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门方
《金匮》肾气丸 本文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即崔氏八味丸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之方也。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泽泻 白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肉桂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按∶王太仆注《内经》云∶火自肾而起,谓龙火,龙火当以火逐火,则火可灭。若以水治火,则火愈炽,此必然之理也。昌更谓用桂附蒸动肾水,开阖胃关,为治消渴吃紧大法。胡乃张子和别有肺肠,前论中已详之矣。但至理难明,浅见易惑,《局方》变其名为加减八味丸,加五味子一两半,减去附子,岂非以五味子之津润,胜于附子之燥热耶?举世咸乐宗之,大惑不解,可奈何哉!
《金匮》文蛤散 本文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按∶《伤寒论》用此治误以水 人面,肌肤粟起之表证。今消渴里证亦用之,盖取其功擅软坚,且利水彻热耳,前已论悉。再按∶《金匮》治消渴,止用肾气丸,五苓散,文蛤散三方,而五苓又从伤寒证中采入,白虎加人参汤亦然,所以用方者,当会通全书,而引伸以求其当也。
《金匮》白虎加人参汤 原治太阳中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去知母之苦,加淡竹叶、麦门冬之甘,名竹叶石膏汤,治虚烦证。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三两) 粳米(六合) 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治火热伤其肺胃,清热救渴之良剂也。故消渴病之在上焦者,必取用之。东垣以治膈消,洁古以治能食而渴者,其不能食而渴者,用钱氏白术散,倍加葛根。而东垣复参《内经》膏粱之病,不可服芳草石药,治之以兰,除其陈气之义,一变其方为兰香饮子,用石膏、知母、生熟甘草、人参,加入兰香、防风、白豆蔻仁、连翘、桔梗、升麻、半夏。再变其方为生津甘露饮子,用石膏、人参、生熟甘草、知母、加黄柏、杏仁、山栀、荜澄茄、白葵、白豆蔻、白芷、连翘、姜黄、麦门冬、兰香、当归身、桔梗、升麻、黄连、木香、柴胡、藿香、全蝎,而为之辞曰∶此制之缓也。不惟不成中满,亦不传下消矣,三消皆可用。昌实不敢信其然也,乃至《三因》之石子荠 汤,洁古之清凉饮子,俱从此方增入他药,引入他藏,全失急救肺胃之意,此后贤之所以为后贤耶。
竹叶黄 汤 治消渴证,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叶 生地黄(各二钱) 黄 麦门冬 当归 川芎黄芩(炒) 甘草 芍药 人参 半夏 石膏 (各一钱) 上水煎服。 按∶前白虎加人参汤,颛治气分燥热。此方兼治气血燥热,后一方颛治血分燥热,宜辨证而择用之。
生地黄饮子 治消渴咽干,面赤烦躁。 人参 生干地黄 熟干地黄 黄 (蜜炙) 天门冬 麦门冬 枳壳(麸炒) 石斛 枇杷叶 泽泻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远临卧顿服。 此方生精补血,润燥止渴,佐以泽泻、枳壳,疏导二腑,使心火下降,则小腑清利;肺经润泽,则大腑流畅,宿热既除,其渴自止,故取用之。
钱氏白术散 治虚热而渴。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藿香 木香(各一两) 干葛(二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煎温服。如饮水多,多与服之。 按∶仁斋用本方,加五味子、柴胡各三钱,分十剂煎服,治消渴不能食。
海藏云∶此四君子加减法,亦治湿胜气脱,泄利太过,故虚热作渴,在所必用。
《宣明》黄 汤 治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少溲多,当补肺平心。 黄 (三两) 五味子 人参 麦门冬 桑白皮(各二两) 枸杞子 熟地黄(各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
《宣明》麦门冬饮子 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胸满心烦,精神短少。 人参 茯神 麦门冬 五味子 生地黄 炙甘草 知母 葛根 栝蒌根(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加竹叶十四片,煎七分,温服无时。 按∶宣明二方,为《内经》心移寒移热两证,各出其治,一种苦心,非不可嘉。然移寒移热,其势颇锐,而生津养血,其应瘥缓,情非的对,易老门冬饮子亦然。昌谓心之移寒,必先束肺之外郭,用参、 补肺,加散寒之药可也。而用枸杞、熟地黄、补肾,则迂矣。用桑白皮泻肺,其如外束之寒何?至心之移热,治以咸寒,先入其心,如文蛤散之类,自无热可移。
正直走大梁,解围之上着,何不及之!所以观于海者,难为水也。
易老门冬饮子 治老弱虚人大渴。人参 枸杞子 白茯苓 甘草(各等分) 五味子 麦门冬(各两半) 上姜水煎服。按∶易老方,即变宣明麦冬饮子,去生地、知母、葛根,加枸杞也。方下不言心移热于肺,惟以治老弱虚人大渴,而增枸杞之润,去地黄之泥,知母之苦,葛根之发,立方于无过,治本之图,不为迂矣。
猪肚丸 治强中消渴。黄连 粟米 栝蒌根 茯神(各四两) 知母 麦门冬(各二两) 上为细末,将大猪肚一个,洗净,入末药于内,以麻线缝合口,置甑中,炊极烂,取出药别研,以猪肚为膏,再入炼蜜,搜和前药杵匀,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参汤下。又方加人参、熟地黄、干葛。又方除知母,粟米用小麦。
烂金丸 治热中消渴止后,补精血,益诸虚,解劳倦,去骨节间热,宁心强志,安神定魄,固脏腑,进饮食,免生疮疡。大猪肚(一个) 黄连(三两) 生姜(碎) 白蜜(各二两) 先将猪肚净洗明干,夏以葱椒醋面等同药,以水酒入银石器内煮半日,漉出黄连,洗去蜜酒令尽,锉研为细末。再用水调为膏,入猪肚内,以线缝定,仍入银石器内煮烂,研如泥,再用人参五味子 杜仲(姜炒去丝) 山药 石斛 山茱肉 车前子 新莲肉(去皮心)
鳖甲(醋炙) 干地黄 当归(各二两) 磁石( ) 白茯苓 槐角子(炒) 川芎(各一两) 黄 (四两) 菟丝子(酒淘蒸研五两) 沉香(半两) 麝香(别研一线) 上为细末,用猪肚膏搜和得所,如膏少添熟蜜,捣数千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温酒,或糯米饮送下。一方有白术二两、阳起石一两。按∶用麝香、阳起石,开窍兴阳,浑是后人孟浪知见。其他无过之药及制肚之法,亦有可采,故合前方两存之。
洁古化水丹 治手足少阴渴饮水不止,或心痛者。《本事》治饮冷水多。川乌(脐大者四枚炮去皮) 甘草(灸一两) 牡蛎(生三两) 蛤粉(用浓者炮四两) 上为细末,醋浸蒸饼为丸。每服十五丸,新汲水下。心痛者醋汤下立愈。饮水一石者,一服愈。海藏云∶此药能化停水。
按∶饮水过多,亦有能消其火热者,而火热既消,反不能消水,转成大患者,多有之。洁古有见于此,而用川乌助火,合之牡蛎、蛤粉咸寒,共成消水之功也。又恐才退之火热,其根尚伏,所以不多用之,原有深意,但不和盘托出以告人耳。
黄连膏 治口舌干,小便数,舌上赤,生津液,除干燥,长肌肉。 黄连(一斤碾为末) 牛乳汁 白莲藕汁生地黄汁(各一斤) 上将汁熬膏,搓黄连末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少呷汤下,日进十服。
生地黄膏 治证同前。 生地黄(一握) 蜂蜜(一两) 人参(半两) 白茯苓(一两) 上先将地黄洗捣烂,以新汲水调开,同蜜煎至一半,入参、苓末拌和,以瓷器密收,匙挑服。 按∶二膏一用苦寒合甘寒,一纯用甘寒,相其所宜,择而用之,治消渴之权衡,大略可推,故两录之。
天门冬丸 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饥,手足烦热,背膊疼闷,小便白浊。 天门冬 土瓜根(干者各一两半) 栝蒌根 熟地黄 知母(焙一两半) 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 鹿茸 五味子 赤石脂 泽泻(各一两半) 鸡内金(三具微炙) 桑螵蛸(十枚炙) 牡蛎( 二两) 苦参(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粟米饮送下,食前。 按∶初得中下二消,急治其本可也。丸药本缓,且只服二十丸,未免悠悠从事矣。方中药品颇佳,但赤石脂有可议耳,减去此物,更增三倍用之,可以必效,盖初起之易为功也。
猪肾荠 汤 治消中日夜尿八九升者。 猪肾(二具) 大豆(一斤) 荠 石膏(各三两) 人参 茯苓(一作茯神) 知母 葛根 黄芩 磁石(绵裹) 栝蒌根 甘草(各二两) 上 咀,用水一斗五升,先煮猪肾、大豆,取一斗,去滓,下药煮取三升。分作三服,渴急饮之,下焦热者,夜辄服一剂,渴止勿服。 按∶此方用白虎等清凉之剂,加入猪肾、大豆、磁石,引诸清凉入肾,且急服之。凡热炽盛于上下二焦者,在所必用。后有制荠 丸,治强中为病,茎长兴盛,不交精溢。消渴之后,多作痈疽,皆由过服丹石所致。即以本方去石膏、知母、葛根、黄芩,加鹿茸、地骨皮、熟地黄、沉香,以其病在中下,阳气阴精两竭,故舍上焦之清凉,而事下焦之温补,为合法也。
肾沥散 治肾消,肾气虚损发渴,小便数,腰疼痛。鸡 (微炙) 远志(去心) 人参 桑螵蛸(微炒)黄 泽泻 桂心 熟地黄 白茯苓 龙骨 当归(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川芎(各二两) 五味子 炙甘草 玄参(各半两) 磁石(半两研碎淘去赤汁) 上锉碎,每服用羊肾一对切去脂膜,先以水一盏半,煮肾至一盏,去水上浮脂及肾,次入药五钱,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服,晚食前再服。按∶肾气虚损之证,本阴精不足,当归、川芎,虽云补阴,不能补精,且一辛一散,非所宜施。不若以山茱萸、枸杞子代之为长,以其引用之法颇佳,故取之。
白茯苓丸 治肾消,因消中后,胃热入肾,消烁肾脂,令肾枯燥,遂致此疾,两腿渐细,腰脚无力。白茯苓 覆盆子 黄连 栝蒌根 萆 人参 熟地黄 玄参(各一两) 石斛 蛇床子(各七钱半) 鸡 (三十具微炒)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煎磁石汤送下。
友人朱麟生病消渴,后渴少止,反加燥急,足膝痿弱,命予亟以杂霸之药投之,不能待矣。予主是丸加犀角,坐中一医曰∶肾病而以犀角、黄连治其心,毋乃倒乎?予曰∶肾者,胃之关也。胃之热下传于肾,则关门大开。关门大开,则心之阳火,得以直降于肾。《经》云∶阳精所降,其人夭,非细故也。今病者心火烁肾,燥不能需,予用犀角、黄连入肾,对治其下降之阳光,宁为倒乎?医敬服,友人服之果效,再更六味地黄丸加犀角,而肌泽病起。
忍冬丸 治渴病愈,须预防发痈疽。忍冬草(根茎花叶皆可用之) 上用米曲酒,于瓶内浸,糠火煨一宿,取出晒干,入甘草少许为末,即以所浸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饮任下。按∶此方于四月间,采鲜花十数斤,揉取其汁,煎如膏子,酒汤任用点服。养阴退阳,调和荣卫血脉,凡系火热炽盛之体,允为服食仙方。
蓝叶散 治渴利口干烦热,背生痈疽,赤 疼痛。蓝叶 升麻 玄参 麦门冬 黄 葛根 沉香 赤芍药 犀角屑 甘草(生用各一两) 大黄(二两微炒) 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紫苏汤 治消渴后,遍身浮肿,心膈不利。 紫苏茎叶 桑白皮 赤茯苓(各一两) 郁李仁(去皮炒二两)羚羊角 槟榔(各七钱半) 桂心 枳壳 独活 木香(各半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半分,煎八分,温服。
乌梅木瓜汤 治饮酒过多,积为酷热里蒸,五脏津液枯燥,血泣小便并多,肌削,嗜冷物寒浆。 木瓜干 乌梅(捶破不去仁) 麦 (炒) 甘草 草果(去皮各半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时服。
杀虫方 治消渴有虫。 苦楝根 取新白皮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许,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饮之。虽困顿不妨,自后下虫三四条,类蛔虫而色红,其渴顿止。乃知消渴一证,有虫耗其精液。(出《夷坚志》) 按∶饮醇食爆,积成胃热,湿热生虫,理固有之。不独消渴一证为然,临病宜加审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