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经及大肠经
(一)治咳化痰
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肺、脾、胃、大肠四经。半夏为使。恶皂荚,畏藜芦。
李时珍曰:“前胡主降,与柴胡上升者不同。气降则痰亦降矣”。安胎化食,无非下气之力耳。前胡去风痰,与半夏治湿痰、贝母治燥痰者各别也。
前胡治气实风痰,凡阴虚火动之痰,及不因外感而有痰者,法当禁之。前胡又为散风之品,故多用于感冒之初。
味苦、甘,性温,有毒。入肺、大肠二经。恶黄芩、黄芪、葛根。泡去皮尖,焙。双仁者勿用。
散上焦之风,除心下之热,利胸中气逆而喘嗽,润大肠气闭而难通。解锡毒有效,消狗肉如神。
味苦、辛,性温,无毒。入肺经。款冬花为使。恶远志。畏茵陈。洗净,蜜水炒。
开泄肺郁,宣通窒滞。散结行瘀,降逆止咳。寒饮盘踞,浊涎胶固。痰喘上气,如水鸡声。唾血溲少,用之咸宜。
苦能下达,辛可益金,故吐血保肺,收为上品。虽入至高,善于下趋,使气化及于州都而小便自利。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经。杏仁为使。恶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芪、连翘、甘草、黄芩。蜜水炒。
化痰则喘嗽无忧,清肺则痈痿有赖。
雪积冰坚,款花偏艳,想见其纯阳之禀,故其主用,皆辛温开豁也,却不助火,可以久任。
此药温而不燥,乃温润之品。急症喉风之呛咳而气息不平者,可用射干麻黄汤减细辛治之。久咳难止,可用蜜拌款冬,燃烟熏吸有效。
味苦,性平,无毒。入肺、胃二经。刷去背上毛,治胃病,姜汁涂炙。治肺病,蜜水涂炙。
长于降气,气降则火清痰顺,但去毛不净,射入肺中,作咳难疗。
一名金沸草。味咸、甘,性微温,无毒。入肺、大肠二经。去蒂,焙。
老痰坚硬,结气留饮。风气湿痹,利肠通脉。具宣行肺胃之功,噫气不除,赖其辛散。有斡旋胸中之力,肝邪痹着,藉以温通。
咸能软坚,故能祛老痰结积,风湿燥结之疗,温能解散,咸可润下也。
丹溪云:“走散之药,虚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肠,虚寒人禁之。”
与天门冬形相类,而用相仿,故名野天门冬,但天门冬治肺热,此治肺寒为别也。
(二)润肺
忌鲤鱼。去心用。
定喘定嗽,肺痿肺痈,是润燥之力也。益精益髓,消血消痰,非补阴之力欤。善杀三虫,能通二便。
甘寒养阴,肺肾虚热之要药也。
天门冬性寒而滑,若脾虚而泄泻、恶食者大非所宜。即有前证,亦勿轻投。
辛宜归肺,苦宜归心,大抵心清气降,肺赖以宁,且润而化痰,故多功于西方也。
汪机曰:俗以半夏燥而有毒,代以贝母,不知贝母治肺金燥痰,半夏治脾土湿痰,何可代也。脾为湿土,故喜燥;肺为燥金,故喜润。若痰在脾经,误用贝母之润,投以所恶,反增病势,故寒痰、湿痰、风痰、食积痰、肾虚水泛为痰,均非川贝所司也。
(三)止咳平喘
感秋之气,得土之味,清肺有神,喉中作水鸡声音,服之立愈。
疏肺下气,喘逆安平,消痰利水,理胀通经。耳中积水,用之甚灵。
十剂云: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但性利,不可混服。有甜苦二种,甜者力稍缓也。
刮去粗皮,蜜水炙。有涎出,不可去也。
泻肺金之有余,止喘定嗽。疏小肠之闭滞,逐水宽膨。降气散瘀血,止渴消燥痰。
桑白皮泻火,肺虚无火,因风寒而嗽者,勿服。桑椹子:虽能补血,脾胃虚滑者勿服。
体性轻扬,有功于至高之脏,根名青木香,涂诸毒热肿。
肺虚挟寒者,畏之如螫。
(四)补肺平喘
味甘,性温,入肺、肾二经。
补肺益肾,止血化痰。气短喘咳可止,已入虚损可还。能健腰膝软弱,可转憔悴之颜。
此物乃阴阳双补之品,性温而润,既补肺阴,又纳肾阳;益上焦之阴,补下焦之阳。乃虚损劳劫不可或少之品也。
味咸,性平。入肺、肾二经。去眼、头、足,洗去鳞内不净及肉毛。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用。
李濒湖云:“补肺止渴,效若人参。扶羸益精,功同羊肉。”嗽由风邪者不宜用。
(五)敛肺
(见外治)
(六)润大肠、降气
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胃、大肠三经胃牡蛎、白薇、茯苓。绢包,置沸汤中,至冷取出,悬井中一夜,勿着水,曝干。新瓦上挼去壳。
滑利下行,走而不守。陈士良云:“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痿阳事。妇人多食,即发带疾”。
栝蒌
胸中痹痛,古有良方,伍薤白白酒,加半夏尤良。伤寒误下结胸,则用小陷胸汤。除上焦之热,使痰气下降。利咽喉,通大肠。
此物能通大便,与浙贝母同行,其效更著。小儿痰滞重者,虽大便仍通,加用于清化方中,颇有良效。
性专降下,善导大肠燥结,利周身水气,然下后令人津液亏损,燥结愈甚,乃治标救急之药,津液不足者,慎勿轻服。
(见食疗)
下气定喘,消食除膨。降浊通便,以靖中宫。生研堪吐风痰,醋调能消毒肿。
丹溪云:“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表其性烈也”。按虚弱人服之,气浅难布息。
(七)泻下
味苦,性寒,有毒。入脾、胃、肝、大肠四经。黄芩为使。无所畏。锦纹者佳。
沉降下行,肠通胃涤。泻实热之稽留,破可攻之聚积。黄疸、瘀血、肠痈痢疾,慎而遣之,其功无敌。外涂可消疖肿,制服能清血热。
大黄,虽有拨乱反正之功,然峻利猛烈,长驱直捣,苟非血分热结,六脉沉实者,切勿轻与推荡。
破血攻痰,消食解热。法制玄明粉,功缓力稍轻。明目清燥,推陈致新。
朴硝在下,最粗而浊,芒硝在上,其质稍清。玄明粉再经煎炼,尤为精粹。方士滥夸玄明粉去病延年,不根之说也。若施之于有虚无火之人,及阴毒沉寒之证,杀人惨于刀剑矣。
辛热有毒之药,性又迅急,主治多是肺脾之病,多因虚起,何赖泻药,况诸症应用药物,神良者不少,何至舍其万全,而就不可必之毒物哉。东垣谆复其词,以戒后人勿用,盖目击张子和旦暮用之,故辟之甚力,世俗不知,取快一时,后悔奚及。孕妇忌用。
(八)清大肠
东垣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此纯苦之剂坚之也。”
按此物有风则静,无风则摇,亦奇。
清肠祛湿,专治热痢。又医目疾,服洗咸宜。
降至高之气,似石投水。疏后重之急,如骥追风,疟疾与痰癖皆收,脚气与杀虫并选。
足阳明为水谷之海,手阳明为传导之宫。二经相为贯输,以运化精微者也。二经病,则痰积虫癖生焉。辛能破滞,苦能杀虫,故主如上诸证。
止便红,除血痢,咸藉清肠之力。疗五痔,明眼目,皆资涤热之功。炒香频嚼。能治失音。
感天地阴寒之气,而兼木与水之化,故为凉血要品。血不热则阴自足,目疾与痔证交愈矣。
味苦,性平。入胃,大肠二经。炒用。
降逆定痛、凉血止血。反胃吐食、腹疼不歇。肠风痔漏,脱肛肛裂。五色痢疾、疝气阴蚀。遗泄频频、寒精自出。鼻衄鼻息,为末裹塞。
炒时须以滑石粉烫之。配合胡黄连、炮山甲、槐米、名胡连追毒丸、治痔漏甚效。
扁豆花叶
(见食疗)
(九)涩大肠
味酸、涩,性温,无毒。入脾、肺、肾三经。
泻痢久而肠虚,崩带多而欲脱。水煎服而下蛔。汁点目而止泪。
榴味酸涩,故入断下崩中之剂。若服之太早,反为害也。
味苦,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
新痢起,湿热甚者忌服。
涩血止泻痢、杀虫收产肠。
苦寒之性,虚寒者禁用,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耳。止入丸用,不入汤煎。椿白皮,即香椿,主用相仿,力稍逊之。
用浆水于砂盆中研,焙干再研,如鸟犀色。
固肠医泻利,敛肺治咳血。兴阳事,止遗泄。外用能止牙疼,能染须发,能治口疮阴疮,能涂酒渣之鼻。
此药有功于止涩,然亦不宜独用多用也。
味酸、辛,性大温,无毒。入心、脾、大肠三经。畏芫花,恶大黄、松脂。煅,水飞。
石脂固涩,新痢家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