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宜禁


  伤寒表证宜汗,里证宜下,半里宜和,膈热宜涌,阴寒宜温,此大法也。然其人真气素虚,或有宿食者,更宜斟酌。陶尚文云:阳病宜汗宜下,真气衰,汗之亡阳,下之多脱;阴病宜温宜补,真气衰,则客热便生。苟非宿谙,不无妄治之失,因录宜禁诸法如下。

  宜汗太阳脉浮紧盛。

  人迎盛于气口

  诸脉浮紧而数。

  头疼体痛。

  腰痛背强。

  项背强骨节痛。

  身体拘急

  啬啬恶寒翕翕发热

  烦热不止。

  烦躁喘嗽。

  伤寒无汗

  中风自汗

  服发汗药,解半日许复烦。

  衄血点滴不成流,热不解,并宜发汗。又有脉沉可汗者,为身有热也。设身不热,岂敢汗乎?

  禁汗脉虚无阳。

  尺中脉迟。

  诸脉沉细微弱。

  吐血下血,及衄血如流。

  口燥舌干。

  口苦咽干,闭塞及痛。

  风湿

  风温

  湿温

  中暑及暍。

  当脐上下左右动气

  心下悸动。

  疮家

  淋家

  小便淋沥

  大便泻利。

  温毒发斑

  内伤劳倦

  亡阳漏风

  少阳寒热往来

  经水断续崩漏

  热入血室

  新产血虚

  房劳阴虚

  阳事痿缩。

  夹阴阴虚

  足逆冷。

  太阳犯本,渴而小便不利

  膀胱虚寒,咳而小便利。俱在禁汗例。

  诸禁汗者,非直禁绝表药也,但禁麻黄青龙等剂耳。如小建中黄芪建中,在所必用,以意加减可也。

  汗后热不止,必有所因。或因冷食不化,或因汗后强饮粥汤,或汗后更冒虚风,或动起不宁,或劳心恼怒,皆足以致热也。

  凡服麻黄重剂不得汗,后必呕血,亦有下如豚肝而死者,以营血受伤故也。宜吐病在膈上。

  胸中懊憹痞闷。

  喉中有痰声。

  三四日邪在胸中,脉大胸满多痰。

  气上咽喉

  手足厥冷,脉乍结,痰气在胸中心烦满而欲食不能食

  胸中郁郁微烦而痛,欲使人按之,反有痰涎。

  下利日十余行,脉反迟而微滑。或乍紧,或乍结,或寸口沉伏,或浮滑,为宿痰,并宜瓜蒂散

  伤寒头痛久不愈,令人丧明,胸膈有宿痰也,瓜蒂散吐之。

  寒实结胸白散

  类中风痰涎壅盛,宜稀涎散

  食厥脉滑,或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而厥逆胸中兀兀欲吐,而按之痛,及干霍乱心腹刺痛欲死,并宜姜盐汤探吐之。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并宜栀子豉汤

  病在膈上,为里之表证,故用吐法取汗。寒月宜置火于暖室,不透风处吐之。

  禁吐脉微无阳。

  寸口细弱。

  旧有微溏。

  病在少阳,耳聋目赤胸胁痛

  少阴厥阴病干呕

  元气虚羸。

  气血两虚。

  房劳阴虚

  劳倦内伤

  吐血衄血

  胎产崩漏

  经水断续,俱在禁吐例。

  南人不可轻用涌吐,一吐尚可胜之,二吐便致昏困而厥,北方质实之人,三吐不昏也。

  吐后有顿快者,有徐快者,或反闷者,吐未尽也。或反热者,不可下也。大抵三日后,无不快矣。

  宜和寒热往来脉弦数。

  未下胸中胀满。

  心烦喜呕

  耳聋胁痛

  舌白苔滑。

  头两角痛。

  口苦咽干

  头目眩晕。

  头汗盗汗

  默默不欲饮食。  热入血室。少阳半表半里诸证,并宜和之。

  禁和太阳表证未除。

  阳明里证已具。热传三阴腹满

  寒中三阴自利。

  夹食夹阴,面戴阳足胫冷。过汗经虚耳聋,尺中虚迟紧细,俱在禁和例。

  宜下伤寒五六日,发热头痛方除,蒸蒸发热,脉沉实,滑数有力,大便不通

  六七日热蒸阳明头痛发热大便

  口噤咬牙

  日潮热腹痛,喘急硬满。

  能食不大便

  潮热谵语发狂。

  烦躁时闷乱。

  服小承气转矢气

  燥屎逆攻,胸下硬痛。

  下利脉数或迟滑,有宿食。

  下利三部脉皆平,心下硬痛。

  潮热自汗谵语燥渴,不大便

  潮热手足腋下汗出。

  汗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难

  大便燥结,则气口脉洪大,按之反涩。

  小腹硬满,而痛不可按。

  小便自利,大便黑有瘀血

  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微喘满不得卧

  扬手掷足,揭去衣被。

  内实燥满而发黄。

  少阴病,口燥舌干而渴,邪热内消肾水者,急下之。自利纯清水,心下硬满,不大便者,急下之。

  腹胀硬满,绕脐硬痛,不大便者,急下之。

  阳明病,汗多热甚,恐胃汁干,急下之。

  腹满硬痛,为土实,急下之。

  大抵一切下证,要以舌干口燥,大便不通,再以手按脐腹,胸胁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急下之。

  然又有脉浮可下者,大便难也。设大便不难,岂敢下乎?

  禁下脉浮表证未解。

  尺中迟弱而足冷。

  六脉大而无力,或虚细,或乍大乍小。

  发热头痛未除。

  恶寒恶风

  头背项强腰痛拘急

  手足腋下无汗

  呕吐未除。

  咽中闭塞。

  腹中时满时减。

  腹胀可按可揉。

  当脐上下左右动气

  少阳寒热呕吐

  阳明面合赤色。

  不转矢气

  矢气不臭。

  内伤劳力。

  阴虚劳倦

  经水断续

  胎前崩漏

  大便硬而小便清。

  小便频数而少。

  挟阴面赤戴阳

  挟食胸中烦满,屡服消克,而脉沉,手足微厥。

  心下痞满

  虚烦欲吐不吐。

  畏寒不能食,俱在禁下例。

  凡禁下者,慎不可用承气等药,即有下证,惟宜导法选用。

  若阴结,宜四逆汤人乳胆汁金液丹

  下后不解,一日半日复热,或下未尽,或下后热邪不除,或下后复结,或因饮食起居,或更冒虚风,当详审以治。

  服下药不行者,药力不当病势也,更宜大剂下之。若误用承气不得下,后必愈胀,以里无热结,徒伤胃气,湿热痰饮愈逆也。以湿热例治之。

  有屡用承气不行,改用温理脾胃药即行者。

  有下出稀粪,色淡不黄不臭者,急温之。下出纯清水者死。下出溏粪者防变。温热时疫,不在此例。下如污泥者死。下出衃血及血水者死。下出鲜血者危。下瘀血如胶粘漆黑,臭恶难近者死。下之不尽,骤用补截,复发热谵语妄乱,脉躁不宁,或忽大忽小者,皆不治。

  宜温初起不发热,无头痛,便恶寒,脉沉嗜卧

  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干呕不吐。

  呕吐不止。

  干呕吐涎沫

  腹痛泄泻呕逆

  战栗蜷卧。

  面如刀刮。

  四肢逆冷。

  夹阴中寒,唇面爪甲青。

  胃虚咳逆

  下利清谷不止。

  阳缩入腹。

  囊缩舌润。

  厥冷过肘膝。

  小便清利。

  自利不渴。

  口中和背恶寒

  畏寒身疼骨节痛,皆直中阴经寒证。

  又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而面戴阳,脉虚大无力,或数疾无伦,为阴盛格阳

  烦躁欲坐卧泥水中。

  自利咽干欲饮水而不能咽,皆假热之证也。

  又初起本阳证,汗下太过,亡阳脱泄,或误服寒药,后变恶寒厥逆,虚汗泄泻,脉或沉细,或伏绝,或虚大,为坏病

  小便或利或不利,而色不黄赤。

  筋惕肉瞤。

  亡阳汗不止而恶寒,并宜从温补例治。

  禁温本伤寒阳证,六七日传变入里,后变脉沉数,烦躁不得卧寐。

  自利腹痛,而时痛时止,按之结硬。

  咽痛心烦

  小便短数赤涩。

  大便实。

  泄利下重。

  下利谵语厥逆不过肘膝,厥过即复热。喜冷饮。

  面深赤烦躁便秘谵语,欲揭衣被,扬手掷足,皆属传经热证,俱在禁温例。  凡服温经回阳药后药后,其人微烦而渴,脉来微数而不实坚,身体安和静卧者,少与生脉散,或清粥饮,其渴自止。慎勿误与凉药,复助阴寒也。若假寒证,误投姜附而大烦躁,热渴不宁者,急与苦寒泻热无疑。

  足太阳膀胱经禁下。若下之太早,则变证百出。足阳明胃腑禁发汗,禁利小便,犯之重损津液,脉必代结。足少阳胆经禁汗,禁下,禁利小便。汗则犯太阳,下则犯阳明,利小便则使生发之气陷入阴中太阳一禁,阳明二禁,少阳三禁,此定禁也。至三阴经,则无定禁,但非胃实,乃禁下耳。

  药禁者,津液内亡作渴,禁用五苓淡渗。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发汗。咽痛禁发汗。利小便大便反利,禁栀子大便秘涩,禁用燥药,吐多不得复吐。吐而上气壅滞,大便不通,只可宣散上气,禁例大便。脉弦禁服平胃而虚虚;脉缓禁服建中而实实。


上一篇:辨舌 下一篇:劫法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