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痰饮


  《金匮》


  问: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何以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得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留饮者,胁下痛缺盆咳嗽则辄已。胸中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脉偏弦者,饮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治饮总诀。)夫有支饮家,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胸中故也,治属饮家。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水在中,当利小便。水在四肢,当发汗,此亦总诀。)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癫眩,此水也。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全部《内经》无一痰字,然世间痰饮之病最多,惟仲景大创厥论,而后万世治痰之法始备。)

  《病源》


  癖饮 由饮水多,水停聚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摶,则结聚成块,在胁下弦亘起,按之作水声。(饮成形者为癖。)  酒癖 因大饮后,渴而引饮无度,与饮停滞在胁肋下,结聚成癖,时时作痛,其状胁下气急而痛。

  膈痰 谓痰水结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岁不已,久之脑痛,故云膈痰头痛。若手足寒至节,即死。

  痰饮方


  苓甘术汤(《金匮》)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此方主之。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一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甘遂半夏汤(《金匮》)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利:原作“痢”,《四库全书》本同,据《金匮》改。),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此汤主之。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无)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甘遂甘草同用,下饮尤速。)

  十枣汤(《金匮》)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此方主之。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此主之。又: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猝死,至一百日,或一岁,亦宜此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此以散作汤法。)

  小青龙汤(《金匮》)

  治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或咳或利,少腹满而喘。

  麻黄(去节)  芍药(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  甘草(炙)  细辛  桂枝(去皮,各三两  半夏(半升,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鸡子大,熬令赤色。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泡。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木防己汤(《金匮》)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此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此汤去石膏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石膏茯苓芒硝汤(《金匮》)

  即前方去石膏,加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泽泻汤(《金匮》)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此亦从小便去之法也。)

  小半夏汤(《金匮》)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此汤主之。

  半夏(半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此专呕之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猝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此汤主之。

  即前方加茯苓三两,(一法四两。)煎法同。(加茯苓而眩悸愈,知茯苓治水之力大矣。)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

  治支饮不得息。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不得息,肺病也。所以专治肺。)

  桂苓五味甘草汤(《金匮》)

  咳逆倚息不得卧,服小青龙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此汤治其气冲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此方五味子不与干姜同服,因服小青龙之后,发泄已甚而气冲,故专于敛肺也。)

  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加姜辛,以治其咳满。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金匮》)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  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金匮》)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遂,故不纳之。若逆而纳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即前方加杏仁(半升,去皮尖,)煎服法同。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大黄汤(《金匮》)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即前方再加大黄(三两),煎服法同。(以上五方,因症加减,精义当细参。)

  厚朴大黄汤(《金匮》)

  支饮胸满者主之。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专治胸满。)

  痰饮头痛往来寒热方(《千金翼》)

  常山(一两)  云母粉(二两)

  上二味,捣筛为散,热汤服方寸匕,吐之止,吐不尽更服。

  赤石脂散(《千金翼》)

  痰饮吐水无时,其源为冷饮过度,脾胃气羸,饮食入胃变冷水,反吐不停。

  赤石脂(三升)

  上一味为散,服方寸匕饮并可下,渐加三匕,尽三斤。终身不吐水,又不下利。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患饮,诸药不瘥,服此一斤即愈。(《本事方》云:此方试之神效。)

  前胡

  治心头痰积宿水,呕逆不下食。

  前胡  白术  甘草(各五分,炙)  麦冬(去心,六分)  旋覆花  豆蔻(各三分)  人参(六分)  枳实(炙)  大黄(各四分)

  上九味为末,桐子大。空腹下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忌桃、、鱼、蒜等物。

  范汪大甘遂丸(《外台》)

  治留水久澼。

  芫花(熬)  甘遂  葶苈(熬)  大黄  苦参  大戟  芒硝  贝母  桂心(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  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熬)  乌喙(三分,炮令拆)

  上十二味为末,其巴豆杏仁捣如膏,丸如豆大。服二丸,日三。不知稍加,以意将息之。忌芦笋猪肉、生葱。

  矾石汤(《外台》)

  治胸中痰澼,头痛,不欲食,及饮则阻痰。

  矾石(一两),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纳半升。顿服之,须臾未吐,饮少热汤。

  金珠化痰丸(《局方》)

  治胸膈烦闷,涕唾稠黏,痰实咳嗽咽嗌不利。

  辰砂(研飞,二两)  生白龙脑(细研,半两)  皂荚子(炒黄色)  白矾(光明者,于铁石器内熬汁尽,冷研)  铅白花(细研)  天竺黄(研,各一两)  金(箔二十片,为衣)  半夏(汤洗七次,用生姜一两去皮,同捣细,作饼,炙微黄色,四两)

  上以半夏皂荚子为末,与诸药研匀,生姜汁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生姜汤下,食后临卧服。(此方制半夏之法颇妙,治上膈之痰最宜。)

  葛花解酲汤(东垣)

  治伤而成饮癖

  莲花青皮(三分,去瓤)  木香(五分)  橘皮(去白)  白茯苓  人参  猪苓(各一钱五分)  神曲(炒)  泽泻  干姜  白术(各二钱)  白豆蔻仁  葛花  砂仁(各五钱)  上为细末,和匀。每服三钱,白汤调下。但得微汗,病去矣。不可恃此过饮。频服取汗,以损天年

  大青龙汤(《金匮》),(见伤寒。)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金匮》),(见水肿。)五苓散(《金匮》) 二陈汤(《和剂》) 肾气丸 青州白丸 六君子汤 二贤散(以上六方俱见通治。)小青龙加石膏汤(见咳嗽。)

  (痰饮之证,十居三四患之者无不胃疼、呕逆,乃普天下医家无人能知之者。人立一说,治无一效,言之慨然。)

  咳嗽(附:肺胀)


  《灵》、《素》


  《灵枢版》: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逆也。不过十五日而死矣。(脉小以疾,决死之法,尽此四字。)

  《素问•咳论》:帝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痛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五气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生气通天论》: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示从容论》:喘咳者,是水气阳明也。

  《金匮》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上气喘而躁(躁:原作“嗓”,《四库全书》本同,据《金匮》改。)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外台》


  十咳: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终也。二曰寒咳,饮冷食寒,因之而咳也。三曰支饮,心下坚满,咳引四肢痛,脉反迟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也。五曰心咳,咳而吐血引手少阴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下引少腹也。七曰肺咳,咳引颈项吐涎沫也。八曰肾咳耳聋无所闻,引腰并脐中也。九曰胆咳,咳引头痛口苦也。十曰厥阴咳,咳引舌本也。

  咳嗽方


  射干麻黄汤(《金匮》)

  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此汤主之。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细辛(三两)  半夏(八枚,一法半升)  大枣(七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皂荚丸(《金匮》)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此方主之。

  皂荚(八两,刮去皮,炙)

  上一味末之,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稠痰黏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

  厚朴麻黄汤(《金匮》)

  咳而脉浮者,此主之。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  半夏(各半升)  干姜  细辛(各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脉浮,风邪在表。)

  泽漆汤(《金匮》)

  咳而脉沉者,此主之。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  白前(各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㕮咀,纳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脉沉,伏饮在里。)

  越婢加半夏汤(《金匮》)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主之。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肺胀之喘最多,知者绝少。)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此主之。

  即小青龙石膏二两,煎法同。(小青龙汤方见痰饮。)

  杏仁煎(《外台》)  主气嗽。

  杏仁(一斤,去皮、尖)  糖(一合,疑是饴糖)  一合)  生姜汁一合)  五合)  贝母(八合,另研末)  苏子(一升,水研  绞汁七合)

  上七味,先捣杏仁如泥,纳后六味,合煎如饴糖。取如枣大含咽之,日三。但嗽发,细细含之。(苏子绞汁始有力。)

  十味丸(《外台》)

  治久嗽有声,成肺痈者。

  麻黄(去节)  白前(各二两)  桑皮(六两)  射干(四两)  白薇(三两)  百部(五两)  地黄(六两)  地骨皮(五两)  橘皮(三两)

  上为末,桐子大,桑皮汤下十丸,日再服。稍加至十五丸。

  疗上气方(《外台》)

  葶苈五合,熬紫色为泥)  桑白皮  大枣(二十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葶苈子泥如枣大。煮三分减一,以快利为度。

  鲤鱼汤(《外台》)

  治上气

  杏仁(熬)  贝母  桂枝(各三两)  橘皮  人参  甘草(炙)  厚朴(炙)  麻黄(去节)  茯苓  胡麻  白前(各二两)  生姜(六两)  半夏(五两,洗)  鲤鱼(五斤)

  上以水二斗,煮鱼得一斗二升,去鱼纳药,煎取三升二合,分四服。(按:此方治咳嗽有水声,身浮肿最妙。)

  观音应梦散(《夷坚志》)

  治老人虚嗽

  人参(一寸)  胡桃(二枚,不去皮)

  上二味,以枣二枚,姜五片,水煎服。

  补肺阿胶散钱乙

  止嗽生津

  阿胶(一两半)  马兜铃(焙)  恶实(炒)  甘草(炙,各一两)  杏仁(七钱)

  上加糯米一合,水煎服。(按:此方治小儿天哮最效。)

  清音丸(《统旨》)

  治咳嗽失音

  桔梗  诃子(各一两)  甘草(五分)  硼砂(三钱)  青黛(三钱)  冰片(三分)

  上为末,龙眼大,噙化一丸。

  葶苈丸

  治肺气咳嗽面目浮肿喘促不安,小便赤色。

  甜葶苈(隔纸炒)  贝母(煨黄色)  木通(各一两)  杏仁  防己(各二两)

  上为末,枣肉为丸,桐子大。桑白皮煎汤下五十丸。

  苏子煎

  治上气咳嗽

  苏子  生姜汁  生地汁  白蜜  杏仁(各一升)

  上捣苏子,以地黄汁、姜汁浇之,以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之,绞令味尽去滓。熬令杏仁微黄黑如脂,又以汁浇之,绢绞。往来六七度,令味尽去滓。纳合和,置瓦器中,于汤上煎之,令如饴。每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此治久嗽。)

  苏子降气汤(《局方》)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胸膈噎塞,并久年肺气至效。

  苏子  半夏(各二钱半)  前胡  甘草(炙)  厚朴  陈皮(各八分)  当归(二钱)  沉香(七分)  姜(三片)

  上水煎,不拘时服。若虚冷人,加肉桂五分,黄芪一钱。

  治久嗽上气心胸烦热吐脓血

  苏子  鹿角胶(炒)  杏仁(炒,各三两)  姜汁(一合)  白蜜(一盏)  生地汁(一合

  上将前三味捣令熟,入姜汁、地黄汁相和,慢火熬成膏,瓷器中:《四库全书》本同,或当作密。)封之。每服半匙许,温粥饮调下,日三四服。

  (此治寒嗽。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难愈,治之稍误,即贻害无穷。余以此证考求四十余年,而后稍能措手,故所载之方至详至悉,学者当于此潜心参究,勿轻视也。)

  麦冬汤《金匮》见哮喘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桂苓五味甘草汤五味加姜辛汤又去加姜辛半夏汤又去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又去加姜辛半夏杏仁大黄汤以上七方皆《金匮》治痰饮之方,俱载痰饮门。麻黄附子细辛汤仲景方,见《伤寒》。乌梅丸《金匮》见虫门。金珠化痰丸痰饮人参蛤蚧散《宝鉴》见虚劳


上一篇:癫狂痫 下一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