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噎膈


  《内经·阴阳别论篇》曰:三阳结,谓之膈。结谓热结也。三阳者,小肠膀胱也。小肠热结血脉燥,膀胱热结津液涸,故隔塞而不便焉。其始也,或由饮食不节痰饮停滞,或因七情过用,脾胃内虚而作。或者不察,悉指为寒,例用香热之药治之,反动七情之火,脾胃之阴反有所耗,是以病日益深。今治此疾,或见咽嗌闭塞,胸膈痞闷,似属气滞,然有服耗气药过多,中气不运而致者,当补气而自运。有大便燥结如羊屎者,似属血热,然有服通利药过多,致血耗则愈结者,补血润血而自行。有因火逆冲上,食不得入,其脉洪大有力而数者。有痰饮阻滞而脉结涩者。当清痰泄热,其火自降。又有脾胃阳火衰弱,其脉沉细而微者,当以辛香之药温其气,仍以益气养胃为之辅可也。大概又有寒热之辨,若食已即吐者,火也,食久始吐者,寒也。王注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复出,是无火也。(按:《内经》王注曰:少阳,一阳也,阳明二阳也,太阳三阳也,一阳,胆与三焦二阳大肠与胃,三阳小肠膀胱。张子和乃曰:大小肠膀胱也,并大肠而言,不知从何所据耶?)

  《伤寒论》云:食入反吐,谷不得。前者,肾水干也。王冰曰:病呕而吐,食久反出,是无水也。此与《内经·病能篇》注异。

  《气厥论》云:膈中阳气与寒相薄,故隔食阳气不通。此论亦云:阳与寒相薄,未尝专主于寒也。

  丹溪曰:大率属血虚气虚、有痰。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有痰者,脉必沉,或伏而大。又有气滞结者,寸关沉而涩。又有击跌内积瘀血,忽然呕吐,食不能纳者,其脉必芤。

  张鸡峰曰:噎当是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庶或可安。又曰:噎生于血干。血,阴也,阴主静。内外两静,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脏有养。阴血自生,肠胃津液传化合宜,何噎之有?

  古方用人参以补脾,御米解毒竹沥以清痰,干姜以养血,粟米以实胃,润燥,姜以去。有气结者,用开导之剂。有阴火上炎者,作阴虚治。有积血者,当消息去之。粪如羊屎者不治。五十以上者不治。口中多出白沫者不治。

  治法大概:用童便汁、姜汁、竹沥、牛羊乳气虚,入四君子汤血虚,入四物汤。切不可骤用辛燥之药,宜薄滋味,宜用干蒸饼等物,少用汤粥。

  《六节脏象》云:人迎四倍以上为格阳,盖阳上之极,故格拒而食不得入。

  《金匮》云: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为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气虚胃反,右手脉无力者。四君子汤芦根,以伏龙肝浸长流水,澄清煎之,临服入童便汁、牛羊乳,入黑尿和服,以防其生虫。

  参苓白术散钱氏白术散,皆治中气虚弱,胃反

  血虚胃反,左手脉无力者。以四物汤童便,或再加桃仁红花;有酒积,加甘蔗汁。

  二陈汤平胃散,治有痰而胃反者。

  人参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满而膈。

  木香  槟榔(各七钱半)  人参  川归  藿香  甘草  枳实(各一两)  大黄浸)  厚朴(各二两)

  上末,滴水丸,梧子大,温水送下。

  千叶白、木槿花阴干为末,陈皮汤调下。(三五口,不转再服。)

  奇方

  未出毛啄木鸟蝙蝠、小鱼,三味入新瓦内,盐泥固济,煅存性,为末,外用狗宝为末,和匀,每服五七分,渐至一钱,姜汤下。

  又方

  陈蚬壳,烧灰,米饮下。

  老牛涎枣核大,水中饮之,终身不复噎。

  又方

  芦根  茅根(各二两)

  水四盅,煮二盅,顿服之,良。

  姜附散

  膈气不通,胸膈间结块,大如拳,坚如石,呕吐恶心,饮食不下。

  香附子(一斤)  生姜(三斤)

  捣取汁,浸香附一宿,晒干再浸,再晒,以姜汁尽为度,为末,每二钱,米饮下。

  《病机紫沉丸

  治中焦吐食。由食积寒气相格,故吐而痛。

  半夏曲  代赭石  砂仁(各三钱)  杏仁  沉香  木香  白术(各一钱)  乌梅仁  丁香  槟榔(各二钱)  陈皮(五钱)  巴豆霜(另研)  肉果(各五分)

  上末,糊丸,黍米大,每五十丸,柿霜汤下,愈。  东垣厚朴丸

  主反胃吐逆,饮食噎塞,气上冲,腹中诸疾,药味即与万病紫菀丸同。

  厚朴  蜀椒(去目,微炒)  川乌(炮,去皮。各一两半)  紫菀  吴茱萸  柴胡  菖蒲  桔梗  茯苓  官桂  皂角(去皮、弦,炙)  干姜(炮)  人参(各二两)  黄连(二两半)  巴豆霜(五钱)

  上为丸,桐子大,每服三丸,渐加至五七丸,以利为度,姜汤下,食后而卧,此丸治效与《局方》温白丸同。及治处暑以后,秋冬下痢,大效。

  加减法:春夏加黄连(二两),秋冬再加厚朴(二两)。如治风,于春秋所加黄连厚朴外,更加菖蒲茯苓各一两半。如治风痛不愈者,依春秋加药外,更加人参菖蒲茯苓各一两半。如心之积,加菖蒲茯苓为辅。如肝之积,加柴胡蜀椒。如肺积,加黄连人参。如脾积,加茱萸干姜、秋冬久泻不止,加黄连茯苓。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用粟米半升,为粉,水丸,梧子大,煮令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

  《本事》云:尿极治反胃。《外台》载:昔幼年经患此疾,每食饼及羹粥,须臾吐出。贞观中许奉御兄弟,及柴蒋等,时称名医,奉敕令治,医竭其术,竟不能疗,渐至羸惫,死在旦夕。忽有士云:尿极验。旦服二合,后食唯吐一半,时又服二合,人定时食粥,吐则便定。后奏知大内,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时俱瘥。此药稍有毒,服时不可过多。盛取热服二合,病深者日服之,良验。(《本草》云:尿治癥反胃。又云:性冷味甘,服之不生虫。)

  《济世方尿调平胃散,亦效。

  新瓦散

  治反胃

  用多年瓦一片,烧红,入尿内,淬二十一次,研末,仓米饭焦为末,二分饭末,一分瓦末,精和饭丸。以尿和平胃散服之。

  丹溪翻胃

  黄连(姜汁炒,三钱)  山楂肉(一钱)保和末(六钱)

  上粥丸,桐子大,以人参汤竹沥,再煎沸,热下六十丸。

  《本事》大黄汤

  治冷涎翻胃。其症欲发时,先流冷涎,次则吐食。此乃劳证。治不早,死在旦夕。

  用大黄一两,生姜自然汁半盏,炙大黄令燥,又淬入姜汁内,如此淬汁尽,切,焙,为末,每服二钱,陈米一撮,葱白二茎,水一大盏,煎七分,先食葱白,次服药,不十日即除根。

  罗太无云:玄明粉(硝提八九次,入瓦罐,煅成汁,不响再加顶火煅。)其煅过净硝一斤,入甘草末一两,和匀,名曰玄明粉。每用一二钱,桃花汤葱白汤调下。治膈上气壅滞五脏,秘结邪热。忌鱼及

  丹溪治翻胃积饮,通用益元散生姜自然汁,澄清白脚,丸小丸子,时时服。治翻胃吴茱萸贝母瓜蒌根,牛膝草。

  《本事》治积聚停饮,痰水生虫,久成反胃。及变为胃痈。其说在《灵枢》及《巢氏病源》。

  芫花

  芫花炙,一两)  牛膝  狼牙根  桔梗(炒)  藜芦(炒)  槟榔(各五钱)  巴豆(大粒,炒黑)

  上末,糊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姜汤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坚,杀虫。予患饮癖三十年,暮年常是多杂痰饮,来潮迟即吐,有时饮半杯即止,盖合此症也。因读《巢氏病源》论癥云:饮多而食谷少,积久渐瘦,其病常欲思,不得则吐,多睡,不复能食。是胃中有虫使然,名为酒瘕。此方治之。要之须痛禁则易治,不禁,无益也。

  罗太无桂香散

  治膈气反胃,诸药难瘥。朝食暮吐,甚者食已辄出,其效神速。此重剂也。

  水银  黑锡(各三钱)  硫黄(五钱)

  上三味,铫内用柳木捶熬研,微火上细研为灰,取出后,用丁香末二钱,末二钱,生姜末三钱,都一处研令匀,每服三钱,米饮调下。一服效,甚者再服,神效。

  又云:男妇小儿,远近翻胃吐食,或有污血停蓄胸膈者,方用五灵脂一味为末,以黄狗胆汁为丸,龙眼大,每服一丸,好半盏,温服。不止,再服即效。

  丹溪治东阳王仲延,咽膈间常觉有物闷闷,每食物,必屈曲自膈而下,且梗涩作微痛,食亦减,他无所苦,予脉之,右甚涩而关甚沉,左却和。予曰: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而郁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不自觉。予又曰:汝去冬好食何物为多?曰:我每日早必单饮点剁两三杯,逼寒气。为制一方,用生汁半盏,令细呷之,一日三服,尽二斤而安。

  《济世方》治噎食

  鸡腹内谷袋,不拘多少,不可失包内物一粒,用泥固济,火煅存性,用姜汁炒香附末半两,配谷袋一个,为末,神曲糊为丸,姜汤送下。

  治气噎不下饮

  枇杷叶(去毛,炙)  青皮  陈皮(去白)

  上等分,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水煎服。

  《金匮函》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食

  芦根(五两,锉)

  水三大盏,煮二盏,温服。  永徽中有僧惟则,病噎不能食,嘱诸弟子曰:吾死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自经而卒,弟子果开喉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皆肉鳞,弟子置碗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皆随化尽。时夏中,盛蓝作淀,适有一僧,以淀置碗中,此虫遂绕碗而走,须臾化为水。此乃虫瘕,非噎比,因此后人多以蓝治噎,误矣。

  秘方润肠膏

  治膈噎大便燥结,饮食良久复出,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功甚捷。

  新取威灵仙(四两,捣汁)  生姜(四两,取汁)  真麻油(二两)  白沙蜜(四两,熬沸,去沫)

  上四味,同入银石器中,慢火熬成膏,时时以匙挑食之,良验。

  雄黄二豆丸

  治翻胃噎食,神验。

  大乌梅(三十枚,水洗净,取肉)  硇砂  雄黄(各二钱)  乳香(一钱)  真百草霜  黑豆  绿豆(各四十九粒)

  上五味,为细末,乌梅肉捣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化。待一柱香时,药力方行,烙白面饼一枚,清热汤泡开,吃之无碍为妙,设仍有微碍,一二日后,再噙一丸,三五丸除根。

  紫苏子

  咳逆上气噎膈。因怒气叫喊未定,便挟气进饮食。或饮食甫毕,便用性恚怒,以致食与气相逆,气不得下,或咳嗽不透,心气逆,恶心

  苏子(炒)  诃子(煨,去核)  萝卜子(微炒)  杏仁(去皮、尖,麸炒)  人参  木香(各一钱半)  青皮  甘草(炙。各三钱)

  上分二服,生姜三片,水煎服。

  太仓

  脾胃虚弱,不思饮食,翻胃不食,亦宜服之。

  砂仁  白豆仁(各二两)  陈仓米(一升,用朝东向阳壁土炒,去土不用)

  上末,生姜自然汁丸,桐子大,每服百丸,淡生姜汤下。

  《体仁汇编》曰:硫结成砂子,吐逆立痊。方用严氏青金丹,治一切吐逆

  水银(八钱)  生硫黄(一钱)

  为末,入铫内,慢火化开,以柳木棍搅炒,或有烟焰,以沃之,结成砂子。再研为末,用粽尖杵和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生姜陈皮煎汤送下。

  《青囊》治反胃,久药不效,及小儿吐不止者

  硫黄五钱,为末,入水银二钱半,同研,无星为度。每服二钱,先取生姜汁一盏,煎熟调药,空心服。调时逐渐着,缓调令匀,服讫,以被盖出汗安。

  又曰:人参翻胃之良。

  用人参二两,拍破,每服一两,水一盅半,煎四分,热服。兼以人参汁煮粥吃,愈。有人患翻胃诸方不瘥,只服人参而愈。若卒呕吐逆,凡粥饮入口即吐,困弱,为丸服,良。

  刘宗厚曰:按:古治翻胃诸方,悉是香燥大热之药,皆不足为法。今姑采一二方以备用耳。至于丹溪所言,补血益阴润燥和胃、调中等药,虽无其方,自宜随证设施。观其立论,则思过半矣。

  治噎禁方

  皂角黄(三分,每春夏雨后,树上生,如菌样)  芦根(浮露水上者,三钱)  橘红(七分)  乌药(一钱)  桔梗(二钱)  枳实(八分)

  水二盅,煎一盅,先服一杯,渐渐加之。渣再煎。

  生生子曰:噎膈之病,气郁居多,然亦有阴血不足者。少壮之人,日以色是耽,胃中之火沸腾,则上焦肺金先受邪矣。金主降令者也,火于肺,津液成浊,况又下竭肾水,将何摄伏其火以下行耶?经曰:大便者,肾之所主。阴血既亏,则大便燥结,结则下焦闭而气反上冲。经曰:幽门不通,上冲吸门。又曰:肺出气,肾纳气,虚则失司乃职,是有阳而无阴,有升而无降也。故守真、子和、丹溪,皆以火热而言,戒用刚燥,其意深矣。然用药必假滋阴润燥为主。阴血生则大便润,润则下焦开,开则气降,肾司职而病寻愈矣。噫!用药之法,固为详悉。然人不能铁石其心,痛断色,则虽日饮琼浆,亦莫能以致其生也。予特附于篇末,俾病者自加珍重。孰非愈病之药石耶?


上一篇:呕吐清水 下一篇:腰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