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妇人辨论


读诸大家书。知女科与男子分立一科。金匮要略中着妇科三篇。妊娠。产后。杂症。大略已男子女命血精别样。而十二经脉。所行之终始。五脏之定位。则一也。岂得以女人脉位反背倒置乎。

故言妇人之症。多与男子同。惟行经胎产与男子异耳。兹特举所异者逐一详述。以备吾侪参考。凡所同者。悉照男子治例。不当复赘。又凡金匮所有之治法。兹不复述。宜宗金匮可也调经带下白淫白淋气淋劳淋七疝症瘕五积且夫经者。常也。营运有常。一月一行。故名月信。信。约信也。如约信之有定期也。

又曰则溢月事生血所归脉。

冲任带为漏绵绵女子者阴阳调如带之状。绵绵不绝。流利难停。治宜疏木补土。调理带任二脉。白淫者。小之后有白物。见亦不多。治宜补心益脾。兼调气分。白淋者。膀胱之内有湿热蕴结。必小腹坠痛而后下者。治宜化气之法。兼清湿热可也。况淋病有五。一曰气淋气虚下陷。小便频数有余沥。宜补心益气。兼清湿热之治。一曰劳淋。遇劳即淋。损在脾肾。宜补中益气为治。又有血淋砂淋膏淋三者。皆因湿热久蕴。伤及肾阴所致。宜滋养化源。以大补阴丸治之最妙。凡妇人科经水趱前属热。趱后属寒为断。论非不确。然亦不可拘执也。如经水淋漓。频频而见。或为气所阻。或因血瘀滞着。不得以此例赅之。又有血枯内热经候亦必衍期。因血虚内耗所致。凡妇人脉盛内热经水先期而至。斯为属热。若脉衰肢逆。经水后期而至者。斯为属寒。故诊妇人病。必当问天癸何如。血分多寡否。腰腹有痛否。经色黑黄赤否。有瘀否。或经先腹痛经后腹痛。经先腹痛气滞经后腹痛血虚。更当究其脉之虚实合病盛衰。如内热者脉必数。内寒者脉必迟。血虚者脉必涩而少神。气虚者脉必沉而兼微痛者脉紧。血瘀者脉革。血脱者脉芤。古人之言女尺恒盛者。指平脉也。近时妇女。两滞涩小者居多。因吾乡地属东南。湿热为胜。气虚血滞者为多。北方风寒为胜。地属西血虚气旺者为多。故西北之人。病带下者十之一二。以寒盛故也。东南之人。病带下者常八九。以湿胜故也。又肥人血多滞为寒。瘦人血多滑为热。肥者难孕而易育。瘦者易孕而难育也。调经之道。血盛则补气。气盛则补血。使血气无偏胜。阴阳盛衰。何患乎难孕。

何患乎难育哉。余以妇科之最切急者以备参考焉。

  大补阴丸


(方见肾经症)统治五淋症。

  益母胜金丹


经候前后不调等症。

熟地(九蒸九晒砂仁渗)当归蒸各四两)白芍炒三两)川芎蒸一两五钱)丹参蒸三两)茺蔚子蒸四两)香附(四制盐姜汁各炒一两)土炒白术(四两)以上八味共末。以益母草(八两)水各半熬膏。与前药末。炼为丸。如桐子大。每早开水

  进退四物汤


(自制)调经总方。加减而治。

熟地(五钱)当归(三钱)白芍(一钱五分)川芎(一钱)水煎。○血热先期者。加丹参丹皮益母草(各二钱)○血寒后期者。加肉桂(五分)牛膝香附(钱)青木香(四枝(五分)香附延胡(各龙骨(二钱)左牡蛎(四钱)加茯苓白术洋参(各一钱五分)进乌骨(一钱)滑石淡竹叶(各三钱)○经党参(三钱)柴胡炒八分)○心神摇漾。加茯神灯草(一丸)○如风虚晕眩者。加煨天麻(一钱)姜半夏(一加姜三片。川连(八分)姜半夏(一钱五分)淡吴萸(八分)减熟地枝(七分)竹茹(一丸)姜三片。

  调元汤


(自制)治奇脉亏损。经水三五不调。肢节酸疼。腰痛气滞。心摇神怯晕眩等症。

生地(四钱)阿胶(烊冲一钱)白芍炒二钱)当归(二钱)茺蔚子(炒三钱)泽兰(二加桂圆肉五枚。○如虚风眩晕者。加煨天麻(一钱)○气滞腹痛。加延胡索(三钱)天仙藤(一○呕者加栀子(三钱钱)○如经先腹痛者。加川地二味○经后腹痛者加白术(二钱)经水少而淡黄者。加肉桂(八分)夏月减半钱)菟丝子(三钱)○如经至之先。必发寒热者。

阿胶可也。

  大补血汤


治气血两虚而经候不调者。

炙黄(八分)当归(三钱)清煎。

  八味逍遥散


调经之要方也。

当归(三钱)赤芍(一钱)柴胡(一钱)茯苓(三钱)白术(二钱)甘草(五分)生姜(一

(方见调经)治素有肝郁者。

  四七汤


七情郁结。经候不调

半夏浓朴茯苓苏叶(各一钱半)水煎。

  越鞠丸


肥人多痰。痰阻经隧。不能受孕者。

苍术川芎香附栀子神曲(各等分)为末。炼为丸。或水法为丸。桐子大。每服三钱。姜汤下。

  八珍汤


治气血不足。

党参(三钱)白术(二钱)茯苓(三钱)炙甘(五分)生地当归(各三钱)赤芍川芎(各加姜枣煎。

  断下丸


(自制)治不论赤白带下

杞子复盆子车前子(炒)龙骨牡蛎党参茯苓淮山药杜仲炒)柴胡又加棉花子仁二两。共为末。炼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钱。白术泡汤送下。

  加减归脾汤


白淫白淋白带诸症。

炙绵黄(三钱)白术(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枣仁(炒一钱)远志肉(炒)广木香(水煎。

(方见调经)治血虚气怯。崩后赤带白带

  茯苓琥珀汤


治白淋湿重者。

茯苓猪苓泽泻滑石(各三钱)甘草桂枝(各五分)白术(二钱)琥珀(一钱)长流水煎。

  八正散


治白淋热胜者。

木通车前子蓄(各一钱半)大黄滑石瞿麦栀子(各二钱)甘草梢(五分)加灯草七茎。

  厘清饮


膏淋湿热多者。

川萆益智仁(各三钱)石菖蒲(七分)生甘草梢(五分)乌药(一钱)加茯苓(三钱)食盐数粒。亦可治之。

  补中益气汤


并治气淋劳淋

炙黄(三钱)党参(三钱)白术(二钱)陈皮(一钱)柴胡(一钱)升麻(五分)炙甘草如气实者。减黄钱半。加青皮(一钱)木香(八分)如气虚似实者。宜逍遥散治之。

  三五七散


治风入血分。化肿者名曰风痹附片细辛(各三钱)干姜山茱萸肉(各五钱)防风山药(各七钱)共末。每服二钱。温调下。

  流气饮


七情气滞腹胀便闭。香港脚上攻。喘逆。肩背胸胁痞闷等症。

苏叶炙黄青皮陈皮大腹子茯苓当归乌药防风木香川芎白芍桔梗水煎。此方不注分钱。宜酌用可也。

  养心汤


劳淋气淋二症。

炙甘草(五分)炙黄(三钱)西党参(三钱)茯苓(三钱)茯神(三钱)川芎(一钱)当(九粒)肉桂(五分)枣如气虚不受参者。宜减参各半。加砂仁末(五分)天仙藤(一钱)琥珀(六分)水煎。

(方见调经)治同前症。

  太无神功散


痞满积聚嗳气食滞。痰郁血郁。心肝脾肺肾五积干血痨损。症瘕等症。

瞿麦麦芽(各五钱)神曲(三钱)沉香木香(各一钱五分)甘草(五钱)制军(共为细末服之。每服二三钱。灯芯竹叶煎汤。稍加陈调服。○凡妇人干血症。用红花汤调○痰积橘红汤。加调下。○肝积肥气。用柴胡青皮(各一钱)泡汤加调下。

肺积息贲。用合欢皮百合(钱)煎汤加调下。○脾积痞气花椒五十粒泡汤调下。○如与症。

  加味橘核丸


(自制)治七疝八瘕。书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聚。七疝者上冲心。二便不通。二曰狐疝。卧则入腹。立则出腹也。三曰疝。阴囊厥疝肝气上逆也。五曰疝。素有症痞。痛而下浊也。六曰溃疝。内有脓内停脓血。小便不通也。症者。征也。有形可征。按之不动也。者假也可移也。血食内积为症。气郁于中为也。

橘核(二两盐炒)小茴香川楝子(煨去核)桃仁(光炒)山楂(炒)香附炒各一两)曲(四两)共末。以米饮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四五十丸。温送下。○女子用红花(一钱)泡汤送下。

崩漏倒经辨症崩者。如山川卒崩。横决之势。莫能制也。此女科最凶最暴之症。有因木郁侮土。木盛土衰又有脾肝肾。宜通。治屡崩屡愈者。必静摄任阴。温煦冲阳。法已大备。然妇女患是症者。必清宜仓皇告急。而治之者。切勿因其仓皇告急之情。而畏首畏尾。仓猝施治。妄用补攻之法。若误补之。则留瘀贻患。误攻之。则心气下脱。危在旦夕也。必须问明有瘀无瘀。腹中痛与不痛。

崩势之缓急。病之新久。审断其属虚属实。药之宜补宜通。

宜温宜清。宜摄宜固之理。以痛而有瘀为实。不痛而无瘀为虚。虚者补之。实者攻缓则温之。急则缓之。新者消补兼治之。久者固摄两施之。余治是症。必诊其脉之沉微四肢逆冷如者。以大温大补之中。参以活血消瘀之品。诊其脉之紧革弦数。四肢痛者。以八味逍遥散。和养之也。故自制黄补血汤一方。总治崩症。而设加减之法诊简于其治。恐方药一多。致有难于选用耳。余治之数十年。愈者十常八九靡不应手至于漏下之症。如漏卮之状。或一日一漏。或一日数见。或五日十日半月一漏者名与妊娠胎漏有间。经漏者。系奇脉不固。冲任失职。脾土太虚所致。或症瘕为害。

固摄为主。次疏肝阳。继补奇脉。余以自制固元煎治之。更以虚实之法加减而用也。

凡妇情怀失畅。致冲任失司。逆行而上也。治宜和肝潜阳盐柔润下之法。俾经水一正。而倒者顺矣

  黄补血汤


(自制)治血崩。不拘有瘀无瘀。气虚血虚

炙黄(四钱)当归(三钱)仙居白术(二钱)鹿角霜(二钱)茯神(三钱)赤芍制香一钱)神曲(三钱)如腹痛有瘀者。加延胡(二钱)桃仁(十粒去皮)如气血两虚欲脱者。

麦冬(去心三钱)远志肉也。不宜表散。但加荆芥穗(二加煨天麻(一钱)姜半夏(一钱五也。切勿饮冷。慎之。加乌梅炭(以成不治之症也。

  固元煎


(自制)治经漏症。

熟地(六钱)归身(三钱)白芍炒一钱)菟丝子(炒三钱)龙骨(二钱)鹿角霜(三钱)炙鳖甲(三钱)杜仲(盐水炒二钱)潼蒺藜(三钱)益母草(三钱)炙甘草(五分)广木香(八分)水煎。如素有症瘕者当先服神功散。继服固元煎可也。

  神功散


(见调经

  正经汤


(自制)治倒经鼻衄吐血

泽兰(二钱)当归(三钱)焦山栀(四钱)阿胶烊化三钱)丹皮(三钱)茜草(一钱五分)一斤。煎汤代水。或服逍遥散。加丹皮栀子。亦可治之。

  十全大补汤


治病后元气不复之症。

人参(二钱)白术(一钱五分)茯苓(三钱)炙甘草(五分)熟地(八钱)白芍药(二钱)水煎。○如体热。去肉桂。加黄芩天冬(各二钱)水煎服。

崩漏之脉究其根。六脉实大。其症为灾。若遇暴下。立见其推。

两寸似滑。或断有胎。脉缓为吉。沉伏难栽。浮而兼代。

病必不回。缓小多愈。洪作虚栽。

倒经之脉右寸浮洪。两尺如涩。阴火上攻。咳吐痰血。无瘀易通。下虚上乘。气必逆冲。和缓则吉。强直者凶。热入血室

尝思病有热入血室者。何也。读金匮要略。而知病热入血室者有五。第一条。主小柴胡

因女子患寒热经水适断。急提少阳之邪。勿令下陷为最。第二条。伤寒发热经水适来。

有昼明夜剧谵语见鬼之象。恐误认为阳明实症。故云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之戒。第三条。中风寒热经水适来。七八日脉迟身凉。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显无表症。全露热入血室之候。自当急刺期门。使知针力胜于药力也。第四条。阳明病下血谵语。但头汗出。亦为入血室。亦刺期门。必汗出而愈。第五条。明其一症。而有别因为告。故未详辨耳。如痰涎上潮。昏冒不知。当先除其痰。后除其热等语。所谓急者先除也。今人但知热入血室。不辨热邪轻重血室之盈虚。而独以小柴胡一方。统以施治。贻害良多也观叶桂先生。于热甚血瘀者。与桃仁承气参入山甲归尾之属。使瘀热下行也。于血舍空虚。而热邪陷入者。用犀角地黄。加丹参木通之类。以使热下泄也。有表邪未尽者。用和解之法。至于血结胸者。有桂枝红花汤海蛤桃仁之品。又有瘀热为狂者。用牛黄膏之法以清之。何尝拘于小柴胡一法也。更观案中治吴某热病十七日。因经来三日后患病。热邪乘空内陷。从蓄血如狂例治。方用泽兰行气解毒丹皮清血中之热。制军桃仁下瘀。兼清陷下之热。生地人中白存阴救里

可谓法之密。治之审也。得此一隅。而三隅可反矣。余治是症最多。每以金匮立法。指南参用。自能各适其宜焉。因近时妇女。冷暖不慎。饮食不节者居多。行经时一受外邪。即变热入血室之症。而膏粱之人。自知保养。故病是症者尚少。藿之人。未能保养。故病是症者良多。凡治妇女之病。必询及经水如何。或经水已至。即受风寒暑湿等邪。或已受风寒暑湿等邪。致经水适来。或病及半月余而经水适至者。皆能热入血室也。如病者云。经期尚远。

亦须急治其邪。恐邪气绵延。正气必虚。致经水适及其期。而病气未尽。邪必乘虚欲入。急当清其余邪。切勿挟杂血分之药。恐导而入也。余制三方。各有加减之法。以治热入血室之症。不无小补云尔。

再论热入血室者妇人病则稍轻。室女病则更重何也。妇人体藏已疏。感邪虽入血分。易于解散室女体藏周密。邪入血室不易外达。治不易散。余每治是症。必问经对几日。或病先受邪。或病后受邪。审其邪之浅。深轻重。用药之表里缓急。凡妇女经水盛衰经候有迟速。或平素经行几日方尽。如经行一日。即感外邪而致者。其瘀必多。或经行将尽。适病外邪。热虽陷入血室。其瘀必少。瘀多者正未虚。瘀少者正已虚。更问其少腹痛否。视其神气清否。腹痛神昏者。瘀为多。腹不痛而神清者。瘀必少。又当辨其形状若何。如言謇者。

风邪也。自汗者。亦风也。身重者。湿邪也。有寒热无汗者。寒邪也。口渴面赤者。暑兼湿也。又当察其脉象。脉见弦劲者病凶。脉见徐缓者病轻。迟而寒者宜温。数而热者宜清。

是症须急治。不宜缓治。略叙数言以参末议也。

  牛黄膏


牛黄(二钱五分)朱砂水飞丹皮郁金(各三钱)冰片(一钱)甘草(一钱)共末。炼为丸。如舶大。每服一丸。开水化下。

  犀角地黄汤


(见火症)

  桂枝红花汤


桂枝白芍甘草红花

  涤邪汤


(自制)治经水先来。更受热邪寒热往来。或昼轻夜剧。或但身热。不论神昏欲痉泽兰(一钱五分)琥珀(一钱)丹皮(二钱)天冬(三钱)荆芥炭(一钱)条黄芩(一钱五水煎服。忌食生冷之物○如呕者。加川连(姜汁炒八分)○如不省人事者。先用苏合丸一丸。

者。

拒按者。瘀钱五分)如腹微六一散。受暑加青蒿

  御邪汤


(自制)治先受邪而经水适来者。(加减法如前例)泽兰(二钱)黄芩(一钱五分)焦栀子(三钱)杏仁(光三钱)天麻(煨八分)琥珀(一钱

  化元汤


(自制)治病邪热,未净。而适见经水者。(加减如前例)生鳖甲(四钱)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琥珀(一钱)黄芩(炒一钱五分)茯神(三钱)水煎服。

  苏合丸


(方见厥症)

上一篇:胃痛 下一篇:胎产脉法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