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泄泻诸症统论


戴复庵云∶泻水腹不痛者,湿也。饮食入胃,辄泻之,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积也。飧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湿兼风也。溏泄者,渐下污积粘垢,湿兼热也。 泄者,所下澄彻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濡泄者,体重软弱,泄下多水,湿自甚也。滑泄者,久下不能禁固,湿胜气脱也。故曰湿多成五泄

  湿泻


湿泻,一名濡泄,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鸣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湿,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久雨潮溢,或运气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内经》所谓湿胜则濡泄

《左传》所谓雨淫腹疾是也。又水寒之气,入客肠间,亦令人濡泻,经云∶太阳之胜,寒客下焦,传为濡泄是也。

《本事》芎 丸风湿滑泄

神曲 白术 附子(泡,各等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米饮送下。

许叔微云∶左氏述楚子围萧,萧将溃,无社告叔展曰,有麦面乎,有山鞠 乎,意欲令逃水中以避,是知芎 能除湿,予常加术、附以制方,治脾湿而泻者,万无不中,此药亦治飧泄。

刘草窗泻湿汤

白术(三钱) 白芍(二钱) 陈皮(炒,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升麻(五分)

上锉作帖,水煎服。

此用风药以举其气,抑胜其湿也。河间云∶有肠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湿而泄,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者,此又湿泻之变。余见有老人久泄,饮牛乳而泄反止者,此类是耳。

胃苓汤 治脾湿太过,泄泻不止。

平胃散 五苓散(各等分

上锉,水煎服。

平胃散酒泄不已,饮后尤甚,加丁香缩砂麦芽神曲各五钱为末,米饮调二钱,立愈。

升阳除湿汤(方见飧泄。)

东垣云∶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气短精神不足,此由阳气衰弱,不得舒伸,伏匿于阴中耳。癸卯岁六七月间,淫雨阴寒,逾月不止,时人多病泄利。一日予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下,而小便闭塞。治法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噫!圣人之法,布在方策,其不尽者,可以意求耳。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若用淡渗之剂以除之,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则阳气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故必用升阳风药,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葛根半钱,炙甘草半钱,同 咀,水二盅,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大法云∶湿寒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又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医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寒泻


(一名 溏)

溏者,水粪并趋大肠也。夫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气衰弱,不能分布,则津液糟粕并趋一窍而下。《金匮》所谓脾气衰则 溏也。又寒气在下,亦令人水粪杂下,而色多青黑,所谓大肠有寒则 溏也。

罗谦甫云∶ 溏者,大便如水,其中有少结粪是也。

补本丸

苍术 川椒(去目,炒,名一两)

末之,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水下。一法∶恶痢久不效者弥佳,小儿丸如米大。

桂枝汤太阳经伤动传太阴下利为 溏。大肠不能禁固,卒然而又下,中有硬物,欲起而下,欲了而又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温之。春夏桂枝汤,秋冬白术散。

川桂白芍药 白术(各半两) 炙草(二钱)

每服半两,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

白术散

白术 白芍药(各三钱) 干姜(炮,半两) 炙草(二钱)

上为细末,如前服之。甚则除去干姜,加附子三钱,谓辛能发散也。

附子温中汤寒泻腹痛,或水谷不化。

附子(泡) 干姜(炮,各一钱半)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白芍 炙草(各一钱) 浓朴 豆蔻 陈皮

上作一帖,水煎空心服。

  热泻


热泻者,夏月热气乍乘太阴,与湿相合,一时倾泻如水之注,亦名暴泄。《内经》所谓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也。其症腹痛自汗,烦渴面垢,脉洪数或虚,肛门热痛,粪出如汤,或兼呕吐,心腹绞痛者,即霍乱之候也。

香薷饮

香薷(去土,一斤) 白扁豆(半斤,微炒) 浓朴(半斤,去皮,姜汁炙熟)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沉冷,不拘时服。一方加黄连四两,姜汁炒令黄。

六和汤

香薷(二钱)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参 甘草(炙,各五分) 赤苓 藿香 白扁豆(姜汁略炒) 浓朴 木瓜(各一钱)

水二盅,姜五片,红枣一枚,煎一盅,不拘时服。

  久泄


久泄不止,百药不效,或暂止而复来,此必有陈积在肠胃之间。积一日不去,则泻一日不愈,必先逐陈积而后补之,庶几获益。如果系脏虚滑泄,审无腹痛,脉微虚不沉滞者,可以温涩之药固之。

《本事》温脾汤痼冷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不效,宜先取去,然后调治易瘥。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浓朴 干姜 甘草 桂心 附子(生,各二两) 大黄(生,四钱,碎切,汤一盏浸半日滤去渣,煎汤时和渣下)

上细锉,水二升半,煎八合,后下大黄汁,再煎六合,去滓澄去脚,分三服,自夜至晓,令尽,不受,食前更以干姜丸佐之。

干姜丸

干姜 巴豆(去心,炒黄) 人参 大黄(各一两)

上除巴豆,余为末同研,炼丸如桐子大,服前汤时,用汤下一丸。

震灵丹(一名紫金丹) 治一切沉寒痼冷久泻久痢,脐腹冷痛呕吐不食,及妇人血气虚损,崩漏带下

禹余粮(火 淬不计遍数,手捻得碎为度) 紫石英 赤石脂 丁头代赭石(如禹余粮制法,各四两)

以上四味,并作小块,入瓦锅内盐泥固济,候干,用炭十斤 通红,火尽为度,入地埋出火毒二宿。

滴乳香(另研) 五灵脂(去沙石,筛) 没药(去砂石,各二两) 朱砂水飞,一两)

上八味并为细末,以糯米粉煮糊为丸,如芡实大,晒干出光,每一丸,空心温下或冷水下。忌猪羊血,恐减药力。妇人汤下。

乳豆丸滑泄不止,诸药无效。

肉豆蔻(生为末)

上用通明乳香,以浸过,研成膏,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和剂》桃花丸 寒泻腹中痛,服诸热药以温中,并不见效,登圊不迭,秽物随出。此属下焦,宜桃花丸以温涩之。

赤石脂 干姜(炮,等分

上为末,面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日三。

河间诃子散 治泄久腹痛渐已,泻下渐少,宜此药止之。

诃子(一两,半生半熟) 黄连(三钱) 木香(半两) 甘草(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白术芍药汤调下。如止之未已,宜因其归而送之。于诃子散内加浓朴一两,竭其邪气也。按∶收涩之剂,固肠丸诃子散皆治热滑,扶脾丸桃花丸皆治寒滑,盖滑泄虽同,而有阴阳之分也。(以下食泄。)

加味平胃散食积泻噫气作酸,泄而腹痛甚,泻后痛减,臭如抱坏鸡子。《得效》云∶伤食积而泻者,粪白可验,且腹必耕痛方泄是也。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缩砂 草果 山楂子 麦芽

水煎服。有停饮食数日乃泻,后屡作屡止,饮食稍多即发,名曰 泻,宜术曲 丸。

治饮过多,遂成酒泄,骨立不能食,但饮一二杯即发,经年不愈方。

苍术 浓朴 陈皮 甘草 丁香 缩砂 干葛 麦芽 神曲

上为末,空心米饮调下二钱。

伤酒晨起必泻方

人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茯苓 干葛 陈皮黄连浸,炒)

上锉,姜水煎服。

  肾泄


肾泄者,五更溏泄也。肾虽水脏,而中有元阳,为脾土之母。又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而开窍二阴肾阳既虚,即不能温养于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阳生之时,其气不振,阴寒反胜,则腹鸣奔响作胀,泻去一二行乃安,积月不愈,或至累年。此病藏于肾,宜治下而不宜治中者也。

五味子散

五味子(一两) 吴茱萸(半两,细粒绿色者)

上二味,同炒香熟为度,细末每二钱,陈米饮下。

许氏云∶顷年有一亲识,每五更初欲晓时,必溏泄一次,如是数月。有人云∶此名肾泄,感阴气而然,得此顿愈。

四神丸

肉豆蔻 五味子(各二两) 补骨脂(四两) 吴茱萸(浸炒,一两)

上为末,生姜八两,红枣一百枚,煮熟取枣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或食前白汤下。一云∶夜食前更进一服。盖暖药虽平旦服之,至夜力已尽,无以敌一夜阴气之故也。

《澹寮》无五味吴萸,有茴香一两,木香半两。一方去五味吴萸、入神曲麦芽

按∶五更溏泄,不独肾虚一端,酒积食积寒积,皆作此病。概与温肾,非其治矣。

食积酒积,治法详久泄,吞红丸子,或单服曲 枳术丸寒积者,积寒在脾肾,宜魏氏椒朴丸

椒朴丸

益智仁(去壳,炒) 川椒(炒出汗) 川浓朴(姜制) 陈皮干姜 茴香(炒,各等分

上用青盐等分,于银石器内,以水浸前药,慢火煮干,焙燥为末,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空心盐汤任下。

伤酒者,湿热在脾,宜理中汤干葛黄连,或葛花解酲汤,吞酒煮黄连丸

饮食过多,脾胃之气,不能运化,其人必嗳气如败卵,宜治中汤砂仁半钱,吞红丸子,或单服曲 枳术丸

  飧泄


飧泄,完谷不化也。脾胃气衰,不能熟腐水谷,而食物完出。经所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不化是也。又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者,谓阳气虚则下陷也。又风气入脾,亦令飧泄。夫风者木气也,而行于土中,风性善行,传化疾速,则熟腐不及,经所谓久风入中,为肠风飧泄是也。又脾所生病,为胸满呕逆飧泄者,亦木气制土之所致也。又虚邪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者,土性喜温而恶寒,多寒则变化无权也。故飧泄之病,约有三端,一曰虚,二曰风,三曰冷,而皆以虚为本也,亦曰虚泄

胃风汤 治风冷虚气,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 痛。

人参 茯苓 川芎 官桂 当归 白芍 白术(各等分

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粟米百余粒,同煎七分去渣,稍热空心服。若虚劳嗽,加五味子;若

防风芍药汤 治飧泄脉弦,身热腹痛而渴。

防风 芍药(各二钱) 黄芩(一钱) 苍术(三钱)

水煎服。此治风入脾之法也。

鞠 丸(方见濡泄。)

吴茱萸散(方见肠痹。)

升阳除湿汤胃气不升,清气在下,飧泄不已。

苍术(一钱半) 柴胡 升麻 羌活 防风 泽泻 猪苓 神曲(各七分) 麦芽 陈皮(各五分) 甘草(三分,炙)

水二盏,煎一盏,去滓,空心服。如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各五分),姜枣同煎。

灵枢》云∶头有疾,取之足,谓阳病在阴也。足有疾,取之上,谓阴病在阳也。中有疾,傍取之,中者脾胃也,傍者少阳甲胆也。脾胃有疾,取之足少阳甲胆也。甲风木也,东方春也。胃中真气者,谷气也。饮食不化,谷气下流者,湿胜故也。故曰,湿多成五泄,宜助甲胆风以克之。又是升阳助清气上行之法也。大抵此症,本胃弱不能克化,夺食少食,欲使胃气不困也。若药剂大,则胃不胜药,泄亦不止,当渐渐与之,不可多服饵也。

经云∶飧泄取三阴三阴者,太阴也。宜补中益气汤当归,加白芍。东垣云∶清气在下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甘辛之味,以引元气之升,不令下陷为飧泄也。

加味四君子汤气虚泄泻

四君子加肉豆蔻(煨) 诃子(泡,各一钱) 姜枣煎。一方加缩砂藿香炮姜各五分,山药莲子陈皮各一钱,乌梅一个,名参苓莲术散。


上一篇:呕吐统论 下一篇:诸痢治法统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