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谷部


胡麻

  (味甘,平,无毒。入肝、脾、肾三经。其色如,其状如虱。九蒸晒。)养血润肠,燥结焦烦诚易退;补中益气风淫瘫痪岂难除? 坚筋骨,明耳目,轻身不老;长肌肤,填髓脑,辟谷延年

  补阴是其本职,又去风者,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廷飞云:风病人久服,步履端正,语言不神农收为上品,《仙经》载其功能,洵奇物也。但服之令人肠滑,得白术并行为胜。

麻仁

  (味甘,平,无毒。入脾、胃二经。畏牡蛎白薇茯苓。绢包置沸汤中,至冷取出,悬井中一夜,勿着水,曝干,新瓦上捋去壳。)润五脏,通大肠。宣风利关节催生产难

  刘完素曰:麻仁,木谷也,而治风,同气相求也。陈士良云:多食损血脉滑精气,痿阳事;妇人多食,即发带疾,以其滑利下行,走而不守也。

麻油

  (味甘,微寒,无毒。)熟者利大肠下胞衣;生者摩疮肿,生秃发。

  生者过食,能发冷利,脾虚作泻者忌之。熬熟不可经宿,经宿即助热动气也。

饴糖

  (味甘,温,无毒。入脾经。)止嗽化痰,《千金方》每嘉神效;脾虚腹痛建中汤累奏奇功。瘀血熬焦和服,肠鸣须用水煎尝。

  按:饴糖虽能补脾润肺,然过用之,反能动火生痰。凡中满吐逆,牙疳咸忌之,肾病尤不可服。

黑豆

  (味甘,平,无毒。入肾经。)活血散风,除热解毒能消水肿,可稀痘疮。

  婴儿十岁以下者,炒豆与猪肉同食,壅气至死,十有八九。凡服蓖麻子忌炒豆,犯之胀死。服厚朴者亦忌之,最能动气故也。

赤小豆

  (味甘、酸,平,无毒,入心、小肠二经。)利水去虫,一味磨吞决效;散血排脓,研末敷神良。止渴行津液清气涤烦蒸。通乳汁,下胞衣,产科要矣;除痢疾,止呕吐,脾胃宜之。

  赤豆,心之谷也,其性下行,入阴分,通小肠,治有形之病。消散肿,虽溃烂几绝者,为末敷之,无不立效。

  按:久服赤豆,令人枯燥,肌瘦身重,以其行降令太过也。

绿豆

  (味甘,寒。入肝经。反榧子,壳恶鲤鱼。)解热毒而止渴,去浮风而润肤。利小便以治胀,厚肠胃以和脾。

  绿豆属木,通于厥阴解毒之功,过于赤豆。但功在绿皮,若去壳即壅气矣。

  按:胃寒者不宜食。

扁豆  (味甘,温,无毒。入脾经。去皮,炒。)补脾胃而止吐泻,疗霍乱清湿热。解诸毒大良,治带下颇验。

  色黄味甘,得乎中和,脾之谷也,能化清降浊,故有消暑之用。皮如色者,不可入药。

  按:伤寒邪炽者禁用。

淡豆豉

  (味甘、苦,寒,无毒。入肺、脾二经。)解肌发汗,头痛寒热同除;下气清烦,满闷与温癍并妙。疫气瘴气,皆可用也;痢疾疟疾,无不宜之。

  豆经蒸窨,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止吐,得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治血,炒熟又能止汗,亦要药也。造豆豉法黑豆一斗,六月间水浸一宿,蒸熟,摊芦席上,微温,覆五六日后,黄衣遍满为度,不可太过。取晒,簸净,水拌得中,筑实瓮中,桑叶盖厚三寸,泥固,取出晒半日,又入瓮。如是七次,再蒸曝干。

  按:伤寒直中三阴,与传入阴经者勿用。热结胸烦闷,宜下不宜汗,亦忌之。

麦芽

  (味甘、咸,温,无毒。入胃经。炒黄,去,留芽用。)熟腐五谷消导而无停;运行三焦,宣通而不滞。疗腹鸣与痰饮,亦催生堕胎

  古人惟取穬麦为芽,今人多用大麦者,非也。以谷消谷,有类从之义,无推荡之胃虚停谷食者宜之。然有积化积,无积消肾气,堕胎

神曲

  (味甘、辛,温,无毒,入胃经。研细,炒黄。陈久者良。)健脾消谷,食停腹痛无虞;下气行痰,泄痢胃翻有藉。

  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以白面百斤,青蒿苍耳野蓼各取自然汁六大碗,赤小豆杏仁泥各三升,以配白虎、青龙、朱、玄武、勾陈、腾蛇,用诸汁和面、豆、杏仁,布包作饼,楮叶包窨,如造黄法,待生黄衣,曝干收之。

  按:脾阴虚胃火盛者勿用,能损胎孕。

谷芽

  (味甘、苦,温,无毒。)消食与麦芽同等,温中乃谷芽偏长。

  味甘气和,具生化之性,故为消食健脾开胃和中之要药。

  (味苦、甘、辛,热,有毒。入肺、胃二经。)通血脉而破结,厚肠胃而润肌;宣心气以忘忧,助胆经以发怒。善行药势,可御风寒

  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消愁;过饮则损胃耗血,生痰动火。故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重则亡身。此大禹所以疏仪狄,周公所以著《诰》也。

  烧散寒破结,损人尤甚。

  (味酸,温,无毒。入肝经。)浇红炭而闻气,产妇房中常起死;涂痈疽外治,疮科方内屡回生。消心腹之疼,癥积尽破;杀鱼肉之毒,日用恒宜。

  藏器曰:多食损筋骨,损胃,损颜色。

罂粟壳

  (味酸、涩,温,无毒,入肾经。水洗,去蒂,去顶,去穰,炒透。)止泻痢而收脱肛,涩精气而固遗泄。劫虚痨之嗽,摄小便之多。

  酸收太紧,令人呕逆,且兜积滞,反成痼疾。若制而与参术同行,可无妨食之害。

  按:风寒作嗽,泻痢新起者勿用。

菜部

瓜蒂

  (味苦,寒,有小毒。入胃经。)理上脘之疴,或水停,或食积,总堪平治;去胸中之邪,或痞硬,或懊??,咸致安宁。水泛皮中,得吐而痊,湿家头痛㗜鼻而愈。

  极苦而性上涌,能去上焦之病,高者因而越之是也。

  按:瓜蒂最能损胃伤血,耗气夺神,上部无实邪者,切勿轻投。

白芥子

  (味辛,热,无毒。入肺经。)解肌发汗,利气疏痰。温中而冷滞消,辟邪而祟魔远遁。服而反胃宜痊,涂而痈毒可散。

  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达。煎汤不可太熟,便减力量。

  按:肺经有热,阴虚火亢者勿服。茎叶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便血者俱忌。

莱菔子

  (味辛,温,无毒。)下气定喘,消食除膨。生研堪吐风痰能消肿毒。

  丹溪云: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表其性烈也。

  按:虚弱人服之,气浅难布息。干姜

  (味辛,热,无毒。入肺、脾二经。)破血消痰,腹痛胃翻均可服;温中下气,癥积胀悉皆除。开胃扶脾,消食去滞。生行则发汗有灵,炮黑则止血颇验。

  干姜本辛,炮之则苦,守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止也。其止血者,盖血虚则热,热则妄行,炒黑则能引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热退,且黑为水色,故血不妄行也。然血寒者可多用,血热不过用三四分,为向导而已。

  按:姜味大辛;辛能僭上,亦能散气走血,久服损阴伤目,凡阴虚有热者勿服。

生姜

  (味辛,热,无毒。入肺、胃二经。要热去皮,要冷留皮。)生能发表,熟可温中。开胃有奇功,止呕为圣剂。气胀腹疼俱妙,痰凝血滞皆良。刮下姜皮,胀家必用。

  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霍乱,一切卒暴之症,用姜汁和童便服之。姜汁能开痰,童便能降火也。古方以姜治痢,热痢留皮,冷痢去皮,大妙。忌服同干姜

葱白

  (味辛,平。入肺、胃二经。忌枣、、犬、雉肉。)通中发汗,头疼风湿除;利便开关,脚气奔豚解散。跌打金疮出血,砂糖研敷;气停虫积为殃,铅粉丸吞。专攻喉痹,亦可安胎

  葱味最辛,肺之药也,故解散之用居多。

  按:多食葱,令人神发落,虚气上冲。

大蒜

  (味辛,温,有毒。入脾、肾二经。忌。)消谷化食,辟鬼驱邪。破痃癖多功,灸恶疮必效。捣贴胸前,痞格资外攻之益;研涂足底,火热有下引之奇。

  大蒜用最多,功至捷,外涂皮肉,发疱作疼,则其入肠胃而搜刮,概可见矣。

  按:性热气臭,凡虚弱有热之人,切勿沾唇,即宜用者,亦勿过用,生痰动火,损目耗血,谨之!

  (味辛,温,无毒。)固精气,暖腰膝,强肾之功也;止泻痢,散逆冷,温脾之力欤! 消一切瘀血,疗喉间噎气。

  韭子固精生精,助阳止带。

  古方用专治瘀血,盖酸入肝,辛能散,温能下也。多食神昏目暗。


上一篇:果部 下一篇:金石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