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膀胱经文


经云: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又云: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入,其出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肿也,是经多血少气

难经」曰: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图五十六)。

  膀胱循行经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络肾,属膀胱;其直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挟脊,内过,循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见图五十七)。

  膀胱经循行歌


足太阳膀胱脉,目内眦上起额尖;支者颠上至耳角,直者从颠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

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侠脊过,臂内后廉腘中合,下贯□内外踝后,京骨骨下趾外侧。

注:●足太阳之脉,起目内眦睛明穴,从睛明循行攒竹曲差五处,上额交颠,入承光穴,从承光循行通天穴。

●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阳之经。

●其直者,从通天入络于大杼穴,从大杼循行肩髆内风门穴,从风门循行肺俞穴,挟脊抵腰中厥阴俞穴,从厥阴俞穴、循行心俞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络肾,从肾俞穴循行气海俞,从腰中下挟脊大肠俞穴,从大肠俞循行关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穴,别行上□、次□、中□、下□等穴。

●其支者,又复上肩膊内,从附分穴循行贯魄户穴,从魄户循行挟脊内膏盲、神堂、□嘻、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等穴,过秩边穴,从秩边穴循外从后廉、承扶、浮□、委阳穴,下合腘中委中穴,从委中循行合阳穴,从合阳下贯□内承筋穴,从承筋循行承山飞扬、附阳等穴,从附阳穴循行出外踝之后昆仑穴,从昆仑穴循行仆参申脉金门等穴,循京骨即本经之京骨穴也。

●从京骨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趾外侧至阴穴而终,以交于足之少阴经也。

  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三,晴明攒竹曲差参,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

大杼风门肺俞厥阴心膈肝胆居,脾胃三焦肾俞次,大肠小肠膀胱如,中膂白环皆二行,去脊中间二寸许,上□次□中□下,会阳须下尻旁取。

还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当,魄户膏肓神堂,□嘻膈关魂门旁,阳纲意舍胃仓,育门志室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相邻是委阳委中再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扬附阳达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膀胱经分寸歌


足太阳膀胱经目内眦角始睛明眉头陷中攒竹取,曲差神庭傍寸五,五处直行后五分,承通络却玉枕穴,后循俱是寸五行天柱后发际内,大筋外廉陷中,自此脊中开二寸,第一大杼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膈七论,肝九胆十脾十一,胃俞二椎下寻,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穴十九椎,中膂内俞二十下,白环俞穴廿一椎,小肠俞至白环内,腰空上次中下□,会阳阴微尻骨旁,背开二寸二行了,别从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附分三椎魄户四膏盲,第五椎神堂尊,第六噫嘻膈关七,第九魂门阳纲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会仓穴已分,十三盲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十九胞肓廿秩边,背部三行下行循。承扶臀下股上约,下行六寸是殷门,从殷外斜上一寸,曲膝得之浮□寻,委阳承扶下六寸,从□内斜并殷门委中膝腘约纹里,此下三寸寻合阳承筋脚跟上七寸,穴在□肠之中央,承山腿肚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附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外跟陷中央,仆参亦在踝骨下,申脉踝下五分张,金门申脉下一寸,京骨外侧大骨当,束骨本节陷中通谷节前限中量,至阴小趾外侧端,去爪甲之叶方。

注:●睛明穴,在目内眦外一分宛宛中,是其穴也。

●从睛明上行眉头陷者中,攒竹穴也。

●从攒竹上行发际间,侠督脉神庭穴傍开一寸五分,正头取之,曲差穴也。

●从曲差后五分,侠督脉上星,傍开一寸五分,五处穴也。

●从五处后行一寸五分,承光穴也。

●从承光后行一寸五分,侠督脉百会穴,傍开一寸五分,通天穴也。

●从通天后行一寸五分,络却穴也。

●从络却后行一寸五分,玉枕穴也。

●从玉枕侠项后大筋外廉,下行发际陷中天柱穴也。

[10]从天柱下行,以项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正坐取之,大杼穴也。

[11]从大杼下行,二椎下两旁,各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风门穴也。

[12]从风门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之处,正坐取之,肺俞穴也。

[13]从肺俞行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厥阴俞穴也。

[14]从厥阴俞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心俞穴也。

[15]从心俞六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督俞穴也。

[16]从督俞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膈俞穴也。

[17]从膈俞行九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胆俞穴也。

[18]从胆俞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脾俞穴也。

[19]从脾俞行十二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胃俞穴也。

[20]从胃俞行十三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三焦俞穴也。

[21]从三焦俞行十四椎下,与脐平,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肾俞穴也。

[22]从肾俞行十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气海俞穴也。

[23]从气海俞行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大肠俞穴也。

[24]从大肠俞行十七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关元俞穴也。

[25]从关元俞行十八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小肠俞穴也。

[26]从小肠俞行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膀胱俞穴也。

[27]从膀胱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侠脊起肉间,伏而取之,中膂俞穴也。

[28]从中膂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白环俞穴也。

[29]从白环俞行腰骨下一寸,侠脊两旁第一空陷中,上□穴也。

[30]从上□行侠脊旁第二空陷中,次□穴也。

[31]从次□行侠脊旁第三空陷中,中□穴也。

[32]从中□行侠脊旁第四空陷中,下□穴也。

[33]从下□行阴尾尻骨两旁五分许,会阳穴也。

[34]自大杼别脉,其支者从肩膊内循行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附分穴也。

[35]从附分下行第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魄户穴也。

[36]从魄户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届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膏肓穴也。

  膀胱经分寸歌(续)


注:

[37]如取其穴,先令病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动,乃从骨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根据骨之际,相去骨际如容侧指许,按其中一间空处,自觉牵引肩,是其穴也。

[38]从膏肓下行第五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神堂穴也。

[39]从神堂下行第六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嘻穴也,以手重按,病人呼「□嘻」,是其穴处,盖因其痛也。

[40]从□嘻下行第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开肩取之,膈关穴也。

[41]从膈关下行第九椎下,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魂门穴也。

[42]从魂门下行第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阳纲穴也。

[43]从阳纲下行第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正坐取之,意舍穴也。

[44]从意舍下行第十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胃仓穴也。

[45]从胃仓下行第十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肓门穴也。

[46]从肓门下行第十四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志室穴也。

[47]从志室下行第十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伏而取之,胞肓穴也。

[48]从胞肓下行第二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秩边穴也。

[49]从秩边下行在尻臂下,阴骨上约纹中,承扶穴也。

[50]从殷门外循斜上一寸,屈膝得之,浮□穴也,故在委阳穴上一寸也。

[51]从浮□下行,仍在承扶穴下六寸,屈伸取之,委阳穴也,而与会阳下合腘中也。

[52]从委阳下行,腘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仰至地,伏卧取之,委中穴也。

[53]从委中下行,膝腘约纹下三寸,合阳穴也。

[54]从合阳下行,□肠中央陷中,脚跟上七寸,承筋穴也。

[55]从承筋下行,腿肚下尖分肉陷中承山穴也。

[56]从承山斜行,足外踝后上七寸陷中飞扬穴也。

[57]从飞扬下行,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间,附阳穴也。

[58]从附阳下行,足外踝后五分,跟骨陷中,细动脉应手,昆俞穴也。

[59]从昆仑下行,足跟骨陷中,拱足取之,仆参穴也。

[60]从仆参行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申脉穴也。

[61]从申脉下行一寸,金门穴也。

[62]从金门行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下京骨穴也。

[63]按而得之,小指本节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

[64]从京骨行足小指外侧,本节陷中通谷穴也。

[65]从通谷行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叶,至阴穴也(见图五十八)。


上一篇:小肠经文 下一篇:心包络解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