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
立斋曰:耳疮属手少阳三焦及足厥阴肝经,血虚风热,或怒动肝火而致。若发热焮痛,属三焦厥阴风热,用柴胡清肝散。若寒热作痛,或作呕吐,乃肝火伤脾,用益脾清肝散。若口干足热,为肝肾阴虚,用益阴肾气丸。若月经先期,为血热,用加味逍遥散。过期为血虚,用八珍汤。食少体倦为郁火,加味归脾汤。恶寒发热,肢体倦怠,为气血俱虚,用十全大补汤。慎不可专治其外,复伤气血也。
一妇耳内外肿痛,胸膈不利,寒热往来,小便不调。此肝火伤血,先用龙胆泻肝汤四剂,诸症顿退。又用加味逍遥散而痊。又因怒复作,用柴胡而安。
一寡妇耳内外作痛,不时寒热,脉上鱼际,此血盛之症,用小柴胡加生地,以抑其血而愈。又项间结核如贯珠,寒热哺热,用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调补肝脾而愈。
一女子耳下肿赤,寒热口苦,月经不调,小腹内结一块,此肝火气滞而血凝也,先用小柴胡加山栀、川芎、丹皮,又用柴胡清肝散而痊。
治肝胆经症,寒热往来,晡热、潮热、身热,默默不欲饮食,或怒火口苦耳聋,咳嗽发热,胁下作痛,甚者转侧不便,两胁痞闷,或泻痢咳嗽,或吐酸食、苦水,皆用此药主之。
柴胡(二钱) 黄芩(炒,一钱) 人参 半夏(各七分) 炙甘草(五分)
姜三片,水煎服。
治肝胆经风热,前后肿痛,或结核焮痛,或寒热晡热,或经候不调等症。即前小柴胡汤加山栀、丹皮。
益脾清肝散
人参 白术(炒) 茯苓(各一钱) 炙甘草 柴胡(各五分) 川芎 川归 黄芪(各一钱) 丹皮(七分)
水煎服。
栀子清肝散
治三焦及肝胆经风热,耳内作痒,或生疮出水,或胁肋、胸乳作痛,寒热往来。
柴胡 山栀(炒) 丹皮(各一钱) 茯苓 川芎 芍药 当归 牛蒡子(炒。各七分) 白术(炒)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治肝胆三焦风热怒火,以致项胸作痛,或头目不清,或耳前后肿痛,或寒热体痛。
柴胡 黄芩(炒) 甘草(各五分) 人参 山栀(炒) 川芎(各一钱) 连翘 桔梗(各八分)
水煎服。
犀角 升麻 防风 羌活(各一钱) 白附子(五分) 川芎 白芷 黄芩(炒。各七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治手足少阳经血虚疮症。或风热耳内痒痛,生疮出水,或头目不清,寒热少食。或经水不调,胸膈不利,腹胁痞痛,小便不调。
当归 川芎 柴胡 白术(炒) 芍药(炒。各一钱) 山栀(炒,一钱二分) 丹皮 茯苓(各八分) 蔓荆子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杂方
干山药 山茱萸 牡丹皮 泽泻 柴胡 白茯苓 熟地黄 生地 五味子(各等分,为末)
上将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下。如不应,用加减八味丸。
治溃疡寒热,四肢倦怠,体瘦少食,面黄,气短,不能收敛。大疮愈后多服之,庶不变他症也。
白芍药(一钱五分) 人参 陈皮 黄芪(炒) 桂心 川归 白术(炒) 炙甘草(各一钱) 熟地 五味(炒) 茯苓(各七分) 远志(去心,炒,五分)
入姜、枣,水煎服。
川归 龙胆草(炒焦) 川芎 山栀(炒) 大黄(炒) 羌活 防风(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丸,白汤下。若阴血不足,肝火血躁,用四物加山栀、柴胡,或逍遥散加丹皮、山栀。若肾水亏损,不能生肝木,而筋挛结核,或肢节挛搐。或似中风,涎痰上涌,用六味丸料煎服。
治师尼、寡妇、室女,乍寒乍热,或颈间结核,肝脉弦长,直出鱼际。
连翘 川芎 瓜蒌仁 橘叶 皂角刺(炒) 青皮 甘草节 桃仁(各一钱)
水煎服。
治瘰疬坚硬,气血无亏者。
升麻 连翘 川归尾 白芍 葛根 三棱(酒拌,微炒) 广术(各三分) 龙胆草 桔梗(炒) 昆布 知母(酒炒) 瓜蒌仁(各五分) 柴胡(四分) 黄芩(酒炒,五分) 炙甘草(二分)
上水煎服。
治瘰疬,未成者消,已溃者敛,须元气无亏者可服,孕妇勿服。
南蓬砂(二钱半) 轻粉(一钱) 斑蝥(四十枚,去头、足,同糯米炒,去米) 麝香(五分) 巴豆(五粒,去壳、心、膜) 白槟榔(一枚)
上为末,每服一钱,五更用滚汤调下。如小水涩滞或微疼,此疬毒欲下也,进益元散一服即下。此方斑蝥、巴豆似为峻厉,然用巴豆乃解斑蝥,巴豆,用者勿畏也。
各为末,每服一二钱,白汤调下。
琥珀(一两) 丁香 桂心 朱砂 木香 松香(俱为末) 白芷 防风 当归 木通 木鳖子肉(各五钱) 麻油(二斤)
将后五味入油煎熬,药焦,滤去渣,徐徐入黄丹,再熬,软硬得所,入前末药,即成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