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脾为仓廪之官。属后天也。如先天不足。全赖后天以补之。后天一病。关系大焉。脾胃之论脾属益其以制矣。
肿由古不即阴水也。又治不内外因者。即仲景之开鬼门洁净府之法也。若夫泄泻之症。亦由脾虚不能制水。胃虚不能纳水所致。治泻亦必制木。木不戕土。水曷由侵。书云。治泻不利小溲。非其治也。虫积之由。因土虚不能胜湿。湿化热而蕴蓄蒸变。其虫生矣。故治虫必当先清湿热。继温脾肾。仲景有安蛔丸以化虫安胃。最为雄伟。后人之治虫者。莫不就其范围也。胃痛一症。古方甚多。并无确效。何也。因胃属中宫。肺心肝肾诸可侵伐。故变幻杂至。都是阳大虚。不能灌溉其水。水停乃痛。仲景以小半夏汤治其停水。以泻心汤和其脾胃。又有苓姜术桂汤以补其中土。治法不外乎此矣。若妄用攻击之法。胃土戕贼。则呕吐嗳哕。悉由此出痰二曰悬饮。三曰溢饮。四曰支饮。如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者。痰饮也。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水为气吸而难以下流。谓之悬饮。饮邪流散于四肢身体疼重。不能由汗而解。以致饮邪旁溢。名曰溢饮。倚息不得卧。气分上迫。形肿谓之支饮。以上诸病。悉责于脾。考金匮自无遗漏矣。
真武汤
治脾肾两虚。作肿作胀。其病口不渴者。
茯苓(六钱)白术(二钱)淡附片(二钱)白芍(酒炒二钱)加生姜(五片)
五苓散
猪苓(四钱)茯苓泽泻(各三钱)白术(二钱)桂枝(五分)本方加茵陈(二钱)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病作肿目黄者。仲景所谓洁净府之法也。
麻黄汤
(方见伤寒)治身半以上肿胀。身热。口不甚渴者。即仲景所谓开鬼门之法也。
小青龙汤
(方见伤寒)治喘症不能仰卧。痰壅欲脱者。
泻心汤
(见霍乱症)治呕吐嗳哕之缓症也。如腹痛肢冷。加桂枝(五分)如口渴。加姜汁炒乌
安胃丸
(即安蛔丸方见厥症)治虫积或痛或泻。每服一丸。(开水冲服)
补中益气汤
(方见痢症)本方去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同。
自制益肝煎
(方见肝经病)治木乘土与胃痛二症。
羌活胜湿汤
(方见中风)治风肿由头面以及一身。以此方治之。俾风散而肿自消矣。如风本方去独活川芎蔓荆子甘草四味。加升麻苍术二味。名羌活除湿汤。治
小半夏加茯苓汤
姜半夏(三钱)茯苓(一两)生姜(五钱)本方加桂枝甘草去半夏。名茯苓甘草汤。治伤寒水气乘心○本方去茯苓。名小半夏汤。
治湿
肾着汤
治湿伤肾气。腰下肿胀者。
干姜(五钱)茯苓(五钱)白术(二钱)甘草(八分)或加车前(炒三钱)以通小便。
香苏饮
(自加)治肿病初起。两目下如卧蚕状。身重微喘者。当以芳香疏气。得微汗可解也制香附苏叶防风(各一钱五分)杏仁泥(三钱)甘草陈皮(各五分)去杏仁防风。即香苏饮本方。
五皮饮
治肿病水行皮肤者。
加减附子理中汤
(自制)治胀症将起。胸腹微满。食物不运。身重足重。不耐走动。早间肿虚不行于脾也。温以和其气。气行湿去。其肿自除。并治木乘土而作胀淡附子(二钱)元党参(三钱)炮姜(八分)制香附(二钱)泽泻(三钱)白芍(一钱五分)忌食生冷水果等物。
香连八物汤
藿香梗(三钱)川连(一钱)淡吴萸(一钱)茯神(三钱)苍术(一钱)浓朴(一钱)天仙水煎。如口渴。加乌梅一枚。如腹痛。更加桂枝(三分)
升阳益胃汤
人参白术黄川连姜半夏甘草陈皮茯苓泽泻防风羌活独活柴胡
实脾饮
茯苓白术木瓜炙甘草木香浓朴大腹皮草豆蔻淡附子干姜加枣煎。
大橘皮汤
茵陈蒿汤
治湿热黄胆。
脉候脾虚之症。脉忌沉微。缓者易治涩小多违。形如泻漆。脾败且危。弦而强劲之机。温中为的。寒冷则非。
肺病咳嗽肺痈肺痿喘哮失音喉症方治四首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其气清。其性脆。其体轻浮。在时为秋。在卦属兑。禀西方之气谓喘症与哮症微有不同。喘症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哮症因感邪失表。邪伏于里。而留于肺俞。二症之治。不外开纳二法。开者青龙之品。纳者都气之属。至于邪留不去。酿成肺痈。
火灼金伤。致发肺痿。若夫失音之候。皆火克金伤之症也。当以虚实二字消息之。虚火刑金而致者。金破无声也。邪热烁金而致者。金实无声也。实者泄之。虚者补之。又有土衰不能生金者。当培其土而金自生也。总之治咳嗽宜肃肺气。治喘症当开其肺而安其脾。纳其肾也。
治哮症者宜温养其气。以搜逐其邪也。至于肺痈之治。宜解毒以保肺也。肺痿之治。宜滋其肾以清其肺也。要皆不外乎虚则补母。实则泻子之道。有邪者清之。无邪者补之而已也。又内经之言咳嗽者。分十二经之形状。有脾嗽心嗽肺嗽肝嗽肾嗽之辨。又有小肠嗽大肠嗽胃嗽膀胱嗽胆嗽三焦嗽之说。又云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可知三焦一言。已赅十二经矣。考内经自知详细。故不具论。所言肺痈之治。莫妙于彭钟龄之加味甘桔汤。肺痿之治。莫妙于彭氏之保和汤也。而失音之辨。必以宫商角征羽五音。以明脾肺肝心肾五脏之病耳。又以歌属脾。哭属肺。呼属肝。笑属心。呻吟属肾之音。以参乎其中。称法之密治之简者。莫如叶氏之指南也。其治案中。如有邪者开达肺气。无邪者。填实足三阴经为主。其治肺痿者。宗金匮麦门
保和汤
知母(炒一钱)川贝母(二钱)天冬麦冬(去心各三钱)米仁(五钱)百合(三钱)甘草粒)水煎。入饴糖一匙冲。温服。虚者加东洋参(一钱)
加味甘桔汤
桔梗白芨片橘红甜葶苈(炒各一钱)甘草节川贝母(各一钱五分)米仁银花(各丝瓜经(二三)钱亦佳。
苏子降气汤
治喘哮之缓者。
生苏子(二钱)橘红(一钱)姜半夏(一钱)归身(三钱)前胡(一钱五分)桂枝(五分)
固本丸
(改作汤服)治咳嗽之虚者。
都气加桂汤
(自制)治喘哮之欲愈者。以纳肾气之法。
熟地(八钱)茯苓泽泻怀山药(各四钱)丹皮山萸肉(各二钱)五味子(九粒)肉桂冲水煎。
和肺汤
活水芦根(即苇茎五钱)百合(五钱)生地(五钱)桔梗(一钱五分)生甘(五分)加青果二枚。
理嗽汤
霜桑叶(一钱五分)百合(三钱)桔梗(一钱五分)前胡(一钱五分)象贝母(一钱)橘红(八分)薄荷(一钱五分)栀子(炒三钱)加青果一枚。竹叶二十片。
○如身热气粗者。欲发风疹。本方加牛蒡子(三钱炒)○如久咳不去薄荷加麦冬生地(各三钱)○如咳嗽伤络。痰中带血。本方加驴胶(一钱)枣仁(炒一钱)柏子仁(一钱)淡黄芩(一钱五分)○如君火内炽。本方加麦冬(三钱)川连(八分)琥珀(八分)○如肝火刑金。本方加柴胡(一钱)丹皮(二钱)○如土不生金。本方去桑叶薄荷加白术茯苓(各二钱)○如肾咳者。本方加二地二冬。○大肠嗽者。每嗽必欲大便。本方加诃子。(煨一钱)炙粟壳(一钱)○小肠嗽者。每嗽必欲小溲。本方加东洋参(一钱)麦冬(三钱)五味子(十粒)○如膀胱胀痛而嗽者。气不化也。本方去象贝薄荷加桂枝(二分)滑石(三钱)○如胆火上冲致嗽者。本方加夏枯草(三钱)○如咳而胃痛者。本方加左牡蛎(四钱)川连(七分)○如三阴亏损而虚火上刑肺金者。宜金匮肾气丸。与大补肝肾丸。皆可选用。(方见厥症
荆防败毒散
(自制)治咽喉肿痛。两颐发肿。身有寒热者。名曰时毒。系风邪上千肺胃所致必危殆。
荆芥防风薄荷桔梗(各一钱五分)元参牛蒡子(炒各三钱)人中黄象贝母射干黄芩(炒各一钱)加竹叶二十片。青果两枚。水煎。忌食生冷等物。恐阻肺气。变幻莫测也。
牛蒡羚羊散
(自制)治喉症咽痛。或单蛾。或双蛾。单蛾者。咽旁起一小。双蛾者。咽喉两旁各起一也。
羚羊角(镑二钱)蝉衣(一钱)牛蒡子(炒三钱)桔梗防风薄荷(各一钱五分)生甘草煎。
大黄汤
(自制)治喉症壮热痰盛。胸痞便秘。咽痛。水浆不入者。此火毒太甚。危在旦夕。
蔽之热。得便通热泄。可望生机。
生锦纹大黄(八钱)生石膏(三钱)银花(四钱)栝蒌子(六钱)桔梗(二钱)焦栀子(三钱)一盏。姜汁三匙。青果二枚冲入。徐徐呷下。得吐出胶痰数碗。痰出便通。可转危而
六味汤
治喉症。不拘七十二恶症。凡初起者一二剂为佳。其效至捷也。
桔梗荆芥(各一钱半)生甘草薄荷防风(各一钱)僵蚕(炒二钱)加青果一枚。水煎。
附喉症吹口药方一首
明朱砂(六分)硼砂(五钱)梅花冰片(五分)元明粉(五钱)薄荷末(三钱)共研细末。吹于两旁大牙边。流出粘涎。自能渐瘥。
脉候肺经咳嗽脉浮洪。数疾因知邪上攻。寸中见滑多痰咳。尺内逢弦病气冲。上痰上逆。喘哮初起急开通。肺痈脉来右寸数。若来涩脉痿困穷。肺经之脉。
邪实。无力虚躬。两寸皆数。肺热如烘。浮而兼败。药饵无功与代。中气已空。脉沉而喘。腰曲如弓。
肾经病梦遗自遗阳痿腰痛淋浊疝气偏坠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如肾经一亏。相火内动。而精气不固。而梦遗。自遗。阳痿。
结于乃肾火随草一时也。
减少。
用固涩下元。
渗其湿淋则痛亦由及心多获之络经者纵者疝。
略序其要以备参考。
归脾汤补心丹
(俱见心经病)
水陆二仙丹
治梦遗症金樱子芡实(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淡盐汤冲服。忌食葱蒜。
桑螵蛸散
治自遗无梦者。
人参(三钱)远志肉(八分)茯神(三钱)石菖蒲(七分)龙骨(三钱生用)龟板(四钱)共末。每服三钱。开水冲服。或作汤药煎服亦可。
贞元饮
填补肝肾之法。
补阴益气煎
不拘自遗梦遗等症。皆治之。
人参当归怀山药(各三钱)陈皮柴胡(各一钱)炙甘草(五分)升麻(五分)熟地(
潜阳汤
治自遗虚症。阴火内炽者。
熟地(四钱)茯神山药泽泻(各三钱)丹皮(二钱)萸肉(一钱)炙龟板炙鳖甲生水煎。
聚精丸
鱼螵蛸(即黄鱼胶一斤蛤粉炒)沙苑蒺藜(八两马乳浸一日隔汤煮一炷香时)二味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白滚水送下。
茯兔丸
治精滑。不拘有梦无梦。
济生固精丸方
牡蛎菟丝子韭子龙骨五味子茯苓桑螵蛸白石脂
左归饮
熟地(八钱)山萸肉(一钱)山药(三钱)杞子(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五分)
右归饮
治胃虚火衰。睾坠而痛。
熟地(六钱)山萸肉(一钱)山药(三钱)杞子(三钱)甘草(五分)杜仲肉桂附子(水煎。
左归丸
治肝肾两虚。
熟地(八两)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各二两)山药龟板胶牛膝(各二两)山萸肉(上药。以龟鹿二胶烊化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钱。开水送下。
右归丸
治命门火衰者。
熟地(八两)山药(二两)杞子(三两)山萸肉(一两)菟丝子(二两)鹿角胶(三两)炒上药。更加肉桂末八钱。共为细末。以鹿胶化水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钱。淡盐汤下。
孔圣枕中丹
治心肾不交诸症。方见心经病
萆厘清饮
治淋症浊症兼湿热者。
川萆(三钱)石菖蒲(七分)乌药(一钱)生甘草梢(八分)茯苓(三钱)益智仁(三钱)
三才封髓丹
治肾虚精滑不固。
人参天冬生地(各三钱)黄柏砂仁(研)甘草(各一钱)蜜水和丸弹子大。
每服一丸。开水化服。
大补阴丸
治腰痛兼治淋症。
川柏(一两)炙龟板(三两)炒知母(五钱)熟地(八两)猪脊髓(四两)蜜水炼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盐汤下。
导气汤
川楝子(三钱)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钱)淡吴茱萸(一钱)长流水煎服。
崔氏八味丸方
治寒疝作痛。方见厥症
振阳汤
(自制)治阳痿症。
鹿角霜(二钱)淡苁蓉(三钱)怀牛膝(三钱)枸杞子(三钱)远志肉(六分)菟丝子(三加大枣五枚。○如禀赋不足者。加人参(二钱)○如色伤肾阳。相火不足。加肉桂(五分)川柏腽肭脐。
脉候肾经之病。其脉多柔。两尺紧数。相火失收。左尺来搏。阳与阴仇。右火外浮。两尺不起。痿症之由。重按无力。固涩宜投。欲绝之脉可追求。肾家之病脉来濡。阳痿难振温补符。若诊尺因多怒。脉象弦迟温散扶。根本已离沉候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