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
心病属
中医学“
胸痹”“
心痛”“
真心痛”范畴。《
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
心痛”,首次提出“邪在心”概念。就冠
心病而言,此邪可指外邪,亦可指内生之邪。以发病学来看,本病以内积之邪,或
内外合邪最多。专篇论述类似
疾病者,首称
张仲景《
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1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
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
阳虚知在
上焦,所以
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本条总言
胸痹为心胸
阳虚,
阴邪凝聚所致。 笔者尊崇《灵》《素》《金匮》宗旨,从病因
病机之多样性、
脏腑间相互关系、邪正进退、
病机转化
诸方面出发,借鉴
六经辨证论治精神,化裁
经方,以治疗冠
心病。略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胸阳不振,心
脉痹阻 《
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4条:“
胸痹不得卧,
心痛彻背者,栝
蒌薤白半夏汤主之”。笔者治疗本证,恒以此方为代表,有温通心胸
阳气,
化痰通脉之效。该篇第1条虽曰:“今
阳虚知在
上焦”,是心胸
阳虚无疑,但仍应灵活理解,笔者以为应包括心胸
阳气不通。何以不通?乃
痰浊阻滞使然。更有痰热
瘀血互结,
痹阻心脉,以致心胸
阳气不能畅达者,
阳虚与阳郁,虽一字之差,而证候有别。若舍此而泛言
阳虚,一则与方药之功效未合。再则心为
君主之官,若
君火极虚,则
肾阳未有不衰者。是充则俱充,衰则俱衰,乃少阴主一身
真阳之理。若
胸痹心痛之病,确为
真阳极虚之证,则反不如篇中“
赤石脂丸”为佳。笔者用栝
蒌薤白半夏汤,必加重
化痰、活血化瘀之品,再议其余。
痰浊瘀血互结,
枢机不利
痰浊瘀血互结,心
脉痹阻。此言
枢机不利者,乃病有兼挟,是不惟心脏受病,且病兼少阳,或兼少阳
枢机不利之征象,或兼少
阳经脉所过之处有
痹痛酸楚之类,遂尔提出探讨。此论点源头之一,即前述栝
蒌薤白半夏汤证。源头之二,即《
伤寒论》第146条:“
伤寒六七日,
发热微
恶寒,
支节烦疼,微呕,
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主之”。此为病兼太少二经,在
外感病中,“
发热微
恶寒”“
支节烦疼”,是
太阳轻证;“微呕”“
心下支结”,是少阳轻证。惟病关少阳,不宜发汗,故欲解
太阳之表,必舍
麻黄而取
桂枝之法。惟二证皆轻,故以
柴胡、
桂枝二方原剂量之半相合,名曰
柴胡桂枝汤。反之,若二证皆重,似可依原量相合。以上为治
外感热病之概况。而用本方治疗
杂病,尤其是冠
心病者,多不
发热,亦无呕,是不必强求,只需关注“
肢节烦疼”“
心下支结”。
痰浊瘀血互结,
痹阻心脉,其病与太少二经何关?曰:
血脉与
营卫息息相关。盖营之与血皆行于脉中,而
卫气行于脉外,二者相辅相成。未有心
脉痹阻,而
营卫反畅者。
桂枝汤功能
调和营卫,以助
血脉运行,况且
足太阳之别脉,“当心入散”(《
灵枢·
经别》);
手太阳之别脉“入腋走心”(《
灵枢·
经别》)。
手太阳之脉“入
缺盆,络心”(《
灵枢·
经别》)。 痰瘀
痹阻
上焦心脉,不唯
上焦之气不通,而
三焦之气,亦可因之不利,故运转
枢机,疏利
三焦,实有利于
胸痹心痛之解除。又
手少阳之别脉,“注
胸中,合
心主”(《
灵枢·
经别》);
手少阳之脉,“入
缺盆,布
膻中,散络心包”;
足少阳之脉,“下
胸中,贯膈”(《
灵枢·
经别》);
足少阳别脉,“贯心以上挟咽”(《
灵枢·
经别》),是少阳与心,亦有
经脉联系。由于
病机相互影响关系,则
胸痹与太少二经俱病者,临床并不少见。 痰热
瘀血互结,心
脉痹阻 前言痰湿,此言痰热,仅一字之差,症状大同小异,而
病机治法不同,疗效互有差别。以笔者浅见,近十余年来,本病之属痰热者渐多,属痰湿者渐少。探其原因,笔者以为系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而社会变革较大所致。盖以叶天士生于清代鼎盛时期,处江南富庶之乡,而发“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外感温热篇》)之叹。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物资丰足,大多数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甚至有食不厌精,以山珍海味,美
酒琼浆为常者。出则香车代步,入则保姆代劳;补品泛滥,秘方信手拈来;方城鏖战,夜以继日,更加社会竞争激烈,以致思虑无穷。又有辛苦劳力之人,身体严重透支,而难以运动或休息,然不缺营养。是华美天物,反成害人之毒品;辛劳之人,反有富贵之病。此即痰湿为患有甚如前之基本原因。而痰湿久积不解,便是
化热之渊薮;心境躁动,即生火(热)之由来。 上述病情,何以处治?曰清
热化痰,活血祛瘀,必然之法也。笔者借用
小陷胸汤,加重
化痰活血之品,似有所得。本方出自《
伤寒论》第138条:“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小陷胸汤主之”。读其文,本条无一字提及治疗
胸痹心痛;推其意,则清
热化痰散结,明显可见。从
理法方药之一贯性来看,则本方治疗本病,当属有据。其一,仲景在论
大结胸病之后,续论
小结胸病,是病有大小
轻重,性质各异,而所主病位基本相同,即心下与胸膈(
大结胸病之部位更广,重者可涉及
少腹)。其二,仲师立法,法度严明,若无病位相同,则不至于
并行辨析,故笔者
为之伸言曰:以
结胸名病,陷胸名方,何以反与胸膈无关?《
医宗金鉴·
杂病心法要诀·
胸胁总括》之“
颠倒木金散”下,注云:“
胸中有
痰饮热作痛者,轻者
小陷胸汤,重者
大陷胸汤、丸”。此即
小陷胸汤可治
胸胁痛之明证。
胸中者,肺与心也,故笔者常用本方治疗
胃脘(心下)痛、
胸痹心痛、
咳喘等病之属痰热阻滞者,屡奏其功。作为治疗本病而言,可将本方与栝
蒌薤白半夏汤视为姊妹方。盖前者去
薤白、白
酒,而加
黄连,便是本方。前者治痰湿(浊)
痹阻心胸,后者治痰热阻
痹心胸。 二证如何鉴别,曰:二证颇多相同症状,如
心悸、胸闷、气短、
胸痛,活动后加重等。其脉迟、数、弦、滑、
结代等均可出现。所异者,主要在于
舌质、
舌苔。前者
舌苔白薄、白厚、白滑,白而垢浊,
舌质正常或偏淡;后者
舌苔薄黄、黄厚、黄厚垢浊、灰厚而润,
舌质鲜红或绛,自是痰热之象。其中
舌苔白薄、白厚,而
舌质鲜红或绛,切不可忽视,叶天士曰:“
白苔绛底者,
湿遏热伏也”(《
外感温热篇》)。其他如前者沉静少言,不愿活动;后者
心烦意乱,或
心烦易怒等,可做参考。
脏腑相连,伴
发症明显 临床所见,单纯冠
心病而求医者,固然较多,而多病集于一身者,亦复不少。辨治之时,依据
病机原理,组合方药,有主有从,实为上策。笔者常用
柴胡陷胸汤等,治疗多病同犯者,似有纲举目张之妙。 《
伤寒论》有
小柴胡汤,亦有
小陷胸汤,然无
柴胡陷胸汤,明代童养学纂辑陶节庵《
伤寒论六书纂要辨疑》,使用本方已肇其端,清代俞根初遗著,经徐荣斋整之《重订
通俗伤寒论》,则论之较为详明,其方由
柴胡、姜
半夏、
川连、
桔梗、
黄芩、
栝楼仁、
枳实、
生姜汁组成。何秀山加按云:“
栝楼(仁)……善涤
胸中垢腻,具开胸达膜之专功,故为少
阳结胸之良方,历试辄验”,其中“少
阳结胸”一词,能发人智慧。笔者结合《
灵枢·
厥病》所示 “
肾心痛”“
胃心痛”“
脾心痛”“
肝心痛”“
肺心痛”,又大胆提出
柴胡陷胸汤可治疗冠
心病之“胆心同病”等概念。 胆心同病 痰热
瘀血互结,影响胆腑功能,以致
经脉不利,进而累及心脏,或心为痰热
瘀血阻
痹,更兼胆腑失和,即成胆心同病。《
灵枢·
经别》曰:“
足少阳……别者,入
季胁之间,循
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可见此类病情,既有胆、心功能之相互影响,复有
经脉联系。 胃心同病 临床既有冠
心病,又有
胃病者较多,二者有缓解时,有发作时。缓解时彼此相安无事,发作时每多相互影响。彼发则此发,以致胃心同病。关于
小陷胸汤所主之痰热,病位在
胃脘与胸膈,不予重复。今从胃心同病出发,说明相互关系,《
灵枢·
经别》曰:“
足阳明……入腹里,属胃,散之,上通于心”。《
素问·
平人气象论》曰:“
胃之大络,名曰
虚里……出左
乳下,其动应衣,脉
宗气也”。说明胃与心不仅功能相关,且有
经脉直接联系。如此说来治胃心同病之属痰热
瘀血互结者,以
小陷胸汤加味可也。何以牵涉少阳而用
柴胡陷胸汤?曰:心下、
胸胁部与
足少阳胆经关系密不可分。盖少阳主
胸胁部位,此其一也。其二,
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
口苦,善
太息,心
胁痛,不可转侧”。(《
灵枢·
经脉》)。此“心
胁痛”,似应包括心下之
胃脘痛,观《
灵枢·四
时气》:“邪在胆,逆在胃”可知。 颈心同病 痰热
瘀血痹阻心脉,是为
心病,前已论及。然则与颈何干?答曰:
温病学家将膈以上至头部,概属
上焦,故痰热上扰,侵犯头、项、颈部者,为临床常见之
上焦症状。此与水湿、
痰饮上犯
清阳之地,证候
病机有别,而理实一贯,此其一也。其二,既在
柴胡陷胸汤证下论此问题,自然有
小柴胡汤之见症,亦须综合考虑。
足少阳胆经“下耳后,循颈”“是动则病……心
胁痛”“是主骨所生病者,
头痛,
颔痛……
缺盆中肿痛”,其中“循颈”“
颔痛”“
缺盆中肿痛”,则其与颈部之关联,如描如绘。此即颈心同病而用本方之由来。 肺心同病 心肺同居膈上。
心主血脉,促进血液正常运行,以营养四肢
百骸、
脏腑经脉。心在
五行属火,惟
心火充足,与
心血功能配合,则能氤氲和谐,使火
不过,血无不及,亦无瘀滞,此为生理之常。病则或为
心火不足,推动
血脉功能下降,常有血瘀之患。或
心阳初虚,而
血脉尚可为继者,仅
心阳虚损而已;若迁延日久,亦可转化为前者。有些
疾病,多由积渐形成,如痰热阻滞,
气机不利,
血脉为之瘀滞,是起病在全身,其害在
血脉。古人虽无“冠状
动脉”之记载,但总属
血脉无疑。
肺主气而行治节之令。
主气者,主司呼吸。
吸入自然界之
清气,又与
水谷之精气相合,聚于
胸中(
宗气),
宗气通过
血脉运行,以达全身,此气血功能不可须臾相离之故也。何况“心
手少阴之脉……其直者,复从心却上肺,出
腋下”(《
灵枢·
经脉》),此即心、肺之间有
经脉联系。因而临床上有
肺病及心者,有
心病及肺者,故有肺心同病之议。
枢机不利,
三焦失和
枢机不利,责之
足少阳。其属甲木,而主疏泄,痰瘀互结,心脉且已
痹阻,
杂病之中,病由
气分而深入
血分,气血已难畅流,则
气机难以舒展,此
枢机不利之来由。又因此病,已有
热邪存在,而风木易从火化者,莫甚于甲木。火化之后,反助
湿热之邪胶结不解。“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而为
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故痰瘀互结之证,
三焦难以通利,反增痰瘀互结之势。 论其治法,则清
热化痰,活血祛瘀,运
枢机,疏利
三焦,正合其治,
柴胡温胆汤加减,为代表
方剂。其方由
小柴胡汤合
温胆汤加减变化而成。基本用药为
柴胡、
黄芩、
法半夏、
陈皮、
茯苓、
竹茹、
枳实组成。用于此病时必加
当归、
川芎、
土鳖、
红花、
石菖蒲、
远志之类。至于
生姜、
失笑散等,则酌情加入。笔者所用之
温胆汤基本按宋·
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卷十之
温胆汤,此方在
温病学领域之运用,重在分消走泄,
透邪外出,在
杂病领域之运用,基本遵照《
三因方》主治:心
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异象眩惑,遂致心
胆虚怯,
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
短气悸乏,或复
自汗,四肢
浮肿,饮食无味,
心虚烦闷,坐
卧不安等。将二方合并化裁,对于治疗冠
心病而言,妙在其中。 瘀阻心脉,肝
胆气郁
瘀血痹阻心脉,而致
心悸、胸闷、
胸痛、心绞痛等前已涉及。此处何以提出肝
胆气郁问题?曰: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其一,气之与血,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行,若一方有碍,则必然引起对方郁(瘀)滞,故临床常多
气滞血瘀之证,只在气与血孰轻孰重上加以区别。肝胆在
五行属木,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故凡
气郁者,首推肝胆。其二,可从以下两首
方剂加以说明。首先
柴胡四物汤,据《重订
通俗伤寒论·
六经方药》,本方由
柴胡、
半夏、
当归身、
白芍、
黄芩、清
炙草、
生地、
川芎组成,笔者恒用此方加减。方中
四物汤,一般认为养阴、养血之方,有失偏颇。此方实为
凉血、活血、
理血之妙方,《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卷一》言之详明,恕不繁引。由此可知,
柴胡四物汤于活血
理血之中,必有疏泄肝
胆气机之设。其次,
王清任《
医林改错》之“
血府逐瘀汤”由桃红
四物汤合
四逆散加
桔梗、
牛膝而成,观此,则其方活血化瘀之中,必配
疏肝理气之品,不解自明。 以上二方在冠
心病中的运用,很难绝然辨析,只在调肝疏胆有所侧重而已,乃
权衡病机趋势,临机应变之法也。
本节主要讨论血瘀
气滞痹阻心脉而无痰热可言,故与前述证候之鉴别,主要在
舌苔、
舌质方面。
本节证候,其
舌苔必白薄匀净;
舌质正常或兼有瘀斑、瘀点,或
舌质紫暗。但凡
舌苔厚者,便非本证。证候之间,有时区分较为明显,有时只在细微之处。
气阴两虚,心
脉痹阻 冠
心病而见
气阴两虚者,或因体虚之人,本有气
阴不足,是以少动,更兼调护失宜,饮食或用药偏于
滋补,而虚不受补,久必壅滞为患,以致
气滞血瘀。或因痰瘀互结在先,心
脉痹阻,以致冠
心病在先,中西药杂投,久延不愈,耗气
伤阴,体质每况愈下,而成
虚实夹杂之病。或因本属
实证,活血化逐,
化痰降浊,清
热化痰等药用之太过,
实邪虽有缓解,而
气阴两虚之象必现。或前法当用而有效,病情明显缓解,而高龄之人,初愈之体,未能速复,故
气阴两虚之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有斯证。治法宜
补气益阴,敛摄元气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等。
李东垣《
内伤外感辨惑论》有
生脉散,本为
暑热耗气
伤阴而设,然治疗本病之
气阴两虚者,不失为首选之方。(
梅国强)
来源: 中国中医报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