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素问》


  《经脉别论》: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阳明脉解篇》: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脉要精微论》:肝脉搏坚而长,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此句又为喘之总诀。)

  《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水热穴论》:水病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

  《金匮》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痢尤甚。

  喘方


  麦冬汤(《金匮》)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此主之。

  麦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此即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加大枣也。专清肺胃之火。若火逆甚,仍用竹叶石膏为妙。)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喘家主之。

  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余依前法。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此汤主之。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即越婢汤杏仁去姜枣。)

  定喘汤(振生方)

  治肺寒膈热哮喘。

  麻黄  款冬花  半夏  桑皮(各三钱)  苏子(二钱)  杏仁(一钱五分)  白果(二十一枚,碎,炒)  黄芩  甘草(各一钱)

  上以水煎,徐徐服。

  皱肺丸

  治喘。

  款冬花  知母  秦艽  百部(去心)  紫菀  贝母  阿胶  糯米(炒,各一两)  杏仁(另研,四两)

  上为末,将羊肺一具,先以水灌洗,看容得水多少,即更添些,煮杏仁令沸,滤过,灌入肺中,系定,以糯米泔煮熟,研烂成膏,搜和前药末,杵数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桑白皮煎汤下。

  清燥救肺汤

  治膹郁喘呕。

  桑叶(三钱,经霜者)  石膏(二钱半,炒)  甘草(一钱)  胡麻仁(一钱,炒研)  阿胶(八分)  人参(七分)  麦冬(一钱二分)  杏仁(七分,去皮、尖,炒黄)  枇杷叶(一片,去毛,炙)

  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小青龙加石膏汤 越婢加半夏汤(俱见咳嗽。)

  (按:此二方为喘之主方,其余众方意不能外此,即有他法,必有别因,当随症增减也。)

  麻黄汤(见《伤寒》) 资生肾气丸 泻白散钱乙) 黑锡丸(俱见通治。)

  (按:黑锡丸镇纳元气,为治喘必备之药,当蓄在平时,非一时所能骤合也。)

  臌胀水肿


  《灵》、《素》


  《灵•胀论》:黄帝问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四字总括明透。)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帝曰:未解其意。岐伯曰: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  《水胀篇》: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臌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鼓/空〗〖鼓/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臌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摶,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内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则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阴阳别论》云:阴阳结邪,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邪气脏腑病形篇》:肾脉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水为有形之物,故按之即起。肤胀为无形之气,故按之不起。肠覃乃肠外恶气所结,故月事仍下。石瘕乃胞中恶血所凝,故月事不行。各有定理也。至石水则在少腹之中,水结不散之证。若臌胀,则非气非水,脏腑皮肉俱坚肿,邪盛正衰,难为治矣。)

  《素•腹中论》: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臌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水热穴论》: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聚水也。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故凡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气厥论》: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金匮》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摶,风强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肺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白术汤主之。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夫卷五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心水者,其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尿,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摶,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血分。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气分水病,但此病无所附,因血分而类及之也。然《金匮》云:气分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则气分似为水在气中之病。)

  《病源》


  水分候 水分者,言肾气虚弱,不能制水,令水气分散,流布四肢,故云水分。但四肢皮肤虚肿聂聂而动者,名水分也。

  燥水候 燥水,谓水气溢于皮肤,因令肿满,以指画肉上,则隐隐成文字者,名曰燥水也。

  (水肿之病千头万绪,虽在形体,而实内连脏腑。不但难愈,即愈,最易复病,复即更难再愈。所以《内经》针水病之穴多至百外,而调养亦须百日。反不若臌胀之证,一愈可以不发。治此证者,非医者能审定病证,神而明之,病者能随时省察,潜心调摄,鲜有获全者。)

  臌胀水肿方


  (此卷载水肿之方最备,但病情不同,各有所宜,当细辨之。)

  鸡矢醴方(《素问》)

  治心腹满,旦食不暮食。

  羯鸡矢(八合,研,炒焦)  无灰(三碗)

  上共煎干至一半许,用布滤取汁,五更热饮,则腹鸣,辰巳时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觉足面渐有皱纹,又饮一次,则渐皱至膝上而病愈矣。

  防己茯苓汤(《金匮》)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主之。

  防己  黄芪  桂枝(各三两)  甘草(二两)  茯苓(六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甘草麻黄汤(《金匮》)

  里水主之。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麻黄附子汤(《金匮》)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金匮》注云:杏子汤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泡)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发汗为治水要诀,此乃发肾水之汗也。)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此方主之。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泡)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枳术汤(《金匮》)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此方主之。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散。

  蒲灰散(《金匮》)

  治小便不利

  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己椒苈黄丸(《金匮》)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此主之。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丸如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此治肠间之水,外证不必有水象也。)

  牡蛎泽泻散(《伤寒论》)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主之。

  牡蛎(熬)  泽泻  瓜蒌根  蜀漆(洗去腥)  葶苈(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

  大腹水肿方(《千金》)

  治气息不通,命在旦夕者。

  牛黄(二分)  椒目(三分)  昆布  海藻  牵牛子  桂心(各八分)  葶苈(六分)

  上七味为末,别捣葶苈如膏,合和丸如桐子。饮服十丸,日二。稍加,小便利为度。正观九年,汉阳王患水,医所不治。余处此方,日夜尿一二斗,五六日即瘥。

  麻豆汤(《千金翼》)

  治遍身肿小便涩者。

  麻黄(二升,熬研)  乌豆(一斗,以水四斗,煮取汁一斗)  桑根白皮(切,五升)

  上三味,以豆汁纳药,煮取六升,一服一升,日二服,三日令尽。(豆不多不能取效。)

  十水丸(《千金翼》)

  第一之水,先从面目肿遍一身,名曰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

  第二之水,先从心肿,名曰赤水,其根在心,葶苈主之。

  第三之水,先从腹肿,名曰黄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

  第四之水,先从脚肿上气而咳,名曰白水,其根在肺,藁本主之。

  第五之水,先从足趺肿,名曰黑水,其根在肾,连翘主之。

  第六之水,先从面至足肿,名曰元水,其根在胆,芫花主之。

  第七之水,先从四肢起,腹满大,身尽肿,名曰风水,其根在胃,泽漆主之。

  第八之水,先四肢小肿,其腹独大,名曰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白皮主之。

  第九之水,先从小肠满,名曰暴水,其根在小肠巴豆主之。

  第十之水,乍盛乍虚,乍来乍去,名曰气水,其根在大肠赤小豆主之。

  上十病,药皆等分,与病状同者,则倍之。白蜜和,先食服一丸如小豆,日三。欲下病者,服三丸。弱者,当以意节之。

  (十水之名,《病源》亦详载其状,今立此十方,想当时本有此分别也,姑存之。)

  舟车神祐方(河间)  治水肿水胀形气俱实者。

  黑牵牛(四两)  大黄(二两,浸)  甘遂(一两,面裹煨)  橘红  大戟(面裹煨)  芫花炒)  青皮(炒,各一两)  木香(五钱)  槟榔(五钱)  轻粉(一钱)

  上为末,水丸。每服五分,五更滚水下。大便利三次为度。若一二次不通利,次日渐加至一钱。若服后大便利四五次,或形气不支,则减,其服三分二分俱可,或隔一二三日服一次,以愈为度。甚者忌盐百日。

  大圣浚川丸(《类方》)

  大黄  牵牛  郁李仁(各一两)  木香  芒硝(各三钱)  甘遂(半钱)

  上为末,桐子大。谅人虚实服之。(此下水之剂。)

  木香散(《类方》)

  治单腹胀

  木香  青皮  白术  姜黄  豆蔻(各半两)  阿魏  荜澄茄(各一两)

  上为末,丸如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葶苈丸(《外台》)

  治水肿及脚并虚肿

  葶苈子(半两)  牵牛子(半两,生熟各半)  泽漆叶  海藻(洗去盐,炙)  昆布(如上炙)  桑根白皮(炙)  甘遂(熬)  椒目  郁李仁(各三分)  桂心(一分)

  上为末,桐子大。一服十五丸,日再,加至二十丸。

  疗水病洪肿气胀不消食方(《外台》)

  香薷纳釜中,以水淹之,出香薷上数寸,煮浓汁去滓。煎令可,丸桐子大,服五丸,日三。小便多为度。(又一丸法。)

  疗患气兼水身面肿垂死方(《外台》)

  桑白皮  茯苓  郁李仁(各四两)  橘皮(二两)  海藻(三两,洗)  赤小豆(一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二升半,分三服。

  五香散(《局方》)

  升降诸气,宣利三焦,疏导壅滞,发散邪热。治阴阳之气,郁结不消,诸热蕴毒,肿痛结核中脘不快,心腹胀满。

  木香  丁香  沉香  乳香  藿香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此方治气分亦宜。)

  五皮散(《局方》)

  治风湿客于脾经,气血凝滞,以致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促急。兼治皮水妊娠胎水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等分

  上五味,每三钱,水煎热服。一方加白术,磨沉香木香

  治蛊胀方(杂抄方)

  大麦粉(五钱)

  敷药(《类方》)

  治腹满坚硬如石,阴囊肿大。先用甘草嚼,后用此。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各等分

  上为末,用调面和,覆贴肿处,仍以软绵裹住。

  沉香琥珀丸

  治水肿,一切急难症,小便不通

  琥珀  杏仁  紫苏  赤茯苓  泽泻(各五钱)  葶苈  郁李仁(去皮、尖)  沉香(各一两半)  陈皮  防己(各七钱半)

  上为末,丸如梧子大,以麝香为衣。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空心人参汤送下。量虚实加减之。

  调荣饮

  治瘀血流滞,血化为水,四肢浮肿,皮血赤纹,名血分

  蓬术  川芎  当归  元胡索  槟榔  陈皮  赤芍  桑皮(炒)  大腹皮  赤茯苓  葶苈  瞿麦(各一钱)  大黄(一钱五分)  细辛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上以姜枣水煎服。(血分之病,《金匮》有病无方,此为至当。)

  乌鲤鱼汤(《类方》)

  治水气,四肢浮肿

  乌鲤鱼  赤小豆  桑皮  白术  陈皮(各三钱)  葱白(五根)

  上以水三碗,同煮,不可入盐。先吃鱼,后服药,不拘时。

  小胃丹(丹溪)  芫花炒,过一宿,瓦器内不住手搅,炒令黑,不可焦,一两半)  甘遂(面裹,长流水浸半月,煮,晒干,一两半)  大黄(纸裹煨,勿令焦,焙干,切,以浸,炒熟焙干,一两半)  大戟(长流水煮一时,再用水洗,晒干,五钱)  黄柏(三两,炒)

  上为末,以白术膏,丸如萝卜子大。临卧津液吞下,或白汤下。取膈上湿痰热积,以意消息之。欲利空心服。一方加木香槟榔各半两。(此即十枣汤大黄黄柏。)

  煨肾散

  治肾家水肿

  甘遂(三钱)  豮猪腰子(一个)

  上细批破,少盐椒淹透,掺药末上,荷叶包裹,煨烧熟,温嚼服之。

  禹余粮丸

  治十种水气,脚膝肿,上气喘满小便不利,但是水气悉皆治之。许学士及丹溪皆云:此治臌胀之要药。(即针砂丸。又名蛇含石丸。)

  蛇含石(大者三两,以新铫盛,入炭火中烧。石与铫子一般红,用钳取蛇黄倾入中候冷,研极细末,听用)  禹余粮(三两)  真针砂(五两,以水淘净,炒干,入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铫内煮干为度,后用铫并药入炭火中烧红,钳出,倾药净砖地上,候冷研细)  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治水多是取转,惟此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项药扶持,故虚人老人亦可用。)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  桂心  白豆蔻  大茴香  蓬术  附子  干姜  青皮  三棱  白蒺藜  当归(各半两,浸一宿)

  上为末,入前药拌匀,以汤浸蒸饼,捩去水,和药,再杵为丸梧子大。食前温白汤任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盐,一毫不可入口,否则发疾愈甚。但试服药,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病。日三服,兼以温和调补气血药助之。真神方也。(此方兼治有形之积块。)

  越婢汤(《金匮》) 越婢加术汤(方见风门) 五苓散(见通治)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即肾着汤。见腰痛) 十枣汤(见痰饮) 防己黄芪汤(《金匮》,见湿门。)


上一篇: 下一篇:肺痿(附:肺痈)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