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证候表现有所不同。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西医学称本病为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类。感染性腹泻多由病毒、细菌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常由饮食不当、肠功能紊乱引起。 (二)如何自我诊断
□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躁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内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临床分期,连续病程小于2周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至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超过2月为慢性腹泻。 □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细胞,少量红、白细胞。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病毒等。
(三)中医教你来辨证
小儿泄泻,有轻重之分,虚实寒热之别,临证时尤当详辨。 泄泻轻者,病势缓,大便次数不多,无呕吐,纳食可,精神尚好,无伤阴伤阳的变证;重者泻下急暴,大便日10余次甚至数10次,多伴发热,呕吐,不欲进食,烦躁或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灰滞甚至出现目囟凹陷,口渴,尿少,皮肤干燥,四肢厥冷,冷汗脉微等伤阴伤阳的变证。 泄泻属实者,起病急,病程短,有外感或伤食病史,泻下势急,量多次频,腹胀而满,疼痛拒按;属虚者,起病缓,病程长,大便稀薄不化,色淡少味,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病情易迁延反复,时轻时重;如泄泻迁延,或急或缓,味臭秽,腹满而拒按,舌质淡,苔厚腻者多属虚中夹实。 烦躁口渴者属湿热内蕴;凡大便稀溏,色淡不臭,迁延反复,伴面黄神倦者属脾虚泻;凡体弱患儿,粪清,多啼,眠中惊叫者属脾虚惊泻;凡久泻不愈,大便清冷,完谷不化,形寒肢冷神委者属脾肾阳虚泻。
1.湿热泻 【临床表现】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2.风寒泻 【临床表现】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3伤食泻 【临床表现】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 4.脾虚泻 【临床表现】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 【临床表现】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6.气阴两伤 【临床表现】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委顿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四)辨证食疗小贴士
1.湿热泻
(1)扁豆香薷饮《千金要方》 【组成】扁豆30克,香薷15克。 【功能主治】消暑利湿和中。用于暑湿外感,湿热泄泻。 【烹调技巧】上药加水煎汤,每日分3次服用。 【按】扁豆,甘,微温。归脾、胃经。补脾和中,化湿消暑。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功能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用于湿浊阻滞,脾胃不和,呕吐腹泻,小便不利。二者煎汤,共凑消暑利湿和中之效。 (2)茯苓赤小豆薏米粥《千家食疗妙方》 【组成】白茯苓粉20克,赤小豆50克,薏苡仁100克。 【功能主治】本方消热利湿,健脾和中。适宜湿热泻下,腹胀肠鸣,小便黄少者佐食。 【烹调技巧】先将赤小豆浸泡半天,与薏苡仁同煮粥,待赤小豆烂后,加白茯苓分再煮至熬,粥成加糖少许,随意食用。 【按】茯苓味甘、淡,性平,功能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赤小豆性微寒,味甘,具有利水渗湿,消肿解毒等功效。薏苡仁味甘淡,性凉,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三者为粥,共凑清利湿热,健脾和中功效。 2.风寒泻
(1)糯米固肠汤《本草纲目》 【组成】糯米30克,山药15克,胡椒末适量、红糖适量。 【功能主治】本方有温中除寒、健脾止泻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寒,泻下清稀,水谷不化者。 【烹调技巧】糯米、山药共煮粥。粥熟后加胡椒末少许和红糖适量调服。 【按】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山药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二者煮粥,共凑温中除寒、健脾止泻之功效。 (2)山药莲肉粥《中华药膳》 【组成】山药15~30克,莲肉、麦芽各5~10克,大米30~50克,白糖适量。 【功能主治】健脾暖胃,温中止泻。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寒泄泻。 【烹调技巧】将山药、莲子肉、大米洗净,同煮为粥。 【按】山药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莲子肉善入脾胃之经,能补脾胃之虚。麦芽甘,平。归脾、胃经。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之功。三者与大米同煮为粥,共凑健脾暖胃,温中止泻之功。 3伤食泻
(1)莱菔子炖猪肚《中国药膳大典》 【组成】莱菔子、麦芽、神曲、陈皮、茯苓各6克,苍术3克,藿香3克,甘草3克,山楂9克,生姜2片、猪肚200克,料酒20毫升,葱10克,盐5克。 【功能主治】消食通滞。 【烹调技巧】猪肚洗净,切成3厘米长、2厘米宽的条,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扎紧口,与猪肚同放锅里,姜拍松,葱切段,加水100毫升。锅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炖煮30分钟即成。每日4次,吃猪肚喝汤。 【按】莱菔子入脾、胃、肺经,能消食除胀;麦芽、神曲、山楂健胃消食;陈皮健脾燥湿。茯苓甘淡渗湿健脾,苍术健脾燥湿,藿香性味辛、微温,入脾、胃、肺经,有芳香化湿、解暑发表、和中止呕之功。猪肚性微温味甘,有补益肠胃、促进消化吸收的功效。共凑消食导滞之功。 (2)焦四仙(民间方) 【组成】炒山楂30克,炒麦芽30克,焦神曲30克,槟榔20克。 【功能主治】消食导滞,和中补胃。用于伤食作泻、不思饮食、脘腹胀痛者效佳。 【烹调技巧】将上药共研细末过筛,每次10克,米汤调糊,酌加红糖,煮沸3分钟,早晚食。 【按】方中炒山楂、炒麦芽、焦神曲均为消食导滞药,配以行气导滞的焦槟榔,能很好地消除胃肠积滞。此方适合伤食泻不想吃饭,脘腹胀满。 (3)莱菔鸡内金粥《中国食疗—儿科分册》 【组成】炒莱菔子15克,鸡内金8克,茯苓10克,粳米15克,食盐适量。 【功能主治】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泄泻因伤食所致者。 【烹调技巧】将莱菔子、鸡内金、茯苓、粳米均洗净备用。先将莱菔子、鸡内金、茯苓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煮50~6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及适量清水,如常法煮粥,粥成加盐少许调味供用。 【按】莱菔子性味辛、甘、平,功能消失化积,降气除满。鸡内金性味甘平,消食化积能力颇强,又能助脾胃健运,同莱菔子用更能加强消积化滞作用。茯苓健脾渗湿,更与粳米相配,使行气消积而不伤正气,共同起到既消食导滞,又健脾和胃的功效。 4.脾虚泻
(1)鲫鱼紫蔻汤 【组成】活鲫鱼1条,紫蔻3粒,胡椒、精盐、陈皮、生姜适量。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温中开胃。用于脾虚久泻、面黄肌瘦、饮食不下。凡属脾胃气滞、脘闷不饥、舌苔浊腻等最为适宜。 【烹调技巧】将紫蔻打碎研末,放入血肚内,再加陈皮、生姜同煮汤食用。吃时加少许胡椒、精盐调味。 【按】鲫鱼是鱼中的佳品,其味甘、性温、无毒,具有益神、健脾和胃、行水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效。紫蔻为豆蔻中之皮色紫者,功同白豆蔻,具有燥湿健脾,温中止呕之功。陈皮健脾行气,加生姜、胡椒、食盐调味,共凑健脾利水,温中开胃之功。 (2)茯苓红枣淮山粥《中国食疗—儿科分册》 【组成】茯苓20克,淮山药20克,红枣10克,猪瘦肉60克,粳米20克。 【功能主治】健运脾胃,渗湿止泻。主治脾胃虚弱泄泻,症见大便稀溏,多于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 【烹调技巧】先将茯苓、淮山药洗净,放入砂锅,加清水适量煎煮约40分钟,去渣取汁待用。将上述药汁以及洗净的粳米,猪瘦肉、红枣(去核)一起放入砂锅,再加适量开水,用文火熬粥,粥成时酌加适量食盐调味供用。 【按】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淮山药具有助消化,强身健体,猪瘦肉、红枣可补益脾胃,与粳米为粥,借米谷之性以助药力,共收健脾止泻之功。 5.脾肾阳虚泻 (1)五味子散(民间验方) 【组成】五味子18克,吴茱萸6克。 【功能主治】温肾暖脾止泻。用于脾肾虚寒的五更泄泻、四肢欠温者。 【烹调技巧】上药一同炒香,共研细末过筛。日服2次,每次3~6克,米汤送服。 【按】本方用五味子补肾固涩,吴茱萸散寒燥湿。用于脾肾虚寒有腹泻,久泻不止。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