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慢性腹泻亦不乏见。治疗从脾入手是正治,但常涉及肝、肾二脏,临床以脾虚湿盛、肝脾不调、脾肾两虚最为常见。当然,虚中夹实寒热互结、气湿交阻,或痰、瘀,或食积者,当相应治之。   •对于久泻不止、缠绵难愈、脾虚湿盛者,应在健脾渗湿的同时,酌加柴胡升麻、煨葛根防风等升脾胃清阳之气的药物,祛风、胜湿、止泻,不可犯“降之又降”之戒。   赵荣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消化专家,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临床工作50余年,在脾胃病诊断、治疗方面,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见解。现将其治疗慢性腹泻的经验,简介如下。   从肝、脾、肾入手   慢性腹泻指病程至少在4周以上,常在6~8周,或间歇期在2~4周的复发性腹泻。其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为主,轻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重者则大便溏薄稀软,甚至水样便,日数次、十数次不等,有时大便带有脓血、黏液。另外还可伴有肝脾肿大、肛周脓肿和瘘管、发热、贫血、消瘦等症状。常见于肠道感染性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肠结核等:肠道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肿瘤如大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等;小肠吸收不良;动力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这些疾病均可出现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因虽多,但究其源,乃各种病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损伤脾胃,脾胃虚弱乃其根本,正如李杲所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伤而生也”。   慢性腹泻属于中医“泄泻”“久泻”范畴。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虚与湿盛,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赵荣提出“慢性腹泻包括现代医学以及中医学的一系列病症,如慢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慢性腹泻亦不乏见。治疗从脾入手是正治,但泄泻常涉及肝、肾二脏,临床以脾虚湿盛、肝脾不调、脾肾两虚最为常见,常用健脾化湿法、调运肝脾法和健脾温肾法治疗。当然,虚中夹实寒热互结、气湿交阻,或痰、瘀,或食积者,当相应治之。”   脾虚湿盛:最为多见,脾虚清阳不升,运化无权,水湿不能运化,清浊不分,引起泄泻,多与湿邪兼而为病,治宜健脾化湿。若寒湿之邪侵犯脾胃,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谷并走大肠泄泻者,治宜健脾、温中、化湿。   肝脾不调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两脏的关系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疏泄正常,则脾运化健旺。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的一个极重要环节,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而肝的疏泄,又与脾胃升降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肝失疏泄,不仅影响脾的升清,在下表现为飧泻,而且还影响到胃的降浊和脾的运化,从而引起“肝脾不调”的病理表现,症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若忧郁忿怒,精神焦虑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乘脾犯胃;或思虑过度,脾气受伤,土虚木贼,均可使气机升降失调,肠道功能失常,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形成该病。   脾肾两虚: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命门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帮助肠胃的消化吸收。脾的阳气与肾中真阳密切相关,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因此,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若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运化失常,则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病症。如调摄失宜,或泄泻日久,或年老久病,均可致脾胃虚弱,脾失升运,日久脾病及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水谷不能腐熟,运化失常,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阻滞气机,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大肠遂成该病。此外,肾司开阖,开窍二阴,又为胃之关,若肾阳不足,关闭不密,则大便下泄。诚如《景岳全书·泄泻》谓:“肾为胃之关开窍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此证宜以健脾温肾为治。   调肝运脾补肾为要   调肝运脾法   该法适用于肝脾不调证。症见:腹痛腹泻,便前腹痛、便后缓解,或食后欲厕,精神稍有紧张即可诱发或加重腹泻,胸胁胀满,失眠多梦,舌淡红或舌红,苔白,脉弦或细弦。慢性腹泻肝脾不调证,应标本同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遵痛泻要方之意,并参照乌梅丸,赵荣自拟调肝运脾汤:木香10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乌药10克,白芍10克,乌梅10克,干姜3克,吴茱萸3克,黄连3克。该方具有调肝运脾止泻的功效。   他强调“苍术健脾要药,古代曾作为养生药用,其性味辛、苦、温而烈,运脾祛湿,且含有挥发油,有雄壮上行之气。余用此药一以运脾,二以升脾胃之阳,使脾气得升,脾运复常,再配以行散和胃之品,能使脾胃气机和畅,疾病向愈”。白术健脾燥湿之要药,脾虚不运者不可不用;木香香窜,专行胃肠之气,可使三焦通利,脾气得运;乌药辛温,能通少阴、阳明之气,所谓治一切气,除一切冷,可治反胃、吐食、泻痢,消腹胀甚佳;乌梅白芍味酸入肝,养肝之阴而柔肝,缓肝之急而止腹痛,且有涩肠止泻的功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湿伤内,风胜之”,方中用防风,乃取风能胜湿之意,防风甘温,祛风胜湿,为祛风渗湿之要药,风药中之润剂也,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并有土中泻木之功;吴茱萸专走肝经,缓肝急而止腹痛干姜温中散寒,治脘腹冷痛张山雷在《脏腑药式补正》中称之“虽不专主一脏一腑,然黄中通理,守而不行,实是温养中土之正将,此温脾胃以止大肠滑泄者。”黄连苦寒燥湿,厚肠胃,既平肝泻心,又涩肠止泻,且佐制吴茱萸干姜之辛热,同时黄连吴茱萸干姜相配有辛开苦降,调畅寒热气机之意。上述诸药合用,共奏调肝运脾、消胀止痛、止泻之功,临床用之效果甚佳。   健脾温肾法   该法健脾为先,兼顾补肾或脾肾双补,适用于脾肾两虚之久泻。临床症见:久泄不愈,饮食稍有不适或稍遇寒凉即泻,或五更泄泻,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或见腰膝酸软,肢寒畏冷,少腹冷痛,小便清长,耳鸣耳聋,失眠健忘舌质淡胖,苔白,脉细或沉细。他自拟健脾温肾丸:党参15克,茯苓15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补骨脂15克,山药15克,莲子肉15克,诃子10克,炒白芍15克,木香10克,乌药10克,小茴香10克,红藤15克。   赵荣认为,久病泄泻脾气虚甚,湿蕴不化或久病及脾,脾肾两虚,宜脾肾双补。方中党参茯苓苍术白术山药莲子肉,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肾虚以肾气虚弱首当其冲,补肾温补为要,补骨脂味辛苦,性大温,入肾经,具补肾助阳,温脾止泻之功,若肾阳虚甚,复加肉桂3克、干姜3~5克增强温补肾阳之功;木香乌药肠胃气滞,调畅三焦白芍养阴柔肝,缓急止痛,炒用去其寒凉之性;小茴香温散中、下二焦寒凉之气,散寒止痛,若力不及,还可加入吴茱萸3~5克以助其功。脾肾两虚,肠胃气滞易致血运不行,故加入红藤一味,燥湿止泻,且行肠胃血瘀,活血化瘀而止痛。   对于久泻不止,缠绵难愈,脾虚湿盛者,他还强调在健脾渗湿的同时,酌加柴胡升麻、煨葛根防风等以升脾胃清阳之气的药物,祛风、胜湿、止泻,不可犯“降之又降”之戒。纯虚无邪,久泄脱肛者,则宜涩肠止泻。   此外,对于久泻不止或脾肾两虚的泄泻温补脾气的同时,还要强调脾肾两脏先后天互补的关系。脾阳依赖肾阳温煦,如命火衰微,火不生土,可补火生土;单纯的脾胃虚弱脾胃虚寒,也可以加入一些温补肾阳药物。   勿忘病证结合,中西合参   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是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心身疾病,以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等。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该病与精神因素、感染、饮食、胃肠道激素、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西医主要对症治疗,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特点,病证结合治疗该病效果肯定。   赵荣认为该病属于中医“腹痛”“泄泻”等范畴。内伤情志,外感六淫,调养不当,或禀赋不足等原因,导致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肝脾不和,脾胃运化无权,升降失调,湿浊阻滞,肠道气机不畅,传导失司而发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关系密切。早期多属实证,随病情发展,病程迁延日久,而变为虚实夹杂或寒热错杂之证。如与情绪抑郁有密切关系,服药同时必须辅以心理疏导。   肠易激综合征的大便改变可有便秘和腹泻等,腹泻型患者因长期腹泻可伴有阴津不足,不宜过用淡渗利湿及过分燥烈之品。对腹泻型(脾肾阳虚证)患者应“阴阳互根”,补阳时要注意“阴中求阳”,在补阴的基础上补阳。特别对阳虚阴亦不足的患者,更要“阴阳双补”。   湿热阻滞证,属邪实之证,湿性黏滞,与热邪胶结,久羁难愈,易耗正气,对苦寒、温燥药物的比重要酌情调整,治宜清热化湿。基本方药为:苍术15克,生白术15克,佩兰15克,白豆蔻6克,木香10克,枳壳10克,乌药10 克,厚朴10克,干姜3克,黄连3克。湿热阻滞型泄泻,酌加草豆蔻葛根等药。   肠道菌群失调症   健康人的胃肠道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则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随着抗生素大量广泛的应用,该病发生率明显升高。常见于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等。其主要症状有腹泻、腹痛发热、贫血、感染等,重者可并发休克,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穿孔等。对于肠道菌群失调较重引起的慢性腹泻,临床上还应结合西医治疗,主要包括立即停用相关抗生素,积极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纠正营养不良状态,给予益生菌重建肠道正常菌群等。   赵荣认为中医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症,主要适用于肠道菌群紊乱中慢性轻症。其表现为慢性腹泻者,病变过程复杂,常出现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之本虚标实之证,脾虚为本,湿盛为标,邪气未尽,治疗上忌用固涩止泻之品,否则闭门留寇,变证蜂起。此病常治以健脾化湿、止泻,基本方药:党参10 克,苍术15克,白术15克,茯苓10克,山药15克,莲子肉15克,生黄芪15克,补骨脂15克,草豆蔻10克。   总之,慢性泄泻其发病为机体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不和,损伤脾胃,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所致。脾虚湿盛是泄泻的主因。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之证。病程中常可涉及肝肾二脏。治疗上应扶正祛邪,视其所涉脏腑标本寒热虚实随证治之。 (邓晋妹 翟兴红)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