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膏方最合适的季节为冬季,从11月至次年2月吃膏滋药的人最多。膏方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体现中医的特色和优势,适用于各类人群。本版解析膏方,并重点介绍膏方在妇科中的运用。 什么是膏方 膏方,膏为剂型,方为方略,乃理法方药之概称,又称膏剂、煎膏、膏滋,属于中医传统“汤、丸、散、膏、丹、酒、露、锭”八大剂型之一。秦伯未《膏方大全》:“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亦称膏滋药。” 膏方能够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适用于各类人群,可以改善体质偏颇。健康人群,防“生病”的风险;亚健康人群,防“成病”的风险,高危人群,防“发病”的风险;已得病人群,防“传病”的风险;康复人群,防旧病“复发”的风险。膏方可以三因制宜,施膏遣方当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膏方的组成、制作与用法 膏方的分类 膏方有外用膏剂与内服膏剂之分。本文重点讲内服膏剂,分为成方膏方和定制膏方。成方膏方的特点是组成一般较简单,药味固定,批量生产,疗效确切,针对性强,便于患者选用及推广,如益母草膏、蛇胆川贝枇杷膏、龟鹿二仙膏等。定制膏方的特点是辨证处方,一人一方,由药房或医院专人制膏,只可为求方者本人服用的“个体化”方药。 膏方的组成 中药饮片:饮片是膏方的主体部分,是通过望、闻、问、切的辨证及辨病分析后,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需要,并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选取不同功效的中药搭配成方。一料膏方一般为30~40味中药,用量为汤剂的10~15倍,总量控制在3千克左右,最多不超过5千克。一料一般服用时间为30~50天。既要考虑到“疗疾”,又要考虑到“补虚”,重在辨证,不可堆积补药而成膏。 细料药:细料药是一些参茸和其他贵重药物的统称,又称“细贵药材”,体现膏方补益虚损功效的中药组成。如生晒参、鹿茸、海马、紫河车等。贵重药物不宜与饮片同煎,以免造成浪费,应小火另煎浓汁,收膏时将药汁兑入或将人参、冬虫夏草研成细粉,于收膏时调入膏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其药效。 胶类:药用及赋型。胶类在膏方配伍中不仅补益虚损,而且有助于膏滋制剂的固定成型。一剂膏方胶的配伍一般为200~400克,可以一胶单用,亦可按需数胶合用。一些低糖无糖的膏方或不易出膏的饮片占多数的膏方,胶量可增至400~600克。 糖类:矫味、药用及赋型。糖类不仅能掩盖药物的苦味,使膏滋便于服用,而且能有一定补益作用,同时能助膏滋制剂固定成型。白糖、红糖、冰糖和蜂蜜一般用量为500克,饴糖一般用600~800克。糖尿病患者可用无糖的甜味剂,如木糖醇等,一般用200~300克。冰糖为补中益气、健脾润肺、化痰止咳;红糖为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急止痛、活血化瘀;蜂蜜味调补脾胃、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缓解止痛;白糖为润肺生津、补中缓解;饴糖为缓中补虚、生津润燥。 辅料:黄酒是膏滋加工中必备的辅料,用于浸泡阿胶等动物类药胶。酒性大热,味甘、辛,不仅具有矫味矫臭、活血通络、散寒、引导药势的功效,而且又是良好的有机溶媒。一料膏方中黄酒的用量一般为每500克胶类需要用250~500毫升黄酒浸泡并加热融化。 膏方的制作与保存 浸泡:除去胶类药物外,将饮片放入洁净的砂锅或不锈钢锅中,用清水浸没,一般要泡6小时以上或一夜。 煎药:将浸过的中药饮片加水,高出药面1/3,常规煎药法煎药,头煎约3小时,二、三煎约2小时。将三次的煎液混合、静置、过滤,取上清液。 浓缩:将上清液煎煮浓缩,先大火后小火,不断搅拌并撇去浮沫,防止变焦。随药汁变厚,要注意调整火候,不能太猛。人参等细料此时可加入,以浓缩至药汁滴在纸上不散开为度,此为清膏。 收膏:在浓缩汁中加入糖和胶类(事先炼制或烊化),调节火候,充分搅拌。在即将成膏时,兑入黑芝麻、核桃仁等细料药,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以筷子蘸膏不易滴下,或滴水成珠为度。 盛装:将成膏趁热移入容器(经过洗净消毒干燥),贴上标签,移入凉膏间,自然放凉,凉透后加盖,若如未凉透加盖,极易霉变。采用膏方包装机包装时应趁热。 保存:放置阴凉处低温贮藏,如能放入冰箱冷藏室保存更佳。舀取膏方的汤勺要洗净、干燥、固定专用。现在流行塑料袋真空装。 膏方的质量标准 外观质量:成品膏中应无糖的结晶析出现象,气味无焦臭味、异味。膏滋应细腻,黑润而有光泽,有药物的清香味,且膏体稠厚适中、呈半固体状态,达到“色黑如漆,光亮如镜”的状态最佳。 内在质量:一是不溶物检查,取成品5毫升至容器内,加入热水200毫升,搅拌使膏体溶解,放置3分钟后观察,容器内不得有焦块、药渣等异物。加入药粉的膏滋,在加入前检查,加入后不再检查不溶物。二是膏方密度检查,参照药典。膏方相对密度应不得低于1.4。 膏方的服用 服用季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的季节,也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佳季节。民间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一般要求从“一九”立冬到“九九”即次年立春前后(11月上旬到次年2月上旬),约2个月左右。放宽些,可从霜降到次年春分。随着储存条件的改善,少数患者一年四季都可服用膏方。 开路方:就是在服用膏方前,医生根据服用者的具体情况以及特殊之处,先拟一个小方案,让他们试服短期的汤药以观察服用后的效果,尤其是首次服用膏方者。一般服用1到3周,甚至更长。具有清除余邪、循序渐进、醒脾开胃的重要作用。 膏方与汤剂不同,选用了大量滋补中药,尤其是加入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一般来说比较呆滞黏腻,易碍脾生湿,在服用膏方前都要有开路方,主要用调理脾胃,化湿燥湿之法,以提高脾胃运化功能,并袪其湿浊,为膏方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其次是防止关门留寇,服开路方,祛邪导滞,先清其源,再议固本。 膏方一旦熬制完成,往往需要连续服用一至两月。有些人初次服用膏方,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症状,因此,会先使用开路方进行1~2周试探性调补,观察其服药反应,病人整体状况较佳并对医者所用的药物较合适后,可以开始进入膏方使用。 服用方法:常用服法有3种,一是含化,即噙化膏方;二可冲服膏方,即白开水冲服;三是调服膏方,即胶质难化膏方,隔水炖热等。膏方讲究空腹服膏,因胃肠空虚,吸收力强,若空腹服用不适,可在半饥半饱时服用,促睡眠的膏方可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剂量一般每日2次,每次一汤匙(约20~30克)。具体多少应根据膏方的性质、疾病的轻重以及病人的体质等决定。 注意事项:首先是忌口。服膏期间要忌食生萝卜、莱菔子、绿豆及其制品、酱菜,少食油腻生冷及辛辣的食物,忌饮酒、抽烟。服膏方与喝茶或咖啡时间最好间隔3~4个小时。其次是特殊情况的处理。若遇感冒发热、食滞需暂停数天,可暂停数日,待病情改善后再服方。舌苔厚腻者,服用犹如雪上加霜。还有不适宜服膏方进补的人群,如急于求效果的人,急性疾病和有感染者,慢性疾病发作期和活动期患者。 妇科运用膏方经验 围绝经期综合征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痛、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临床表现,称为绝经前后诸证。治疗时当注意清热不宜过于寒凉,祛寒不可过于温燥,不可妄用攻伐之品,必要时可用激素替代治疗,治疗同时当配合健康饮食、规律锻炼,综合调整。 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绝经前后月经紊乱,先期量少或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头晕耳鸣,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胸闷胁胀,性急易怒,烦躁不安,失眠多梦,腰膝酸痛,足跟疼痛,皮肤干燥、搔痒,口干舌燥,尿少便秘;舌红少苔,脉沉弦细。 治法:滋肾柔肝,佐以清心、潜阳。 代表方:左归丸合二至丸、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丸等。 基本药物:滋肾养肝加龟甲、鳖甲、黄精、枸杞子、生熟地、天冬、石斛、桑葚、女贞子、墨旱莲、五味子、紫河车、山药、山萸肉等;退热除蒸加龟甲、鳖甲、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玄参、石斛、百合、青蒿、白薇等;平肝潜阳加煅龙骨、煅牡蛎、珍珠母、紫贝齿、代赭石、石决明等;疏肝理气加陈皮、薄荷、郁金、佛手片、香橼、玫瑰花、白芍等;清心除烦加钩藤、莲子心、苦丁茶、黄连、郁金、紫丹参、青龙齿等;健脾护胃加太子参、党参、陈皮、白术、木香、焦山楂、炒麦谷芽等;补肾助阳加菟丝子、鹿角霜、淫羊藿、仙灵脾、仙茅等。细料及其它:西洋参、蜂蜜、饴糖、黑芝麻、核桃肉等。 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断经前后,经行量多,经色黯淡,或崩中漏下,面色晦暗,神疲倦怠,烘热汗出,腰酸肢冷,浮肿尿少,大便稀溏,伴有头昏脑胀,忧郁善忘,心绪不宁,夜寐不安,脘腹满闷,嗳气吞酸,纳食量少,夜寐不安;舌胖苔白滑,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扶阳、健脾利湿,佐以宁心。 代表方:右归丸合二仙汤、桂附理中汤、真武汤。 基本药物:补肾助阳加菟丝子、仙灵脾、淫羊藿、鹿角片、补骨脂、益智仁、仙茅、巴戟天、紫石英等;温中暖脾加附子、干姜、吴茱萸、高良姜等;健脾利湿加党参、黄芪、苍术、白术、茯苓、薏仁、白扁豆等;行气护胃加焦三仙、木香、陈皮、佛手片、苏梗等;滋肾阴加炙龟甲、炙鳖甲、黄精、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五味子、紫河车等。细料及其它:冬虫夏草、红参、黑芝麻、胡桃肉、天山雪莲等。加减:形寒肢冷明显,加细辛、桑枝、桂枝、肉桂;失眠多梦者,加郁金、茯神、酸枣仁、合欢皮、远志;夹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泽兰、益母草,紫丹参。 膏方治疗产后身痛 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俗称“产后风”。因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常见证型为风寒证、血瘀证、血虚证、肾虚证。 风寒证 临床表现:产后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痛无定处,或冷痛剧烈,宛如针刺,得热则舒,或关节肿胀,麻木重着,伴恶寒怕风;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加减。 基本用药:散寒祛风加防风、羌活、桂枝、荆芥、白芷、紫苏、生姜、苍术;散寒除湿加威灵仙、独活、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海风藤;养血加熟地、制首乌、当归、鸡血藤、首乌藤、紫河车等;活血化瘀加丹参、当归、川芎、泽兰、益母草、怀牛膝、三七、山楂;培元护胃加白术、鸡内金、苡仁、扁豆、六神曲、淮山药、炒谷芽等。细料及其它:太子参、黄酒、木糖醇、桂圆肉等。加减:湿重者,加川朴、苍术、防己、薏苡仁;关节痛剧者,加延胡索、川乌、草乌;恶露不畅者,加丹参、益母草。 血瘀证 临床表现:产后身痛,尤见上下肢及腰背疼痛、麻木、发硬、重着肿胀、屈伸不利,恶露量少,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养血活血,化瘀祛湿。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基本用药:活血化瘀加紫丹参、当归、川芎、泽兰、益母草、川牛膝、僵蚕、全蝎、蜈蚣等;养血加熟地、制首乌、当归、鸡血藤、阿胶等;培元护胃加白术、炙黄芪、鸡内金、苡仁、扁豆、六神曲、山药、炒谷芽、佛手片、陈皮等。细料及其它:太子参、生晒参、黄酒、桂圆肉等。加减:关节疼痛剧烈,加虎杖、透骨草、制草乌;恶露下行不畅,腹痛拒按,加生蒲黄、红花,或加桂枝;腹胀酸痛,加木香、枳壳、香附;若痛处不温,喜热熨者,加姜黄、桂枝、川乌、草乌。 血虚证 临床表现:产后遍身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纳谷不香;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温经通络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基本用药:养血加熟地、制首乌、当归、白芍、龙眼肉、阿胶、紫河车等;益气加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红景天等;温经加肉桂、附子、艾叶、吴茱萸、炮姜、小茴香、川椒等;活血化瘀加丹参、当归、川芎、赤芍、泽兰、益母草、三七等;培元护胃加白术、茯苓、苡仁、扁豆、六神曲、山药、炒谷芽等。细料及其它:生晒参、木糖醇、阿胶、桂圆肉、黑芝麻。加减:头晕心悸、气短懒言,加党参、柴胡、升麻;产时失血过多,加阿胶、首乌藤、当归、熟地、补骨脂;关节疼痛,身体麻木,加地龙、威灵仙、穿山甲、羌独活;腰痛者,加杜仲、狗脊。 肾虚证 临床表现:产后腰酸膝软、足跟疼痛,艰于俯仰,头晕耳鸣,夜尿多;舌淡黯,脉沉细弦。 治法:补肾养血,强腰壮骨代表方:养荣壮肾汤。 基本药物:补益肝肾加黄精、玉竹、杞子、首乌、鳖甲、龟板、山萸肉、桑葚、仙灵脾、仙茅等;养血加熟地、当归、白芍、龙眼肉、阿胶、紫河车等;益气加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红景天等;培元护胃加白术、苡仁、扁豆、六神曲、山药、橘红、陈皮等。细料及其它:党参、木糖醇、鹿角胶、桂圆肉、黑芝麻。加减:下腹冷痛喜暖者,加紫石英、巴戟肉、仙灵脾;头晕目涩者,加枸杞子、女贞子。 膏方处方思路 膏方处方原则 君剂:膏方中君剂与一般中药方中君药不同,并非单药或两药,而是针对主病或主证,选取一方或两方相合。 臣剂:佐君者谓之臣,在开具君剂之后,则进一步拟定臣剂。臣剂之用意在纠偏,调和气血阴阳。 佐剂:起辅助作用的药物。在膏方中,佐剂常起到保护胃气作用,因补药较多,不易消化,时而影响食欲,故方中加入调理脾胃和理气消导的药物,如木香、神曲、鸡内金、谷麦芽等。 使剂:引经药和调和药,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膏方中引经药、蜂蜜、黄酒者归为此类。 膏方的特点 动静相对:膏方内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其性黏腻难化,若纯补峻补,会妨气碍血,留邪内闭,故配方用药必须动静结合,配以辛香走窜或理气之“动药”,才能补而不滞。如重者、滋腻者为静,轻者、淡薄者为动;养阴生津为静,补气宣味为动;补血养血为静,祛瘀活血为动;补肝养肝为静,疏肝理气为动;补肾填精为静,健脾化湿为动;健脾益气为静,消导积滞为动;血药为静,气药为动,血中气药,气中血药;有些药物在不同配方、针对不同病情可有双重作用。 寒温并用:临床中纯寒纯热的病性较少见,故用药当寒温并用,去药物之偏性以存其用。如用桂枝、淫羊藿、仙茅、菟丝子、巴戟天等温补阳气;再配以生地黄甘润制其燥、甘草缓制其毒。若偏温之品过多时再佐以黄芩等苦寒药物。 以平为期:治病必求于本,体质为本,病证为标,治本即是治体。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也包含救偏却病之义,故膏方之选药,须视个人体质而施以平补、温补、清补、涩补之药,亦须视疾病病根,而施以生津、益气、固津、养血之药。膏方是治病之中求滋养、攻邪之中求补虚、扶正之中防敛邪、补虚之中防壅滞,以平为期。 膏方用药细节 香甜药:党参、黄芪、地黄、黄精、玉竹、百合、麦冬、天冬、北沙参、瓜蒌、山茱萸、当归、女贞子、五味子、枸杞子、肉苁蓉、补骨脂、龙眼肉、石斛等。出膏量大,宜占1/3以上,可改善成品膏的气味和口感。 色重药:地黄、党参、百合、天冬、麦冬、玉竹、当归、炙甘草、山楂、大枣、木瓜、瓜蒌、龙眼肉、枸杞子、川芎等。可改善成品膏的气味和口感。 含淀粉药:茯苓、山药、薏苡仁、芡实、天花粉、谷芽、麦芽、浮小麦、土茯苓、法半夏等。 芳香药:砂仁、白豆蔻、肉豆蔻、草豆蔻、草果等,使用时适宜50~60克/料。白芷、檀香、玳玳花、玫瑰花、青皮、陈皮、小茴香、桃仁、杏仁等,使用时适宜小于100克/料。可用佛手、香橼代替青皮、陈皮,减少对出膏量的影响。红景天颜色和气味均佳,使用时适宜200~300克/料。 辛散药:防风、荆芥、羌活、独活等,使用时适宜小于100克/料。 味苦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夏枯草、川贝、浙贝、远志、莲子心、决明子、龙胆草、苦参等,使用时适宜小于30克/料。 花及全草类药:金银花、菊花、荷花、仙鹤草、旱莲草、白花蛇舌草等,使用时易减少出膏量。 矿物、贝壳类药:石膏、滑石、代赭石、磁石、龙骨、牡蛎、珍珠母、乌贼骨等,易减少出膏量。 动物药:僵蚕、地龙、水蛭、五灵脂、全蝎、刺猬皮、蛇蜕、蜈蚣、紫河车等,需注意有较强异味。 花粉药:蒲黄、海金沙等,易减少出膏量。 贵细药: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藏红花、川贝、沉香、三七、麝香、灵芝、灵芝孢子粉、珍珠粉等,以及蛤蚧、琥珀、熊胆粉、牛黄等(有异味),需要研细粉另煎。 药食两用药:桂圆、黑芝麻、桑椹、山楂、梨、核桃、大枣等,口味良好,适宜长期服用。 胶类药:阿胶、鹿角胶、龟甲胶,可以使成品膏润滑、粘稠、光亮。 辅料:蜂蜜、冰糖、红糖、白糖、饴糖、木糖醇等,可以调节口味,增稠。(马堃 陈燕霞 中国中医科学院)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