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部
发
发
取男子二十已来无疾患。颜色红白。于顶心剪切者。
气味苦温。主五癃关格不通。治小儿惊。大人痉。(本经)止血闷血晕。金疮伤风。合鸡子黄煎之。化为水。疗小儿惊热百病。
(梳栉下者用代发)气味苦微温。补阴之功甚捷。消瘀血。(丹溪)方书用治传尸劳溲血下血淋证。并前阴诸疾与痔。入诸膏药内。能消毒止痛。长肉生肌。
附方鼻衄。血余烧灰。吹之立止。黄胆尿赤。乱发灰水服一钱。日三服。女子漏血。
乱发洗净。烧研。空心。温酒服一钱。吐血。发灰一钱。米醋二合。白汤一盏调服。尿发灰二钱。醋汤服。血淋苦痛。乱发烧存性二钱。入麝少许。米饮服。大便泻血。
半两烧灰。鸡冠花柏叶各一两。为末。卧时酒服二钱。来早以温酒一盏投之。一服见效。
女劳黄胆。用猪膏半斤。乱发鸡子大三枚。和煎发消。药成矣。分再服。病从小便中出。破伤中风。乱发如鸡子大。无油器中熬焦黑。研。以好酒一盏沃之。入何首乌末二钱灌之。少顷再灌。疔肿恶疮。乱发鼠屎等分。烧灰。针入疮内。大良。疮口不合。乱发露蜂房蛇蜕皮。各烧存性一钱。用温酒食前调服。神妙。
〔论〕血之荣以发。(精之荣以须。气之荣以眉。)发属心。禀火气而上生。(须属肾。
禀水气而下生。眉属肝。禀木气而侧生。男子肾气外行故有须。妇寺则无须而眉发不异也。)丹溪谓其补阴之功甚捷。以补阴参于禀火气而上生。则所补者乃阳中之阴也。夫血生于阳中之阴。本其所生以上荣于发。而即还返于阳中。故其补之之功捷。然更能消瘀血者。以此味之补。非益其所本无。乃还其所本有。不凌节。不造次。故补即为行耳。人身气血。生与化。其机合而有之。即丹溪云捷。亦属强名也。本经首主五癃关格。其义奚若。盖水与血是二是一。以补为行。复何疑于水道之利乎。至治小儿惊。大人痉。与补阳中之阴义正相合。(惊与痉皆由阳中阴虚)即血闷血晕金疮伤风等治。病机亦不越于阳中阴虚。其微义可类参也缪氏云。经熬后。气味不佳。胃弱者勿宜。
〔修治〕取无病患发。不拘人。已新剪旧落。或童男胎发。并好。用皂角水洗净。入罐内烧存性用。入外科药。煎膏用。
人屎
气味苦寒。治时行大热狂走。解诸热毒。疗反胃(惟结热者)及痘疮黑陷。敷痈肿发背疮漏。新者封疔肿一日。根烂。
(即多年厕坑中砖上所凝结黄也)性治约与人屎同。解胃家热毒。又法。腊月截淡竹一段。去青。留上下二节。上节发窍。纳大甘草于中。以木塞上窍。插浸下节一头于粪中。经月取出。晒干待用。(除瘟疫热毒宜用此)
粪清
(俗名金汁)取法。寒冬月将竹箩阁盆上。用棕皮绵纸铺箩底。上铺黄土五寸。浇粪汁淋土上。滤取清汁。入新瓮内。碗覆口。埋土中一年。取出清若泉水。全无秽气。年久者弥佳。比竹筒渗进法更妙。苦寒。能除辛热。解诸毒。治时行大热狂走。痘疮紫黑干枯。(阴虚燥热尤宜)敷一切热毒痈肿疮漏。
金汁浊阴归下。有降无升。入土既久。去浊留清。身中诸火逆上。仍用身中降火之品治之。
(士材)附方热病狂走。如见鬼神。久不得汗。及不知人事者。人中黄入大罐内。用泥固济。
半日。去火毒。研末。新汲水服三钱。未退再服。大热狂渴。干陈人屎为末。于阴地净黄土中作五六寸小坑。将末三两匙置坑中。以新汲水调匀。良久澄清。与饮即解。世俗谓之地清。噎膈反胃。诸药不效。真阿魏一钱。野外干人屎三钱。为末。五更以姜片蘸食。能起死人。虫毒百毒。及诸热毒。时气热病。口鼻出血。用人屎尖七枚烧灰。水调顿服。温覆取汗即愈。神验。诸毒猝恶。热闷欲死者。新粪汁水和服。或干者烧末渍汁饮。名破棺汤。
人尿
(名还元汤输回酒)取十二岁以下童子者。(膀胱无龙火也)先禁食五辛热物。多与米饮以助水道。法当热饮于中。尚存真气。其行自速。冷则惟存咸味寒性矣。
气味咸寒。滋阴降火。(肺肾有火者所必须)治劳热骨蒸咳嗽。鼻洪吐衄。疗热狂及中。产后败血攻心。血晕闷绝。并扑损瘀血。人喉有窍。则咳血杀人。喉不停物。毫发必咳。血既渗入。愈渗愈咳。愈咳愈渗。惟饮溲溺。则百不一死。若服寒凉。则百不一生。
(褚澄)诸虚吐衄咯血。惟用童便。每一盏入姜汁或韭汁少许。徐徐服之。日进二三服自效。寒天则重汤温服。不徒降火。且消瘀血。凡产后温饮一杯。可免血晕。至三日后止之。
同泽兰荆芥白芷续断延胡牛膝苏木黑豆。治产后血晕。虚者加人参。同枇杷叶天冬麦冬苏子桑皮沙参五味生地款冬百部。治阴虚咳嗽声哑。喉间血腥气。同苏木番降香续断牛膝丹皮蒲黄。治内伤吐血。或瘀血停留作痛。久嗽涕唾。肺痿时时寒热。颊赤气急。用童便去头尾少许五合。取大粉甘草一寸。四破浸之。露一宿。去甘草。平旦顿服。或同甘草末一钱服亦可。一日一剂。折伤跌扑。童便入少酒饮之。推陈致新。其功甚大。凡一切伤损。
不问壮弱。及有无瘀血。俱宜服此。若胁胀作痛。或发热烦燥口渴。惟服此一瓯。胜似他药。万无一失。军中屡试有验。赤目肿痛。自己小便乘热抹洗。即闭目少顷。此以真气退去邪热也。
〔论〕人溺滋阴降火。世多未悉其所以然。夫欲究人身之水化。当先明于气化。次明于血化。而气化血化之元机。总不外升降勿失其职。清浊无或相干耳。所谓水化者。坎。水气也。兑。泽形也。一阳陷于二阴为坎。坎以水气潜行地中。为万物受命之根。本一阴。彻于二阳为兑。兑以有形之水。普施于万物之上。为资生之利泽。是水化之说也。气化者。三焦为元气之使。乃水中之火。根于肾。际于肺。升降于脾。故下焦治在肾。中焦治在脾。上焦治在肺。合之经云少阳属肾。肾上连肺。又云。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则可以思气化之所至。更合于经云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则可以思水化气化之无二矣。
血化者。血生于心。化于胃。统于脾。藏于肝。归于血海。此可以思血化之所至。更合于经云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更可以思气化所至即血化之所至矣。再所云升降不失其职。
清不升则清陷于浊中。并阴不得化矣。血生于心。心。太阳也。而阴化焉。阴主降者也。不降则浊乱于清中。并阳不得布矣。人身止是水火合化以为气血。而心肾即水火之匡廓。水火之互根互宅。乃先天合一之神机。第人生以后。全赖后天以完先天。所谓脾胃司升降之枢者。
正为其借此以合于先天神机耳。试以人气之清浊言之。经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此阴阳以脏腑言)又曰。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是谓乱气。又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此言清浊。原非判然为两。惟是浊中元有清。而即于浊中升其清者。俾上行以达天。清中元有浊。而即于清中降其浊者。俾下行以至地。此后天气血不离胃肺为之炉冶也。(阴中之阳升。而阴随之由水化而气化。由气化而血化。此手少阳三焦为主。即俾阳中之阴降。而阳随之由血化而气化。由气化而水化。此手太阳小肠为主。)惟胃肺乃升清降浊之地。即裕有滋阴降火之神。盖阳升而阴随者。是谓滋阴。阴降而阳归者。
是谓降火。其大炉冶已具于此。即下而便溺之出。举不越此矣。肾脉至于肺。而少阳属肾。
是少阳亦至于肺也。第阳必藉胃脾水谷之阴以至肺。而脾胃亦藉少阳之气以上达其阴于肺。
然后能通天气。通天者生之本。故阳化而阴生焉。是经所谓云雾精。而后上应白露下也。经曰。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是即云雾不精。而上应白露不下也。盖三焦元气。因脾胃受谷气以泌糟粕。蒸津液。而清气上注于肺者。此地气上为云也。肺中之清气。因脾胃谷气所注。还下其浊于胃。以致津液变化为血。营卫通而糟粕以次传下者。此天气下为雨也。然升降必由中土始之终之。皆不离于阴也。统绎斯义。则可明于坎水为始。兑水为终。而三焦为水谷道路。气之所终始矣。抑便溺皆从气化。经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故泻而不藏。与经所云诸阳皆浊之义合。何以又云手太阳独受阳之浊乎。曰。心与小肠为表里。心为火主气。固火之灵也。第心实主血。而小肠为心气化之府。必其血化行。而后气化乃达于极下。(血化行者。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也。气化下达者。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也。)若是则手太阳独领气化而即神于血化。举下而大肠膀胱。无不承其气中之血化以传道焉。经故谓其独受阳之浊也。夫小肠经脉上会诸阳于督。下会诸阳于任。则岂非上而承阳以司心之气化。下而接阴以通肾之血化者乎。内经谓手少阳之正指天。(由阴而升阳)手太阳之正指地。(由阳而降阴)阳升而阴固随之。阴降而阳亦归之。是气化血化水化。斯二经可思也。然则小肠岂可止以受盛尽之。又岂止膀胱为津液之藏气化则能出乎哉。便溺之下。固为糟粕。然其归于大肠膀胱者。足以征阴之下降。而阴之下降。即以征阳之下归于元也。经故曰视病必求其下。又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然则人身便溺。
其可忽乎哉。气血与便溺之相分。在上中二焦。本于阴而化于阳。至便溺之相分。在中下二焦。化于阳而分于阴。故任之水分穴。分别清浊以出焉。
溺白
即人中白。便溺澄结所成。又藉尘埃没溺所集也。物入阴中。色剥为白。阴中之阴矣。
入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因精与气原从脾肺气化之中游溢转输。是以仍归脾肺也。
气味咸平而凉。治鼻衄。传尸热劳。肺痿。心膈热。羸瘦渴疾。及肤出汗血。并口齿生疮。走马牙疳。能泻肝火三焦火并膀胱火从小便中出。(行其故道)同鳗鱼食之。为乌龙丹。大衄久衄及诸窍出血。并用人中白一团如鸡子大。绵五两烧研。每服二钱。温水服。
鼻衄五七日不住。及肤出汗血者。并用人中白新瓦干。入麝香少许。温酒调服。立效。痘疮倒陷。腊月收人中白。火为末。温水服三钱。陷者自出。走马牙疳。取下溺盆内白屑。入瓷瓶。盐泥固济。红研末。入麝香少许。贴之。又用妇人尿桶中白垢。火一钱。
铜绿三分。麝香一分。和匀贴之。尤神。鼻中息肉。人中白瓦焙。每温汤服一钱。口舌生疮。溺桶七分。枯矾三分。研匀。有涎拭去。数次即愈。
〔论〕人溺主治之义。已悉于前矣。溺之与白。原是一物。但溺则径达下而不留。
白性稍留。于肺所生病。可徐而致其功。故用之微有异。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饮之精气。由胃而脾。由脾而肺。
以达其清阳于上。即少阳属肾。肾上连肺之义。阴中之阳致于上。则阳中之阴达于下。故能化血归经。经所谓肺之浊气。下注于经也。血化归经。是谓营气。是乃谓之通调水道也。后天之水。皆根气化。气固肺所主。而气化之能通调水道者。以其清阳之能化。而浊阴之化乃行。则凡浊阴不化。如血证当首及。而更于治肺为切当也。所治上焦诸证。皆就清阳之能化以化浊阴耳。即痘疮倒陷。非又清阳之不化以致病于浊阴者乎。若止以咸能入血而散为言。
则亦不究其本矣。
〔修治〕岁久溺器有浓寸余者。取置瓷盘内。露高洁处。越一二载。中外皆白。绝无臭气。乃可用。研极细。水飞数过。再研万匝。如仍有恶臭。随泡随飞。约数百遍。以无臭为度。淬者精粹尽失。转增火毒。不堪用。
秋石
制炼法。秋月用人尿二三石。入锅内。桑火缓煎。勿使锅岸生。有则竹刀掠下。或沸泛。以竹杖频搅定。俟干成渣。去薪。缓火焙燥。分置阳城罐。上空二寸许。磁盏盖。封固罐口。养火一周。其药渐升。轻盈如雪。或成五色。或象物形。此属上乘。宜密贮银瓶。藏阴静处。不则风化成水。复须升养。仍结如霜。但少坚实耳。(之颐)又制既济元黍法。选端洁童男女。各认溺器。各陆续取溺。煎炼成滓。各升取上乘秋石。各取溺器白。晒焙令干。先置女于银釜之底。次置男秋石于女之上。次置女秋石于男秋石之上。次置男于女秋石之上。安置定。上余二寸。六一泥封固。三方火温养七日。则粒粒丹红交结釜顶。此更属无上乘。藏贮亦如秋石法。
气味咸温。滋肾水。养丹田。返本还元。归根复命。安五脏。润二焦。消痰咳。退骨蒸。软坚块。明目清心。延年益寿。
〔论〕难经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然内经谓三焦为水府。而肾属水。
膀胱行水。与肾合。故又曰。三焦者足少阴太阳之所将。然则小水之出也。固根于气化。然实为气之所终。由阳而归阴以出也。原其所始。固亦本于至阴。(气者水所生)第气之所终。
由阳归于阴者。较气之所始。由阴达于阳者。为何如哉。是以人溺虽降火有功。还以较于秋石从水之降。而转为火之升。(之颐谓缘润下。水藉火大。既济而允升。)自秋石尤有滋益矣。
试观养火一周。则其药渐升。轻盈如雪。视溲溺竟何如乎。此药要常近火。或时复养火三五日。则功效更大。
人乳
味甘咸。气平凉无定性。(其人和平。饮食冲淡。其乳必平。其人暴躁。饮酒食辛。或有火病。其乳必热。)荣五脏。明眼目。安养神魂。滑利关格。治瘦悴。泽皮肤。并筋挛骨痿。肠胃秘涩。又能益心气。补脑髓。止消渴。治风火证。养老尤宜。又治痰火上升虚损之证。及中风不语。左瘫右缓。手足疼痛。动履不便。饮食少进诸证。(摄生众妙)地黄当归草木之流。得天地偏气。用治血病。力固有余。用补血衰。力犹未及。不如频服人乳。
匪但补血。且病因血成者。亦由调养滋达而自愈。入四物汤。共补精血。入四君子。同益元阳。月经不通。日饮人乳三合。猝不得语。人乳半合。美酒半升。和服。失音不语。
人乳竹沥各二合。温服。虚损劳瘵。用无病妇人乳三酒杯。将瓷碟晒极热。置乳于中。次入麝香末少许。木香末二分。调匀服。后饮浓茶一酒盏。即阳败。次日服接命丹。方用乳三酒盏。如前晒碟盛乳。并人胞末一具。调服。服毕面膝俱赤。如醉思睡。只以白粥少少养之。
眼热赤肿。人乳半合。古铜钱十文。铜器中磨令变色。稀稠成煎。瓶收。日点数次。或以乳浸。黄连蒸热洗之。
〔论〕乳汁由血所化。故滋血者还以乳。夫妇人之乳。资以冲脉。因冲与胃经通故也。
冲为血海。而胃为血液化生之府。安得不责其本乎。凡男子以气为主。究气之所生。所生者肾也。女子以血为主。则当究血之所生。所生者心也。血赤火也。女子之乳白。男子之精亦白。皆从金也。女子气盛。合于心包络血。即就血所生处而化乳。男子气盛。合于冲脉之血。
即就气所生处而化精。(乳与精俱从血化。而血化俱由于气。但分上下者。分于血与气所生之处也。化不离生。生亦不离化。上之血生为气化。下之精生为血化耳。)但男女之化乳化精者。皆不离于脾胃。以其为升降鼓煽运化精微之地也。然则乳汁固不徒少阴血主之所化。
实由肺胃气化之所成矣。第血化之乳。化原固在气。一离乳房。则徒存阴质。而气化已散。
故取以疗病者。必审病之所宜。如血虚有热。燥渴枯涸。乃其的对。即用以培养者。亦必审体之所宜。如质瘦无痰。脏阳胃强。乃见资益。不则。概投止以取累耳。至方书谓宜于虚火及中风证。夫虚火类有燥痰。而风证之属阴虚者。亦不能摄痰归元。即此宜投之证。犹当为乳汁地。以佐使为功可也。
属阴性冷。若脏寒滑泄。及胃弱脾虚者。并不宜服。(仲淳)〔修治〕凡服须热饮。欲使流行经络。加醇酒调。若晒曝为粉。入药尤佳。晒乳粉法。遇有乳汁。即下银锅煎成膏。用大瓷盘盛。日下晒之。必以水浸盘下。不则久晒不干。
此乃未济之妙也。
人胞
一名河车。其色有红有绿有紫。紫者良。置酒内覆者。男胎也。首胎重十五两以上。
气味甘咸温。主治男女一切虚损劳极。(其形质得男女坎离之气而成。故阴阳两虚者服之。有返本还元之功。)癫痫失志恍惚。安心养血。益气补精。凡虚劳羸瘦。形脏化薄者。宜以人身之本元。补助人身之血气。投之女子。更育胎孕。凡无子。或多生女。或难产小产者。服之无不捷效。以侧柏叶乌药叶俱酒晒。九蒸九曝。同之为丸。大能补益。名补肾丸。(丹溪)大造丸。(吴球)用首生男胎人胞。米泔洗净。淡酒蒸熟。捣晒研末。败龟板童便浸三日。酥炙黄二两。黄柏杜仲各一两半。牛膝一两二钱。地黄二两半。入砂仁六钱。
白茯苓二两。绢袋盛。入瓦罐。酒煮七次。去茯苓砂仁不用。杵地黄为膏。听用。天冬麦冬人参各一两二钱。夏月加五味子七钱。俱忌铁器。为细末。地黄膏加酒。米糊丸小豆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盐汤下。女人去龟板。加当归二两。以乳煮糊为丸。若男子遗精。女人漏下。并加牡蛎粉一两。去人参。(世医用阳药补益。往往为害。盖邪火只能动欲。不能生物。
龟板黄柏为河车之佐。加以杜仲牛膝。通为足少阴经药。古方加陈皮。即名补肾丸也。地黄凉血滋阴。得茯苓砂仁黄柏则走少阴。白飞霞以此为天一生水丸也。二冬保肺。不为火炎。
使肺气下行生水。然其性有降无升。得人参则鼓动元气。有升有降。故同地黄。即为固本丸也。又参麦五味名生脉散。皆为肺药。此方配合。大抵以金水二脏为生化之源。加河车以成大造之功也。)补天大造丸。专培元气。延年益嗣。壮阳光。温坎水。降离火。为天地交泰。若房劳过度人五心烦热。服之神效。常人四十以后。常宜服此。接补真元以跻上寿。紫河车一具。
取首生男胎者。如无得壮盛妇人者亦好。先用鲜米泔将河车轻轻摆开。换米泔洗五次。不动筋膜。只洗净。有草屑轻轻取去。将竹器盛于长流水中浸一刻以取生气。提回。小瓦盆盛于木甑内。用文火缓缓蒸至六时止。极烂如糊。取出。先倾自然汁在药末内。略和匀。后置河车石臼内。木杵擂千下。如糊样。连前药汁末和匀。再杵千余。集众手为丸。此法全天元真气。世所少知。若用火焙酒煮去筋膜。大误。入龟板。尤误。(此语必有所见。不用便为稳妥。)外用浓川黄柏去粗皮酒炒一两。川杜仲去粗皮酥炙断丝一两五钱。川牛膝去芦酒浸一两五钱。当归身酒洗一两。怀熟地酒蒸九次二两。天冬去皮心一两半。怀生地酒浸一两半。
枸杞一两。麦冬一两五钱。以上四味。另用酒煮烂。捣膏。陈皮去白七钱半。白术炒一两。
五味子七钱。小茴香炒七钱。干姜炮黑二钱。侧柏叶取嫩枝隔纸炒干二两。骨热。加丹皮地骨皮皆去心。知母酒炒。各一两。血虚。加当归地黄倍用。气虚。加人参黄蜜炙各一两。
妇人去黄柏。加川芎香附条芩。俱酒炒。各一两。上药精制。称净末。不犯铁器。用前蒸河车捣烂并汁和为丸。若河车肥大。量加药末。不必用蜜。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米汤下。有病。一日二服。(此比古方更效。若禀气虚。或斫丧太过太早者。尤宜。)种子三益膏。治斫丧真元。中年无子。妇人血虚不孕。制一料夫妇齐服。服尽即孕。(如妇人经准气血壮而无病者不宜服)大肉苁蓉(酒洗去浮甲)何首乌(用竹刀切黑豆上九蒸九晒)怀生地(切片酒拌九蒸九晒)山萸肉枸杞子沙苑蒺藜(真者炒香)菟丝子(酒浸一宿捣成饼晒干炒)杜仲(去皮盐酒炒断丝)麦冬各四两。柏子仁白茯苓(人乳拌晒)补骨脂(盐水炒)川牛膝(与何首乌同蒸)各二两。以上药取净末。用鲜紫河车一具。头胎者佳。白酒洗净。隔瓶煮烂。捣和前末。加龟胶鹿角胶各八两。以酒化开。同前药和匀。如干。加蜜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钱。好酒下。气虚加人参二两。忌葱蒜萝卜煎爆等物。合时宜二三九十月。静室精修。
心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则以此味补心血。诚为中肯。夫胞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
又属命门之真气所摄。人生命门既成。即生心。心与命门一气。即可知其又补心气矣。)〔论〕经云。命门者。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即此胞也。其元始自心下。系贯七节之旁。其系则屈曲下行。接两肾之系。(两肾之系接心下。系以系胞。故经曰。胞之络系于肾。
又曰。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下尾闾。附直肠之右。通二阴之间。前与膀胱下口溲溺处并行而出。乃精气所泄之道路。若女子则子户胞门。亦自直肠之右。胞外与膀胱下口相并。此受胎处也。又脉经以右肾为命门。其府则胞门子户。介宾曰。子户胞门。男女之通称也。
特男子以藏精。女子以蓄血。男女交会之际。男子施由此出。女子摄由此入。故即在此中结胎。胎元既足。亦复由此而出尔。夫肾中之元阳。即为命门。原与脐对。而胞宫子户。乃在直肠之前膀胱之后者。固经所谓相火之下。水气承之也。(水是三才之祖。精为元气之根。)人身一点元灵。聚于脐下。自为呼吸。呼则接乎天根。吸则接乎地根。此即命门真气。自有命门真气。便且下际下蟠。况于最初之协议而化者乎。又按天一生水。配丁之阴火而生内。
为命门。然后生心。是则心与命门一气也。经既云胞脉属心。又安能外于命门乎。然则女子结胎在胞宫。而实受气于命门。方胎孕时。儿之脐系于胞。胞系母脊。(实为督之命门)以气食儿。呼吸胎息。辘轳任督。真元气之所钟也。其色红黑相间。红属火为阳。黑属水为阴。
阴儿离母腹。则气尽于形。之颐故谓先天之郛廓。主培后天形脏。而丹溪谓气虚则加气药。血虚则加血药。诚善于用河车者也。
缪氏云。此补阴阳两虚之药。若阴虚精涸。水不制火。发为咳嗽吐血。骨蒸盗汗等证。
此属阳盛阴虚。法当壮水以制之。不宜阴阳并补。以耗将竭之阴也。胃火齿痛。亦忌之。
〔修治〕最好如补天大造丸制法。(惟取极烂如糊)然必得河车时。恰有诸药合之乃可。若欲预制待用。宜照前法蒸。以熟为度。不必极烂。便置铜旋内。重汤干可也。此不用酒煮火焙。又可留贮。亦妙。
胞衣水
此久埋地下化为水者。气味辛凉。
治小儿丹毒诸热毒发寒热不歇。狂言妄语。头上无辜发竖。虚痞等证。天行热病。饮之立效。反胃久病。饮一钟。当有虫出。缪氏云。埋久得地中阴气。其气必寒。辛寒而走足阳明经。故主如上诸证。
坎气
即初生脐带。胎在母腹。脐连于胞。胎息随母。故脐者人之命蒂也。(以其当心肾之中。前直神阙。后直命门。故谓之脐。言齐也。)脐蒂乃真气聚会之所。今世即以食儿。用解胎中一切毒。及免惊风痘患。亦取裨补真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