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瘵论治
论曰: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可胜叹哉!大抵合而言之,曰传尸,别而言之,曰骨蒸,殗殜复连、尸疰、劳疰、蛊疰、毒疰、热疰、冷疰、食疰、鬼疰是也。夫疰者注也,自上注下,病源无异,是之谓疰。又其变则有二十二种,或三十六种,或九十九种。又有所谓五尸者,曰蜚尸、遁尸、寒尸、丧尸、尸注是也。其名不同,传变尤不一,
感此疾而获安者,十无一二也。
大抵五脏所传,皆令人憎寒发热,其证状各异。有如传之于肝,则面白目枯,口苦自汗,心烦惊怖;传之于心,则面黑鼻干,口疮喜忘,大便或秘或泄;传之于脾,则面青唇黄,舌强喉梗,吐涎体瘦,饮食无味;传之于肺,则面赤鼻白,吐痰咯血,喘嗽毛枯;传之于肾,则面黄耳枯,胸满胻痛,白浊遗沥。又有二十四种劳蒸者,亦可因证验之。蒸在心也,少气烦闷,舌必焦黑;蒸在小肠也,腹内雷鸣,大肠或秘或泄;蒸在肝也,目昏眩晕,躁怒无时;蒸在胆也,耳聋口苦,胁下坚痛;蒸在肾也,耳轮焦枯,腰脚酸痛;蒸在右肾也,情意不定,泄精白絮;蒸在肺也,喘嗽咯血,声音嘶远;蒸在大肠也,右鼻干疼,大肠隐痛;蒸在脾也,唇口干燥,腹胁胀满,畏寒不食;蒸在胃也,鼻口干燥,腹膨自汗,睡卧不宁;蒸在膀胱也,小便黄赤,凝浊如膏;蒸在三焦也,或寒或热,中脘膻中时觉烦闷;蒸在膈也,心胸噎塞,疼痛不舒;蒸在宗筋也,筋脉纵缓,小腹隐痛,阴器自强;蒸在回肠也,肛门秘涩,传导之时,里急后重;蒸在玉房也,男子遗精,女子白淫;蒸在脑也,眼眵头眩,口吐浊涎;蒸在皮也,肌肤鳞起,毛折发黑;蒸在骨也,版齿黑燥,大杼酸疼;蒸在髓也,肩背疼倦,胻骨酸痛;蒸在筋也,眼昏胁痛,爪甲焦枯;蒸在脉也,心烦体热,痛刺如针;蒸在肉也,自觉身热多不奈何,四肢瞤动;蒸在血也,毛发焦枯,有时鼻衄,或复尿血。评诸病证,大略如斯。若究其根,惟心肺受虫啮,祸之甚也。
治法先宜去根,次须摄养调治,亦有早灸膏肓俞,崔氏穴而得愈者。若待其根深蒂固而治之,则无及矣。平时得三五方,用之颇验,谩录于后,以为备治。
治热劳,手足烦,心怔悸,妇人血室有干血,身体羸瘠,饮食不为肌肉。
柴胡去芦 当归去芦酒浸 麦门冬去心 鳖甲醋炙 石斛去根 白术 熟地黄酒浸,焙 茯苓去皮 秦艽去芦,各一两 人参 肉桂不见火 甘草炙,各半两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乌梅少许,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此药专治热劳,其性差寒,脾胃强者方可服饵,虚甚而多汗者,不宜服。
治诸虚劳损,四肢倦怠,骨节酸疼,潮热乏力,自汗怔忡,日渐黄瘦,胸膈痞塞,不思饮食,咳嗽痰多,甚则唾血。
黄芪蜜炙,一两半 当归去芦酒浸 紫菀洗,去须 石斛去根 地骨皮去木 人参 桑白皮 附子炮,去皮脐 鹿茸酒蒸 款冬花各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 甘草炙,各半两
右㕮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此药温补荣卫,枯燥者不宜进;唾血不止者,加阿胶、蒲黄各半两。
治积劳咳嗽,日久不瘥。
蛤蚧一枚,酥炙 鹿角不蛀者,酥炙,去皮子,两锭 款冬花 木香不见火 杏仁去皮尖,童子小便浸一昼夜,控干,蜜炒 天麻 半夏汤泡七次 熟地黄酒蒸,焙 五味子各一两 丁香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太上混元丹河车者,天地之先,阴阳之祖,乾坤之橐龠,铅汞之匡廓,胚腪将兆九九数足,我则载而成之,故谓之河车。历验篇中,名曰混沌皮,盖亦生天地阴阳之始,为七十二丹之首,高士垂慈,始开端绪。《太上》云:若欲长生,当修所生,人之所生,实资于此,所以成功灵应,非金石草木夜露晓霜之所比伦。修真之士,服之不辍,诚足以还本元补益之道,真得其真。
紫河车一具,用少妇首生男子者良,带子全者,于东流水洗断血脉,入麝香二钱在内,以线缝定,用生绢包裹,悬胎于沙瓮内,入无灰酒五升,慢火熬成膏子 沉香别研朱砂别研,水飞,各一两 人参 苁蓉酒浸 乳香别研 安息香酒煮,去砂石,各二两 白茯苓去皮,三两
右为细末,入河车膏子和药末,杵千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沉香汤尤佳。
详此丹以紫河车为主,但佐使之药太轻,无病人久服可以轻身延年,补损扶虚。乃若病重之人服之,却宜用增添之法也。
男子真阳气衰,荣卫虚耗,腰背疼痛,自汗怔忡,痰多咳喘,梦遗白浊,潮热心烦,脚膝无力,宜于内加:鹿茸酒蒸 川巴戟去心 钟乳粉,阳起石火煅 附子炮,去皮脐 黄芪去芦,各二两 桑寄生无则以川续断代 生鹿角镑 龙骨 紫菀以上各一两
右依前法修制,和前药末,杵和前膏子为丸,汤使如前,或沉香汤下。
妇人血海虚损,荣卫不足,多致潮热心烦,口干喜冷,腹胁刺痛,腰痛腿痛,痰多咳嗽,惊惕怔忡,经候不调,或闭断不通,宜于内加:当归去芦酒浸 石斛去根 紫石英煅,醋淬七次,水飞 柏子仁微炒别研 鹿茸酒浸 鳖甲醋炙,各二两 卷柏叶一两 川牛膝去芦酒浸,一两半
右依前法修制,和前药末,杵和前膏子为丸,汤使如前,任下。虚寒者,加炮熟附子二两;咳嗽者,加紫菀茸二两。
阿胶蛤粉炒 生地黄洗 卷柏叶锉,炒 山药锉,炒 大蓟根 五味子 鸡苏各一两 柏子仁炒别研 人参 茯苓去皮 百部洗,去心 防风去芦 远志甘草水煮,去心 麦门冬去心,各半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浓煎小麦汤或麦门冬汤咽下。
[方载虚烦门中]。
崔氏灸穴法
崔丞相灸劳法
《外台秘要》:《崔相家传方》,《宝吕经验方》悉编载,然皆差误。毗陵群有不刻最详,予取诸本参校成此一书,比古方极为委曲,依此治人未尝不验,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宜城,久病虚羸,亦用此而愈。
唐中书侍郎崔知悌序
夫含灵受气,禀之于五行,摄生乖理,降之以六疾。若歧黄广记,蔚有旧经,攻灸兼行,显著斯术。骨蒸病者,亦名传尸,亦谓殗殜,亦称复连,亦曰无辜。丈夫以癖气为根,妇人以血气为本,无问少长,多染此疾,婴孺之流,传注更苦。其为状也,发干而耸,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多者乃至五六,或夜卧盗汗,梦与鬼交,虽目视分明,而四肢无力,或上气食少,渐就沉羸,纵延日时,终于溘尽。予昔参洛州司马,尝三十日灸治一十三人,前后差者,数逾二百。至于狸骨獭肝,徒闻曩说,金牙铜鼻,罕见其能,未若此方扶危极急,非止单攻骨蒸,又别疗气、疗风、或瘴、或劳、或邪、或癖。患状既广,灸治者不可具录,略陈梗概,又恐传授讹谬,以误将来,今具图形状,庶令览者易悉,使所在流布,颇用家藏,未暇外请名医,傍求上药,还魂返魄,何难之有!遇斯疾者,可不务乎?
取穴法:
先两穴:令患人平身正立,取一细绳蜡之勿念展缩,顺脚底贴肉坚踏之,男左女右,其绳前头与大拇趾端齐,后头令当脚跟中心向后引绳,循脚肚贴肉直上至曲膂大横纹截断。又令患人解发分两边令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一头,令与鼻端齐,引绳向上正循头缝至脑后,贴肉下循脊骨,引绳向下至绳尽处当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患人合口,将绳子按于口上两头至吻却钩起绳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此便齐两吻截断,将此绳展令直,于前来脊骨上墨点处横量取平,勿令高下,绳子先中折,当中以墨记之,却展开绳子横量,以绳子上墨点正脊骨上,墨点为正,两头取平,勿令高下,于绳子两头以白圈记[白圈是灸处]。
以上是第一次点二穴。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绳,绕项向前,双垂与鸠尾齐[鸠尾是心歧骨,人有无心歧骨者,至双胸前两歧骨下量取一寸,即鸠尾是也],即双截断,却背翻绳头向项后,以绳子中停取心,正当喉咙结骨上,其绳两头夹项双垂,循脊骨以墨点记之[墨点不是灸处]。又取一绳子,令其人合口,横量齐两吻截断,还于脊骨上,以墨点横量如法,绳子两头以白圈记之[白圈是灸处]。
以上是第二次点穴。通前共四穴。同时灸日别各七壮至二七壮,累灸至一百壮或一百五十壮为妙,候疮欲瘥,又依后法灸二穴。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绳子,于第二次双绳头尽处墨点上当脊骨直上下竖点,令绳中停中心在墨点上,于上下绳头尽,以白圈两穴[白圈是灸穴]。
以上是第三次点两穴,谓之四花。灸两穴各百壮,三次共六穴,各取离日量度讫即下火,唯须三月三日艾最佳,疾差百日内慎饮食房室,安心静处将息。若一月后觉未瘥,复初穴上再灸。
凡骨蒸之后所起辨验有二十二种,并依上项灸之
四、髓蒸[觉髓沸热]
六、筋蒸甲焦
七、血蒸[发焦]
八、脉蒸[急缓不调]
九、肝蒸[或时眼前昏眩]
十三、肾蒸[耳干焦]
十五、胆蒸[眼目失光]
十六、胃蒸[舌下痛]
十七、小肠[蒸下泄不禁]
二十、肉蒸[别人觉热自觉冷]
凡孔穴尺寸,皆随人身形大小,须男左女右,量手指中心一节两横纹中心为一寸。
艾炷大小法
凡艾炷须令脚根足三分,若不足三分,恐覆孔穴不备,穴中经脉火气不行,即不能抽邪气引正气,虽小儿必以中指取穴为准。
取艾法
端午日,日未出,于艾中以意求其似人者,辄指之以灸,殊有效功,时见一书中云尔忘其何书也。艾未有真似人者,于明暗间苟以意命之,万法皆妄,无一真者,此何疑耶?
用火法:
黄帝曰:松、柏、柿、桑、枣、榆、柳、竹等木火,用灸必害肌血,慎不可用。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或水精镜子于日得者太阳火为妙,天阴则以槐木取火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