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与《
金匮要略》是
外感病与
杂病的区别,在诊断治疗方面是
六经辨证为主与
脏腑辨证的区别。在用药方面
张仲景重视单
味药的独特效应,如治
疟疾用
蜀漆、
常山,治
黄疸用
茵陈;重视
药物配伍产生的协同作用;重视
药物炮制、煎服法:
附子生用
回阳救逆,炮用
温阳止痛;在煎煮顺序上
麻黄、
苇茎、
厚朴、
枳实应
先煎,
饴糖、
蜂蜜后煮;
茵陈汤先入
茵陈缓除
热中之湿,后入
大黄、
栀子峻攻其热。《
金匮要略》的
矾石丸和
蛇床子散在
外治法中开创了妇人
阴道纳药的先河。
理法方药独树新意 理
论方面 首先创新了
脏腑经络辨证法。其次是重视脉理,在
脉法诊断上有180处之多,全书25篇标题均有脉证并治。诊断方面,通过四诊结合
八纲,把
疾病的各种临床症状落实在
脏腑经络的病变上。如:
呕吐分
干呕不吐、只吐不呕、
恶心呕吐并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呕吐痰涎等不同类型。 治法方面 (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止复发;(2)邪正兼顾,调
和阴阳:邪去正自安,如
麻黄汤、
大承气汤;
扶正祛邪的
薯蓣丸;祛邪以扶正的
鳖甲煎丸;扶正为主的
参附汤、
独参汤。(3)调和气血
津液:通
调气血如
风寒血痹的
黄芪桂枝五物汤;通调
津液如
呕吐痰涎的苓
桂术甘汤。(4)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5)
正治反治:
通因通用治疗
里急后重的
湿热痢用
大承气汤和
香连丸;
塞因塞用治疗老年
癃闭用
补中益气汤;
热因热用的
通脉四逆汤;
寒因寒用的
人参白虎汤。(6)整体辨证、灵活施治:上病取下的
泽泻汤;下病取上的
甘草干姜汤;内病
外治和外病
内治;
同病异治和
异病同治。 处方方面 处方严谨,用药精炼,“
八法之中,各有不同”。
汗法用
麻黄汤、
吐法用
瓜蒂散、
下法用承气类方、
温法用
通脉四逆汤、
清法用
白虎汤、
补法用
肾气丸、
和法用
小柴胡汤、
消法用
鳖甲煎丸。紧随
病机,方随法变,
复方中药量加减变化引起全方质的变化,如
桂枝加桂汤。 用药方面 (1)重视单
味药的独特效应:如治
疟疾用
蜀漆、
常山;治
黄疸用
茵陈。(2)重视
药物配伍产生的协同作用。(3)重视
药物炮制、煎服法:
附子生用
回阳救逆,炮用
温阳止痛;在煎煮顺序上
麻黄、
苇茎、
厚朴、
枳实应
先煎,
饴糖、
蜂蜜后煮。 《
金匮要略》与妇人病 《
金匮要略》的妇人三篇是现存医籍中妇人病最完整的记录,所论病证有36种,涉及
方剂36方,
药物77味。
秦伯未《
金匮要略简释》中云:“妇人36病即在《
金匮要略》妇人3篇之内”。他指出:
妊娠篇11条,去除最后1条为针治外,实为10条;产后篇11条,除去最后2条为后人附方外,实为9条;
杂病篇23条,除去前4条见《
伤寒论》,1条属小儿科,还有总论1条外,实为17条;3篇总和36条,都有证有方。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金匮要略》的特点:重视脉诊,
脉证合参;辨病辨证,病证
症结合;鉴别诊断,病症鉴别;
药物煎煮法,医嘱和服药后观察。其注释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以经解经,遵守传统;以精解经,追求最佳;以心解经,善于思考;以新解经,与时俱进。 辨病与辨证 中医有许多经典病名,也有辨病与辨证结合致病的很好病例,以
百合病与脏躁为例来看。
百合病是中医病名,出自“
百合狐惑阴阳毒
病脉证治第三”,脏躁出自“妇人
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首先,二者虽然同治心神异常
疾病,都为邪少虚多,
阴阳俱不足,攻补难施。如《
灵枢·终始篇》“
阴阳俱不足,
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引以
至剂。”可以看出
百合、
地黄、
甘草、
小麦、
大枣,皆为甘平之药,非
至剂也。其次,二者不同之处在于
百合病病见于阳,当以阴法治之;脏躁见于阴,当以阳法治之。同为甘平之剂,
百合地黄汤略偏于凉;甘麦
大枣汤略偏于温。
百合病是一个全身
疾病,其病位在心肺,病性以
阴虚为主,多见于
热病之后,也可由情志不遂引起。临床症状变化多端,但以
口苦、
小便赤、脉微数为常见症,是辨证的主要依据;
病机是
阴虚内热。本病治疗以
百合地黄汤为主方,随兼症而加减。如误汗后,
津液受伤,
虚热加重,可见
心烦口渴等,可用
百合知母汤,
百合润肺
清心,
益气安神,
知母养阴清热,除烦止渴;如
误下后,
津液耗损,阴伤
内热加重,可见
小便短赤而涩,
胃气受损,引起
哕逆等证,可用
百合滑石代赭汤,
百合清润心肺,
滑石利
小便兼以清热,
代赭石降逆
和胃;如误吐后,即伤肺胃之阴,又扰乱肺胃宣降功能,出现
虚烦不安等,可用
百合鸡子汤,
百合清润心肺,
鸡子黄滋润
胃阴,已安
脏气。虽不经误治,但日久不愈成
消渴病,配用
百合洗方或
栝楼牡蛎散;日久不愈
发热,用
百合滑石散。
异病同治 以
肾气丸为例。妇人
杂病脉证并治第十九条原文:“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
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
转胞,不得
溺也,以
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
小便则愈,宜
肾气丸主之”。
转胞的主症为脐下急痛,
小便不通,本条论述了妇人
肾阳不足,
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的
转胞用
肾气丸的证治。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
五治疗肾虚
寒湿之“
脚气上入,
少腹不仁”,可用
温阳化湿的
肾气丸。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条,治疗
虚劳病
肾气虚损所致“
虚劳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可用
肾气丸补益
肾气,
滋阴助阳。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条,治疗
肾阳虚所致“
短气有微饮,当从
小便去之”,可用
肾气丸温肾化水。
消渴小便利淋
病脉证并治第三条,治疗
肾阳偏虚,不能蒸津
化气所致“男子
消渴,
小便反多,以饮一斗,
小便一斗”,可用
肾气丸补益
肾气,振奋
肾阳,化津摄水。 《
金匮要略》妇科学术思想 正确认识《
金匮要略》的妇人三篇,能够起到“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的作用。如第八条论述了妇人
杂病病因、
病机、证候和论治的总纲:“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
经水断绝,至有历年
血寒,积结
胞门。寒伤
经络,凝坚在上,
呕吐涎唾,久成
肺痈,
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
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
热中,痛在
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
经候不匀,令阴
掣痛,
少腹恶寒。或引
腰脊,下根气衡。
气冲急痛,膝
胫疼烦。奄忽
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
嗔,此皆
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
阴阳,
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纪,勿谓不然”。从本条中,何时希将本条分为六段,第一段为总论虚、冷、气
三因;第二段讲
上焦病;第三段讲
中焦病;第四段讲上中二焦之病男女皆有之;第五段讲
下焦病;第六段言
病脉不同,嘱人辨记也。本条中“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纪,勿谓不然。”凝练了妇人病的诊治思想,对后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妇人三篇与其他篇目均重视脉诊,
脉证合参;辨病辨证,病证结合;鉴别诊断,病证鉴别;
药物煎煮法,医嘱和服药后观察等特点。
金匮要略妇人三篇,其中“妇人
妊娠病脉证并治篇”有九病:
妊娠恶阻、
妊娠素有癥病、
妊娠腹痛、
半产下血、
胞阻、
妊娠小便难、
妊娠水肿、
胎动不安、
妊娠伤胎。有十方:
桂枝汤、
桂枝茯苓汤、
附子汤、
当归芍药散、
胶艾汤、
干姜人参半夏丸、
当归贝母苦参丸、
葵子茯苓散、
当归散、
白术散。“妇人产
后病脉证并治篇”记载了产后九种常见病,
新产三病特征不同,治疗总原则是照顾
阴液,养血复阴为关键;
辨证施治,照顾产后特点,不拘泥于产后。有九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枳实芍药散、
下瘀血汤、
大承气汤、
阳旦汤、
竹叶汤、
竹皮大丸、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附方。“妇人
杂病病脉证并治篇”妇人
杂病的三大主因为“虚冷结气”,
热入血室辨证要点在于血结与否,治疗可选
小柴胡汤或针刺
期门。
月经不调、闭经及
崩漏治疗:
瘀血经行不畅用
土瓜根散;
瘀血经闭不行用
抵当汤;水血俱结
血室并
小便难用
大黄甘遂汤;虚寒挟瘀、
月水过多、
月水至期不来和
不孕症用
温经汤;虚寒
陷经冲任不固用胶姜汤;肝
瘀血滞
漏下用
旋覆花汤。
经期腹痛治疗:风血相搏用
红蓝酒方;肝脾失调用
当归芍药散;
脾胃虚寒用
小建中汤。
带下病治疗:
湿热或
寒湿的用
矾石丸或
蛇床子散;
阴中生疮用
狼牙汤。
梅核气、脏躁治疗:皆与情志刺激有关,痰
气郁结用
半夏厚朴汤,
气郁化火,脏
阴不足用甘麦
大枣汤,
转胞用
肾气丸;
阴吹用
猪膏发煎;
寒饮小青龙汤误治成痞用
泻心汤。共有十八方。
妊娠病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养胎安胎、产
后病“不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
子脏学说、“
血室”概念等学术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堃)
来源:中国中医报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