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脾脏门


  脾胃冷热不和


(附论)夫体弱之人谷气不足。脾胃既虚。冷热之气。易为伤动。盖脾胃者仓廪之官。布化精气

灌也

沉香阿魏丸治脾胃冷热气不和。食毒。脾胃中宿积。

沉香木香(各三分)芎当归(锉焙)蓬莪术(炮)陈橘皮(去白焙)延胡索槟榔姜(炮)捣罗十五味为细末。用阿魏糊搜和。杵二三百下。丸如梧桐子大。丹砂为衣。生姜橘皮汤下五七丸。血气。温汤下。

前胡汤治脾胃冷热气不和。平胃。

前胡(去芦头人参白茯苓(去黑皮)附子(炮裂去皮脐)白术半夏生姜汁浸一宿并生姜杵令匀焙干)枇杷叶(拭去毛)浓朴(去粗皮生姜汁涂炙透)诃黎勒(纸裹煨熟去核各一两半)肉豆蔻(去壳)槟榔(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姜(炮)甘草(炙各三分)不计

藿香汤

(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胸膈满闷。四肢无力。痰逆不思饮

食。

藿香叶(半两)诃黎勒皮(煨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人参(三分)半夏(汤洗七(去皮一两)汁炙令黄香

白豆蔻丸

(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心腹痛呕逆不欲饮食。四肢

少力。

白豆蔻(三分去皮)黄(半两锉)赤茯苓(半两)干姜(半两炮裂锉)桂心(半两)白术子(半两炮煮枣肉饴糖

白术散

(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腹胁胀闷。少思饮食。

白术(一两)草豆蔻(一两去皮)槟榔(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三分)桔梗(两麸炒微黄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

桔梗丸

(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胸膈腹胁胀满。不能饮食。

桔梗(一两去芦头白术(一两)槟榔(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三分)干姜橘皮(一两三百杵

人参汤

(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胸膈不利三焦闭塞。

人参(一两去芦头赤茯苓(一两)桂心(一两)干姜(半两炮裂锉)诃黎勒(一两煨用皮)两)槟榔(子大。

草豆蔻散

(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胸中满闷。不能下饮食。四肢少

力。

草豆蔻(三分去皮)赤茯苓(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白术(半两)夏(三分汤浸七以水一中

丁香散

(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心腹虚胀。痰逆不思饮食。四肢无

力。

丁香干姜(炮)白术(各半两)赤茯苓(去黑皮)人参木瓜(去瓤切焙)草豆蔻(去皮)不计时煎生

神曲丸

(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心腹痛。胁肋气滞。不思饮食。

四肢无力。

神曲(一两微炒令黄色)干姜(半两炮裂锉)槟榔(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半归(三分橘皮

诃黎勒丸

(出圣惠方)

治脾胃冷热气不和。心腹痛。不欲饮食。

诃黎勒(三分煨用皮)白术(半两)木香(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皮)上

匀气汤治脾胃冷热气不和。痰逆。不思饮食。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陈橘皮(汤去白焙半两)白术(半两)甘草(炙一两)沉香(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二)片。枣二枚破。同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温服

快活丸治脾胃冷热相攻。胸膈气闷。消痰进食。

五味子(炮炒一两)糯米(炒香熟一两半)京三棱(炮半两)槟榔(锉半两)枳壳(去瓤微两)上为丸。

和中丸治脾胃冷热气不和。宽中脘。

附子(炮裂去皮脐)甘草(炙)木香(各一两)香子(炒一两)干姜(炮三两)沉香樱桃大。

附丸

(经效济世方

治脾胃冷热虚滞。积气疼痛。

附子(大者一个从脐下剜如瓮留一分浓真砂在内须至药满却用剜出末碾细秤得多少用白却入用淡姜汤放温服。久服更无疼痛呕酸之类。

大腹皮汤

(出圣惠方)

治脾胃气冷热不和。胸膈气滞。不下饮食。宜服。

大腹皮(锉炒微黄)槟榔(锉)桑根白皮(锉各半两)诃黎勒皮(煨)陈橘皮(汤浸去白焙)至七分去

胜金丸治脾胃冷热气不和。不思饮食。或腹痛刺。

山栀子乌头(各等分)上生捣罗为细末。以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炒生姜汤

治腹冷不调

(本草)以筋子根饮磨服。

  饮食劳倦


(附论)夫人之百病皆由喜怒不节。饮食失宜。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有亏。而五脏六腑之受之筋。

内伤火逆荣是有者而加愈头顶明覆余食饮也伤寒上气内伤骨消床倚心气消水心火胃俱胃不则收发人之脾之法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建中汤。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或小便秘涩赤黄多少。

五苓散摘一二味加正药中。以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假令表虚自汗

春夏加黄。秋冬加。如腹中急缩。或脉弦加防风。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狭。或气短者亦加之。腹满气不转者勿加。虽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中窄狭及缩急者去之。即诸酸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加。怠惰嗜卧有湿。胃虚渴亦加之。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腹气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黄连心烦乱亦加之。小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闭塞不通。加炒黄柏知母小便涩者加滑石炒。小便淋沥者加泽泻

五苓散治渴而小便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其心脏热者。用钱氏方中皮三。气短小便利者。四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

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若只头痛者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干地黄。调理脾胃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

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法虽根据证加减。执方根据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难、素及黄帝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当从六气不足。浮沉升降法。随证用药治之。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经言。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谓之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干舌干咽干。盖心主火。小肠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饮食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病患自以为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经云。虚则补其母。

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也。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

心主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次以甘温及甘寒之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者肝木也。肝之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注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伸。附着于有形也。或多怒。若风热不陷于地中。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

主脉。脉者血之府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或妄闻起妄人。四肢满闭转筋。皆肝木火盛而为邪也。或生痿。或生。或生厥。或中风。

或作肾痿。或为之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上升。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故肾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肺为涎。入脾为痰为嗽为涕为嚏。为水出鼻也。一说下元土盛水。致督任冲三脉盛。火旺煎熬令水沸腾而乘脾肺。

外肾冷。为足不任身。为脚下隐痛。或水附木势而上为而病于外也。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血中。阴血中受火邪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以火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奇、奇而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大发散于阳分也。而令走九窍。经云。食入于胃散精于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暂得舒。是以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病患饮入胃。遽觉至脐下。便欲小咽干。是阴气太盛。其理甚易知也。况无是则非也。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白术(君)人参(臣)甘草(佐)芍药(佐)黄连(使)黄(臣)桑白皮(佐)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诸甘温药亦可。

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芍药(佐)石膏(佐)黄连(君)知母(佐)黄柏(臣)甘草(使)生地黄(臣)黄芩(佐)中急痛羌活(佐)防风(臣)升麻(使)柴胡(君)独活(佐)芍药(臣)甘草(臣)白术(佐)细辛蔓荆子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至受病也。故咳嗽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精神人参(君)白术(佐)白芍药(佐)橘皮(臣)青皮(以破滞气)黄(臣)桂枝(佐)桔以上三味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唾多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及三脉见。

白术(臣)苍术(佐)川乌头(臣)干姜(君)肉桂(佐去皮少许)茯苓(佐)泽泻(使)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分补阳气主浮风药本脉当于二证上喘脉中兼伏炽之假如加时无毒以气之阳寒者温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假令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热者黄芩黄连。寒者干姜附子之类为君。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如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以芍药之酸。于土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渴不止。寒水石石膏等分。少少与之。即钱氏方中甘露饮。主身大热而小便数。或上饮下。此燥热也。气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如脉弦只加风药。不可用五苓散。如小便行病增者。此内燥津液不能停。当致津液。加炒黄柏、赤葵花心下痞闷者。加黄连黄芩三。减诸甘药。不能食心下软而痞者。甘草泻心汤则愈。喘满者。加炙浓朴。小便不利者。

不可加之。为禁药也。胃虚弱而痞者。加甘草。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苈。气短气弱而腹微满者。不去人参甘草加浓朴。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满者。而气不转加之。中满者。去甘草黄连黄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许。此病虽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阳加黄。四肢肌热烦热。与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则愈。鼻流清涕恶风。或顶背脊强痛。羌活防风甘草等分。黄加倍。临卧服之。有大热脉洪大。加苦寒剂而热不退者。加石膏。如脾胃中热。加炒黄连甘草。凡治此病。脉数者当用黄柏。或少加黄连。以柴胡苍术、黄、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则脉必下。乃火郁则发之也。如证退而脉数不退。

不洪大而疾有力者。多减苦药加石膏。如大便软或泄者。加桔梗食后服之。此药误用则其害非细。用者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善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死不治。如不大渴亦不可用。如脉弦而数者此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火郁。则脉数退矣。风寒汗出肩背痛中风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其肺。使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以通气防风汤主之。小便遗失肺气虚也。宜安卧养气禁劳役。以黄、人参之类补之。不愈。当责其热加黄柏生地黄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如脊痛项强。腰似折项己半钱。轻则附子。重则川乌头少许。以为引用而行经也。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亦用太阳经药。更加柴胡半钱。如淋加泽泻半钱。此下焦经风合病也。肾肝之病同一治法。俱在下焦非风行经不可也。如大便后有白脓。或只便白脓者因劳役气虚大肠也。以黄、人参汤补之。如里急频见者。血虚也。加当归。如肺胀膨膨喘咳。胸膈气满壅盛而上奔者。多加五味子人参次之。麦门冬又次之。黄连少许。甚则交两手而者。真气大虚也。若气短加黄、五味子人参。气盛加五味子人参黄芩荆芥穗。冬月去荆芥穗加草豆蔻仁。如嗌痛肿。颈肩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防风甘草、本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消其肿。以人参、黄益其元气而泻其火邪。如脉紧者寒也。或面黄善嚏。或面白色恶皆寒也。亦加羌活等四味。当泻足太阳。不用连、芩。少附子以通其脉。面色白多悲恐者。更加附。如便白脓少有滑。频见污衣者。气脱加附子皮。甚则加米谷。如气涩者。只以甘药补气。当安卧不动。以养其气。

脾胃虚弱上焦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甚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

两虚结秘中闭塞。

即饱。全为热所乘或三分。

头痛目本二分。

九个。如黄各半钱用别药。

单血药煎并去药太分。

脾胃虚弱。遇六七月间。河涨霖雨。诸物皆润溽。汗沾衣。身重短气。甚则四肢痿软。

行步使庚津者燥服更火甘肠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

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意多以大顺散中热。其病必苦头痛燥热恶热。扪之外伤肺气苍术白虎汤主之。洁古云发散也。中热阳证。为热伤元气。非理失所。违时化。必困乏无力。懒语气朦朦如烟雾中。不知身所有也。必有汗重。支节时有烦疼。或一身尽痛。或渴上热壅盛。口鼻气短气促。身心烦乱有肝之为痿厥者。四肢如在火中热厥

热。为脾主四肢故也。若肌肉濡溃而调之。气上冲胸。皆厥证也。痿者四逆。故曰厥逆。其厥痹相须也。于黄泽泻四分。猪苓一分。白术一分。如湿。如行步不正。脚膝痿弱两足欹侧涌出气力矣。如汗大泄者津脱也。急妨其食。当以意斟酌。若妨食则止。

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元气竭尽而成软瘫。必腰下不能动。

热之令退时。或所增之病气退者。不术之药。只根据本病中证候加减。常服加辛温泻之。若湿气盛风证不退。

之中之下。得时一涩。其证四肢满闭。肢节烦疼。难以屈伸。身体沉重。烦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懒倦。口失滋味。腹难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数。或上饮下便。或大便涩滞不行。一二日一见。夏月飧泄。米谷不化。或便后见血见白脓。胸满短气膈咽不通。或痰嗽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鸣耳聋。目中流泪。视物昏花肉红丝。热壅头目。不得安卧。嗜卧无力。不思饮食。调中益气汤主之。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温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于阳明。时当长夏

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气高而喘。身热烦心膨闭。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必加之以迟。迟缓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是则气泄令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

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此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草通草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此方正是从权而立之者。若于无时病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邪者。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两目也。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外发。阳气伏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和血。少用黄柏以益真阴。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化万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脾虚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也。其次肺气受邪为热所伤。必须用黄最多。甘草次之。人参又次之。三者皆甘温之阳药也。脾始虚肺气先绝。故用黄上喘气短懒语须用人参以补之。

少。恐资满也。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大虚。腹中急缩。腹皮急缩者。却宜多用之。若从权加升麻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猝不肯退。反行阴道故使引阳道上行。若中满者去甘草

咳甚者去人参。如口干嗌干者加葛根血虚人参补之。阳旺则能生阴血也。更加当归和血。

又宜加黄柏以救肾水。盖甘寒如气浮心乱则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如心下痞亦少加黄连气乱干胸。为清浊相干故以橘皮理之。能助阳气之升。又助甘辛为用也。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可从权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气大胜主食不消化。故食减不知谷味。加炒曲以消之。复加五味子麦门冬人参泻火益肺气满闭塞大便不通。夏月乃随时用气以从权。乃随时用气以泻浊气之不降也。借用火寒之气于甘药中。故曰甘寒泻大热也。亦须用发散寒气辛温之剂多。黄柏少也。清气在阴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升发阳气

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之升不令飧泄也。堵塞咽喉阳气不得出者。曰塞。

阴气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迎于咽喉胸膈之间。令诸经不行。则口开目瞪气欲绝。当先用辛甘气味俱阳之药。引胃气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药以泻其标也。寒月阴气大助阴邪于外。于正药内加吴茱萸大热大辛苦之味以泻阴寒之气。暑月阳盛。则于正药中加陈皮益智黄柏

寒气阴火之上逆。

更以黄连别作丸。二药各七八十丸。空心、约宿食尽服之。待少时以美食压之。不令胃中停留也。如食少不饥加炒曲。如食已心下痞。别服橘皮枳术丸。如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

甘草黄连柴胡大便闭燥心下痞。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身。如心下痞夯闷。加白芍药黄连。如心下痞腹胀。加五味子白芍药缩砂仁。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如心下痞呕逆者。加黄连生姜橘皮。如冬月加黄连少入丁香藿香叶。如口干嗌干五味子葛根。如胁下急或痛甚。须加柴胡甘草。如胸中满闷郁郁然。加橘皮红、青皮木香少许。

如腹中或周身间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陈皮木香。此三味为定法。冬天加益智仁草豆蔻仁。

夏月少用。更加黄连。秋月气涩滞食不下。更加槟榔草豆蔻仁、缩砂仁。或加白豆蔻仁。

如春三月食不下。亦用青皮陈皮多。更加风药以退其寒覆其上。如初春犹寒。更少加辛热以补春气之不足。以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皆可也。如脉弦者见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如脉涩觉气涩滞者。加当归身、天门冬木香青皮陈皮。有寒者加桂枝陈皮、黄。如胸中致塞或气闭闷乱者。肺气涩滞而不行。宜破滞气者。青皮陈皮更少加木香槟榔。冬月加吴茱萸人参。致塞因外寒所遏。必寸口脉弦或微紧。乃胸中大寒也。若加之舌上白胎滑者。乃丹田有热胸中有寒。加黄柏生地黄。勿作寒证治之。如秋冬天气寒凉而腹痛者。加半夏益气汤一二服。

空心服之。不愈停寒也。加益智遏。当引阳气上伤身热气短。以地之变也。又经邪。汗出而解矣气也。谷气也。清气也。资少阳生发之气也。人之真元衰旺。皆在饮食入胃。和则五谷气升输于华盖。布灌于气神气强盛。气血病去之后。脾胃术丸。神妙可推实是也。以枳实气。令脾胃自浓大热有毒。重伤元气。七神不炽。经云。热伤气。正谓此也。其人必无气而热。因而四肢不举。传变诸疾不伤之则发汗枳术丸主之。重为期。斯为善已病治未病。此之谓也。伤冷冻饮料。不恶寒身重。饮食不化。小便不利。去五苓散假令伤热物二分。生热物一分。用丸。盖天时不肉湿面热物。当用

补中益气汤

(出拔粹方)

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内伤不足之病。

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着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人受水谷之气以生入胃合于气。

相流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

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然而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类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之类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损不足而补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

曰。惟当以辛温之剂补其中。为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其土耳。今立此方主之。

黄(半钱病甚劳役热者一钱)当归身(二钱洗焙干或晒干小和血脉人参(去芦三钱有经)升麻(药亦可

朱砂安神丸

(出拔粹方)

夫脾胃虚者。因而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

。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最多。甘草人参次之。脾如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以

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

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皮急缩者。最宜多用。急者缓之

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甘草上升能补胃气之散解。以缓带

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薄者。阴中之阳而引清气上升也。黄、人参甘草三味皆甘

温为主用。脾胃虚乃必用之药。气乱于胸为清浊相干。用去白橘皮以理之。又能助阳

气之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也。口干嗌干者。加葛根。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

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是血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气日减

。心包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者。心惑而烦闷不安也。

故加辛温甘温之剂生阳。阳生则阴长。或曰甘温何能生血。仲景之法血虚人参补之

。阳旺则能生阴血。更加当归和之。又宜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

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朱砂(五钱另研水飞阴干秤)黄连(去须拣净洗秤六钱)当归(去芦二钱半)炙甘草(五如黍寒朱四时用药加减法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气大胜。主食不在咽清丸加土有少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冬月咳嗽者。加不去节麻黄半钱。如秋凉亦加之。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甘草款冬花各三分。若痰嗽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痰嗽增益耳。然调和阴阳血气之际。甘温为必用之药。脉洪大兼见热证。少加黄芩黄连生地黄甘草。脉缓显沉。困乏怠惰无力者湿胜也。加苍术泽泻人参白茯苓五味子。脉涩气滞涩者。加当归身、木香天门冬青皮陈皮。觉寒者。加桂枝黄(虽不是病。见热证须加寒药。热药不宜多以从权)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半钱。生姜三二分。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胁下急或痛甚。俱加柴胡甘草人参。腹中气上逆者。冲脉逆也。加黄柏三分黄连二分以泻之。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如少气不足以息。服正药二三服。犹气短促。此膈上及皮表间。有寒所遏。当引阳气上升则愈。多加羌活独活升麻柴胡。本次之。黄倍之。扪之而肌热表证也。只服正药一二服。得微汗则已。躁热作蒸蒸而热者。肾间伏火上腾也。加黄柏生地黄各三分。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空心服。如不愈。更加汉防己半钱则愈。使脚膝中气力涌出矣。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

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秘燥心下痞。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身。心下痞闷者。加白芍药黄连心下痞腹胀。加五味子白芍药缩砂仁

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心下痞。加黄连生姜橘皮

冬月加黄连木香藿香叶。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半钱枳实三分。胸中气滞加去白青皮。

嗌痛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桔梗甘草耳鸣目黄肿。头肩肘臂外后廉痛。

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防风甘草、本。以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消其肿。人参黄益元气而泻火邪。如脉紧面白善嚏。或面色恶者。皆寒也。亦羌活等四味中加之。当泻足太阳也。不用寒药。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安卧养气。以黄人参汤之类补之。不愈是有热也。加黄柏生地黄芍药。劳役。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亦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加柴胡半钱。如淋加泽泻半钱。此下焦风寒合病也。肾肝之病。同一治法。俱在下焦非风行经则不可。若受客邪湿热。宜升举发散以除之。头痛蔓荆子半分。痛甚加川芎二分。顶脑痛加本三分。若兼头痛。加细辛二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脐下痛者。加熟地黄三分。不已者大寒也。其寒从传变中来。加肉桂三分。遍阅内经少腹痛者皆寒。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仲景以抵当汤丸主之。乃血结下焦膀胱)。身有疼痛及身重者湿也。

五苓散主之。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各半钱。升麻柴胡各半钱。本、苍术各一钱。所以然者为风药也。能胜湿。故另作一服与之。

通气防风汤

(出拔粹方)

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

药散之。脊痛羌活独活(各一钱)本防风甘草〔各一(半)钱〕川芎蔓荆子(各二钱)上咀更加而脉弦蔻之类

白术附子汤

(出拔粹方)

治脾胃之证。始则热中。终则寒中阴盛内寒

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是肾水反来侮土。此谓所胜者妄走行也。作中满腹胀。作

涎作清涕。或多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力。喜睡。两(睾)丸多冷。时作隐

隐而痛。或妄见鬼状梦亡人。腰背眼脊皆痛。而不渴不泻。不渴不泻。则温气去。

寒独留。寒独留。则血凝泣。血凝泣。则脉不通。故其脉盛大以涩曰寒中。当以此药

主之。

白术附子(炮去皮脐)苍术陈皮浓朴(姜制)茯苓泽泻(各二两)猪苓(去皮半两食前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云。饮食劳倦所伤。必气高身热。烦喘短气鼻息不调

嗜卧困倦少言。皆为热伤元气耗神故也。宜温甘之剂以补元气泻火也。其初肌肤间。

必大热燥闷。心烦而渴。久后则不渴。头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

。慎不可以寒凉药与之。内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以温药以补元气泻心火也。

内热皆由心火乘于皮肤之位。谷气不能上升。输于心肺。滋养上焦故尔。属少阳。

宜用此方。

黄(半钱或病劳复热甚者一钱)人参(去芦三钱)甘草(半钱以上三味除燥热解肌热之钱如渴用之分以导滞春令)钱作十分不热却除者一二分痛在天气寒凉时腹痛。加益智仁二分或三分。或加半夏半钱生姜三片。忌用芍药头痛蔓荆子头痛黄半钱。其痛乃止。如不止则大寒也。其寒从变中来。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胸中气滞

加散术半温火者连钱之

升阳顺气汤

(济生拔粹方)

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满短气。遇春口淡

无味。遇夏虽热升麻(一钱)柴胡(一钱)黄(一两)半夏(汤浸三钱)人参(三钱)陈皮(一钱)甘草咀。每服

宽中进食丸

医方大成

营气。喜饮食。

草豆蔻(五钱)缩砂仁(二钱)半夏(七钱)大麦曲(炒五钱半)枳实(麸炒去瓤四钱)神曲(炒五钱半)甘草〔炙一(半)钱〕干生姜〔二(半)钱〕陈皮〔三(二)钱半〕木香钱半)人参(二下。

空心服

和中丸

(出济生拔粹方一名平胃丸)

治病久虚弱。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秘或

溏。此胃气虚弱浓朴(姜制一两)白术(一两二钱)半夏(洗七次一两)陈皮(去白八钱)槟榔(四钱五分)自然汁浸蒸饼

橘皮枳术丸

(出卫生宝鉴

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或脏腑不调。心下

痞闷不快。

橘皮(一两去粗皮)枳实(麸炒去瓤一两)白术(二两)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丸梧桐子大。

而不物之发也也。

枳术丸

(出济生拔粹)

治为人所勉劝强食。所致心腹满闷不快。

神曲(炒一两)麦曲(炒一两)枳实(麸炒去瓤一两)白术(二两)上为细末。荷叶

木香枳实丸

(出卫生宝鉴

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

木香(一两)枳实(麸炒去瓤一两)白术(二两)上为细末。荷叶裹烧饭丸如梧桐子大。每

木香化滞汤

(出卫生宝鉴

治一切曲结于中脘腹皮微痛。心下痞满。不

思饮食。食之不柴胡(四钱)木香(三钱)橘皮〔三(二)钱〕甘草(炙半两)半两(一两)当归稍(二钱)大盏。

半夏枳术丸

(出卫生宝鉴

治因冷食内伤。心腹痞满。呕不止。

半夏〔洗七次焙干一(二)两〕干生姜(一两)枳实〔麸炒微黄一(二)两〕白术(二两)上为细末。荷叶裹烧饭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如以汤浸蒸饼为丸亦可。

食伤寒热不调。每服加上二黄丸十丸。白汤下。一方加泽泻一两。为小便淋。一方无干生姜

丁香烂饭丸

(出卫生宝鉴

治饮食所伤。猝心胃痛。甚效。

丁香(一钱)丁香皮(三钱)甘草(三钱)甘松(二钱去土秤)缩砂仁(三钱)益智仁(三汤浸蒸饼

草豆蔻丸

(出济生拔粹方)

秋冬伤寒冷物。胃脘当心而痛上焦两胁咽膈不

通。

草豆蔻仁(面裹煨去皮一两)神曲(炒黄半两)白术(一两)黄芩(去皮半两)枳实(麸炒钱)干生量所伤多有

三黄枳术丸

(出济生拔粹方)

伤肉食湿面辛辣味浓之物。填塞闷乱不快。

黄芩(二两)黄连洗一两)大黄(纸裹煨一两)神曲(炒一两)白术(一两)枳实(麸炒半两)陈皮(一两)上为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量所伤加减服。

除湿益气丸

(出济生拔粹方)

伤酒面。心腹满闷。肢体沉重。

枳实(麸炒黄一两)白术(一两)萝卜子(炒热凉去秽气半两)神曲(炒黄一两)黄芩(生所伤多

上二黄丸

(出卫生宝鉴

治伤热食痞闷。兀兀欲吐。烦乱不安。

黄芩(二两)黄连(去须洗一两)升麻(三钱)柴胡(三钱)甘草(二钱)枳实(半两麸无

枳实导滞丸

(出拔粹方)

治伤温热物。不得施化而作痞闷。烦乱不安。

茯苓(去皮)黄芩(去腐)白术黄连(拣净各三分)泽泻(二钱)枳实(麸炒去瓤)炒面温水下。

食远。量所伤加减服。更衣。止后服。

枳实栀子大黄汤

(续易简方

治大病瘥后。伤食劳役。

枳实(一个麸炒去瓤)栀子(三枚半肥者)〔一两二(三)分半绵裹〕上清浆水二盏。

大黄如薄棋子五六个同煎。食膏粱之物过多烦闷乱者。亦宜服。

白术丸治伤豆粉湿面油腻之物。

白术(一两)半夏(洗七次晒干一两)陈皮(去白七钱)神曲(炒黄一两)黄芩(半两)白白汤

木香见丸

(一名巴豆三棱丸

治伤生冷硬物。心腹满闷疼痛。

巴豆霜(半钱)荆三棱(一两煨)神曲(炒一两)石三棱(去皮煨一两)木香(二钱)香末。汤浸蒸饼丸如绿豆大一倍。每服一二十丸。白汤下。量伤加减服之。一方无草豆蔻仁。

三棱消积丸治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腹满痛不快。

荆三棱(炮)莪术(炮各七钱)青皮陈皮(各五钱)丁皮(三钱)益智仁(三钱)炒曲(桐子大。

加川

神应丸治因一切冷水及潼乳水。腹痛肠鸣。米谷不化。

巴豆杏仁干姜百草霜(各半两)丁香(二钱)木香(二钱)黄蜡(一两)上先将黄蜡两。

子。

胜也

益胃

(一名温脾汤出济生拔粹方)

治服寒药过多。或脾胃虚弱胃脘痛。

白豆蔻仁(三钱)泽泻(三钱)黄(七钱)干生姜(三钱)缩砂仁(二钱)甘草(二钱)为细末。每服三钱以仲景胃脘当中元气虚若食热物果木

除湿散

(出济生拔粹方)

治伤马乳并牛羊一切冷物。

半夏(洗七次三钱)车前子(炒半两)泽泻(半两)甘草(炙二钱)神曲(炒一两)干生姜

灵砂丹

(出百一选方)

治饮食所伤一切积滞。或利赤白不瘥者。赤、甘草汤

下。白、干姜汤下。赤白、姜甘草汤下。食所伤又暴泻白汤下。并食后临卧时服之

。为万妙感应丸

辰砂(细研)砂(研细各二钱)巴豆(去皮壳完全者四十九个)黄蜡(半两)上先将于丸。

丹代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出济生拔粹丸)

开胃进食。破滞气寒饮

木香(三钱)人参(三钱半)干生姜(二钱半)枳实(一两炒)白术(一两半)橘皮(四钱)炒曲一两

交泰丸

(出试效方)

阳气。泻阴火。调营气。进饮食。助精神。宽腹中。

除怠惰嗜卧。四浓朴(去皮锉炒三钱秋冬加七钱)知母(四钱一半炒一半炒此春夏所宜秋冬去之)柴胡(半)煮苦砂仁(三钱)白术(一钱半)吴茱萸(汤洗七次五钱)巴豆霜(五分)上除巴豆霜另入外。同为极细末。

为丸

导气除燥汤

(出济生拔粹方)

治饮食劳倦小便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

涩也。

知母(三钱洗锉)黄柏(四钱洗锉)滑石(二钱)泽泻(三钱)茯苓(二钱)上为细末

大枳壳丸

(出济生拔粹方)

治一切食所伤。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疼

痛。饮食不消。痰逆呕吐噫醋吞酸。饮食迟化。并宜服之。

枳壳(麸炒)茯苓(去皮)白术浓朴(姜制)半夏(汤洗)人参木香青皮(去瓤)陈一两)干生姜(半两)牵牛(净微炒)大黄(各二两)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一百丸。生姜汤下。食后。

木香槟榔丸

(出济生拔粹方)

食伤太阴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术(烧)黄连枳壳(麸炒以上各一两)黄柏大黄(各三每服三

人参开胃

(出直指方)

助胃进食。

人参白术藿香橘红缩砂仁木香丁香麦(炒)神曲(炒)甘草(炙)茯苓

枳术丸

(出卫生宝鉴

治老弱虚弱。食不消。脏腑。仲景本汤。易老改丸

。及治气不下枳实(七钱半麸炒黄)白术(一两)上为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或姜浸蒸饼为丸亦得。

秘传降气汤

(出简易方

治饮食过度。致伤脾胃。色无节。耗散肾阴。水

土交攻。阴阳间隔遂使气不升降。上热下虚。上热则头目昏眩。咽喉干燥。痰实呕

。胸膈不快。饮食无味。下虚则脐腹冷痛大便闭塞。里急后重。腰脚无力。若治以凉

。则脾气怯弱肠鸣下利。治以温则上焦壅热。口舌生疮。香港脚上攻。久利不瘥。并宜先

进此药。然后却以所主药治之。

桑白皮(二两锉炒)枳壳(汤浸去瓤麸炒)甘草(炒)陈皮(炒各一两)五加皮浸半日子(炮取肉炒蒸一伏食用

槟榔丸

(出兰室秘藏方)

消食破滞气

槟榔木人参(各二钱)橘皮(五钱)炙甘草(一钱)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

如梧

强胃汤

(出济生拔粹方)

治因饮食劳倦所伤。腹胁满短气。遇春口淡无味

。遇夏虽热而恶黄(一两)半夏(三钱)人参(三钱)草豆蔻(二钱)黄柏(半钱)曲(一钱半)陈皮(钱)上咀。每服三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桂香丸治大人小儿过食杂瓜果。腹胀气急。

肉桂(一两)麝香(一钱)上为末。饭为丸如绿豆大。大人十五丸。小儿七丸。不以时。

三棱丸治同前。

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等分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不拘

橘皮煎丸

(出医方集成)

消食化气。宜常服之。

三棱莪术(并煨)青皮(去白)陈皮(去白)神曲(炒)麦(炒各等分)上为末。

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方。

(出肘后方)上用大麦一升。椒一两。并熬干姜三两。捣末服方寸匕。日三四服。

宽中理气丸

(出德生堂)

脾胃不和宽中理气。可宜常服。

枳实槟榔青木香丁皮神曲苍术香附子葛根(各一斤)加荜澄茄(半斤)上为

三香神术丸

(出德生堂)

能温中快膈。化积顺气。中呕逆唾酸。气

食噎。饮食迟化。胸膈痞闷。腰胁刺痛。胃脘停痰。饮食无味。妇人血气。脐腹疼痛

。凡人吃饭。后大香附子苍术浓朴藿香甘草良姜枳实枳壳青皮陈皮广术三棱槟榔上为

百钟丸

(出德生堂)

治中食吐呕逆恶心。口吐酸水。痰涎壅盛。痰塞

气不畅快。但干葛黄连枳实(各四两)青皮陈皮神曲雷丸三棱莪术益智仁槟花(二两)上为细末。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水任意下。

藿香利膈丸

(出德生堂)

宽肠快膈。和胃利痰。进食化宿。表解寒暑。功

效极。但因食浓朴(九两)枳实(三两)当归(一两)人参(一两)藿香(一两)槟榔(一两半)木香水送下

治食鱼脍及生肉。住胸膈中不消化。吐之又不出。不可留。多使成症方。

(出肘后方)上用朴硝如半鸡子一枚。大黄一两。凡二物咀。以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尽服之立消

至灵散

(出肘后方)

疗食饱烦闷。但欲卧而腹痛

用曲熬令香黄为末。服方寸匕大麦亦佳。

木香调中丸

(出德生堂)

治因饮食不调。致伤脾胃。心腹胀痛。脏腑泄泻

米谷不化。腹中木香陈皮(去白)青皮(去白)肉豆蔻(面裹煨)槟榔三棱(焙)诃子草豆蔻(各一

清暑益气汤长夏湿热胃困。长夏五六月。湿热蒸炊人多困倦。胸满短气。肢

节疼痛。气高而喘。烦热大便或泄而黄。或如白泔。或渴或不渴。膨闷不欲食。或

气短不能言。小便黄(一钱半汗少减半钱)人参(半钱)甘草(炙三分)苍术(一钱米泔浸去皮)白术(半麻(一钱心三分)青节劳

藿香半夏丸治同前。

藿香(一钱)半夏(二钱)红豆(一钱)干生姜(半钱)诃子皮(二钱)乌梅肉(二钱)干

黄汤

(出兰室秘藏方)

治补胃除湿。和血益血。滋养元气。

黄(一两)当归身(二钱洗)人参(半两)泽泻(半两)藿香叶(一钱)橘皮(一钱)食远热

当归汤

(出兰室秘藏方)

治热上攻头目。沿身胸背发热

当归身〔一(二)钱洗〕黄(半两)上咀。水二大盏。煎法如常。

黑地黄丸

(出济生拔粹方)

治男子妇人面无血色食少嗜卧。肢体困倦。

苍术(一斤)熟干地黄(半斤)干姜(炮夏月五钱冬月一两春秋七钱)上为末。

水煎面糊为

麦散疗饱食讫便卧。得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

大麦(一升炒)干姜(二两)上为末。服方寸匕。日三良。

丁香汤

(出十便良方)

下痰。通中健胃

丁香(半两)胡椒(一钱)缩砂仁(四两)干生姜(一两)甘草(二两)盐〔二(一)两〕

治饮食过度饱。

(出本草)以芦菔生嚼之。佳。

和中丸

(出试效方)

补胃进食。

干姜(二钱)干生木瓜(三钱)炙甘草(二钱)陈皮(四钱)益智仁(二钱)人参(二钱)下。

木香槟榔丸

(出试效方)

消食破滞气

木香槟榔(各三钱)青皮(五钱)陈皮(七钱)麦(七钱)枳实(七钱)白术浓朴

当归腊茶散营卫气虚。风邪冷气进袭脏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啖炙爆。或饮

食过度。积热肠间。致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大便下利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后重

。久患便血诸疾细芽茶(半斤)川百药煎(五个烧存性)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米汤饮调下。或乌梅汤

温中益气治验

(出卫生宝鉴)中书左丞相史公。年六十有七。至元丁卯九月间。因内伤自利数行。觉肢体沉重。嗜卧懒语被。

脉得沉细而微弦。不欲食。食则呕吐中气不调。滞于升降。口舌干燥头目昏闷。肢体困倦。

足愈急食甘以缓之。又脾不足者。以甘补之。以黄人参之甘。补脾缓中。故以为君。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以当归辛温和血润燥木香辛温升降滞气生姜益智仁草豆蔻仁辛甘大热。以荡中寒。理其正气白术炙甘草橘皮甘苦温乃浓肠胃。麦面宽肠胃和中。神曲热导滞消食。故以为佐。上件咀一两。水煎成服之。呕吐止饮食进。逾三日前证悉去。

右曰。前证虽去。九日不大便。何以治之。曰丞相年高气弱。既利且汗。脾胃不足。阳气亏损。津液不润也。岂敢以寒凉有毒之剂下之。仲景云。大发汗后。如小便数大便坚。不可用承气汤。可用蜜煎导之。须臾去燥屎二十余块。遂觉腹中空快。上下气调。又以前药服之。

喜饮食。渐愈。则以前橘皮枳术丸消导之。月余方得平复。丞相曰。病既去矣。当服何药。

预防其复来。予谓不然。慎言语。节饮食。不可服药。用药如用刑。民有罪则刑之。身有疾则药之。无罪妄刑是谓虐民。无疾妄药是反伤正气。军志有之曰。允当则归服而舍之可也。

丞相悦而然之。

参术调中汤

(出卫生宝鉴

内伤自利。脐腹痛。肢体困倦。不喜饮食。食

则呕。嗜卧懒语黄(五钱)人参(五钱)当归身浓朴木香益智仁草豆蔻白术炙甘草橘皮煎至

肠满。四肢倦。行立艰。食以呕。多冒。减饮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后方。

(出华佗大黄(一两湿纸十重包裹煨令香熟切作片子)槟榔(一枚)木香(一分)上为末生桐子(半两不焙)槟榔(一个)黑牵牛(四两生取末二两节不用)上为末。调二钱。

以利

须问汤

(出杨氏家藏方

治中酒痰逆。

白豆蔻缩砂仁〔各四(一)两〕丁香(二两)甘草(炙三两)白盐(三两炒)上除丁香每服一

冲和汤

(出杨氏家藏方

快膈。消痰助胃。

生姜(四钱切焙)草果子(去皮七钱半)甘草(七钱半炙)半夏曲(二钱半炙)白盐(一两

青金汤

(出杨氏家藏方

食所伤。及呕逆恶心。头目昏晕。神志不爽。

缩砂仁(一两)薄荷叶(去土二两)白豆蔻仁(一两)甘草(半两微炒)上件为细末。

每服

生胃丸

(出朱氏集验方)

食所伤。胸膈不快。不思饮食。

良姜白姜(各四两并油炒)丁香胡椒(各等分)上为细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百

妙应丸

(出杨氏家藏方

治脾胃虚冷。饮食迟化。心腹刺痛。噫气吞酸。两

胁膨胀。胸膈痞荜茇木香破故纸(炒三味各一两)附子(二枚重七钱者每一枚剜去心入砂末一钱用附子末塞口外以面裹煨令面焦黄取出去面不用)上件同为细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

快膈汤

(出十便良方)

治饮过多。胸膈不快。呕吐涎沫。

生姜(二斤切片米泔浸三日晒令半干)丁香皮〔三(四)两锉〕甘草(六两切如大豆)盐(皮同钱。一名紫姜汤。宜是慢火炒。气味奇妙。

解酲汤

(出十便良方)

治饮过度。脾胃不健。不思饮食。

胡椒桂心丁香(各一分)檀香〔二铢(三钱)〕藿香(半两见火)甘草(三两炙)白盐


上一篇:脾脏门 下一篇:脾脏门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