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发热统论


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故苦以治五脏五脏属阴而居于内,辛者以治六腑六腑属阳而居于外,故曰内者下之,外者发之。

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元气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论,用人参、黄 等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者也。劳心好色,内伤真阴,用四物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益气补阴,皆内伤症也。一则因阳气之下陷而升提之,一则因阴火之上升而滋降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平日发热,热在行阳之分,肺气主之,故用白虎汤以泻气中之火。日潮热,热在行阴之分骨皮散治脉弦,故举之,使春气得以上升也。

治热之法有五∶一曰和,二曰取,三曰从,四曰折,五曰夺。假令小热之病,当以凉药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为热势稍大,当以寒药取之。取之不已,次用从,为热势既甚,当以温药从之。谓药气温也,味随所为。或以寒因热用,味通所用;或寒以温用,或以汗发之。

不已,又用折,为病势极甚,当以逆制之。制之不已,当以下夺之。下夺之不已,又用属,为求其属以衰之。缘热深陷在骨髓,无法可出,针药所不能及,故求属以衰之。求属之法,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道也。如或又不已,当广求其法而治之。譬如孙子之用兵,在山谷,则塞渊泉;在水陆,则把渡口;在平川广野,当清野千里。塞渊泉者,刺俞穴。把渡口者,夺病发时前。清野千里,如肌羸瘦弱,当广服大药以养正。

  劳倦发热


劳倦发热者,积劳成倦,阳气下陷,则虚热内生也。其症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阳气和,自然汗出也。

补中益气汤

黄 (炙,钱半) 人参 炙甘草(一钱) 白术(土炒) 陈皮 当归(各五分)

加姜三片,枣三枚,水煎。本方加芍药五味,名调中益气汤

  火郁发热


火郁者,阳气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经云∶火郁则发之。

东垣火郁汤

升麻 葛根 白芍药 柴胡根(各一两) 防风 炙草(各五钱)

上 咀,每服三四钱,水二大盏,入连须葱白三寸,煎去滓稍热服

  血虚发热


血虚发热,亦从劳倦得之。东垣云∶饥困劳役之后,肌热烦躁,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大而虚,按之无力。经云∶脉虚则血虚血虚发热,症象白虎,惟脉不长实为辨也。误服白虎,旬日必变。

当归补血汤

黄 (一两) 当归(二钱) 生地黄(五钱) 生草(一钱)

上一服,水煎,温服食前。

  阳浮发热


阳气虚浮,其端有二。或脾胃气虚,阳浮于外,其症上见呕恶,下为溏泄,其脉大而不实,其症烦渴引饮,面赤舌刺唇黑,足心如烙,或冷如,其脉洪大无伦,按之微弱,宜八味肾气丸之属,导火下行也。

理中汤

八味肾气丸(方见虚劳门。)

王肯堂云∶相火寄于命门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因嗜欲竭之,火无所附,故相求,火必降下矣。且火从肾出者,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而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巴蜀有火井焉,得水则炽,得火则熄,则附者,固治浮游相火正剂欤。

  痰积发热


积痰发热者,其脉弦滑,其证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活人书》所谓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发热,状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

  瘀血作热


瘀血发热者,其脉涩,其人但漱水而不欲咽,两脚必厥冷,少腹必结急,是不可以寒治,不可以辛散,但通其血,则发热自止。

当归承气汤

当归 大黄(各四钱) 芒硝 甘草(各二钱)

上 咀,入姜煎。一方无芒硝,有芍药,名清凉饮子

  骨蒸热


骨蒸热者,热伏于内,而气蒸于外也。其症肌热盗汗,黄瘦口臭,久而不愈,此骨髓伏热营卫不通之所致也,少男室女,多有此证。

麦煎散(方见虚劳门。)

柴胡梅连散骨蒸劳热,久而不愈,三服除根,其效如神。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胡黄连 当归 芍药(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童便一盏,乌梅一个,猪胆五匙,猪脊髓一条,韭根半钱,水一盅,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原方有前胡,无人参黄芩甘草当归芍药,余盖从柴胡饮子增入,以备补虚泻热之用。去前胡者,不欲重散也。

  食积酒毒发热


食积者,当暮发热,恶闻食臭,时时嗳腐,其脉滑或实,《活人》所谓伤食令人头痛脉数发热,但左手人迎脉平和,身不疼是也。毒者,脉数溺赤,经云∶酒气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溺赤是也。

加味越鞠丸

苍术 神曲 香附山栀 抚芎 针砂 山楂

上为末,糊丸。

酒煮黄连丸

黄连八两,用二升,入瓦罐内,重汤煮烂,取出晒干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五十丸{3}分治脏腑下血气诸热

钱氏泻青丸 治肝热。

当归(焙) 龙胆草 川芎 山栀 羌活 防风 大黄

上为末,鸡头子大,每服一丸。一方弹子大,竹叶汤化下一丸。

龙荟丸肝脏积热

当归(焙) 龙胆草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别研)

上为末,炼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每二十丸,生姜汤下。

《外台》麦门冬饮心劳不止,口赤干燥,心闷,肉毛焦色。

麦冬(一升,去心) 陈粟米(一升) 鸡子白(二七枚) 淡竹叶(三升,切)

上先以水一斗,煮粟米竹叶取九升。去滓澄清,接取七升,冷下鸡子白,搅五百转,去上沫,下麦门冬,煮取三升,分三服。

《济生》黄芩汤心热口疮烦渴,小便不利

生地 木通 甘草 黄连 黄芩 麦冬 栀仁 泽泻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服无时。

泻黄散 治脾热口臭咽干目黄

藿香叶(七钱) 山栀(一两) 石膏(半两) 防风(四两) 甘草(二两)

上锉同拌,微炒香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清汁饮。

《外台》疗脾热方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生地汁(一升) 淡竹叶(切,五升) 赤(一升)

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滓,内石膏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两沸,下蜜煎取三升,细细服。

泻白散 治肺热。

桑白皮(炒黄)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入粳米百粒煎,食后服。易老加黄连。海藏云∶加山栀

东垣滋肾丸肾热

黄柏(三两) 知母(二两) (一钱半)

上为末,熟水丸桐子大,每七八十丸至百丸,食前百沸汤下。

《外台》三黄汤肾热,大小便秘塞,耳鸣色黑。

大黄(切,别渍水,一斗) 黄芩 芒硝(各三两) 栀子(十四枚) 甘草(炙,一两)

上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大黄更煎两沸,下芒硝,分三服。

《外台》栀子胆实热精神不守。

栀子(二十一枚) 甘竹茹(一两,炒) 香豉六合大青 橘皮(各一两) 赤三合

水六升,煎取一升七合,去滓,下,更上微火,煎两沸,分再服。

导赤散小肠实热小便赤涩而渴。

生地黄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丹溪云∶导赤散

泻白大肠实热腹胀不通,挟脐痛,食不化,口生疮,喘不能久立。

淡竹叶 黄芩 栀子柏皮(炙,各半两) 茯苓 芒硝(各一两) 生地黄(三两) 橘皮(半两)

上锉,每四钱,入姜、枣煎,空心服。

《千金》竹叶汤胃热

竹叶 小麦(各一升) 知母 石膏(各三两) 黄芩 茯苓 麦冬(各二两)人参(一两) 生姜(五两) 栝蒌根 半夏 甘草(各一两,生)

上 咀,以水一斗,煮竹叶小麦,取八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老小分

《千金》地黄煎

生地黄汁(四升三合茯神 知母 葳蕤(各四两) 栝蒌根(五两) 竹沥三合生姜汁 白蜜麦冬生地骨皮汁(各一升) 石膏(八两)

上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三升,去滓,下竹沥生地黄麦冬汁,微火熬四五沸,下、姜汁,微火煎取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六合,夏月作散服之。

东垣云∶发热不能食自汗短气者,虚也。以甘寒之剂泻热补气。能食而热,口舌干燥,大便难者,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泻热补水,当细分之,不可概论。

凉膈散上焦积热烦躁面赤头昏,咽痛喉痹口疮颊肿,便秘赤,谵妄

薄荷 连翘 黄芩 栀子 甘草(各一两半) 大黄 芒硝(各半两)

上末,每服二三钱,竹叶七片,三匙,煎食后服。与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热,名双和散。《本事》加赤芍干葛,治诸热病累效。

机》云∶轻者宜桔梗汤,本方去硝、黄,加桔梗舟楫之品,浮而上之,去膈中无形之热,且不犯下二焦也。

八正散下焦积热,二便秘涩,口渴咽干舌疮血淋

大黄 瞿麦 木通 滑石车前子 山栀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灯芯,水煎服。

通膈丸(《本事》) 治上焦虚热,肺脘咽膈有气如烟抢上。

人参黄连 茯苓(各三两) 朱砂(一分) 真片脑(少许)

上为细末,研匀炼丸如梧子大,熟水下三五丸,日二三服。

四顺清凉饮子血分热。

大黄(蒸) 甘草(炙) 当归 芍药(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用水一盏半,薄荷十叶,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洁古云∶凉风至而草木实,清凉饮子,乃秋风撤热之剂也。

海藏桔梗汤气分热。

桔梗 连翘 山栀 薄荷 黄芩炒) 甘草(各等分

上为粗末,竹叶白水煎,温服。汗之,热服


上一篇:虚劳统论 下一篇:恶寒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