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燥剂


徐之才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王好古曰。湿有在上。在中。在下。

在病而黄连黄柏栀子之类。为燥剂也乎。

  苍术


味苦。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忌同白术

【主治】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本经)主头痛。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热。止(大明)湿痰留饮

归经】入脾胃肺大小肠五经。为祛风除湿。升阳散郁之品。(兼宣剂补剂)【前论】东垣曰。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得传入于脾。以其经略同者须【禁忌】经疏曰。二术凡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

  仙茅


味辛。性温。有小毒。禀火气金气少而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忌食牛乳牛肉

【主治】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引。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

倦。(【归经】入命门经。兼入肝心包二经。为补火之品。(兼补剂宣而能补)【前论】许真君曰。命门真阳之火。即先天祖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上【炮制雷公曰。清水洗。竹刀刮去皮。切豆许大。糯米泔浸去赤汁。拌。蒸半日。

曝干

  草豆蔻


味辛。性温。无毒。得地二之火气而有金。兼感夏末秋初之令而生。升也。阳也。

丹砂

【主治】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别录)下气。止霍乱。一切冷气。消毒。

吐酸

归经】入脾胃二经。为祛寒除湿。消痰截疟之品。(调中补胃健脾消食开郁破气)【前论】宗曰。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宜与木瓜乌梅砂仁益智神曲、麦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明独胜之火。

【禁忌】经疏曰。凡疟不由于瘴。心胃痛由火而不由寒。泻痢胀满。或小水不利。由暑气湿【炮制】备要曰。闽产名草豆蔻。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如缩砂。辛香气

  肉豆蔻


一名肉果。味辛。性温。无毒。禀火土金之气以生。升也。阳也。

【主治】主积冷心腹胀满。霍乱中恶。吐沫冷气。小儿乳霍。(开宝)解毒。消皮外络研末粥饮下。()【归经】入脾胃二经。兼入大肠经。为消食止泄之品(理脾暖胃固肠下气)【前论】丹溪曰。肉蔻属金与土。温中理脾。日华子称其下气。以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禁忌】经疏曰。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炮制雷公曰。以糯米粉熟汤搜裹。火中煨熟。去粉用。忌犯

  益智仁


味辛。性温。无毒。得火土金三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去壳用。

【主治】主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好古)涩精固气。宣通气郁。温中进食。

摄涎足【归经】入脾经。兼入心肾二经。为行阳退阴之品。(兼补剂心气命门三焦不足)【前论】海藏曰。益智本脾药。主君相二火。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大凤母。

智。

【禁忌】经疏曰。凡症属燥热。病患有火者。不宜用。故呕吐由热而不由寒。气逆由怒而不均

  补骨脂


味辛。性温。无毒。禀火土之气。兼得天令之阳以生。降多于升。阳中微阴也。得胡麻良。恶甘草。忌羊猪血

【主治】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开宝)男子腰肾泄归经】入脾命门心包三经。为壮火益土之品。(补相火以通君火)【前论】飞霞曰。故纸属火。收敛神明。能使心包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故元阳坚固。

骨髓相生为血【禁忌】经疏曰。凡病阴虚火动。阳道妄举。梦遗尿血小便短涩。目赤口苦舌干。大便燥【炮制雷公曰。此性燥毒。须浸一宿。再以东流水浸三日夜。蒸半日。晒干。胡桃肉

  葫芦巴


味苦。性温。无毒。禀春夏之阳气以生。升也。阳中阳也。

【主治】主肾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茴香桃仁

归经】入命门经。为壮元阳寒湿之品。(兼补剂能温暖丹田)【前论】洁古曰。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子和曰。有人病目不睹。

思此【炮制】禹曰。出岭南番舶者良。云是番莱菔子浸或蒸或炒。

  附子


味辛甘。性大热。有大毒。全禀地中火土燥烈之气。兼得天之热气以生。降多升少。

浮中沉无所不至。阳中阴也。地胆为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人参童便犀角。忌豉汁。得川椒食盐。能引下行。直达命门

【主治】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本经)腰脊风寒。香港脚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又堕胎百药长

(淫腹寒。阴阳久聋。(【归经】入命门三焦二经。兼入脾肾膀胱三经。为回阳退阴之品。(兼补剂专补命门相火【前论】虞抟曰。附子禀雄壮之质。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祛除阳益传遍待之即药。

格不也。

寒治先其鳌按、热药不但附子。一切姜、皆然阳俱虚。或阴虚更甚于阳者。以热药治之。

原以补阳。余曾见一医治一阴虚之妇。其医不痊。且愈多枯燥象。可见人参补阳。虽有益足。若但与补阳药用之。未见其有济也。读书【禁忌】经疏曰。一切阳症。火症。热症。阴虚内热血液衰少症。均忌。

  川乌


味辛。性热。有毒。即附子之母。

【主治】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诸风。除寒冷。温养脏腑。去心下坚痞。感寒腹痛

(元素)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李杲)补命门不足。肝风虚。(好古)【归经】入脾命门二经。为助阳退阴之品。(通行十二经络功同附子而稍缓)【前论】宗曰。补虚寒须用附子。去风即多用川乌。大略如此。时珍曰。附子性重滞。

鳌按、乌头以出川彰明者为上。故加川字以别草乌头也。附子即附生于乌头者。故亦以川产物。

虽暑又竟不可用也。不然。仲景白通四逆真武等汤。何为用之哉。丹溪法重滋阴。故每偏诋阳药。

非平允之说也。

  草乌头


叶辛。性热。有毒。远志为使。反半夏、栝贝母白蔹白芨。恶藜芦。忌豉汁。畏饴糖黑豆。冷水能解草乌毒。

【主治】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破积聚寒热。(本经)消胸上痰冷。食不下。

归经】入脾经。为搜风胜湿。去痰攻毒之品。

【前论】吴机曰。草乌气锋锐。宜其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自抵病所。时珍曰。

草鳌按、草乌头顽痰。逐顽风。治顽疮以毒攻毒。大胜川乌。然至毒无制。苟非当病。

切勿

  白附子


味辛。性温。有毒。感阳气而生。升也。阳也。

【主治】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别录)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疵。

风痰归经】入胃经。为祛风燥湿豁痰之品。(能引药势上行)【前论】时珍曰。根如草乌之小者。长寸许。绉纹有节。炮用。乃阳明经药。因与附子相似【禁忌】经疏曰。似中风症。虽痰壅。忌用。

  天南星


味苦辛。性温。有毒。感金火之气而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蜀漆为使。畏附子干姜生姜。恶莽草

【主治】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利胸膈。攻坚积。消痈肿。散血。堕胎。(开宝)治惊〔牛胆星〕治惊风有奇功。除痰。杀虫。(苏颂)【归经】入肺经。为祛风湿顽痰之品。(兼宣剂兼行肝脾性更烈于半夏)【前论】士瀛曰。诸风口噤。宜用南星。更以人参石菖蒲主之。时珍曰。味辛而麻。

故【禁忌】经疏曰。阴虚燥痰忌用。半夏湿痰多。南星风痰多。

炮制】备要曰。凡使。以矾汤皂角水浸三日夜。曝用。或浸一宿蒸。竹刀切开。

至不

  半夏


味辛。性平。有毒。得土金之气。兼感天之燥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柴胡为使。

【主治】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本经)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堕胎。(别录)消痰。下肺气。(甄权)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大明)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除胸寒。

燥脾家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元素)治眉棱骨痛。(丹溪)除腹胀目不得瞑。(纲目)救暴卒。(无己)【归经】入脾胃胆三经。兼入心肺大肠三经。为除湿化痰。开郁发表之品。(兼宣剂和胃【前论】葛生曰。凡遇五绝之病。缢产死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盖取其能作嚏性燥咽痛湿热星。

【禁忌】经疏曰。一切血症。及阴虚血少。津液不足之病。均忌。

以上燥剂草部

  桂


味辛甘。性大热。有小毒。禀天地之阳气。兼得土金之气以生。升也。阳中阳也。得人参甘草麦冬良。忌生葱、石脂。色紫肉浓者良。即此。但去粗皮用。为肉桂。即此。去里外皮。单用当中心。为桂心。其枝上嫩皮。为桂枝桂枝之细者为柳桂

【主治】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腰痛。出汗。止烦。止唾。

咳嗽沉寒素)补命门不足。能益火消阴。(好古)木得而枯。又能抑肝风而扶脾土脾虚恶食

湿盛泄泻归经】入肾肝命门三经。为下行温补之品。(兼补剂肝肾血分药补命门相火不足)

  桂心


味苦辛。性热。无毒

【主治】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癖症瘕

忍。咳(甄【归经】入心心包二经。为补阳活血之品。(兼补剂手少阴血分药)

  桂枝


味辛甘。性温。无毒

【主治】主利肝肺气头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理疏不足。表虚自汗

风痹邪从汗【归经】入肺膀胱二经。为上行发表之品。(兼轻剂能行肺气血分寒横行肩臂)

  柳桂


味辛甘。性温。无毒

【主治】主善行上焦补阳气。散风邪。(医鉴)【归经】入肺经。为表散之品。(兼轻剂专入上焦亦能横行于肩臂)【前论】海藏曰。桂枝足太阳桂心手少阴血分肉桂足少阴厥阴血分。细薄者为嫩头其霍乱转筋腰痛堕胎。温中。坚筋骨。通血脉。宣导百药无所畏者。肉桂之所治。以其病皆得之命门真火不足。阳虚寒动于中。及一切里虚阴寒寒邪客里也。

鳌按、本草有菌筒桂牡桂、板天竺桂之殊。今所用者亦罕分别。惟以肉浓味辛甘气香枝二有归肉桂虽一物治虚。小霍乱心痛

)心腹冷气归经】入肺脾胃三经。为暖补之品。(泄肺温胃补肾)【前论】寇氏曰。丁香治脾冷气不和甚良。母者尤佳。丹溪曰。人之阴气。依胃为养。

土伤助口气鳌按、呃逆多由于火。容有因寒而致者。亦止呃逆症中一。故以丁香柿蒂治之而败者。

可耳【禁忌】经疏曰。凡病非属虚寒。一切有火热症者忌。

  胡椒


味辛。性大温。无毒。禀天地纯阳之气以生。升多于降。阳中阳也。多食损肺。令人血。

【主治】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开宝)去胃口虚冷气。宿食不消。

霍乱气去作痛【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除寒快膈之品。

【前论】时珍曰。噎膈症或因得。或因气得。或因胃火得。张从正痛切戒用姜、丁香暂开之症。不可执一。

【禁忌】经疏曰。凡血分有热。阴虚发热咳嗽吐血咽干口渴。热气暴冲。目昏口臭

齿浮

  荜澄茄


味辛。性温。无毒。向阳者为胡椒。向阴者为荜澄茄

【主治】主下气消食。去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疗鬼气。(藏器)治一切冷气痰【归经】入脾胃肾膀胱四经。为散寒解结之品。(兼通剂)【前论】虞抟曰。病有反胃吐食。甚至吐出黑汁。治之不愈者。惟荜澄茄米糊丸。姜汤下三十

  吴茱萸


味辛。性热。有小毒。禀火气以生。可升可降。阳中阴也。蓼实为使。恶丹参、硝畏紫石英

【主治】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逆寒热。(本经)去痰冷遍身健脾

滞。治吞酸病气里急

归经】入肝肾二经。兼入脾胃二经。为下气开郁。除风寒湿之品。(兼宣剂肾气分药【前论】段成式曰。椒气好下。吴萸气好上。言其冲膈。多食伤眼。又脱发也。寇氏曰。

开目其逆盖【禁忌】经疏曰。一切阴虚之症。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均忌。

以上燥剂木部

  茴香


味辛。性温。无毒。得土金之冲气。兼禀天之阳气以生。升也。阳中阳也。共有三种。

【主治】主暖丹田。(吴绶)补命门不足。(东垣)膀胱胃间冷气。及育肠气。调中止呕目)【归经】入心脾膀胱三经。为温肾治寒之品。(兼补剂)【前论】存中曰。疝有七种。气血寒水筋狐也。肝经病不属肾。以肝脉阴气也。多因痰时珍曰。自番舶来八瓣者。名八角茴香。炒黄用。得良。得盐则入肾。发肾邪。故治阴疝。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者。为大。出宁夏。他处出而小者。为小。俱炒黄用。

【禁忌】经疏曰。胃肾多火。阳道数举。得热则呕者。均忌。

以上燥剂菜部

  炉甘石


味甘。性温。无毒。受金银之气结成。

【主治】主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同冰片点。治目中一切诸病。

归经】入胃经。为明目之品。(眼科要药金胜木燥胜湿)【前论】时珍曰。余尝用此石淬、海螵蛸硼砂各一两为极细末。以点诸目病。甚妙。

朱砂五钱。则性不粘也。仲淳曰。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甘温能通畅血脉

则肿鳖按、炉甘石主目疾者。目得血而能视。血衰则隐涩羞明。又或风热上壅。致赤烂肤翳也。

  硫黄


味酸。性大热。有毒。禀火气以生。升也。阳也。畏细辛朴硝。中硫黄毒。黑铅煎汤解之。

【主治】主妇人阴蚀恶血。(本经)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癖在胁。脚冷疼弱无力。

下用【归经】入命门心包二经。为补阳之品。(专补命门真火不足)【前论】寇氏曰。硫黄为救急妙药。但中病盒饭已。不可尽剂。世人盖知用而为福。而不知以上燥剂石部


上一篇:涩剂 下一篇:湿剂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