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脑病”述要

内经》 中与脑相关的描述共有 34 处, 涉及 27 个 篇章, 其中提到的脑部病证有“头晕” “眩冒” “耳鸣” “鼻渊 ” “大厥 ” “薄厥 ” “狂证 ” “癫证 ” “视歧 ” “善忘” 等, 以 “脑” 命名的只有脑风脑痛脑转脑烁 4 个。 本文仅对此四个病症进行分析探讨, 以期对 《内经》 中 的 “脑病” 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1 脑字释义

许慎 [3 ] 在 《 说文解字》 中这样解释道 : “匘, 头髓也。 从匕, 匕, 相匕著也。巛象发, 囟象脑形。 ” , 按, 囟头会匘 盖也, 字亦作腦。义即匘的本指脑髓 , “腦、 匘” 为“脑” 的繁体字, 故 “ 脑” 的本义指脑髓。 《 灵枢·厥病论》 中提到 : “真头痛头痛甚, 脑尽 痛” , 真头痛发作之时, 患者外部头痛严重, 整个脑髓亦 痛不可当, 可见 《 内经》 中的 “ 脑” 字遵循其本义指脑髓

2 以脑命名的病证

2. 1 脑风 脑风一名见于《素问·风论》 曰 : “风气风府而上, 则为脑风。 ” 风府穴名 , “在项发际一寸, 大筋内宛宛中 。 ” ( 《素问经注节解·风论》 ) 。对于脑 风, 其具体临床表现经文之中并没有记载, 后世医家各 有不同的见解 。《素问经注节解·风论》 曰 : “脑风者, 风入于脑, 触风则头晕微痛, 时流清涕, 与鼻渊相似 也 。 ” 《本草蒙筌·辛夷》 [9 ] 记载用辛夷脑风病, 支持 脑风鼻渊相似的观点; 高世栻认为脑风属于偏风, 《素问绍识·风论篇第四十二( 太素全存) 》 曰 : “太素 所作之, 杨曰, 门户空穴也, 耶气所中之处, 即偏为病, 故名偏风也……特此偏风, 乃为仲景所谓半身不遂之 风矣。 ” 因此高云恐不然也 。《素问识·风论篇第四十 二》 曰 : “脑风, 吴云, 脑痛也。简按医说云, 脑风头旋 偏痛 。 ” 《圣济总录》 [10 ] 云 : “脑户者, 督脉足太阳之会 也, 风邪客搏其经, 稽而不行, 则脑髓内弱, 故项背怯 寒, 脑户多冷也……” 杨清龙 [4 ] 以此为理论基础, 运用 益肾火、 祛风寒的治疗大法, 治愈脑风头痛顽疾一例;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风论篇第四十二》 曰 : “首风之 状, 言风气变动之状也, 如入于经脉, 在偏风则为半身 不遂, 循经入脑则为脑风, 循系入头则为目风眼寒, 不 复再有变证。 ” 将脑风归于首风的范畴, 经云首风为 “新沐中风” 而发, 以头面多汗恶风头痛为主要症 状 , 《诸病源候论·头面风候》 [11 ] 曰 : “助阳经脉上走于 头面, 运动劳役, 阳气发泄, 腠理开而受风, 谓之首 风。 ” 可见此说不尽然也。 纵观古今文献, 笔者认为脑风非一固定病证, 而是 由于外风入中于脑户, 因“风性善行数变” , 因此脑风 变证百出, 可见脑风头痛脑风偏头痛脑风头旋脑风 头重脑风鼻息不通、 脑风气臌、 脑风脑痛齿亦痛、 脑风面浮肿不省人事、 脑风项背怯寒, 脑户极冷、 脑风邪 气留饮脑痛不可忍等等。 治疗上经文中亦未给予论述 , 《黄帝素问宣明论 方·脑风证》 [12 ] 对脑风的治疗进行了详细的记载“风 气循风府而上, 则为脑风, 项背怯寒, 脑户极冷, 以此为病。神圣散主之: 治脑风邪气留饮不散, 项背怯寒, 头 疼不可忍者。麻黄( 去节) 、 细辛( 去苗) 、 干( 一半 生, 一半炒) , 藿香叶( 各等分) 上为末, 每服二钱, 煮 荆芥薄荷调下, 也得。并治血风。又方治脑风邪气留饮, 头疼不可忍者, 用远志末, 不以多少, 于鼻 中, 与痛处揉之, 相兼前药可用也。 ” 临床实际需根据 具体情况辨证施治灸刺疗法对脑风亦有显著疗效 [5 ] 。

2. 2 脑痛 脑痛一名见于 《灵枢·热病 》 : “热病面青 脑痛, 手足躁, 取之筋间, 以第四针, 于四逆, 筋躄目浸, 索筋于肝, 不得索之金, 金者肺也 。 ” 《灵素节注类编· 肝邪》 [13 ] 曰 : “此热邪伤肝, 故面色青; 肝脉上巅入脑, 故脑痛; 邪入厥阴, 手足躁扰, 甚则四逆, 筋伤而; 肝 开窍于目, 肝液泄而目中含泪如水浸。从金治肝不得 愈, 则治其肺, 用金以治木也。 ” 可见此处脑痛肝经 热邪犯脑所致的病证, 经文中只提到此一处脑痛, 为脑 髓疼痛, 在古代医学著作中脑痛的含义不尽相同, 有的 特指脑风脑风所引起的头痛, 有的泛指一切头痛之 疾, 有的继承 《灵枢·厥病论》 中提到的 : “真头痛, 头 痛甚, 脑尽痛” 的情形, 特指真头痛 [5 ] 。

2. 3 脑转 脑转一名在《内经》 中出现过两次, 分别 是 《灵枢·海论》 曰 :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痠眩 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 。 ” 《灵枢·大惑论》 曰 : “故邪 中于项, 因逢其身之虚, 其入深, 则随眼系以入于脑, 入 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则目眩以转 矣。 ” 从经文可以看出本病所论及的两处病因病机截 然不同 。“髓海不足” 和邪气入中均可导致脑转。 其一, 诸多原因导致髓海不足, 则“脑减不满颅 中, 故脑易转 ” ( 《黄帝内经太素·四海合 》 ) , 《类经· 三十二人之四海》 [14 ] 对此亦有类似解释 “髓海不足, 则 在上为脑转, 以脑空而运, 似旋转也。 ” 在治疗上文中 虽未提及治法, 但是其他篇有云“脑为髓之海” “人始 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 , 因此临床治疗上应以填 精益髓为主。又有“肾主骨生髓” 和“五谷津液, 和 合而为膏者, 内渗入于骨空, 补益脑髓” , 根据实际情 况可以从补肾益精与补益脾胃两方面着手。 其二 , “邪气中于风府天柱之间, 乘其虚则入脑 连目, 目系急则目眩精斜, 故左右之脉互有缓急……” ( 《医经原意·疾病第十四》 ) , 可见此处脑转由于外邪 入中所致, 主要是风邪。后世医家在治疗上有诸多发 挥 , 《华佗神方·华佗眩晕神方》 [15 ] : “风邪所伤, 入 脑则脑转, 而目系急, 故成眩也。治用人参当归、 防 风、 黄芪芍药麦门冬各一两, 独活白术桂心各三 两 。 ” 《太平圣惠方·治风头旋诸方》 [16 ] : “治风, 头旋 脑转, 宜服蝉壳散方, 蝉蜕( 二两微炒) , 上捣细罗为 散, 每服, 不计时候, 以温调下一钱。 ” 治均以祛风散 邪为主。

2. 4 脑烁 脑烁一名见于《灵枢·痈疽》 : “阳留大 发, 消脑留项, 名曰脑烁, 其色不乐, 项痛而如刺以针, 烦心者死不可治。 ” 可见脑烁为中医外科痈疽疾病, 烁 , 《古汉语字典》 释 : “通‘铄’ , 熔化金属。 ” 潘云: “烁, 消烁也, 烈火熔金之谓, 脑被其热, 烁亦加之。 ” 烁 即消烁, 烈火熔金的意思 。“脑烁, 千金翼作脑烁。 简按、 准绳以鬼遗方, 脑疽脑烁。志云‘阳气大发 者, 三阳之气并发也。三阳者, 太阳也, 太阳经脉入于 脑, 出于项, 故阳气大发, 留于项, 名曰脑烁 。 ’ ” ( 《灵枢 识·痈疽篇第八十一》 ) 脑烁因生在项部, 热毒盛极, 严重到可以上至脑顶, 下至大椎, 脑部象是被邪热在消 烁着, 所以称之为脑烁

灵枢·痈疽》 对痈、 做了区分, 认为“痈者, 其 皮上薄以泽” 一般不伤及五脏。而“者, 上之皮夭以 坚, 上如牛领之皮 ” , “下陷肌肤, 筋髓枯, 内连五脏, 血 气竭, 当其痈下, 筋骨良肉皆无余” , 深入筋骨和脏腑, 病情多深重。经文意在脑烁, 后世医家对此亦有 继承与发挥 。《杂病源流犀烛》 [17 ] 认为脑烁脑疽中 的阴证及险证, 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初起即如木 橛, 上起顶门, 下至大椎, 发肿如火烧, 色青黑, 不溃, 只 损外皮, 如犬咬去肉一般, 即溃, 亦不敛, 皆由阴精消烁 之故, 此死证也, 古无治方 。 ” 《外科通论》 则对其不同 时期的描述和治疗论述的极为详尽“脑烁生脑后入发 际一寸, 风府穴二大筋之中, 属督脉经, 由阴精枯涸, 毒 火乘之而生。初如椒粒, 坚硬紫黯, 渐肿, 形如横木, 甚 则上连颅顶, 下至大椎, 色如烟熏, 硬若牛唇, 未脓皮先 腐烂, 时流清水肌肉冷, 轻者木痛, 重者毒陷, 全不 知痛, 宜急施桑柴火烘法灸法( 俱见一卷) ; 多服 仙方活命饮以舒其毒( 见五卷天字号) , 七日之后不发 长, 不生大脓者, 服十全大补汤托之( 见六卷水字号) , 投补药不应者难救。若初起热如火燎, 焮肿刺痛, 此属 阳证, 内服黄连消毒饮( 见五卷元字号) , 外敷回阳 龙膏( 见六卷巨字号) 。溃后内服治法, 同上玉枕疽。 ” 现今临床, 脑烁依然为中医外科的危急重症之一, 历代 文献记载对口脑后发、 脑疸等与其极为相似, 然其并 非死证、 不治之证, 实际治疗中切勿拘泥于一处, 严格 地审慎求因, 辨证施治, 亦可治愈 [8 ] 。

通过对古代医藉文献的查阅、 整理、 对比、 分析, 发 现 《内经》 虽然记载多种脑病, 但以脑字命名的只有脑 风、 脑痛脑转脑烁, 是因为这四个病证在病机方面均 涉及到脑髓病变, 为后世临床治疗相关脑部病证提供 了切实的理论依据, 可见 《内经》 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十 分深入, 是其为后世医学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关键 所在。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盖明辉 杨丽 郝学君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