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文真公八法流注
论经脉有奇经八脉
《难经》云∶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谓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 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既不拘于十二经络皆从何起何继,详见下文。
奇经八脉周身交会歌
督脉起自下极 ,并与脊里上风府,过脑额鼻入 交,为阳脉海都纲要。任脉起于中极底,脉并少阴之肾经,与任督本于会阴,三脉并起而异行。阳跷起足跟之底,循外踝上入风池。
阴跷内踝循喉嗌,本是阴阳脉别支。诸阴会起阴维脉,发足少阴筑宾 。诸阳会起阳维脉,太阳之 金门是。带脉周回季胁间,会于维道足少阳。所谓奇经之八脉维系诸经乃顺常。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 督脉内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脉配八卦歌
干属公孙艮内关,巽临震位外关还。离居列缺坤照海,后 兑坎申脉间。补泻浮沉分逆顺,得时呼吸不为难。祖传秘诀神针法,万病如拈立便安。
八穴相配合歌
公孙偏与内关合,列缺能消照海 。临泣外关分主客,后 申脉正相合。左针右病知高下,以意通经广按摩。补泻迎随分逆顺,五门八法是真科。
八法逐日干支歌
甲己辰戌丑未十,乙庚申酉九为期。丁壬寅卯八成就,戊癸巳午七相根据。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干支即得知。
八法临时干支歌
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须知。戊癸辰戌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按灵龟飞腾图有二,人莫适从,今取其效验者录之耳。
灵龟八法之图(图缺)
假如甲子日,戊辰时,就数逐日支干内。甲得十数,子得七数。又算临时支干内,戊得五数,辰得五数,共成二十七数。此是阳日,该除二九一十八数,余有九数,离九列缺穴也。
又如乙丑日,壬午时,就算逐日支干内。乙得九数,丑得十数。又算临时支干内,壬得六数皆仿此。
飞腾八法歌
(与前法不同)
壬甲公孙即是干,丙居艮上内关然。戊午临泣生坎水,庚属外关震相连。辛上后 装巽卦,乙癸申脉到坤传。己土列缺南离上,丁居照海兑金全。
其法只取本时天干为例,假如甲己日戊辰时,即取戊干临泣穴,己巳时,即列缺;庚午时,即外关。余皆仿此。
(愚谓奇经八脉之法,各有不相同。前灵龟八法,有阳九阴六、十干十变开阖之理,用之得时,无不捷效。后飞腾八法,亦明师所授,故不敢弃,亦载于此,以示后之学人。)
八法交会八脉
图(图缺)
后 二穴夫通 督脉。
申脉二穴妻通 阳跷脉。(合于目内 、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
八法主治病证
公孙二穴通冲脉,脾之经,在足大指内侧本节后一寸陷中。令病患坐合两掌相对取之,主治三十一证。
凡治后证,必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
九种心疼,一切冷气。
脐腹胀满,气不消化。
胁肋下痛,起止艰难。
胸中刺痛,隐隐不乐。
两胁胀满,气攻疼痛。
解 二穴 太仓一穴(一名中脘穴) 三里二穴呕吐痰涎,眩晕不已。
间使二穴 百劳一穴 绝骨二穴疟疾先寒后热后 二穴 曲池二穴 劳宫二穴疟疾先热后寒。
至阳一穴 百劳一穴 腕骨二穴 中脘一穴 三里二穴黄胆,遍身皮肤及面目小便俱黄。
脾俞二穴 隐白二穴 百劳一穴 至阳一穴 三里二穴 腕骨二穴疸,食毕则头眩心中拂郁,遍体发黄。
胃俞二穴 内庭二穴 至阳一穴 三里二穴 腕骨二穴 阴谷二穴酒疸,身目俱黄,心中俱痛,面发赤斑,小便赤黄。
胆俞二穴 至阳一穴 委中二穴 腕骨二穴女痨疸,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便不利。
关元一穴 肾俞二穴 然骨二穴 至阳一穴内关二穴 阴维脉。心包络之经,在掌后二寸两筋之间陷中,令患人稳坐仰手取之,主治二十五证。
支沟二穴 建里一穴 章门二穴 阳陵泉二穴风壅气滞,心腹刺痛。
胆俞二穴 通里二穴 临泣二穴临泣二穴,通带脉、胆之经,在足小指次指间,去侠溪一寸五分。令患者垂足取之。主治二十四证。
太冲二穴 曲池二穴 大陵二穴 合谷二穴 三里二穴 中渚二穴两足颤掉,不能移步。
尺泽二穴 阳 二穴 中渚二穴 五处二穴足底下发热,名曰湿热。
膝关二穴 行间二穴 鹤顶二穴 阳陵泉二穴手腕起骨痛,名曰绕踝风。
肩井二穴 三里二穴 曲池二穴 委中二穴 合谷二穴 行间二穴 天应一穴遇痛处针,强针出血。
走注风游走,四肢疼痛。
百会一穴 太阳紫脉 百劳一穴 命门一穴 风市二穴 绝骨二穴 水分一穴 气海一穴血海二穴 委中二穴 曲池二穴头项红肿强痛。
脊中一穴 腰俞一穴 肾俞二穴 委中二穴虚损湿滞,腰痛,行动无力。
百劳一穴 心俞二穴 三里二穴 关元一穴 膏肓俞二穴胁下肝积,气块刺痛。
章门二穴 支沟二穴 阳陵泉二穴 中脘一穴 大陵二穴外关二穴,阳维脉、三焦之经。在手背腕后二寸陷中。令患人稳坐,覆手取之。主治三十六证。
臂膊红肿,肢节疼痛。
肘 二穴 肩 二穴 腕骨二穴。
足内踝骨红肿痛,名曰绕踝风。
内庭二穴 太冲二穴 昆仑二穴五脏结热,吐血不已。取五脏俞穴,并血会治之。
心俞二穴 肝俞二穴 脾俞二穴 肺俞二穴 肾俞二穴 膈俞二穴六腑结热,血妄行不已。取六腑俞,并血会治之。
胆俞二穴 胃俞二穴 小肠俞二穴 膀胱俞穴 三焦俞穴大肠俞二穴 膈俞二穴鼻衄不止,名血妄行。
膏肓二穴 膈俞二穴 丹田一(穴) 肝俞二穴吐血衄血,阳乘于阴,血热妄行。
中冲二穴 肝俞二穴 膈俞二穴 三里二穴 三阴交二穴血寒亦吐 阴乘于阳,名心肺二经呕血。
少商二穴 心俞二穴 神门二穴 肺俞二穴 膈俞二穴 三阴交二穴舌强难言,及生白苔。
十宣十穴 海泉一穴(在舌理中) 金津一穴(在舌下左边) 玉液一穴(在舌下右边)。
口内生疮,名曰枯曹风。
涌泉二穴 兑端一穴 少冲二穴 神门二穴舌缩不能言,名曰阴强。
承浆一穴 少商二穴 关冲二穴项生瘰 ,绕颈起核,名曰蟠蛇 。
天井二穴 风池二穴 肘尖二穴 缺盆二穴 十宣十穴瘰 延生胸前连腋下者,名曰瓜藤 。
肩井二穴 膻中一穴 大陵二穴 支沟二穴 阳陵泉二穴左耳根肿核者,名曰惠袋 。
禾 二穴 睛明二穴 攒竹二穴 肝俞二穴 委中二穴 合谷二穴 肘尖二穴 照海二穴列缺二穴 十宣十穴牙齿两颔肿痛。
太渊二穴 颊车二穴 合谷二穴 吕细二穴下片牙疼及颊项红肿痛。
肾俞二穴 百会一穴 太 二穴 列缺二穴阴厥头晕,及头目昏沉。
上星一穴 百会一穴 脑空二穴 涌泉二穴合谷二穴目暴赤肿及疼痛。
攒竹二穴 合谷二穴 迎香二穴后 二穴 通督脉、小肠之经 在手小指本节后,握拳尖上是穴。令疾者稳坐,仰手握拳取之。主治一十四证。
手足挛急,屈伸艰难。
三里二穴 曲池二穴 尺泽二穴 合谷二穴 行间二穴 阳陵泉二穴手足俱颤,不能行步握物。
阳 二穴 曲池二穴 腕骨二穴 阳陵泉二穴 绝骨二穴 公孙二穴 太冲二穴颈项强痛,不能回顾。
天突一穴 商阳二穴 照海二穴 十宣十穴双鹅风,喉闭不通。此乃心肺二经热。
少商二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十宣十穴单鹅风,喉中肿痛。肺三焦经热。
头临泣穴 丝竹空穴 太阳紫穴 列缺二穴 合谷二穴两眉角痛不已。
攒竹二穴 阳白二穴 印堂一穴(两眉中间) 合谷二穴 头维二穴头目昏沉,太阳痛。
合谷二穴 太阳紫脉 头维二穴(在额角发尖处)头项拘急,引肩背痛。
承浆一穴 百会一穴 肩井二穴 中渚二穴醉头风,呕吐不止,恶闻人言。
涌泉二穴 列缺二穴 百劳一穴 合谷二穴眼赤痛肿,风泪下不已。
攒竹二穴 合谷二穴 小骨空穴 临泣二穴破伤风,因他事搐发,浑身发热颠强。
大敦二穴 合谷二穴 行间二穴 十宣十穴 太阳紫脉申脉二穴 通阳跷脉,膀胱之经。在足外踝下二寸,微前赤白肉际是穴。令人垂足取之。主治二十四证。
腰背强,不可俯仰。
腰俞一穴 膏肓二穴 委中二穴(决紫脉出血)肢节烦痛,牵引腰脚疼。
少商二穴 前顶一穴 人中一穴 膻中一穴 合谷二穴 哑门一穴中风半身瘫痪。
手三里穴 腕骨二穴 合谷二穴 绝骨二穴 行间二穴 风市二穴 三阴交二穴中风偏枯,痛疼无时。
绝骨二穴 太渊二穴 曲池二穴 肩 二穴 三里二穴 昆仑二穴中风四肢麻痹不仁。
肘 二穴 上廉二穴 鱼际二穴 风市二穴 膝关二穴 三阴交二穴中风手足瘙痒,不能握物。
会二穴 腕骨二穴 合谷二穴 行间二穴 风市二穴 阳陵泉二穴中风口眼 斜,牵连不已。
颊车二穴(针入一分,沿皮肉透地仓穴。 左泻右, 右泻左,可灸二七壮。) 人中一穴合谷二穴 太渊二穴 十宣十穴 童子 二穴中风角弓反张,眼目盲视。
百会一穴 百劳一穴 合谷二穴 曲池二穴 行间二穴 十宣十穴 阳陵泉二穴中风口噤不开,言语蹇涩。
地仓二穴(宜针透) 颊车二穴 人中一穴 合谷二穴且夫中风者,有五不治也。开口闭眼,撒手遗尿,喉中雷鸣,皆恶候也。且中风者,为百病之于脏者,则令人不省人事,痰涎上壅,喉中雷鸣,四肢瘫痪,不知疼痛,语言蹇涩,故难治也。中于腑者,则令人半身不遂,口眼 斜,知痒痛,能言语,形色不变,故易治也。治之先审其证而后刺之,其中五脏六腑形证各有名,先须察其源,而名其证,根据标本刺之,不无效也。
二、心中之状,多汗怕惊,其色赤,名曰思虑中。
六、胃中之状,饮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黄,名曰食后中。
七、胆中之状,自侵牵连,鼾睡不醒,其色绿,名曰警中。
腰脊项背疼痛。
肾俞二穴 人中一穴 肩井二穴 委中二穴腰疼头项强,不得回顾。
液门二穴 中渚二穴 合谷二穴 外关二穴手臂背生毒,名曰附骨疽。
照海二穴,通阴跷脉、肾之经,在足内踝下微前,赤白肉际陷中是穴。主治二十九证。
大敦二穴 兰门二穴 丹田一穴 三阴交穴 涌泉二穴 章门二穴 大陵二穴偏坠水肾,肿大如升。
大敦二穴 曲泉二穴 然谷二穴 三阴交穴 归来二穴 兰门二穴(在曲骨两旁各三寸,脉是穴) 膀胱俞穴 肾俞二穴(横纹可灸七壮)
乳弦疝气,发时冲心痛。
带脉二穴 涌泉二穴 太 二穴 大敦二穴小便淋血不止,阴器痛。
中极一穴 膏肓二穴 心俞二穴 然谷二穴 肾俞二穴妇人难产,子掬母心不能下。
申脉二穴 阴陵泉穴 三阴交穴 太 二穴妇人产后脐腹痛,恶露不已。
水分一穴 关元一穴 膏肓二穴 三阴交穴妇人脾气,血蛊、水蛊、气蛊 石蛊。
膻中一穴 水分一穴 关元一穴 气海一穴 三里二穴 行间二穴(治血) 公孙二穴(治气) 内庭二穴 支沟二穴 三阴交穴女人血分 单腹气喘。
下脘一穴 膻中一穴 气海一穴 三里二穴 行间二穴女人血气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皆痛,头目昏沉。
百会一穴 膏肓二穴 曲池二穴 合谷二穴 绝骨二穴 肾俞二穴老人虚损,手足转筋,不能举动。
承山二穴 阳陵泉穴 临泣二穴 太冲二穴 尺泽二穴 合谷二穴霍乱吐泻,手足转筋。
京骨二穴 三里二穴 承山二穴 曲池二穴 腕骨二穴 尺泽二穴 阳陵泉穴寒湿香港脚,发热大痛。
气冲二穴 血海二穴 太 二穴 公孙二穴 委中二穴 三阴交穴干香港脚,膝头并内踝及五指疼痛。
膝关二穴 昆仑二穴 绝骨二穴 委中二穴 (阳陵泉穴 三阴交穴)
浑身胀满,浮肿生水。
气海一穴 三里二穴 曲池二穴 合谷二穴 内庭二穴 行间二穴 三阴交穴单腹蛊胀,气喘不息。
膻中一穴 气海一穴 水分一穴 三里二穴 行间二穴 (三阴交穴)
心腹胀大如盆。
中脘一穴 膻中一穴 水分一穴 行间二穴 三阴交穴四肢面目浮肿,大热不退。
人中一穴 合谷二穴 三里二穴 临泣二穴 曲池二穴 三阴交二穴妇人虚损形瘦,赤白带下。
百会一穴 肾俞二穴 关元一穴 三阴交二穴女人子宫久冷,不受胎孕。
天枢一穴 气海一穴 三阴交二穴室女月水不调,淋沥不断,腰腹痛。
列缺二穴 通任脉 肺之经,在手腕后一寸五分,以两穴,相来盐指头尽处是穴,两筋间。主治三十三证。
曲差二穴 上星一穴 百会一穴 风门二穴 迎香二穴鼻生息肉,闭塞不通。
水道二穴 气海一穴 外陵二穴 天枢二穴 三里二穴 三阴交二穴胸前两乳红肿痛。
天枢二穴 中脘一穴 关元一穴 三阴交二穴妇人血积痛,败血不止。
俞府二穴 风门二穴 太渊二穴 膻中一穴 中府二穴 三里二穴鼻塞不知香臭。
夫项瘿之证有五∶一曰石瘿,如石之硬;二曰气瘿,如绵之软;三曰血瘿,如赤脉细丝;四曰筋瘿,乃无骨;五曰肉瘿,如袋之状。此乃五瘿之形也。
扶突二穴 天突一穴 天窗二穴 缺盆二穴 俞府二穴 膺俞一穴(喉上) 膻中一穴合谷二穴 十宣十穴(出血)
口内生疮,臭秽不可近。
十宣十穴 人中一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承浆一穴 合谷二穴三焦热极,舌上生疮。
关冲二穴 外关二穴 人中一穴 迎香二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地仓二穴口气冲人,臭不可近。
少冲二穴 通里二穴 人中一穴 十宣十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冒暑大热,霍乱吐泻。
委中二穴 百劳一穴 中脘一穴 曲池二穴 十宣十穴 三里二穴 合谷二穴中暑自热,小便不利。
阴谷二穴 百劳一穴 中脘一穴 委中二穴 气海一穴 阴陵泉穴小儿急惊风,手足搐搦。
印堂一穴 百会一穴 人中一穴 中冲二穴 大敦二穴 太冲二穴 合谷二穴小儿慢脾风,目直视,手足搐,口吐沫。
三消其证不同,消脾、消中、消肾。《素问》云∶胃府虚,饮食斗不能充饥,肾脏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及房劳不称心意,此为三消也。乃土燥承渴,不能克化,故成此。
人中一穴 公孙二穴 脾俞二穴 中脘一穴 照海二穴 三里二穴(治食不充饥) 太二穴(治房不称心) 关冲二穴黑砂,腹痛头疼,发热恶寒,腰背强痛,不得睡卧。
百劳一穴 天府二穴 委中二穴 十宣十穴白砂,腹痛吐泻,四肢厥冷,十指甲黑,不得睡卧。
大陵二穴 百劳一穴 大敦二穴 十宣十穴黑白砂,腹痛头疼,发汗口渴,大肠泄泻,恶寒,四肢厥冷,不得睡卧,名曰绞肠砂,或肠鸣腹响。
委中二穴 膻中一穴 百会一穴 丹田一穴 大敦二穴 窍阴二穴 十宣十穴以上八脉主治诸证,用之无不捷效,但临时看证,先取主治之穴,次取随证各穴而应之。或行针,或着艾,在乎用之者之能以临时机变,活法施之,不可独拘于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