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第五篇
《疡医证治准绳》
外科著作。六卷。一名《疡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证治准绳·外科》,简称《外科准绳》或《疡医准绳》。明·王肯堂撰。本书系汇集整理前代外科著作的一部较系统的著作,为《证治准绳》的第四部分。卷一总论痈疽病源、诊治大法等;卷二为溃疡、久漏及痈疽所兼诸证;卷三-四分论身体各部的痈疽证治;卷五为外科及皮肤科杂病证治、如诸肿、时毒、流注、杨梅疮、丹毒、包白癞、疥、癣、瘿瘤等;卷六损伤门,为正骨、金伤等病证治。本书详细分门、广收方剂,并多注明出处。对外科临床和研究均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有明刻本、清刻本、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证治准绳》影印本。
《疡医大全》
外科著作。四十卷。清·顾世澄撰。刊于1760年。本书分类汇集自《内经》以来历代的外科著作。内容除全身各种外证外,还包括脉诊、内景图说等项。有图有文,并注明出处。是一种资料比较丰富的外科参考书。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疡科选粹》
外科著作。八卷。明·陈文治撰。刊于1628年。本书系精选历代外科各家学说参以作者临床经验编纂而成。包括外科、皮肤科、五官科及伤科的各类病证共分111篇,所载方药多切于实用。本书除一般坊刻本外,另有徐大椿的评点本。现存明清刻本。
《疡科心得集》
外科著作。包括《疡科临证心得集》三卷及《疡科心得集汇方》一卷。清·高秉钧撰。刊于1805年。本书记述作者治疗外科病的临床经验心得,特别对于各种不同的外科病证的辨证有较详细的阐述和发挥。书末附有《家用膏丹丸散方》一卷。是有清一代三大外科学派中颇具影响的外科代表作。在我国外科发展史上也起到重要作用。现存清刻本。
《疡科纲要》
外科著作。一卷。张寿颐撰。首先总论外疡的辨证、辨脉及治疡各类方药;其次为治疡验方、止血方及五官科病证验方,内容简要实用。现存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杨氏提纲医方纂要》
医方著作。又名《杨氏提纲》、《杨氏提纲全书》。四卷。清·杨旦升辑。刊于1728年。本书系摘取《伤寒论》、《景岳全书》、《本草纲目》有关内容,分门类编而成。卷一记述阴阳五行、四诊等;卷二-四按伤寒、妇科、儿科、外科分证辑方,附加减法、简便方、救急方。现存3种清刻本及1931年石印本。
《杨氏家藏方》
医方著作。二十卷。宋·杨倓撰。刊于1178年。本书为作者将其所收藏的方剂汇编而成。内容包括诸风、伤寒、中暑、风湿、脚气等共49类,1111方。其中多属宋代医家常用的一些成药处方。现存日刻本,日抄本。
《杨仁斋著作三种》
医学丛书。宋·杨士瀛撰。包括《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仁斋直指方论》、《仁斋小儿方论》三种。各详本条。
《杨敬斋针灸全书》
针灸著作。二卷。又名《秘传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原题陈言撰(实系托名著作)。刊于1591年。本书内容与徐凤《针灸大全》基本相同,仅各节的编排次序互有先后。根据本书原刊本在文字校勘上颇多错讹来看,似较徐书晚出。但本书却增入各种病证的针穴图达104幅之多,具有一定的特色,从而提高了该书的价值。1949年后有影印本。
《羊毛瘟症论》
温病著作。又名《瘟症羊毛论》。清·随霖撰于1795年。随氏认为羊毛瘟属于伏气温病,虽不多见,较易误诊误治,遂撰此书。于中对羊毛瘟一病的病因、发病特点、临床证状及治疗方药予以详细论述。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验方新编》
医方著作。八卷。清·鲍相璈撰。刊于1846年。作者广泛收集内科杂病、妇科、小儿科、外科急救及时症等方面的验方。这些验方大多都是民间习用、用药少、方便易得的简便效方。共分99门,分别介绍其主治和临床应用。本书所辑录的单方、验方数量较大,便于读者从中选择应用,是一部流传很广的验方著作。刊本种类颇多,除八卷本外,另有十六卷本、十八卷本、二十四卷等,均系以原书为基础,或调整卷数,或增补内容。现存数十种清刻本及石印本、铅印本。
《眼科捷径》
眼科著作。一卷。又名《眼科统秘》。清代作品。撰人、撰年均不详。书中简略记载了若干眼科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近代石印本。本书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中。
《研药指南》
药学著作。五卷。何舒撰于1948年。本书系在邹澍《本经疏证》基础上进一步整理总括而成。摘取《本经疏证》之精要予以发挥。共收药物223种,每种又分经文便读、气味功能、特效、用药举例、维摩法语以及古方示范、宜忌、比较、物理、经旨等项。可供研究《本经疏证》的参考。现存1948年石印本。
《研经言》
医论著作。四卷。清·莫枚士撰于1856年。本书收作者平生研究《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的心得体会。着重于对某些问题的考证和析义,解释脉症含义,辨析古今病名。疑似病症的异同,提出相应治疗方法。并纠正前人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有独到的见解。现存清刻本,本书又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延年九转法》
养生著作。一卷。清·方开撰。撰年不详。书中介绍自我按摩腹部的方法,有九个基本动作图,依次进行,每日三次,长期锻炼以达到保健的目的。后收入《颐身集》中。现存清末刻本。
《咽喉脉证通论》
喉科著作。一卷。撰人未详。成书于1278年。清·许梿校订。刊于1825年。本书总论咽喉诸证的诊断要领和治疗大法。并记述了锁喉、重舌、气痛、乳蛾等18种咽喉病证的诊治、用药及丸散验方。作者认为喉症多属火毒上升,立法以降气泻火为主。本书后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现存十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与《尤氏喉科秘书》合刊)。
《咽喉经验秘传》
喉科著作。二册。不分卷。撰人佚名。清·程永培校刊。上册为咽喉总论、诊法、治法、喉症用药细条、喉症图形、针药秘传;下册为喉科各科病证的治疗方药。书中除列述咽喉病证的辨证和治疗外,对某些舌、牙病证也作了介绍。现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循经考穴编》
针灸经脉专书。二卷。约成书于17世纪初(明末)。撰人佚名。这是一部专论经脉流注的书,对于经脉的流注与路线、经穴的位置与主病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证,并附人体脏腑内景图。现有1955年群联出版社的影印本。
《血证论》
医论著作。《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之一。八卷。清·唐容川撰。刊于1884年。卷一为血证总论;卷二-六对血上干、血外渗、血下泄、血中瘀证及失血兼见诸证的170余种血证的辨证治疗作了较详细的探讨;个中有不少新的见解,能给人以启迪。卷七-八为方论,共收200余方。本书论证用药颇有独到之处。现存清刻本、石印本、《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1949年后有单行排印本。
《学医随笔》
医论著作。清·顾淳庆撰于1821年。全书共分伤寒、温病、痢疾、霍乱、咽喉及胎产六篇,每篇先引古代医学文献中有关论述,继则阐明作者对该引文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其中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本书并附民间简易方和救急方。现存1929年铅印本。
《学古诊则》
脉学著作。四卷。明·卢之颐撰。撰年不详。作者采辑《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书有关脉学理论加以归纳整理,又参以己见荟萃成编。全书共40则,阐述脉义、脉法、生理脉象及病理脉象、经络、经穴等内容。原书略有残缺、重复或引文错误等情况。1765年由王琦予以考订刊印。卢氏有一定的崇古思想,故书内反映后世脉学的发展和变化甚少。现存清刻本,又收《医林指月》中。
《薛氏医案》
医学丛书。又名《薛氏医案二十四种》。明·薛己等撰,吴管辑。初刊于明·万历年间。本书系薛己及其父亲薛铠所撰集校注的医书24种合刊而成。其中薛己所撰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枢要》、《外科经验方》、《正体类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妇科撮要》。所注疏有王纶《明医杂着》,陈自明《外科精要》及《妇人大全良方》,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保婴金镜录》;所校者有滑寿《难经本义》,倪维德《元机启微》,陶华《痈疽神秘验方》,朱震亨《平治荟萃》,马宗素《伤寒钤法》,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薛铠所集者有《保婴撮要》;所校者有徐彦纯《本草发挥》,滑寿《十四经发挥》,各详专条。此外本书还有《薛氏医案十六种》,《薛氏医案九种》等版本。
《薛案辨疏》
医案著作。明·薛己撰,钱临疏。本书将薛己医案中有关诊断、立论、用药等方面加以辨析、疏解,有助于读者领会薛案原意,了解薛氏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开阔临诊治病的思路。本书收入《国医百家》丛书中。
《轩岐救正论》
医论著作。六卷。明·肖京撰于1644年。作者针对庸医不明医理,执方误人,采集《内经》等古典医籍的要旨以阐明救正之法,故以“轩岐救正”为书名。卷一医论,统论生理、病理、治法和方剂;卷二四诊正法,以脉诊为主兼及望、闻、问三诊;卷三药性微蕴;卷四、五作者医案;卷六医鉴、病鉴,内容系告诫医家、病家之语。现存清刻本、日本刻本、198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续易简方论》
医方著作。六卷。宋·施发撰于1243年。作者鉴于王硕《易简方》一书失之过简,而对“虚实冷热之证无所区别”,故除对该书选方予以评述外,补充160余方。并对王氏原书中若干不同学术观点作了分析评议。现存日本旧刊本。
《续医说》
医史著作。十卷。明·俞弁撰。刊于1522年。本书仿《医说》的体例,分为原医、医书、古今名医等27类,各类更列小标题,补充引录历代文献中的医学掌故。作为《医说》的续集。现存抄本。
《续选临证指南》
医案医方著作。四卷。清·叶桂撰,华蚰云校。卷一续选《临床指南》漏编的叶氏医案,反映出叶氏诊病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的特点。并附《温热论》。卷二-四介绍叶氏平生所集经验方,分科叙述,大多属民间流传简便效方。现存多种清刻本。
《续名医类案》
医案著作。三十六卷(原六十卷)。清·魏之秀编。成书于1770年。本书为续补明代江瓘《名医类案》而作。魏氏在《名医类案》的基础上补辑清初以前历代名医治案,其中包括大量的当代各家医案。书分345门,包括传染病、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病类。全书分类清楚,选案广泛,尤以急性传染病治案可见为多。明末清初传染病流行较甚。而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从本书可以分析出各家流派的学术经验。所附按语,或引申发挥,或辨驳订正,对读者很有启发。现存清刻本多种。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排印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许叔微伤寒论着三种》
伤寒丛书。即宋·许叔微所撰《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三种的合订本。195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许氏幼科七种》
儿科丛书。清·许豫和撰。刊于1785年。七种中除《重订幼科痘疹金镜录》为明代翁仲仁原作,由作者注释外,其他有《橡村痘诀》、《痘诀余义》、《怡堂散记》、《散记续篇》、《小儿诸熟辨》及《橡村治验》六种均为作者本人在小儿科方面的临床经验心得、医话或医案。现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许氏医案》
医案著作。清末许恩普撰。本书收载许氏医案30余则,案例以内科、妇科为主。其特点是审证较细致,尤重切脉。案中有用外治、蒸熏疗法获得良效的治验。现有《三三医书》本。
《徐灵胎医学全书》
医学全书。清·徐大椿撰。16种。此书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医书六种》基础上增辑而成。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六经病解》、《伤寒约编》、《舌鉴总论》、《杂病源》、《女科医案》。徐氏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且颇为后世所重。现存多种清刊本及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袖珍方》
医方著作。又名《袖珍方大全》。四卷。撰于1391年。本书是在明宗室朱棣(周定王)主持下由李恒等人根据朱棣所编的《保生全录》、《普济方》等书选录其中经验有效之方编纂而成。全书分为风、寒、暑等81门。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选方3077首。每病先论后方。而以选方为主。所选方剂附记出处。书名袖珍,盖以此书至重至宝宜于珍藏之义。后经王永辅重刊时改为八卷本。现存多种明刻本。
《袖珍本草隽》
药学著作。又名《本草隽》一卷。日本·伊豫平住撰。刊于1755年。本书共载常用药151种,不分类。每种均有释名、集解、选用、修治、气味、良毒及主治各项,内容简要。现存日刻本及《皇汉医学丛书》本。
《修真十书》
养生、气功丛书。编者不详。六十卷。本书收集了隋唐两宋时期数十种气功、养生著作,从各个方面记述了元代以前养生、气功、导引、内丹的理论与功法,内容极为丰富,尤为古代气功学术的一大专集。收入《道藏》第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三十一册。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佛教著作。又名《小止观》、《童蒙止观》。佛教天台宗创始者陈隋间僧人智觊撰(一说由其弟子灌顶整理成书)。二卷。分具缘、诃欲、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治病、证果等10章。论述佛家修禅和觉悟的原则、方法、作用、意义。所述修禅法多与传统气功相通,且下手容易、弊端较少,故较有影响。此书历来被视为习禅的枢要,并且与后世气功学的发展关系密切。中华书局1983年版《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一册收入此书。
《修事指南》
炮炙专书。一卷。清·张叡撰。撰年不详。首为炮炙论,总论制药之法;其次分论232种药物具体的炮炙方法。本书主要参考了雷斅的《雷公炮炙论》并广泛吸取了各家本草著作中有关炮制的文献资料。是非常切于实用的炮炙专书。1928年以后,本书又先后被改名为《制药指南》或《国医制药学》印行,内容未变。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
《性命圭旨》
气功专著名。传为明·尹真人述,其弟子所录。全书分元、亨、利、贞四集。全书汇融道、佛、儒各家之说,以图配文,阐述道家内炼理论及具体功法,而其大要归于道教。书中论述内丹颇为详细,强调性命双修。本书内容丰富,阐述详切,绘图精工,为后学所称道,较有影响。收入《道藏精华录》第9册。
《形色外诊简摩》
诊断学专着。二卷。清·周学海撰于1894年。本书以论述望诊为主,问诊、闻诊为辅。所涉范围较广,自谓:“是编也,《内经》三诊之文全在;《难经》以下,择其切要能补《内经》未备者收之”。上卷专谈望形,首述形诊总义,次述生形(生理的)、病形(病理的)以及络脉形色等;下卷以望色为主,首叙面色总义,次叙面色、目色、舌色以及外诊杂法类等。现存清末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行医八事图》
医论著作。一卷。清·丁雄飞撰,刊于1695年。丁氏总结诊治疾病,不外乎地、时、望、闻、问、切、论、订(即审风土、按时令、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理、论治法、订药物)八事,遂作图式,以利论述。辑入《檀几丛书·二集》中。现存初刻本、抄本。
《信验方录》
医方著作。一卷,附《续信验方》一卷。清·卢荫长辑。刊于1804年。二书共收载临床各科民间验方和成方约200余首。文字简要,选方颇切实用而多效验。现存几种清刻本。
《新针灸学》
针灸著作。朱琏编。共分五篇:第一篇绪论;第二篇针灸治疗原理;第三篇为孔穴总论及针术、灸术方法;第四篇孔穴各论,按全身各部位分述孔穴的位置和主治;第五篇为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本书继承和总结了孔穴的传统理论、针灸疗法,而又有所创新,所以称“新针灸学”。书末附以新中国医家对针灸的研究观察等文章及针灸插图。195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书中另有俄译本。
《新修本草》
药学著作。简称《唐本草》。五十四卷。唐·苏敬等撰于659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分为正文、图和图经三部分。《新修本草》正文二十卷,目录一卷,是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等书基础上进一步增补了隋、唐以来的一些新药品种,并重加修订改编而成。分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及有名未用等9类。共收药850种。其《本经》药物365种仍按上中下三品之制,并朱书其文。《新修本草图经》二十五卷,目录一卷和《新修本草图》七卷,是在编写本书时广泛征集来自全国各地所产药物绘制的形态及文字说明。本书正文记述各药性味、主治及用法;图经部分则是药物的形态、采集及炮炙。本书不唯保存了一些古本草著作的原文,而且还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唐代以后,本书正文收录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等书中,本草图及图经部分则早已亡佚。后代所发现的本书较古的传抄卷子本,主要有日本仁寺藏本(十三、四世纪抄卷子本)的残卷共十卷,又补辑一卷(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影印本)以及敦煌出土的两种残卷断片。
《新方八阵》
医方著作。二卷(即《景岳全书》卷五十-五十一)。明·张介宾撰。作者曾选辑古代医方,撰成《古方八阵》。但觉临床取用“犹有未尽”,故又以己意化裁制定新方185首,仍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书中首载各类制方总义,次分述各类附方、主治及其加减法。这些方剂均系作者根据临床实践创制的。既符合其八阵之法,又有实际效验。本书亦有单行本。
《新编中医学概要》
综合性医书。广州部队后勤卫生部等单位组织编写。共分三篇。上篇基础理论,论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四诊、辨证等;中篇治法方药,介绍治疗原则,方药基本知识,常用治法和方药;下篇疾病防治,其重点内容为疾病的辨证与治疗。采用现代医学病名。列述传染病、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皮肤科、肿瘤等80多种疾病的病因病证、辨证和治疗方药。力求反映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中草药、新医疗法等方面的成就。197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新编针灸学》
针灸著作。鲁之俊编。本书是根据作者在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学习针灸的讲稿编成。书中简要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方法,全身主要针灸刺激点(穴位)的部位、主治及一些常见病的刺激点等,本书内容简要、论述明白,但不够全面。末附某部军医的治疗效果统计表。1950年由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
《心印绀珠经》
综合性医书。二卷。元·李汤卿撰。全书依次论述原道统、推运气、明形气、评脉法、察病机、理伤寒、演治法、辨药性、十八剂等九部分。论述简要,颇能融会诸家学说。李氏将方剂的类别分为轻、淡、清、解、缓、火、暑、湿、寒、燥(一名“涩”)、甘、平、温、和、调、补、荣、夺十八剂,各列其代表性处方。于病证立名亦不循旧说。后人评此书“微而臧、约而达”。足见其简明实用。
《心太平轩医案》
医案著作。一卷。清·徐锦撰于1851年。徐氏以相似病证归类整理,分述中风、血证、喘咳等多种病证。略论病因、病理,医案多属一病一方,间有连续就诊治案。书中可见作者善治温病、喜用寒凉。又有谓其“案语之精、方药之切”,不亚南阳活人书者。现存清抄本和1912年刻本。
《心圣图说要言》
养生著作。一卷。又名《心圣图说》、《心圣要言》。本书未署撰人姓名及年月,仅有1610年殷宗器重刻的序言。书中根据北宋理学的理论论述养生法,虽有一定偏见,但提倡心理治疗和导引疗法,并有坐功图式等,可供医疗参考。
《校正医书局》
宋代校订和刻印医药书籍机构名。此机构始设于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该年八月仁宗诏令编修院置校正医书局,命直集贤院、崇文院检讨掌禹锡等四人并为校正医书官,韩琦担任提举。所校医书有《素问》、《甲乙经》、《本草图经》、《脉经》、《伤寒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论》、《外台秘要》、《金匮要略经》等。校正医书局的工作的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基本结束,但刊刻工作大约在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才正式结束。校正医书局的成立是我国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它集中人力物力对古典医籍进行的较为系统的校正和刊刻印行,对医学知识的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
《小品方》
方书名。又名《经方小品》。十二卷。东晋·陈延之撰。约撰于公元454-473年。卷首自序、总目、卷一调治三焦、胸痹、胸胁及心腹胀满冷痛、下痢、咳嗽上气奔豚、水肿诸方;卷二治头面风、喉痛、暴厥、中风、狂妄噤痉、脚弱诸方,卷三治泻痢、虚劳、遗精、失眠诸方;卷四治霍乱、中恶、食毒、血证、发黄诸方。卷五治鬼魅、狂癫诸方;卷六治冬月伤寒、春夏温热病、秋月中冷诸方;卷七治女子众病、无子、妊胎、产后、崩事、宿疾诸方;卷八治少小百病诸方;卷九服食及寒食散诸方;卷十治外科诸病及金疮、溺水、入井冢闷冒诸方;卷十一述本草药性;卷十二灸法要穴。此书比较重视对伤寒、天行温疫等传染性热病的论治。提出用茅根汤、葛根桔皮汤治天行温疫,这中间已体出后世温病学派的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等治则。该书对妇产科亦较重视,论述了养胎、胎动不安、子痛、逆产、产后胞衣不下、恶阻、去胎等法。对一些内科疾病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脚气病等亦有较深的认识。该书记述的治疗方法也较全面。除内服方外,还有灸、熨、割、烙、涂、浴、摩、熏等外治法。在急救方面记载了金疮、跌打损伤、烧伤烫伤、虫兽咬伤、溺水、以及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急救方法。本书早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中。日本发现《经方小品》残卷。今人据之辑出《小品方辑校》本。
《小儿则》
儿科著作。二卷。此书即《景岳全书》四十-四十一卷,主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小儿杂病(不包括麻、痘)的证治。此外又有《小儿则古方》一卷,为《景岳全书》第六十二卷。《麻疹诠》一卷,为第四十二卷。《痘疹诠》三卷,为第四十三-四十五卷。
《小儿药证直诀》
书名。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真诀》。三卷。宋·钱乙撰,由其门人阎孝忠编集。书成于1119年。是我国现存儿科专着中最早而且内容又较完整的一种。本书有仿宋刊本及清武英殿聚珍本二种。前者是原书的复刻本,后者是辑佚本,内容略有出入。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脉法、诊断、儿科五脏病、急慢惊风、疮疹、伤风、吐泻、咳嗽、疳积、虫癖、杂证等常见小儿疾病的诊候及方论81篇;卷中详记钱氏小儿病医案23则;卷下诸方,论述100多首儿科方剂的配伍和用法。书中简要地记述了小儿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钱乙的其他著作均已亡佚。唯此书能体现钱乙的学术思想。该书以脏腑辨证立说,强调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在诊断和治疗上的意义。更有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力戒妄攻误下,而宜平和,此见解,对儿科甚至于整个中医基础理论均有较大的影响。“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之说更对肝肾二脏之特点予以高度概括。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因脏腑虚实而巧制补泻之方,如以本脏之色命名的泻青丸、导赤散、泻黄散、泻白散之类,不仅与脏腑补泻传统理论丝丝入扣,而且轻灵剔透不尚繁芜。卷首附有钱仲阳传一篇,书后附有阎孝忠《阎氏小儿方论》一卷,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卷。1949年后有影印本。
《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儿科著作,又名《保幼大全》。二十卷,撰人佚名。1156年,由南宋太医局刊刻。本书采撷南宋以前的儿科资料,总括其精微,加以系统论述。正如南宋太医局何大任在本书序言中所称:书名“卫生”即“保卫其生”;“总微”即“总括精微”,而“论方”则是论述“古今方书极为详尽”之意。本书明·弘治己酉(1489年)刻本改名《保幼大全》或《保婴大全》。卷一-三为总论部分。分别阐述胎儿的禀受、胎疾、初生儿的洗浴、断脐、哺乳、慎护、食忌、脉理、以及五脏主病、发热症治等。卷四-二十为各论部分,系统论述小儿多种常见病,而于儿科四大证(麻痘惊疳)及咳嗽、吐泻、黄疸、诸虫等病尤为详备。此外还涉及与小儿相关的皮科、外科、五官、口齿及扑坠损伤等疾病。书中引用的文献多出《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圣济经》等书。全书分门别类,条分缕析。论方俱备,内容丰富。不唯于儿科疾病的诊治方药精审可取,亦能体现作者某些学术思想。如防病治病并重;培养小儿“慎风寒、节饮食”的卫生习惯;注重自幼小开始锻炼以增强体质、结合小儿生理特点对儿科疾病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观点等。现存多种明刊本等。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重印校排此书时,曾对个别内容作了删改。
《小儿推拿秘旨》
推拿专着。又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活婴全书》。原书2卷(后人又将下卷再析为2卷)。明·龚廷贤撰。姚国祯补辑。刊于1604年。龚氏本为世医,有“医林状元”之誉,勤研《内》《难》,精通数科。在广泛搜集并总结前人有关小儿推拿按摩疗法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家临床实践中的心得体会,编成此书。卷上首先详细论述小儿变蒸、惊风、诸疳、吐泻四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其次叙述儿科的诊法、推拿手法、穴位及图并其他外治方法。卷下将儿科多种疾病编成歌诀、并载述各种疾病的方药治法。此书为现存推拿专着中年代较早而又较为完善之作。对后世影响颇大。现存明万历刻本、多种清刻本。195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校订排印本。
《小儿推拿辑要》
推拿专着。三卷。周松龄撰。刊于1843年。作者自幼随父习推拿之术,得览栖霞(今南京)李芹所授《福婴指掌》一卷,又研习《推拿秘授》、《推拿真诀》诸书,尽得其要而医技益精。治婴儿险证,多立见功效。于是总结辑选上述诸书,遂有此作。上卷为儿科诸病诊法及歌诀;中卷述儿科各病的推拿手法;下卷列推拿穴位及手法图说。内容精要,颇切临床实用。
《小儿推拿广意》
推拿专着。又名《幼科推拿广意》、《推拿广意》。三卷。清·熊应雄辑。约刊于1676年。上卷总论推拿之理,及儿科疾病诊断方法,并附推拿手法图说20余幅;中卷分述各种儿科常见病推拿疗法;下卷附方,选录小儿病的内服、外治药方180余首。全书将推拿按摩之理论与小儿生理特点相结合、图文并茂,论述较详。按摩手法轻灵而具体,十分切于实用,流传颇广。现存多种清刻本。195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小儿痘疹方论》
儿科著作。一卷。宋·陈文中约撰于13世纪中期。书中首论痘疹的病原,认为五脏六腑秽液或皮膜筋之秽液皆为发痘疹之毒。次论辨证和治法,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表里俱实者,身壮热、大便黄稠,其疮必光泽、起发肥满,疮易出易靥。表里俱虚者,已出未愈之间、疮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咸兼腹胀泻泄、气促而难靥。痘疹的治疗大法为托里、解毒和疏通荣卫。后辑录有关痘疹的效方,文字简要。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病原方论》合刊出版,书名:《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小儿病原方论》
儿科著作。四卷。宋·陈文中撰。刊于1254年。卷一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重点叙述小儿护理;卷二三纹三关及面部形色,记述儿科病的望诊;卷三-四为惊风及痘疮的证治。内容简要,并附望诊图。陈氏精通医道,于小儿科尤有高深造诣。故本书反映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学术见解。如将辨小儿指纹的“风、气、命”三关改为“气、风、命”三关。即以食指初节为气关,中节为风关,末节为命门。且云:“初得气关病易治,传入风命便难陈”。本书的特点在于辨证求源十分详明。亦多创见。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痘诊方论》合刊出版,书名为《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现代实用中药》
医学著作。一册。叶橘泉主编。本书分为二篇。第一篇概说,为中药学总论;第二篇各论,按笔划顺序选录常用中药500余种,打破传统药学著作的药物分类法和以每味药物的性味功治为主的叙述方法,增加了现代科学的内容。分别记述各药的异名、学名、科属、形态、产地、性味、品质、成分、药理、效用、用量、附方、制剂等。末附索引。是结合现代科学知识整理中药的一种较实用的参考书。195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综合性医书。简称《医学广笔记》。四卷。明·缪希雍撰。初名《先醒斋笔记》,乃丁元荐取缪氏所搜集临症所用诸方刊行于世。后经缪氏本人增订改用今名。前三卷介绍作者临床心得及其验案、效方,并能从中总结一些病症的治疗规律和大法。卷四列述常用药及其炮炙大法等。本书语言简练、蕴义深刻,反映了缪氏的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现存初刊本等多种明刻本、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骨伤科专着。又名《理伤续断方》、《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方》。一卷。唐·蔺道人传。刊于846年前后。首论整骨手法的14个步骤和方剂,次论伤损的治法及方剂。书中记述了关节脱臼、跌打损伤、止血以及手术复位、牵引、扩创、填塞、缝合手术操作等内容。本书成书较早,在骨伤科著作中有较大影响。于临床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现存明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仙拈集》
方书名。又名《李氏经验广集良方》,四卷。清·李文炳辑。本书属于验方汇编,分内、妇、儿、外四门。每门又按病分类,共130余类。书中选方大多平易可取,并注明出处。现存十多种清刻本。
《仙传外科集验方》
外科方书。又名《仙传外科秘方》。十一卷。元·杨清叟撰,明·赵宜真集。刊于1378年。卷一总论痈疽发背及内服荣卫返魂汤的加减法;卷二-四重点论温、热、凉性三个外用药方的用法及其他外科通用方;卷五-七为痈疽、疔疮、瘰疬、咽喉、疯狗咬等病治方;卷八-九再论痈疽、发背疔疮证治;卷十-十一为急救及妇、儿科杂病治方。本书论述痈疽阴阳虚实甚详,保存了不少民间验方。但体例较零乱,书中又杂有道家色彩。
《洗冤录详义》
法医学著作。四卷。清·许琏撰。本书为《洗冤集录》的一种增注本。除校录该书原文外,每段均加眉注小标题,另有评论、释义,对原文蕴义颇多阐发,使读者易于理解。作者本人亦有多年的验尸实践,根据尸骨实物重新绘制了比较确切的全身骨骼解剖图,并附说明,为本书的特点。
《洗冤集录》
法医学著作。简称《洗冤录》又称《宋提刑洗冤集录》。宋·宋慈撰。刊于1247年。原书十余卷。明代以后只有四卷本流传,并有不少的注释本和增补本。作者在继承前代我国法医学著作的基础上,比较系统总结了我国宋以前法医学检验、鉴别中毒、急救措施等方面的经验。也反映了有关解剖、生理、病理、正骨及外科手术方面的成就。其中有关法医检验等论述,颇多符合近代科学原理。本书在国际上也有较大的影响,先后译有多种外文本。
《惜分阴轩医案》
医案著作。四卷。周镇撰。刊于1916年,不分类。作者于复杂的病证中,能循病机、辨主次、求得其本。尤善于治疗虚体挟实之证,治法近于叶天士一派。在临证中能随证变通,化裁治方以切合病机。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收妇科、五官、伤科等,内容较为丰富。195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刊行时,改名为《周小农医案》,并增加三卷未刊手稿,以病证归纳,分为六卷、39门,眉目较为清楚。现存初刊本及《医药丛书十一种》本。
《西溪书屋夜话录》
医论著作。清·王泰林撰。原系手稿,大多已残缺,仅存《肝病证治》一篇,收入《王旭高医书六种》。本篇较系统、全面地阐述肝病证治,王氏将肝病分成肝气、肝风、肝火等不同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治法,不仅这种分类法与前人迥不相同,而且治疗上也很有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
《西塘感证》
伤寒类著作。三卷。清·董废翁撰。本书专论四时感证,内容分总论、本病、变病、兼病四部分。本病以伤寒六经分症,治法分正治、从治;对变病、兼病诸证分析尤详,其中包括一些危症的救治;末附妊孕伤寒。董氏学宗各家,立论本于《医学纲目》和《证治准绳》,而又参以高鼓峰、吕用晦二家学术经验。后辑入《医宗己任篇》中。
《西方子明堂灸经》
灸法著作。八卷。元·西方子(姓名不详)撰。元初刊行。本书主要论述全身腧穴的灸法主治。各卷分绘正面、侧背面、侧(伏)面的腧穴图和各腧穴的部位,主治病症及灸法等,收集资料颇多。现有明清刻本《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附:冯氏校勘记一卷)。
《悟真篇》
气功内丹术专着。北宋张伯端撰。成书于熙宁乙卯(1075年)。自序谓:“罄所得成律诗九九八十一首,号曰《悟真篇》。内七言四韵一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乙;续添西江月一十二首,以周岁律。其如鼎器尊卑、药物斤两、火候进退、主客后先、存亡有无、吉凶悔吝,悉备其中矣。于本源真觉之性有所未尽,又作为歌颂氏府及杂言等,附之卷末,庶几达本明性之道,尽于此矣。”本书继承《周易参同契》之学,融儒道释三家内修之说为一炉,详论内丹由初生到丹成之修炼经过与方法,叙述全面、准确,是内丹术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对后学有重大影响,但通篇隐言,不易理解。收入《道藏》。历代注本甚多。
《务中药性》
药学著作。十八卷,另附卷首及卷末各一卷。清·何本立撰。刊于1845年。作者字务中,因此为名。本书自《本草纲目》中选出药物约560余种。将每种药物的功用主治和临床应用均编成七言歌诀,附加注解说明,并校注音释。是为该本主体。首卷为脏腑用药式、引经报使,及十四经脉图、脏腑图、十四动脉图、五脏之俞皆系于背图、内景真传图等图说;卷末为四言脉诀及运气图说部分。现存1845年刻本。
《勿药元诠》
养生学著作。一卷。清·汪昂撰。撰年未详。本书以传统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南,记述导引、气功、摄养等防病健身的方法和对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以及饮食起居等方面应予注意的问题。是较切实用的养生防病著作,现存两种清刻本及多种附刊本。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
医经著作。又名《新编俗解八十一难经图要》。七卷(包括首卷一卷)。明·熊宗立(勿听子)撰与1438年。本书卷首为八十一难经纂图,共绘有解释《难经》本文的图表28幅。正文部分则逐条作注,对于难释的字、词及主要内容都作了较通俗的解释。原为初学而作,故书名“俗解”。现存日本刊本,198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武昌医学馆丛书八种》
医学丛书。清·柯逢时辑。刊于1904-1911年。包括《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本草衍义》、《活幼心书》、《伤寒论》、《伤寒总病论》、《伤寒补亡论》、《大观本草札记》、《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其中《大观本草札记》为柯氏所撰。各详专条。
《五脏六腑图说》
综合性医书。又名《经络图说》。一卷。清·高思敬撰。本书用白话文将脏腑的形态,对照《内经》、《医林改错》以及西医的解剖图形分别绘出对照说明。在中西医有关解剖学的合参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尝试。书后附有五脏药性补泻温凉歌、三百六十穴歌和各经的经脉经穴图等。本书收入《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现存光绪十五年南昌天禄阁刻本及1917年排印本。
《五十二病方》
新出土古佚医学帛书。撰人未详,约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1973年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之一。共记52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因以为名。现能辨认的医方约280余首。本书不见于历代文献记载,为现存最古的一种医方著作。
《五禽戏》
著名古导引功法名。为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所编创的一套健身功法。《后汉书·方技传》:“华佗曰: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后经历代不断发展,出现多种套路。如传为华佗弟子吴普所撰《太上老君养生诀》(收入《道藏》)与南梁《养性延命录》及明《万育仙书》等著作对五禽戏的具体动作都有详略不等的记述,后者还有附图。详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条。
《吴普本草》
药学著作。六卷。魏·吴普撰。见《隋书·经籍志》。原书已佚,但清·焦理堂有辑本,系从《证类本草》、《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出。
《吴门治验录》
医案著作。四卷。清·顾金寿撰于1822年。本书所收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顾氏医案的特点有三,其一:每案记载从发病至病愈的全过程。其二:治法比较灵活,能随证而变。其三:案末以问难形式,详析病因、病理和方治。现存四种清刻本,及上海千顷堂石印本。
《吴鞠通医案》
医案著作。四卷(或作五卷)。清·吴瑭撰。刊于1916年。收载了作者治疗温病、伤寒、杂病、妇儿科医案。作者尤其擅长于温病,能从医案的辨证治疗中示读者以规矩。书中颇多连续治疗较完整的病案,记录详明,有利于读者领会病理发展过程和治法的终始变迁。现有初刊本、铅印本、石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吴东旸医案》
医案著作。清·吴达撰。刊于一八七九年。全书收作者治案四十余条,以伤寒、时症为多。遵循仲景之法注,重六经辨证。每条记述较强。现存光绪刻本,石印本。后收入《医学求是》中。
《握灵本草》
药学著作。一名《东皋握灵本草》。十卷,又补遗一卷。清·王翃撰于1683年。据作者自序提到,喻嘉言曾见本书,并有“君其手握灵珠以烛照千古乎”一语,遂名其书为《握灵本草》。卷首载《神农本草经·序例》及注文。卷一——十共收药物400余种,每种药分主治、发明及选方三项,内容集自《神农本草经》及以后各家本草文献。其发明与选方项下除辑录前贤论述外,尚有作者的创见与发挥。其分类次序大致以《本草纲目》为依据。附补遗一卷,补录药品约190余种。现有康熙刻本、乾隆刻本。
《文堂集验方》
验方著作。四卷。清·何英辑。刊于1775年。本书辑录方书中备用成方与单验方。分为中风、风痫、感冒伤风、伤寒等39类临床各科病症。其中有一部分单方验方属于民间效方。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瘟疫霍乱答问》
瘟疫著作。一卷。清·陈虬撰。1902年东瓯霍乱流行,陈氏以白头翁汤加减等方治疗,颇有效验,遂编此书。作者辨析瘟疫霍乱,对其病因、治法等多所答辨。既有理论探讨,又有临床实践,对读者颇多补裨益。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瘟疫合璧》
瘟疫专着。二卷。明·吴有性原撰。清·王嘉谟补辑。刊于1822年。王氏认为吴氏“《瘟疫论》一书,独阐杂气,创瘟疫之法门”,但“未免醇疵互见”,遂予删订重编,并汇集诸家有关瘟疫的学术研究与临床经验为补充,便于读者参阅。现存几种清刻本。
《瘟疫传症汇编》
瘟疫专着。二十卷。清·熊立品编次。所谓“传症”,指传染性病症。此书系《治疫全书》、《痢疟纂要》和《痘麻绀珠》三种著作的合刊本。刊于乾隆年间。《治疫全书》(六卷)系熊氏取《温疫论》详予考订,兼采喻嘉言有关春温、疫病的论述以及其他有关瘟疫著作编成。《痢疟纂要》(八卷),系搜集古今有关文献结合作者个人经验体会编纂而成。书中阐析诸疟诸痢,并附泄泻。对于疟病治法,总结了发表、和中、攻逐、堵截、升提、温补等法。《痘麻绀珠》(六卷),系选集前人有关麻、痘的论述和治疗,参以个人闻见编撰而成。内容介绍痘、麻诸证及合并症的证治颇详。现存乾隆刻本。
《温症癍疹辨证》
温病著作。一卷。清·许汝辑撰。刊于1888年。本书专论温病癍疹的辨证与治疗。作者认识到在温病过程中癍、疹的发病机理与治疗方法各不相同,指出:“癍毒发于阳、承于阴;疹毒发于阴、承于阳。”并介绍了一些自拟的经验效方。末附治霍乱吐泻方。现存初刻本等。
《温证指归》
温病著作。清·周杓元约撰于1799年。三卷。作者推崇戴麟郊《广温疫论》,认为此书“分汗吐等法为六门及诸杂症,条分缕晰,开后人无数法门”,故据戴氏原书的意旨,“略附以温疫所受之原,及诸名家所论,与夫似温症而实非温症等法,汇为一册”(见本书自序)。书中以《广温疫论》为宗。对温病若干问题的论述,多种病证和治法的辨析,治疗方剂的选辑等均能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并发挥个人的心得体会。末附温病危重证和羊毛瘟症等治案。现有《三三医书》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温疫析疑》
温病著作。四卷。清·唐毓厚撰。刊于1878年。作者认为“温、疫本属两途,只因习俗并称,以致疑义不明”(见本书凡例),遂广集诸家学说,参以己见撰成本书。唐氏将温、疫病证大致分为伏气、岁气、时疫、疫毒四门;予以详细辨证、确立治疗原则和方药,兼论妇女温热、热入血室等证。选方按治疗大法分为十类,并附治验。现存稿本、初刻本。
《温疫论类编》
温病著作。五卷。清·刘奎评释。刊于1787年。刘氏于温疫专着中推崇吴有性《温疫论》,“但嫌其序次乱杂,前后倒置,不便观览。且行文详略未能合宜,字句多所疵颣”(见自序)。遂命其子刘秉锦将《温疫论》予以分类,析为诸论、统治、杂症、撮要、正误共五卷。刘奎结合个人学术经验详予评释,并对类分后的温疫论原著按照己意予以增删,于某些深有体会处则给予补充和发明。后人将此编入《说疫全书》中。
《温疫论辨义》
温病著作。四卷。清·杨尧章编撰。刊于1856年。本书为阐发吴有性《温疫论》蕴义之作。杨氏于《温疫论》原文后逐条予以辨析,或阐发吴氏立论的精义,或参证个人的学术经验,着重辨明是非疑似之处。对《温疫论》有颇多的注释和发明。卷末另撰胃气论、寒疫论各一篇,前者申明胃气升清降浊,治胃在补偏救弊中的重要性;后者辨明寒疫与温疫受气与主治的不同,并各附方案于后。现存清刻本。
《温疫论》
温病著作。二卷。明·吴有性撰于1642年。1641年山东、浙江等省疫病流行,医者以伤寒治法无效,枉死颇多。吴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温疫,系感染“异气”(又名杂气或戾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对瘟疫病因和传染途径的认识,较之前人有较大突破。吴氏参考古今医案,创造了一些较有实用价值的治法。书中详论温疫病因、初起、传变诸症及治法等内容。这是在《伤寒论》成书1400年之后医学史上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关外感病的论着。它第一次认识到温疫感染于戾气、具有传染性,开温病学说之先河。后世许多温病论着皆受此书的影响和启发。乾隆年间,复有洪天锡补注本,书名《补注温疫论》。嗣后又有郑重光补注本,名为《温疫论补注》,195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出版。此外又有《医门普度温疫论》,系清·孔毓礼、龚绍林等据吴氏原著加评,其原文和编排次序与《温疫论补注》略异;下卷并集喻嘉言、林起龙、刘宏璧等有关疫病的论述,并附名方及前人疫症治案等。现有数十种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温氏医案》
医案著作。清·温载之撰于1886年。本书将作者多年临证所得治案按病分类辑录。作者擅治温病,故此类验案尤多。治案辨证较细致,其中治气肿及疯狗咬伤方为其他医案著作所罕见。但也杂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论述。现存初刻本。
《温热赘言》
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寄瓢子述。初附于《三家医案合刻》之后,刊于1831年。此书内容与《温热病指南集》大致相同。内容详参温热病指南集条。现存初刻本等。
《温热暑疫全书》
温病著作。四卷。清·周扬俊撰于1679年。本书将温病、热病、暑病、疫病依次分卷论述,选辑《伤寒论》、《温疫论》等有关原文加以注释发挥,参阅温病诸家的学术见解、特点和成就结合个人见解,详细分析各种证候并确立其治法。更附前人医案作为临证借鉴。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温热论笺正》
温病著作。陈光淞撰于1915年。陈氏推崇叶天士《温热论》,但认为前人的一些注释不够理想,遂逐条加以笺正。作者的本意是“笺叶氏之旨,正诸家之失”(见序例)。全书分析比较精细,确有一得之见。但在某些问题上也存在局限和片面的观点。现有1916年石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温热论》
温病著作。一卷。清·叶天士述,相传系叶氏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传本不一,其一传于叶氏门人华岫云,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的原文即据于此;又本见于唐大烈《吴医汇讲》卷一,名为《温症论治》,内容与华氏大同小异,次序略有不同,章虚谷注本即本于此,名为《叶天士温热论》,收入《医门棒喝》中。《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白(疒咅)的诊法等内容。此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吴鞠通接受了叶天士《温热论》的学术思想和医疗成就才有可能产生《温病条辨》,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此外尚有清·周学海等多种注本,较近的一本为杨达夫所撰《集注新解叶天士温热论》,系杨氏汇集诸家注释结合个人经验体会编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的治疗发展情况。现存清刻本、丛书本等。又本书于196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温热经纬》
温病著作。五卷。清·王孟英撰于1852年。卷一-二选辑《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温热病的论述,并引录前人的注文以阐明一些温热病病原、证候辨证及治法;卷三-四采辑叶天士、陈平伯、薛生白、余师愚等研究温热病、湿热病、疫病的心得,将温热病的辨证按叶天士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用以具体说明热性病的发展规律,末卷为温热病分论共选113方。全书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见本书自序),参考各家有关著述,并有较多的个人见解,是一部较有影响的温热病专着。本书现有初刻本等三十多种刊本。
《温热逢源》
温病著作。三卷。清·柳宝诒撰。上卷详注《内经》》、《难经》及《伤寒论》中伏气温病,并附注《伤寒论》暴感暑热、兼感湿温各条;中卷辨正《温热暑疫全书》、《伏邪篇》、《伤寒绪论》、《温疫论》中有关温热病的一些条文;下卷重点论述伏气温病,对其发病原因、病理过程和治疗原则等颇多个人发挥。此书原系未刊稿,后收编于《三三医书》中。1949年后有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