苍术(炒)  神曲(炒)  桔梗(各一钱半)  甘草(炙,三分)

  姜、枣煎,临服加盐少许。

  大藿香散

  治一切脾胃虚寒呕吐霍乱、心腹撮痛,如泄泻不已,最能取效。

  藿香(二两)  陈皮  厚朴(姜汁炒)  青皮(炒)  木香  人参  肉豆蔻(煨)  良姜(炒)  大麦芽(炒)  神曲  诃子(煨,去核)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炒。各一两)  干姜(炮,五钱)

  为末,吐逆泄泻,不下食,或呕酸苦水。用水一大盏,煨生姜半块,盐一撮,煎服。

  养胃汤

  治脾胃虚寒呕逆恶心,腹胁胀疼,肠鸣泄泻。(方出疟门。)

  理中汤

  寒而虚者。

  桃花丸

  赤石脂  干姜  胡椒

  扶脾丸

  脾胃虚寒腹中痛溏泄无度,饮食不化。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诃子  半夏  乌梅肉(各二钱)  红豆  干姜  肉桂(各五钱)  麦芽  神曲(各四钱)  陈皮(一钱)

  上为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汤下。(二方加藿香一钱。)  干姜散

  治水泻无度。

  干姜为末,粥饮调下一钱,效。

  《衍义》云:一人大肠寒,小便精出,诸热药服至一斗二升,不效,后教服赤石脂干姜各一两,胡椒五钱,同为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食前米饮下五七十丸,服四剂,遂愈。

  《本事方》诃子丸

  脾胃不和泄泻不止,诸药不效。

  诃子皮  干姜  肉豆蔻  龙骨  木香  附子  赤石脂(各等分

  为末,糊丸。每服四五十丸,米饮下。

  浆水散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沉弱,气少而不能语,甚者加吐,此为紧病

  半夏(二两,炮)  附子(炮)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五钱)  良姜(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煎,热服,甚者三四服。

  若下痢,为鹜溏大肠不能禁固,大便欲了不了,小便清,此寒也,宜温之,春夏桂枝汤,秋冬白术散。罗谦甫云:鹜溏者,大便如水,其中有少结粪是也。

  桂枝汤

  桂枝  芍药  白术(各五钱)  粉草(炙,一钱)

  分四服,水煎服。

  小白术散

  白术  芍药(各三钱)  干姜(炮,五钱)  甘草(炙,二钱)

  如前煎服,甚者除干姜,加附子一二钱,谓辛能发散也。

  热泻,口渴,小水短赤,粪如糜。益元散灯心汤或井花水调下。

  白芍黄芩木通汤

  治水泻,小水短赤。

  白芍(二钱)  黄芩(二钱)  木通(八分)  白术(一钱)  泽泻(一钱)  茯苓(七分)

  水煎,温服

  厚肠散

  治腹疼泻黄,及泻久不止,热药不效者,及治酒积泄

  川黄连(好煮一日夜,煮干,炒)

  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

  豆蔻香连丸

  治泄泻,不问寒热阴阳不调,下痢赤白,腹胀攻痛,其效如神。

  黄连(二钱)  肉豆蔻  木香(各一钱)

  上为末,粟米饮为丸,如米粒大。每服十丸,米饮下,渐加二三十丸,日夜各四五服。

  清六丸

  去三焦湿热泄泻,兼治产后腹痛,或自痢者,能补脾,亦治血痢

  六一散(三两)  红曲(炒,五钱,用此活血)

  糊为丸,多与清化丸同服,并不单用。

  虚泻——脉弱无力,饮食少,四肢倦,足背浮肿,口渴,皆所当补。

  钱氏白术散

  治泻久虚弱,清气下陷,口渴或腹中气不转运,或不思食,或恶心

  人参  白术  茯苓  粉草  葛根  木香  藿香

  俱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参苓白术散

  脾虚泄泻浮肿

  人参(二斤半)  白术(二斤)  薏苡仁(一斤)  扁豆(二斤半)  山药  桔梗(各一斤)  莲肉(二斤半)  砂仁(一斤)  茯苓(一斤)  甘草(炒,半斤)

  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人参升胃汤

  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腹鸣泄泻小便黄。

  黄芪(二钱)  甘草(炙,二分)  升麻(六分)  柴胡  归身  陈皮  益智(各二钱)  红花(少许)  人参(六分)  水煎,食前热服

  一味白术散

  治久泻脾虚脾泄,如神。

  土白术(米泔水洗净,切片,每一斤用陈皮半斤,入甑,一层层间隔蒸一日,炒干。去陈皮

  为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理中汤

  虚寒作泻,或吐泻不止,精神虚惫,甚者加大附子,名附子理中汤。(方在寒门。)

  参芩滑石汤

  治泄而困倦,小便不利,脉数,有虚热

  白术  滑石(各一两)  黄芩  人参  芍药(各五钱)  木通  陈皮(各二钱)  干姜(一钱)  甘草(炙,一钱)

  分八帖,水煎服。

  桂香丸

  脏腑虚,为风寒所抟,冷滑注下不禁,老人、虚人危笃,累效。

  大附子(炮,去皮、脐)  肉果(炮)  白茯苓(各一两)  桂心  干姜  木香(炮。各五钱)  丁香(一分)

  糊丸,梧桐子大,米饮下五十丸。

  固中丸

  治脾久泄去后,与气不快者。

  苍术  肉果(煨。各一两)

  粥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固下丸

  治肾久泄,即前方加破故纸一两。炒。

  东垣白术神曲丸

  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常时脾泄

  白术(炒,二两)  白芍炒,一两)  神曲(炒,一两半)  山楂(二两)  半夏(制,一两)  黄芩(炒,五钱)

  上为末,用青荷叶烧饭,为丸,绿豆大,每服百丸。

  实泄——泄泻腹疼,或有积滞,虽明新久,新者,以消导之剂,久者,以前久泄门按寒热调治。

  枳实导滞丸

  木香槟榔丸

  七圣丸

  肾泄——晨早泻一次者是也。

  愚谓亦不止如此,曾记一老人脾泄二十年,一日夜三五次,夜多日少。以破故纸(盐水炒,五钱),白术(炒,二钱),杜仲(盐水炒,二钱),泽泻一钱。水煎,空心服二帖即愈。缘肾者,胃之关,肾虚则下焦不约故也。

  东坡四神丸

  治肾泄,下元虚寒,尤宜。

  破故纸(炒,四两)  肉蔻(面煨,二两)  木香(五钱)  小茴香(炒,一两)

  以生姜四两煮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空心盐汤吞下五六十丸。

  金锁正元丹

  肾虚泄泻,小便频数盗汗遗精,一切虚冷之症。

  龙骨(煅)  朱砂(另研。各三两)  茯苓(八两)  紫巴戟(去心,一斤)  肉苁蓉(洗,焙)  胡芦巴(焙。各一斤)  补骨脂浸,十两)  五倍子(八两)

  上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盐汤下。

  五味子丸

  治下元虚寒,火不生土,及肾中之土不足,以致关门不闭,名曰肾泄,亦名脾肾泄

  人参  五味子  破故纸(炒)  白术(各二两)  山药(炒)  白茯苓(各一两半)  吴茱萸  川巴戟(去心)  肉果(面煨。各一两)  龙骨(煅,五钱)

  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上一篇:产后疟 下一篇:泄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