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
(此卷方论,俱从钱氏《直诀》选出,其外有小儿常患之证而方未备者,更考他书补入。治小儿之法大端略具,其所选之方药一概全录,不必更将他卷查阅,以便业幼科者,专取此书诵习可也。)
脉法
脉弦急,(气不和。)脉沉缓,(伤食。)脉促结,(虚惊。)脉浮,(为风。)脉沉细,(为寒。)脉乱。(不治。)
《全幼心鉴》云:小儿一岁以前,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关,以验其病。(寅卯辰即风气命三关也。)脉纹从寅关起,不至卯关者,易治。若连卯关者,难治。若寅侵卯,卯侵过辰者,十不救一。其脉纹见有五色,如因惊必青,泻痢必紫,当以类而推之。一岁后,则可用一指转侧,辨其三部脉弦急浮沉。四五岁后,脉七八至而细数者为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六至五至者为虚为寒,弦紧为风痫,弦急为客忤。
面部症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若色赤者,热也,宜随证治之。
目部症
目内色赤者,心实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实热。淡青者,肝虚热。黄者,脾实热。微黄者,脾虚热。白而混者,肺实热。目无睛光者,肾虚也。
五脏虚实寒热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心气实,则喜仰卧。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肝热,则手寻衣领,及乱捻物,壮热饮水,喘闷目赤发扬。肝有风,则目连札。得心热,则发搐,或筋脉牵系而直视。风甚,则身反张,强直不搐,心不受热也。当补肾治肝。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面白腹痛,口中气冷,不思饮食,或吐清水。呵欠多睡者,脾气虚而欲发惊也。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肺热,则手掐眉目鼻面。肺盛复感风寒,则胸满气急,喘嗽上气。肺脏怯则唇白闷乱,气粗喘促,哽气者难治,肺虚甚也。
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若胎禀虚怯,神气不足,目无睛光,面白颅解,此皆难育,虽育不寿,或更加色欲,变症百出,愈难救疗。或目畏明,下窜者,盖骨重而身缩也。咬牙者,肾水虚而不能制心火也。
变蒸
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变者,易也。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已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变每毕,即情性有异于前,何者?长生腑脏智意故也。何为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余气,自脑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齿。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长二十八齿,以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凡一周遍乃发虚热,诸病如是,十周则小蒸毕也,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
急惊风证治
小儿急惊,因闻大声,或惊而发搐,搐正如故,此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二便黄赤,甚则发搐。盖热甚生风,阳盛而阴虚也。宜利惊丸,除其痰热,不可用巴豆之药。
慢惊风证治
小儿慢惊,因病后或吐泻,或药饵伤损脾胃,而肢体逆冷,口鼻气微,手足瘛疭,昏睡露睛,此脾虚生风,无阳之证也。小儿初生,壮热吐哯,身体强直,手足抽掣,目反直视,是胎惊风症也。
发搐证治
惊痫发搐,男则目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则右视无声,左视有声,相胜故也。欲验逆顺,男则握拳拇指叉入食指中为顺,于外为逆,女则叉入食指为逆,于外为顺。仍参吮乳不能,类以治其母,后仿此。
若伤风发搐,口中气热,呵欠顿闷,手足动摇。 若伤食发搐,身温多睡,或吐不思食。
百日内发搐,真者不过二三次,必死;假者频发,不死。真者,内生惊痫;假者,外伤风冷,血气未实,不能胜任,故发搐。
癫痫证治
凡治五痫,皆随脏治之,每脏各有一兽之形,并用五色丸治之。发而重者死,病甚者亦死。若反折上窜,其声如犬,证属肝也。若目瞪,吐舌,其声如羊,证属心也。若目直腹痛,其声如牛,证属脾也。若惊跳反折手纵,其声如鸡,证属肺也。若肢体如尸,口吐涎沫,其声如猪,证属肾也。
小儿半岁之间有病,以名中食三指曲按额前眉上发际之下。若三指俱热,感受风邪,鼻塞气粗。三指俱冷,感受风寒,脏冷吐泻。若食中二指热,上热下冷。名中二指热,夹惊之候。食指热,胸膈气满,乳食不消。
附面部三指诊候图
《水镜诀》云:阴阳运合,男女成形,已分九窍四肢,乃生五脏六腑,部位各分,逆顺难明。若凭寸口之浮沉,必至横亡。于孩子须明虎口,辨别三关,消详用药,必无差误。未至三岁,看虎口三关。若脉见风关,尚易治。交气关,则难治。交命关,为死症。又当辨其色,如兽惊,三关必青。水惊,三关必赤。人惊,三关必黑。若紫色,主泻痢。黄色,是雷惊。三关脉通度,乃极惊之证,必死。有纹或青或红,如线直者,是母食伤脾。左右一样者,是惊积齐发。纹有三条,白主肺伤风痰,或齁䶎声,青主伤寒及嗽,红主泄泻,有黑相兼主下痢,红多白痢,黑多赤痢,有紫相兼虎口脉乱,乃气不和也。盖脉纹见有五色,由其病甚,色能加变,至于纯黑者,不可得而治矣。
附虎口三关脉证图
五脏疮疹证治
小儿在胎,食五脏血秽,伏于命门。若遇天行时热,或乳食所伤,或惊恐所触,则其毒当出。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嚏喷,手足梢冷,惊悸多睡。宜究其何脏所发,察其何因所起,令乳母亦须节饮食、慎风寒。五脏各有一证,肝脏水疱,青色而小。肺脏脓疱,色白而大。心脏斑,色赤而小。脾脏疹小次斑,故色赤黄浅也。先发脓疱后发疹子者,顺。先疹子后斑者,顺。反此为逆。惟肾无候,但见骫冷耳冷是也。若寒水来侮,故黑陷而耳骫反热为逆也。急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不愈者死。如发潮热三日以上,出不甚多,而热不止者,未尽也。潮热随出,如早食潮热不已,为水疱之类也。一发便出尽者重。疮夹疹者,半轻半重也。出稀者轻。里外微红者轻。外黑里赤者微重。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疮端里黑点如针孔者,势最剧也。青干紫陷,昏睡汗出,烦躁热渴,腹胀啼喘,二便不通者,困也。有大热,利小便,解热毒。若紫黑干陷,或寒战咬牙,或身黄肿紫者,急以百祥丸下之。复恶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骫反热者,死证也。此肾气大旺,脾虚不能制故耳骫。下后身热气温,饮水者,可治,以脾土胜,肾寒去而温热也。不黑者,不可下,下则内虚归肾。大抵疮疹属阳,在春夏为顺,秋冬为逆。冬月肾旺,盛寒病多,归肾变黑。又当辨春脓疱、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者,十活四五。黑者,十难救一。身热烦渴,腹满而喘,便涩面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若能食而痂头焦起,或未焦而喘实,亦可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内热也。宣风散导之,生犀汁解之。斑疹作搐,为脾虚,而肝则乘心火妄动,风热相摶也。当泻心肝,补脾土。疮黑而忽便脓血并痂皮者,乃脾气实,肾邪退而病安也。及泻而乳食不化者,脾虚不能制肾,故为难治。
(此即近世痘疮之证,其病与斑疹同列,并无起胀、成浆、收靥等说。大抵宋时之疮形,治法不过如此。近日愈变愈重,与癍疹绝不相类,治亦迥别。因知天下之病,随时随地,变化无穷,所以《内经》有五运六气、异法方宜等论。为医者,苟不能知天运之转移及五方之体性,终有偏执之处,不可以称上工也。)
(痘疮无人可免,自种痘之法起,而小儿方有避险之路,此天意好生,有神人出焉,造良法以救人也。然人往往以种痘仍有死者,疑而不敢种,不知乃苗之不善,非法之不善也。况即有死者,不过百中之一,较之天行恶痘,十死八九者,其安危相去何如也。至于治痘之书,自宋至今,不下数十种,莫不和平切近。孰意迩年以来,崇奉怪书。不论小儿之强弱,痘证之虚实,慨以大黄数两,石膏数斤为一剂,使儿真火消尽,元气大伤,绝其起胀成浆之路。因向其父母云:此证或不能起胀,或不能成浆而死。至期果死。其父母以为神目,不知此实医者致之死地也。或幸不死,则信为大黄、石膏之功,而此二味,遂为不祧之药矣。又方中多用蜂房、蝎子、蛴螬、蚯蚓、蚌汁等恶物,成升成碗,灌入儿腹,以增其毒,而烂其胃,宛转就死,尤可痛心。夫近日时医,治精壮男妇之病,见用清火之药一、二钱,群以为此寒凉之品,断不可服,必当用附、桂、参、术。独于数月之小儿,反用大寒大毒之药,成两成斤,俾死者接踵而不悔,何耶?医者不足责,为父母而目睹其子之服此毒药,以致惨死,毫无疑怨,则何心也?)
丹瘤
丹瘤之证,因热毒客于腠理,搏于血气,发于皮肤,当以白玉散涂之。
伤风兼变证治二
伤风兼肝则发搐顿闷,兼心则惊不安,兼肺则喘嗽哽气,兼脾则困睡,兼肾则目畏明。各随补其母。
诸经发热证治三
潮热者,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依时而发,此欲发惊也。壮热者,常热不已,甚则发惊痫也。风热者,身热而口中气热,乃风邪外感也。温热者,肢体微热也。发热而不欲饮水者,胃气虚热也。发热而饮水作渴,喜冷饮食者,胃气实热也。
吐泻证治
若吐乳泻黄,伤热乳也;吐乳泻青,伤冷乳也,皆当下之。吐泻昏倦,睡不露睛者,胃实热也;吐痰涎及绿水者,胃虚冷也。初生下吐,因秽恶下咽故也。凡初生急须拭净口中,否则啼声一发,秽物咽下,致生诸病。(拭去秽物,出痘必稀。)
五脏内外疳证主治
凡小儿疳在内,目肿腹胀,泻痢青白,体瘦羸弱。疳在外,鼻下赤烂,频揉鼻耳,或肢体生疮。鼻疮用兰香散,诸疮用白粉散。肝疳,一名筋疳,白膜遮睛,或泻血面瘦。心疳,面黄颊赤,身体壮热。脾疳,一名肥疳,体黄瘦削,皮肤干涩而有疮疥,腹大嗜土。肾疳,一名骨疳,肢体瘦削,遍生疮疥,喜卧湿地。肺疳,一名气疳,喘嗽气促,口鼻生疮。若患潮热,当先补肝,后泻心,若妄以硝、黄诸药利之;若患癖,当消磨,若误以巴豆、硼砂下之;及伤寒误下,皆能成疳。其初病者,为热疳。久病者,为冷疳。冷热相兼者,津液短少者,皆因大病脾胃亏损,内亡津液所致。当固脾胃为主,早为施治,则不变败证也。
腹痛肿胀诸证
小儿腹痛体瘦,面色㿠白,目无睛光,口中气冷,不思饮食,或呕利撮口,此脾土虚而寒水所侮也。若口中气温,面色黄白,目无睛光,或多睡恶食,或大便酸臭,此积病也。若腹胀而闷乱喘满者,实也。若不闷乱喘满者,脾虚也。误下之,以致目疱腮面四肢浮肿,肚腹愈胀,因下而喘,脾气益虚也。脾虚不能胜肾水,随肺气行于四肢,如水状,若侵浮于肺,即大喘也。若肾热传于膀胱,热甚逆于脾肺,脾胃虚而不能制肾水,流走四肢,而身面皆肿。若土胜,则刑于肺,故令喘也。若口吐涎沫,或吐清水,面㿠白,心腹痛有时者,虫痛也。与痫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虫散主之。若腹中有癖,不食,但饮乳是也。盖小儿病此,良由乳食不消,伏于腹中,乍冷乍热,饮水过多,即荡涤肠胃,亡失津液,脾胃虚弱,不能传化水谷,以致四肢羸瘦,肚腹渐大而成疳矣。
五脏杂证主治
喜汗者,厚衣卧而额汗出也。盗汗者,肌肉虚而睡中汗出也。胃虚汗者,上至项,下至脐也。六阳虚汗者,上至头,下至项,难治。
夜啼者,小儿筋骨血脉未成而多哭,脾脏冷而痛也。当与温中药,或花火膏主之。若虚怯为冷所乘,则唇青。惊啼者,邪气乘心也,当以安神丸主之。
若浴后拭脐不干,风入作疮,令儿撮口甚者,是脾虚也。若频撮口,是气不和也。
弄舌热者,脾脏微热,令舌络牵紧,时时舒热。或饮水者,脾胃虚而津液少也。兼面黄肌瘦,五心烦热者,疳积也。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
解颅者,生下囟门不合也。长必多愁少笑,目白精多,面色㿠白,或体消瘦,皆肾虚也。
胎热者,生下有血色,时叫哭,身热淡黄,目睛多赤,大便色黄,急欲食乳,并用浴体法主之。
胎怯者,生下面白,肌肉瘦弱,大便白水,身无血色,哽气多哕,亦用浴体法。
急欲乳不能食者,此风邪由脐而蕴热心脾,致舌厚唇燥,不能吮乳也。
龟胸龟背者,由儿生下风客于脊,入于骨髓,致成龟背。若肺热胀满,攻于胸膈,即成龟胸。并用龟尿,点其骨节自愈。(取尿法,用青莲叶,安龟在上,用镜照之,其尿自出。)
失音,吐泻或大便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物者,非失音,此肾怯不能上接于阳也。凡口噤不止,则失音语迟。
若大病后身目皆黄者,黄病也。身病背强,大小便涩,一身尽黄,小便黄赤,此黄疸也,泻者难治。若百日,或半年,不因病而身黄者,胃热胎疸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也。
长大不行,行则脚软;齿久不生,生则不固;发久不生,生则不黑,皆胎弱。
小儿方
羌活(壬乙同归一治,故用羌活) 大黄(泻诸实热) 芎(入手足厥阴,辛以缓肝) 山栀仁(泻心火,实则泻其子) 龙胆草(炒,益肝胆气,止惊) 当归(入足厥阴,以其同藏血也) 防风(各等分)
生地黄(心与小肠之药) 木通(利小肠之热,故钱氏用以导赤) 甘草(生,泻心火,各等分)
地骨皮 赤芍药 柴胡 干葛(各一两) 甘草(五钱) 犀角(二钱,镑,主风热惊痫,镇肝除心热。丹溪云:犀角痘后用以散余毒,无毒而血虚者非宜)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
治脾胃实热。
藿香叶(入手足太阴经,助脾开胃止呕) 甘草(各七钱五分) 石膏(五钱,泻胃火) 山栀仁(一两,治胃中热气) 防风(三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姜枣水煎。
陈皮 青皮(下食,入太阴之仓) 丁香(各二钱,去脾胃中寒) 诃子肉(五钱,能开胃消食止痢) 甘草(炙,三钱)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
治肺经实热,咳嗽痰喘。 桑根白皮(炒,泻肺气之有余,有余者,邪有余也) 地骨皮(各一两) 甘草(炙,五钱)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入粳米百粒,水煎。
明阿胶(一两,麸炒能补气不足) 甘草(炙,一钱) 马兜铃(五钱,主肺热咳嗽,清肺补肺) 糯米(一两) 杏仁(七粒,去皮尖,下喘,用治气也) 鼠粘子(二钱五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煎。
熟地黄(八钱,酒洗,益肾水真阴,补血虚) 山茱萸肉(补肾添精) 干山药(凉肾,泻阴中之火,治足少阴无汗之骨蒸) 白茯苓(各三钱,入壬癸) 牡丹皮 泽泻(各三钱)
上地黄杵膏,余为末,加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白汤送下。
水煎服。
上作二剂,水煎服。
治气血俱虚,或因失血过多,或因克伐元气,以致内热发热,肢体瘦瘁。
即四物、四君子二汤合服。
治气血虚热,或因病后恶寒发热,或自汗盗汗,食少体倦,或发热作渴,头痛眩晕等证。
治脾胃虚弱,体瘦面黄,或久患疟痢,不思乳食,或呕吐泄泻,饮食不化,或时患饮食停滞,或母有前证,致儿为患。
上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治中气不足,困睡发热,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诸证,或乳母劳役发热,致儿为患。
黄芪(炙) 人参 白术(炒)甘草(炙)当归 陈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上八味,加姜枣水煎。
香砂助胃膏
治胃寒吐泻,乳食不化。
人参 白术(炒) 白茯苓(各五钱) 甘草(炙) 丁香(各一钱,去胃中寒) 砂仁(四十粒,下气消食) 白豆蔻(十四粒,宽胃,暖脾胃,进食) 肉豆蔻(四个,煨,温中补脾,下气运化,非比香附、陈皮之快泄也) 干山药(一两)
黄连(炒) 神曲(炒) 木香(各一两五钱) 槟榔(二十个,破滞气) 肉豆蔻(二两,泡) 使君子(酒浸) 麦芽(炒,各四两)
上为末,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饮下。良久用五味异功散一服,以助胃气。
芦荟 胡黄连 黄连 木香 芜荑(炒) 青皮 白雷丸 鹤虱草(各一两) 麝香(三钱)
治冷疳。
木香 青黛 槟榔 肉豆蔻 麝香(各一钱半) 续随子(一两,去油) 蛤蟆(三个,烧存性)
治热疳。
上为末,填入猪胆内,以线扎悬挂铫中,淡浆水煮数沸,取出研,入芦荟、麝香各二钱,饭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下。
如圣丸
治冷热疳泻。
使君子(取肉,一两) 胡黄连 川黄连 白芜荑(炒,各二两五钱) 麝香(五分,另研干) 蛤蟆(五个,酒煮杵膏)
治鼻疳赤烂。
为末干贴。
治诸疳疮。
上为末。先用浆水洗,拭干贴。
蟾蜍(一枚,夏月沟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鸣、身多癗者)
上取粪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却将蟾蜍跌死,投与蛆食一昼夜,用布袋盛蛆,置急流中一宿,取出瓦上焙干,为末,入麝香一字,粳米饭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下,其效如神。
芜荑散
治虫动口内流涎。
上为末。每服五六分,米饮下。
治虫动心痛。
胡粉(炒黄) 槟榔 川楝子 鹤虱(各三钱) 枯白矾(二钱五分)
上为末。每服五六分,痛时米饮调下。
治丹瘤。
为末。用米醋或新水调涂。
为末敷。
仙方活命饮
治一切疮毒,未成内消,已成即溃,此消毒排脓止痛之圣药也。若脓出而肿痛不止者,元气虚也,当补之。
穿山甲 白芷 防风 没药 甘草 赤芍药 归尾 乳香 花粉 贝母(各一钱) 金银花 陈皮(各三钱) 皂角刺(二钱)
上每服二三钱,酒水各半煎。
丁香(九粒) 缩砂(十二粒) 巴豆(二粒,去皮心膜) 乌梅肉(三个)
上为末,面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温水下。
治食积。
山楂(二两) 神曲(二两) 半夏 茯苓(各一两) 陈皮 连翘 萝卜子(各五钱)
肉豆蔻(二两) 补骨脂(四两) 五味子(二两) 吴茱萸(一两)
上为末,用水二碗,生姜八两,红枣一百枚,煮熟,用枣肉和末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食前白汤下,子母并服。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白汤调下。
知母(一两五钱) 石膏(四两) 白粳米(八钱) 甘草(炙,五钱)
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
阿胶(一钱,面炒) 鼠粘子(二分,炒) 马兜铃 甘草(各五分,炙) 杏仁(七枚,去皮、尖) 糯米(十粒,炒)
上每服一钱,水煎。(此方似脱地黄一味,否则即前阿胶散方矣。)
人参 紫苏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壳(麸炒,) 桔梗(炒) 前胡 干葛 甘草(炒,各五分) 木香(三分)
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
治伤寒温热,患身热恶风,头痛项强,四肢烦疼,寒热往来,呕吐痰实,及治中暑病疟。
柴胡(八钱) 半夏(汤泡) 黄芩 人参(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
上每服一二钱,姜枣水煎。
当归 白术 茯苓 芍药(炒黄,各一钱) 柴胡 牡丹皮 山栀(炒) 甘草(炒,各五分)
水煎服。
龙胆草(酒炒,五分) 车前子(炒) 木通 归尾 泽泻 甘草 黄芩 生地 山栀(各三分)
水煎服。
每服一钱,水煎。
上每服一二钱,将朴、连同生姜炒令紫色,入香薷,水、酒各一盏煎,冷服。
金匮加减肾气丸
治脾肾虚,腰重脚轻,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喘急痰盛,已成蛊者。此证多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者,非此药不救。
白茯苓(三两) 附子(泡,五钱) 川牛膝 肉桂 泽泻 车前子 山萸肉 山药 牡丹皮(各一两) 熟地黄(四两,掐碎,酒拌杵膏)
上为末,和地黄膏,加炼蜜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米汤下。
五色丸
治五痫。
朱砂 真珠(各五钱) 水银 雄黄(各一钱) 黑铅(三两,同水银结成砂)
治痫瘥后变证不止。
黄芪(蜜炙) 钩藤钩 细辛 甘草(炙,各五钱) 蛇退(三寸,酒炙) 蝉蜕(去土,四个) 牛黄(一字,另研)
巴豆 水银(各五钱) 京墨(八钱,火烧,醋淬,研) 黑铅(二钱半,水银煎) 麝香(五分,另研)
治急惊。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芎 芍药 甘草(炒) 杏仁(去皮尖,研) 汉防己 官桂(各五钱) 防风(七钱五分) 附子(泡去皮脐,二钱)
上各另为末。和匀每服一钱,姜枣水煎,有热减桂、附。
钩藤钩饮
钩藤钩(三分) 蝉蜕 防风(炒) 人参 麻黄 白僵蚕(炒) 天麻 蝎尾(去毒,炒,各五钱) 甘草(炙) 芎(各二钱五分) 麝香(一钱,另研)
为末。每服一二钱,水煎。
天麻 青黛(各一钱) 白附子 干蝎(去毒) 乌梢蛇(肉,酒浸焙) 朱砂 天竺黄(二钱) 麝香(二分)
治痘疮黑陷,及嗽而吐青绿水。
牛李膏
治痘疮黑陷。
牛李子(一味)
杵汁,石器内熬膏。每服皂子大,煎杏胶汤化下。
同研细。量疮大小干糁其上。
人参 白术 茯神 黄芪 龙眼肉(各二钱) 远志(一钱) 酸枣仁(木香) 甘草(炙,三分)
苍术 神曲(炒) 香附子 山楂 山栀(炒) 芎 麦芽(炒,各等分)
上为末,水调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滚汤下,子母并服。
麦门冬(去心,焙) 牙硝 白茯苓 干山药 寒水石 甘草(各五钱) 朱砂(一两) 龙脑(二分半)
治夜啼。
灯花一颗,涂乳上,令儿吮之。
治肚疼惊啼。
钩藤 天麻 茯苓 芎 白芍药(各二钱) 甘草 蝉蜕(各一钱)
每服一钱,灯心汤下。
治行迟。
羚羊角(镑) 虎胫骨(醋炙黄) 生地黄(焙) 酸枣仁 白茯苓(各五钱) 肉桂 防风 当归 黄芪(各二钱五分)
治睡而自汗。
当归 熟地黄 黄芪(炒) 黄柏(以下俱炒黑) 黄芩 黄连 生地黄(各等分)
每服二钱,水煎服。
上用猪心一片。每服三钱,水煎服。
每服一钱,姜水煎。
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或久病虚损,口干食少,咳而下痢,惊热自汗。
白芍药(一钱五分) 人参 陈皮 黄芪(蜜炙) 桂心 当归 白术(炒) 甘草(炙,各一钱) 熟地黄 五味子(杵,炒,各七分) 远志(五分)
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浴体法
乌蛇肉(酒浸,焙) 白矾 青黛(各三钱) 天麻(二钱) 蝎尾(去毒) 朱砂(各五分) 麝香(二分半)
上为末。桃枝一握,水煎浴之,勿浴背。
治跌扑汤火等疮,不问已溃未溃。
上先将当归、地黄入油,煎黑去渣,入蜡熔化,候冷搅匀,即成膏矣。(以上皆《直诀》所载之方,以下诸方皆取别本附入者。)
保命散(《秘方》)
治一切急惊慢惊,痰涎涌塞,手足抽搐,目直神昏,夜啼昼倦,吐乳泻白,种种恶证。
珍珠 牛黄(各三分) 琥珀(五分) 胆星 白附子 蝉蜕(炙) 天虫 茯苓 皂角 防风 茯神(各二钱) 天竺黄(研) 橘红 甘草 薄荷 朱砂(各一钱) 天麻(三钱) 全蝎(十个,酒洗,焙) 礞石(三钱,煅) 冰片 麝香(各三分)
上为末,和匀。每服一二分。或用神曲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量儿大小加减,钩藤一钱、薄荷三分泡汤下。凡小儿有病,即宜少与乳食。若似惊风,即宜断乳,如欲食,与米饮一勺。必欲食乳,须先将乳挤空,然后以空乳令吮,否则乳下喉中,即成顽痰,虽神丹无效,俟少安渐与乳可也。
治疳积方
治赤痏方 寒水石 黄柏 黄连 大黄 铅粉 枯矾 白粉 冰片 青黛
上药随举几味,研麻油调涂
治痘出眼中方
取田鸡胆点之愈。
治癞方
不拘头面遍身痛痒,黄水出,俱效。
黄连(一两) 蛇床子(五钱) 五倍子(一两) 轻粉(三钱) 黄柏(五钱) 枯矾(五钱) 川椒(二钱) 冰片(一钱)
同研,麻油调涂。
治骨蒸方
银柴胡(八分) 鲜骨皮(一钱,酒洗) 真青蒿(八分) 川连(五分) 犀角(五分) 丹皮(五分) 甘草(三分) 元参(一钱) 竹叶(二十片) 芦根(一两)
水煎服。
鸡䏶胵(一具,炙) 桑螵蛸(三枚,炒) 甘草(三分,炙) 黄芪 牡蛎(各五钱,煅)
为粗末。每用一钱,水一盏煎,去渣服。
治牙疳方
人中白(一钱) 枯矾(三分) 红褐子(一钱,烧存性) 鸡肫皮(二钱,煅) 霜梅(八分,煅) 雄黄(五分) 硼砂(五分) 铜青(三分)
上为末,煎浓茶调,搽,吐出涎。
治吐乳方(《幼幼新书》)
上同研。乳汁浸,令儿吮食。
治螳螂子方
即妬乳也。
青黛(一钱) 元明粉(三钱) 硼砂(一钱) 薄荷(五分) 冰片(一分)
上同研细。擦口内两颐,吐出涎,一日用四五次。
自古无螳螂子之病,凡小儿变蒸之候,每有口内微肿,恶乳之时,名曰妬乳,不治自愈。其或不能坐视,则用此方涂口,亦易愈。近日海滨妖妇,造割螳螂子之法,以骗人取利,强者幸愈,弱者俱死。惟松江苏州最受其害。盖小儿两颐内外,皮有两层,中空处,有脂膜一块,人人皆然,割去复生。妖妇以此惑人,人见果有如螳螂子者,遂相信不疑,死而不悔,深可怜悯。除苏松之外,天下并无有生螳螂子而死者,断不可为其所愚而受害也。
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