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论治失眠

中医对于失眠的病因病机研究可谓百家争鸣, 脏腑经络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指导失眠诊治的 主流理论; 对失眠的治疗方法研究大多采用镇静安 神法、 养血安神法、 清心安神法等。 现代医学对失眠 的治疗多采用苯二氮卓类、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抗 抑郁药和褪黑素等治疗。 如何提高失眠治疗的临床 疗效、 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是当代中医人应当研究 的重要问题。 章太炎说: “中医之胜于西医者, 大抵 伤寒为独甚” 。 笔者认为, 治疗失眠应当从中医经典 《伤寒论》 中汲取精华, 将时代的治病特点与经典理 论相结合, 探求更优的理论与方法。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 (或) 质量的不满 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其主要表 现为入睡困难 (入睡时间超过30min) 、 睡眠维持障碍 (整夜觉醒次数≥2次) 、 早醒、 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 眠时间减少(通常<6h) , 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1] 。 失眠在中医又称为不寐。 《实用中医内科学》将不寐 定义为: 由于外感内伤等病因, 致使心、 肝、 胆、 脾、 胃、 肾等脏腑功能失调, 心神不安而成本病 [2] 。 当代中 国失眠发病率约为23% [3] , 据统计, 33%-50%成人主 诉每年有数夜失眠, 10%-15%人群会有失眠的主诉 和因失眠导致的不适症状, 原发性失眠占5%-10%。 赵德喜教授通过对临床上失眠证候的仔细观察和 归纳发现, 失眠与 《伤寒论少阳病无论在病机的复 杂性还是症状的相似性上都高度契合, 并深入探求 理论依据, 逐渐形成了 “从少阳病论治失眠” 的学术观点, 在此观点指导下进行临床诊治取得了较好的 疗效。

理论来源

1. 从 《伤寒论六经病分析

1.1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张仲景在 《伤寒论》中创立了 “三阴三阳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后世将其归纳为 “六经” 辨证。 胡希恕 [4] 先生认 为六经来自八纲, 即表、 里; 阴、 阳; 寒、 热; 虚、 实。 而八纲表里最重要, 六经就是以表里为最基本的 分类, 分成表、 里、 半表半里3个病位。 表里之中又分 阴阳, 即病性。 表阳为太阳、 表阴为少阴; 半表半里 阳为少阳, 半表半里阴为厥阴; 里阳为阳明, 里阴为 太阴, 构成了三阴三阳病, 即六经病太阳病或少阴 病不解, 则由表传入半表半里, 成为半表半里阳证少 阳病或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半表半里证不解, 则入 里而成里阳证阳明病, 或里阴证太阴病。 这是 一般规律, 也有由表直接传里, 更有二经或三经同 病的, 即合病并病。 所以, 六经病以独特的辨证体 系, 从定位与定性的角度穷尽了人间万病。 冯世 [5] 通过六经病的主提纲和辅助提纲分别归纳和概述了 六经病的证候特点, 据此可以在面对复杂的疾病时, 通过辨六经迅速抓住其病机

1.2 定位定性定方证三步辨证法 第一步定病 位: 表: 指体表, 即皮肤、 肌肉、 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 外在躯壳, 则谓之表,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部, 即称 之为表证。 里: 指机体的极里面, 即由消化道、 胃、 大 小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 则谓之里, 若病邪集中反 应于此部, 即称之为里证。 半表半里: 指表之内, 里 之外, 即胸腹二大腔间, 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 则为 半表半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部, 即称之为半表半 里证。 因为表里易判, 在确定少阳病时, 也可采用排 除法, 即排除表证里证, 必为半表半里证。 基于以上方法对失眠证候定位, 其病位多为半 表半里。

第二步定病性: 阳: 如太过, 则患病机体亦必相 应表现出亢进的、 发扬的、 兴奋的等太过的病证, 即 称之为阳证。 阴: 如不及, 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表现 出衰退的、 消沉的、 抑制的等不及的病证, 即称之为 阴证

失眠的临床表现常伴有心烦、易怒、易惊、焦 虑、恐惧、头昏、 心悸、烘热等症状, 因此为“太 过” , 其病性多为阳证

因此, 此类型失眠为半表半里阳证, 即少阳病, 此为 “从少阳病论治失眠” 的主要依据。 第三步定方证: 根据 “方证相应” 的经方辨证方 法, 少阳病小柴胡汤为代表方, 因此, 可以采用 《伤 寒论》柴胡类方化裁治疗失眠。

2. 从《黄帝内经》理论分析 失眠又称“不 寐” , 在 《黄帝内经》 中被称为 “目不瞑” “卧不安” 。 《灵枢 · 邪客篇》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 则卫气 独卫其外, 行于阳, 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 不得入于阴, 阴虚, 故目不瞑” 。 卫 气昼行于阳而夜行于阴, 昼行于腑而夜行于脏, 任 何破坏营卫循行和相交的因素都会导致失眠的发 生。 阳不入阴是失眠的病机总纲, 而少阳为枢, 主开 合, 它既是病邪的出入场所, 病情转变的门户 , 同时也 是卫气阳入阴, 由阴出阳的纽, 因此少阳枢机不 利是导致卫阳不入营阴的病机关键。 少阳主的功 能, 少阳病即是枢机不利之病 [6] 。 因此, 失眠的病机 关键是 “少阳枢机不利” 。 此为 “从少阳病论治失眠” 的依据之二。

3. 从临床表现分析

3.1 少阳病的特点 《伤寒论》第263条: “少阳 之为病, 口苦咽干目眩也” 。 第264条: “少阳中风, 两耳无所闻, 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不可吐下, 吐下则 悸而惊” 。 第265条: “伤寒, 脉弦细, 头痛发热者, 属 少阳” 。 第96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 往来寒热胸胁 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热, 或咳者, 小柴胡汤主之” 。 少阳病的主要证候特点为: 口苦咽干目眩、 往 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嘿嘿不欲饮食等为主 的七大症状, 即少阳 “七大症” 。 此外, 张仲景又确 立了少阳病 “但见一证便是” 的诊断原则, 如第103条 原文: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 具” 。 综上所述, 凡具有少阳七大症状或其中之一, 而能反映少阳病病机者均可诊断为少阳病

3.2 失眠的临床表现 失眠常伴有: ①心烦、 易 怒、 易惊、 焦虑、 恐惧精神心理症状; ②恶心、 干 呕、 纳差、 大便溏或黏干等胃肠症状; ③口干、 口黏、 口苦、 眼干、 头昏沉、 胸闷、 胁胀、 心悸、 烘热、 身重 疲乏等自主神经症状。

3.3 二者的联系 见表1。 失眠与少阳病症状高 度契合, 是 “从少阳病论治失眠” 的依据之三。 表1 少阳病 “七大症” 与失眠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 少阳病 “七大症” 失眠的临床表现 口苦咽干目眩 口苦口干、 眼干、 头昏沉 往来寒热 烘热 胸胁苦满 胸闷、 胁胀、 乳房胀 嘿嘿不欲饮食 纳差, 纳谷不香 心烦喜呕 心烦干呕恶心

4. 从临床疗效验证 赵德喜教授门诊已积累失 眠病历4 250余份, 主要是在 “从少阳病论治失眠” 的 学术思想指导下 , 采用和解安神方化裁治疗, 通过随 访, 痊愈1 108例, 显效1 535例, 有效820例, 无效425 例, 失访362例, 总有效率80%以上。 此为 “从少阳病 论治失眠” 的依据之四。

治法确立

1. 治则 按照伤寒 “方证对应” 的理论思想, 治 疗上当秉承 《伤寒论》 中少阳病不可汗、 吐、 下的治疗 大法, 以调畅少阳枢机为主, 确立了 “和解安神” 的治 疗法则。

2. 处方 以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 胡桂枝干姜汤柴胡类方进行化裁, 经过多年实 践, 形成了 “和解安神方” : 柴胡25g, 黄芩10g, 姜半 夏10g, 党参20g, 炙甘草10g, 生龙骨50g, 生牡蛎25g, 夏枯草20g, 炒白术15g。

3. 方解 方中柴胡主药, 具有疏解肝胆、 畅 利三焦的作用。 韵伯称 “柴胡枢机之剂” 。 邹澍 说: “仲景著小柴胡汤之效, 曰: ‘上焦得通, 津液得 下 , 胃气因和, 身濈然汗出而解。 ’ 以是知柴胡证皆由 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则气阻, 气阻则饮停, 饮停则生 火, 火炎则呕吐半夏生姜能止吐饮, 然不能彻 热, 黄芩能彻热, 然不能通上焦, 能通上焦者, 其惟 柴胡乎! ” [7] ; 黄芩, 苦, 寒, 归肺、 胆、 胃、 大肠经, 其外坚内空, 故能内除烦热, 利胸膈逆气, 根据《黄 帝内经》 “热淫于内, 以苦发之” 之意, 以黄芩协助 柴胡清气分之热, 故以柴胡黄芩共为君药; 半夏, 辛, 温, 归脾、 胃、 肺经, 感一阴之气而生, 故能开结 气、 降逆气、 除痰饮, 得阴而生, 故能引阳入阴, 能治 目不暝, 其味辛可助柴胡而散邪, 其性降, 可降逆止 呕, 与柴胡一升一降, 开通少阳之路, 祛除肝胆经之 郁滞; 夏枯草, 苦、 辛, 寒, 归肝、 胆经, 得至阳而长, 与半夏阴阳配合的妙药, 故二者相配使阴阳相交, 引阳入阴。 生龙骨, 甘、 涩, 微寒, 归心、 肝经, 重镇 之品, 能镇惊而平木, 镇心安神, 平肝潜阳, 收敛浮越 之正气; 生牡蛎, 味咸、 涩, 性微寒, 归肝、 心、 肾经, 其坚不可破, 其性守而不移, 静可以镇惊, 而寒可以 除烦热重镇安神潜阳补阴; 生龙骨、 生牡蛎二药 一阴一阳, 具有潜阳敛阴、 调和阴阳之效, 四药助柴 芩和解少阳, 止烦镇惊安神共为臣药; 党参, 性平, 味 甘, 归脾、 肺经, 补脾肺气补血生津。 既助少阳以 祛邪, 又固中以防变; 白术, 苦、 甘, 温, 归脾、 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党参白术防肝胆木郁克土, 共为佐药; 炙甘草, 甘, 平, 归脾、 胃、 肺、 心经, 用为 使药。 诸药合用, 散结气, 清郁热, 使枢机通畅, 营卫 调和, 共奏和解安神之效。

典型病例

患者某, 女, 59岁, 长春市人。 初诊时间: 2016年 6月3日。 主诉: 失眠1年余。 现症见: 患者自述入睡困 难, 易醒, 醒后难以入睡, 每日仅睡眠2-3h, 白天疲 乏, 易突然汗出, 眼干 , 易怒, 焦虑, 胸闷, 心悸气短, 头昏沉, 怕冷, 晨起口干口苦, 喜饮, 纳谷不香, 大便 溏, 小便正常。 舌体大, 舌质红, 苔薄腻黄, 脉弦滑。 既往史: 平素身体健康。 处方: 和解安神方加味。 用 药: 柴胡25g, 黄芩10g, 党参20g, 炙甘草10g, 生姜 10g, 清半夏10g, 大枣4枚, 炒白术15g, 生龙骨50g, 生 牡蛎25g, 茯苓30g, 泽泻10g, 生石膏45g, 桂枝10g。 7 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早晚分服。

按语: 本病案辨证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治以和 解安神之法兼顾阳明内热太阴停饮。 患者以失眠为 主证, 并且伴随症状较多, 根据六经病的特点可迅速 将复杂的症状表现进行归类: 患者晨起口苦、 突然汗 出、 胸闷气短、 心悸为少阳半表半里的阳性证的表现, 故以小柴胡汤为主方; 患者头昏沉、 怕冷、 纳谷不香且 大便溏为太阴病位在里的阴性证合并水饮的表现, 故 合用苓术甘汤加泽泻; 患者汗出较多, 口干喜饮, 舌 红苔薄腻黄为阳明内热之象, 故加生石膏清阳明内 热; 患者失眠以易醒为特点, 故加生龙骨与生牡蛎以 镇静安神, 二药一阴一阳, 共奏潜阳敛阴、 调和阴阳 之效。 经随访得知, 患者服药1周后, 自述入睡困难好 转, 每日可眠6h以上, 且日间状态良好。

结论

“从少阳病论治失眠” 是赵德喜教授长期临床 实践研究的结果, 这一学术观点从经方角度、 医经角 度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验之于临床, 取得了 良好的疗效, 在 “失眠” 与 “少阳病” 之间建立了紧密 联系, 丰富了失眠治疗的中医学术思想, 为更好应用 经方治疗失眠提供了借鉴。

作者:赵鸿飞 高阳 赵德喜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