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
太阳表病也。
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荣病发热无汗。不恶风而恶寒。卫病则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恶风。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
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脉紧。伤风脉缓者。寒性劲急。而风性懈缓故也。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经曰。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为寒气客于经中。阳经怫结而成热也。中风即发热者。风为阳也。及伤寒。云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以寒为阴邪。不能即热。郁而方变热也。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虚者恶风。荣虚者恶寒。荣伤寒者。必恶寒也。气病者则麻。血病者则痛。风令气缓。寒令气逆。体痛呕逆者。荣中寒也。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阴阳俱紧者。知其伤寒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寒邪传里者则变热。如颇欲吐。若烦躁脉急数者。为太阳寒邪变热。传于阳明也。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此太阳受邪。知为温病。非伤寒也。积温成热。所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也。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
睡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
伤寒发汗已。则身凉。若发汗已。身灼热者。非伤寒。为风温也。风伤于上。而阳受风气。风与温相合。则伤卫。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者。卫受邪也。卫者、气也。风则伤卫。温则伤气。身重、多眠睡者。卫受风温而气昏也。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风温外甚。而气壅不利也。若被下者。则伤脏气。太阳膀胱经也。内经曰。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阳之脉。起目内。内经曰。瞳子高者。太阳不足。
戴眼者。太阳已绝。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为下后竭津液。损脏气。风温外胜。经气欲绝也。为难治。若被火者。则火助风温成热。微者热瘀而发黄。剧者热甚生风。如惊痫而时螈也。先曾被火。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是再逆也。一逆尚犹延引时日而不愈。
其再逆者。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阳为热也。阴为寒也。发热而恶寒。寒伤阳也。无热而恶寒。寒伤阴也。阳法火。阴法水。火成数七。水成数六。阳病七日愈者。火数足也。阴病六日愈者。水数足也。
戴元礼云。凡治伤寒。须辨阴阳二候。不可误也。阳经有三。太阳、阳明、少阳、是也。
阴经亦有三。太阴、少阴、厥阴、是也。经之阴阳。以脏腑言。腑为阳。膀胱、胃、胆、是也。脏为阴。脾、肾、肝、是也。病之阴阳。乃是外邪之阴阳。阴气、阳气、是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当愈。经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若七日不愈。则太阳之邪。再传阳明。针足阳明。为迎而夺之。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巳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主于昼。阴主于夜。阳三经解时。从寅至戌。以阳道常饶也。阴三经解时。从玄至卯。以阴道常乏也。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则巳午未。太阳乘王也。
中风家。发汗解后。未全快畅者。十二日。大邪皆去。六经悉和。则愈。
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热也。活人云。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仲景无治法。宜先与阴旦汤。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以温其表。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仲景亦无治法。宜先与白虎加人参汤。热除。次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以解其外。大抵病有标本。治有先后。表热里寒者。脉须沉迟。手或微厥。下利清谷也。所以阴证亦有发热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主之。表寒里热者。脉必滑而厥。口燥、舌干也。所以少阴恶寒而蜷。时时自烦。不欲浓衣。用大柴胡汤下之而愈。此皆仲景之余议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
阳以候卫。阴以候荣。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荣气弱也。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故发热汗自出也。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者是也。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淅淅者。洒淅也。恶风之貌也。卫虚则恶风。荣虚则恶寒。
荣弱卫强。恶寒复恶风者。以自汗出。则皮肤缓。腠理疏。是亦恶风也。翕翕者。
然而热也。若合羽所覆。言热在表也。鼻鸣干呕者。风壅而气逆也。与桂枝汤。和荣卫而散风邪也。
桂枝汤方第一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通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
后服当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
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
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内经曰。
成无己云。桂枝用姜枣。不特专于发散。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麻黄汤不用姜枣者。谓专于发汗。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
李东垣云。桂枝汤。是阴经荣药也。闭卫气使阴气不泄。此药为卫虚也。
又云。仲景治表虚制此汤。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如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乃制小建中汤。以芍药为君。
桂枝甘草佐之。一则治其表虚。一则治其里虚。故各有主用也。后学当触类而长之。
王三阳云。太阳病。汗出服桂枝。只使之似有汗者。邪已去矣。似字当细玩。不可认作发汗。与麻黄汤混看。
头痛者。太阳也。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KTKT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项背KTKT者。当无汗。反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与桂枝汤以和表。加麻黄葛根以祛风。且麻黄主表实。后葛根汤证云。太阳病。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药味正与此方同。
桂枝加葛根汤方第二
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三两去皮)麻黄(三两去节)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三日中。曾经发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为医所坏病也。不可复与桂枝汤。审观脉证。知犯何逆而治之。逆者、随所逆而救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
太阳病。为诸阳主气。风甚气壅。则生喘也。与桂枝汤以散风。加浓朴杏仁以降气。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方第三
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也。既亡津液。又为热所搏。其后必吐脓血。
吐脓血。谓之肺痿。金匮要略曰。热在上焦为肺痿。谓或从汗。或从呕吐。重亡津液。
故得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出。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
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
桂枝加附子汤方第四
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
术附汤方第五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
不得为阳盛也。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
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阳气已虚。若更加之微恶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
故加附子。
桂枝去芍药汤方第六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根据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第七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八九日。则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阴之时也。传经次第。则三日传遍三阳。至四日。阳去入阴。不入阴者。为欲解。其传阴经。第六日。传遍三阴。为传经尽而当解。其不解。传为再经者。至九日。又遍三阳。阳不传阴则解。如疟发作有时也。
寒多者为病进。热多者为病退。经曰。厥少热多。其病为愈。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今虽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里不和者。呕而利。今不呕。
清便自调者。里和也。寒热间日发者。邪气深也。日一发者。邪气复常也。日再发者。邪气浅也。日二三发者。邪气微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言邪甚则脉大。邪少则脉微。今日数多而脉微缓者。是邪气微缓也。故云欲愈。脉微而恶寒者。表里俱虚也。
阳、表也。阴、里也脉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阴阳俱虚。则面色青白。反有热色者。表未解也。热色、为赤色也。得小汗则和。不得汗。则不得邪气外散皮肤而为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第八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王宇泰云。首一节至寒少。为自初至今之证。下文皆拟病防变之辞。当分作三截看。
至欲愈也。是不须治。至吐也。是宜温之。至末。是小汗之。麻黄发。桂枝止。一发一止。则汗不得大出矣。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烦者、热也。服桂枝汤后。当汗出而身凉和。若反烦不解者。风甚而未能散也。先刺风池风府。以通太阳之经。而泄风气。却与桂枝汤解散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经曰。如服一剂。病证犹在者。故当复作本汤服之。服桂枝汤汗出后。脉洪大者。
病犹在也。若形如疟。日再发者。邪气客于荣卫之间也。与桂枝二麻黄一汤。解散荣卫之邪。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九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汗出、脉洪大而不渴。邪气犹在表也。可更与桂枝汤。若大汗出。脉洪大而烦渴不解者。表里有热。不可更与桂枝汤。可与白虎加人参汤。生津止渴。和表散热。
白虎加人参汤方第十
王三阳云。前条脉洪大者。不渴。此条洪大者。烦渴不解。故二汤不同。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十一
桂枝(去皮)芍药甘草(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钱切)大枣(四枚擘)麻黄(十八铢去节)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上七味。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越脾者。以发越脾气通行津液。外台方一名越脾汤。即此义也。
唐不岩云。桂枝、麻黄、越脾或一或二。此即大小奇偶之义。以各半汤详之。曰一者。当是一之一。无所用去其半也。曰二者。当是二之一。乃所谓各半之半也。及考分两。本论与活人书。参差不一。然以小发其汗为各半汤谓桂枝止。麻黄发。今在止发之间。故裁为各半。则汗出必解者。自应麻黄多。桂枝少。不可更汗者。自应桂枝少。石膏多也。
又云。桂枝麻黄各半汤。即桂枝证药也。桂枝二麻黄一汤。即麻黄证药也。桂枝二越婢一汤。即大青龙证药也。总是一太阳病。病与时日有浅与深。脉与形证。有应与否。
权衡剂量。不失铢黍。于此见古人立方之妙。
张卿子云。无阳二字宜审。谓脾气不发越耳。又云。寒少。故桂枝少。热多。故石膏多。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气仍在表也。心下满。微痛。小便利者。则欲成结胸。今外证未罢。无汗。小便不利。则心下满。微痛。为停饮也。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第十二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根据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王宇泰云。或问头项强痛。此邪气仍在表也。虽经汗下而未解。何故去桂加茯苓白术。是无意于表也。曰、此非桂枝证。乃属饮家也。夫头项强痛。既经汗下而不解。心下满而微痛。小便不利。此为水饮内蓄。邪不在表。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若得小便利。水饮行。腹满减而热自除。则头项强痛悉愈矣。且如十枣汤证。头亦痛。
乃邪热内蓄而有伏饮。故头痛。其饮水头痛。不须攻表。但宜逐饮。饮尽、则病安矣。
张卿子云。逐饮何不用橘皮半夏。可见此停饮。以胃虚。故无汗耳。与五苓散近似。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血气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与桂枝汤攻表。则又损阳气。故为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
烦燥。吐逆者。先作甘草干姜汤复其阳气。得厥愈足温。乃与芍药甘草汤。益其阴血。
则脚得伸。阴阳虽复。其有胃燥谵语。少与谓胃承气汤。微溏以和其胃。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阴。内经曰。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流行。重发汗。复烧针。是阴阳之气大虚。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
甘草干姜汤方第十三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干姜(二两炮味辛热)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第十四
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甘草(四两炙甘平)上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
调胃承气汤方第十五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草甘平。助二物。推陈而缓中。
四逆汤方第十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干姜(一两半味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甘草姜附相合。为甘辛大热之剂。乃可发散阴阳之气。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阳旦。桂枝汤别名也。前证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汤证相似。是证象阳旦也。与桂枝汤而增剧。得寸口脉浮大。浮为风邪。大为血虚。即于桂枝汤。加附子温经以补虚。增桂令汗出以祛风。其有治之之逆而增厥者。与甘草干姜汤。阳复而足温。更与芍药甘草汤。阴和而胫伸。表邪已解。阴阳已复。而有阳明内结谵语烦乱。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泄以和其胃。则阴阳之气皆和。内外之邪悉去。
故知病可愈。
张卿子云。此二条见伤寒随症用药。如转圜法也。表里寒热。意尽于此。则昔贤所云。
用药宜寒者为传邪。宜温者为直中。未为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