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谷部


五谷总论〕经言五谷为养。以麻麦稻黍豆。配肝心脾肺肾。是五谷养生所资。而非治尝肾自肾而外。二说互异。且以五脏之病言所宜食。又曰。肝病宜麻。心病宜麦。脾病粳米

肺病宜黄黍。肾病大豆。此说固为足据味甘。在谷曰粳米。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色黄味咸。在谷曰大豆。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润之。色黑味辛。在谷曰黄黍。

气味。与五脏合而和者以为养。然五脏各司一养。而还取相剂以救偏。养生者又宜悉于斯义耳

谷芽

气味甘温。快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濒湖)具生化之性。故为脾胃要药淳)

麦芽

味咸。气温。开胃消食和中。行上焦之滞血。(句本丹溪)消痰饮。破冷气。除胀满。

宽肠下气。腹鸣者用之。(二语洁古)能消一切米面诸果食积。(濒湖)胃气虚人。宜服麦芽神同。

运。

人参汤通转。

重重不宜妄服药丸。

〔论〕二芽俱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第稻禀金气。而麦禀水气以升出为开发者。其功较难化。芽性尤未化。须多炒。令其性枯。(士材)脾胃虚堕胎。(仲淳)同白术诸药用。则久服无害。(濒湖)〔修治〕二芽皆炒黄。杵去皮用。

附录卢子由云。稻黍稷麦五谷。皆可区萌达。者从艮而震。自癸而甲。由终而始。生不然谷府之受开发上焦者。行阳出阴若雾露之驻矣。盖入。设行气有少即以成其所自始稷为五谷长。

五为形务也。

  胡麻


本经胡麻一名巨胜。即今油麻。亦曰脂麻。(俗作芝麻)古者中国只有大麻。其实为。

汉物味甘气平。入足太阴兼入足厥阴阴经。性与茯苓相宜。(隐居)润养五脏。疗虚羸伤中。补新。士良)逐风麻木谷而治风。(一味九蒸九曝。加茅膝当归地黄续断桑寄生治似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服久亦能休粮。用巨胜白蜜等分合服。患

白油麻

取油。以白者为胜。故名。

味甘。生者。性寒而治疾。炒者。性热而发病。蒸者。性温而补人。生主客热因痰饮成癖〔论〕胡麻种于四月。斩获于夏末。以火土始终。而油润脂溢乃尔。是真于至阳之会。

宣耐寒暑。)其黑者。色通于肾。赋天一之专气。尤能以润五于治风。归功益血。其用与他味不同。盖人身水谷所化之精而后入于脉。其和麻脂润。已能从征于色乎。盖其为要药。义不出

麻油

炒熟。乘热压出油。谓之生油。但可点照。须再煎炼。乃为熟油。可食。不中点)入药。以乌麻油为上。白麻者次之。(濒湖)味甘。微寒。生主天行热。肠内结热。下三焦热毒瓦斯。通大小肠。治蛔心痛产妇胞衣生于麻。麻若煎则出火星。

痛消肿之功。(又)麻毒。麻油一碗灌之。入血余一味熬油煎葱黑色。趁热。通手旋涂自消。痈碗。分五次。一日服尽。使毒瓦斯不内攻。预解痘内。柳枝搅稠如。每服二三蚬壳。大人二合

扁鹊油剂法。直指用麻油童便各半盏。遇时行麻油半两。好一两。同煎数十沸。温服即下。

〔论〕麻油之最能解毒者。即为其始终于火土之时。却宣金水之化气而脂润。正以对夫结热生者。多食发冷疾。脾胃虚寒作泻者。不宜食。熬熟。治饮食甚美。但须逐日熬用。经宿则

麻枯饼

此榨出油麻渣也。乌须法。麻枯八两。盐花三两。

盖。盐泥泥之。赤取细末。日日揩牙三次。揩毕

  大麻


一名火麻。亦曰黄麻。麻品凡五。黄络苎白也。黄叶五歧。络叶无歧。苎叶圆茎皆剥皮作麻。其白而有棱。轻虚。可作烛心。(濒湖)早春种者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春种为秋

麻仁

味甘气平。性滑利下行。走而不守。入足太阴手阳明经。补中益气。复血脉通关五脏。去风。久服肥健不老。下气逐水气。专利大肠风热结燥。治血痢。利小便。除疗消渴便涩。香港脚肿渴。利女子经脉。(诸本草)汗多胃热便难。三者皆因燥热亡津液

燥者润之。故脾约丸用麻仁足太阴之燥及通肠也。(海藏)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之甘以缓脾润燥。(无己)麻仁粥治风水。腹大腰脐重痛不可转动。用冬麻子半斤。研碎。

水老人可一升曝同者气吸吸。口燥热淋。用大麻仁五数斗。小便赤涩。用秋麻子仁一升汁煮绿豆。空心食极效。

小豆一升煮熟。食日二。

〔论〕麻仁润燥。本经首谓其补中益气。是属何义。尔雅翼云。麦黄种(有子曰。

无子化液正其血药而有故于大肠者。且其所也。)夫大燥金本风木阳而宣至阴热。不可想化。何以为此从阳化阴正属肾肝事。妇人〔修治〕极难去壳。取帛包置沸汤中。浸至冷出之。垂井中一夜。勿令着水。次日日中曝干

  小麦


小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之气。故为五谷贵。地暖处亦可春种。至夏而四气不足。故有毒。(颂)麦性恶湿。久潦即多不熟。(濒湖)味甘。气微寒。入手少阴太阳经。新麦性热。陈麦平和。(濒湖)主养心气。止虚汗。心病宜食之。除客热烦渴咽燥。(作汤不许皮坼。坼则性温。不能消热烦止

白面

气味甘温。性壅热。(不能消热止烦)有微毒。(吞汉椒。食萝卜。能解。)小动风气

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主治养气补不足。久食实肤体。浓肠胃。水调服。治中暑。及止鼻衄吐血。(诸本草)方书治痰饮吐利舌衄头痛心痛胃脘痛。东南卑湿。春雨多。麦受湿气窖令人补虚寒以凉。皆入药尤良代清阳之寒〔麦面总论〕二麦发生于降收之候。值夏气蕃盛而即告成。是其育质受气。从少阴而归至阴一之粗。而非其应之失守而参之中暑一治可见。特西北产者滋益。而东南者阶厉耳。

凡人脾胃有湿热。及小儿食积疳胀。皆不宜服。夏月疟痢人。更忌之。(仲淳)

浮麦

取水淘浮起者。焙用。

味甘咸。气寒。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治妇人劳热。按浮麦全得寒性。故能止汗

麦麸

浮麦性同。而止汗之功次之。治行痹盗汗。和面作饼。(即曲也)消谷止痢。手足风湿走气作痛。用酽麸皮。炒热。袋盛熨之。互易。至汗出良。寒湿香港脚。治同。产后虚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调服二钱。日二服。凡人身体疼痛。及疮疡肠烂沾渍或小儿暑月出痘疮。溃烂不能着席卧者。并用夹褥盛麸缝合藉卧。性凉而软。诚妙法也。

麦粉

面洗筋后澄出者。俗名小粉

味甘。气凉。成膏。消一切痈肿汤火伤乌龙膏。治一切痈肿发背无名肿毒。初发热摊纸上尽而脱

大麦

气味咸温。微寒。主消渴。除热。宽胸下气。平胃化谷食。疗胀满止泻。不动风燥热糊。令〔论〕大小麦虽种获同时。而小麦却后于大麦。是则大麦之不动风气。与无燥热。胜于小麦而能当少

荞麦

味甘酸平。气微寒。降气宽肠。炼五脏滓秽。磨积滞。疗白浊白带脾积泄泻。治痢疾。用面二钱。沙糖水调。炒服。绞肠痧痛。炒焦荞面。热水冲服。食之难消。其有沉积在肠胃者。反藉之消去。(颖)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

作饮。连食三四次即愈。此可征其炼积滞之功。咳嗽上气荞麦粉四两。末二钱。生二两。

鸡以〔论〕荞麦始终得金气之全。金合于火以生化。故叶绿而茎赤。(凡物之生莫不资于风木之霜者之疾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濒湖)

  粳


即也。粘者为糯。不粘者为粳。六七月收者为早粳。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滇岭之粳。性热。又惟彼土宜之。一种占谷。闽人始从占城国得之。宋时分给诸道为种。故今各处皆有。高低俱可种。其熟最早。六七月收。品类亦多。有赤白二色。与粳大同小异。入药解热。以晚粳为良。

气味甘平。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主治温中益气之则仲桃〔论〕粳乃谷稻之总名。有早中晚三收。惟迟粳乘火土之气以生长。而斩获于仲秋之后。

胃气之旺以告成。宜于充食。为养生首赖。如早粳。金未进气。而土气亦不浓。(乘木火之气以生长。而斩获于季夏之半。是火气全而土气亦司令也。)即晚粳。土气将退。而火气更失时。以之剂量治病则可耳。(诸粳属立夏前种者。穗长而秧茂。迟之立夏后。则大不及。可知凡物之生。必藉木火之气。而晚粳为火气失时也。)

淅二泔

洗米沉汁也。第二次者清而可用。故名。

气味甘寒。主治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吐血不止。陈红米泔水温服一钟。日三次。

衄血

  稻


(即糯稻)糯。粘稻也。粳。不粘稻也。本草所谓稻。乃专属糯。粳之粘者为糯。稷之粘

糯米

味甘。性温。主治温中益气。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方书喘头风毒痔。脾病宜食糯。(孙真人糯米性温。酿则热。熬尤甚。故脾肺虚寒者宜之。(濒湖)冷泻者。炒食即止。老人数者。作粢糕或丸子夜食。亦止。其温肺暖脾可知。

痘证用之。亦取此义。(又)下痢噤口。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壳。用姜汁拌湿。再炒为末入秘糯黄川芎各五钱。水一升。煎八合。分服。

〔论〕糯米之用。温肺暖脾。但熟食粘滞壅气。炒食止泄健脾。至酿则热。熬饴热甚。

又糯性粘滞难化。小儿病患最忌。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者。食之最能发病成积

糯米泔

气味甘凉。益气止烦渴。(任意饮之即定。余详一卷水部。)

  黍


稷之粘者。与稷一类二种。今俗通呼为黍子。不复呼稷矣。

黍米气味甘温。主益气补中。(别录)黍者。暑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性最粘滞。

其气〔论〕黍即稷之粘者。其苗似粟而低小。其粒如粟而光滑。有赤白黄黑数种。苗色亦然。

俱其粘滞与糯同性。

而别录云益气

  大豆


角曰。叶曰藿。茎曰萁。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及作充食。黄者作腐榨油造。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乌豆。紧小者为雄。入药尤良。

黑大豆

味甘气平。(平即兼凉)肾之谷也。炒食热。煮食寒。作冷。造及生黄卷则平。

器)主治调中下气通关脉。疗伤中淋露。散五脏结积内寒。冲。治阴毒腹痛逐水胀煮食。治温毒水肿。下热气肿。同桑柴灰煮食。下水鼓腹胀。除胃热。同甘草煮汤饮。

一及产后头风。又治下痢脐痛。下气。活血。能解诸毒。牛胆贮之。止消渴。入盐煮。常时食之香港脚治水消其验乃子土茯苓银花血热觉有余血直视。或手足五升沃之。经捶破。同沃之。产经丸。治左瘫右痪

注脚膝。行履艰难。及生黑豆一斤。以斑蝥二十一枚脐二两。乳香研一两。没药一温下。不拘时。风毒攻心。

水肿大豆一斗。清水一斗。煮当从小便出。阴毒伤寒危笃者。黑豆炒冲心。烦闷不识人。以大豆一升。水三豆花粉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每黑炙甘草一钱。水一盏。煎汁。时时饮之〔论〕豆有五色。各治五脏。故黑色者为肾之谷。第其味甘。甘属脾。以色之黑者入肾。

而还用益脾。正以脾肾互为化原也乎。(脾肾合乃为水土合德以立地。水土合德。故黑豆每与地皆成始皆有阴气。必脾肾之阴合于肺之阴。而阴气乃得致于阳以行其化。

之气归于肾之气。而阴气乃得裕诸阳以敦其化。肾为气原也。兹谷盖有合焉者矣。惟阴气能化阳邪。故除胃中热。及一切热毒瓦斯化。故五脏结积内寒。及阴毒腹痛。胥能化之。惟本三阴进气而于三阴。使阴气之得致于阳者。更归于阴。故首主调中。中即中则血和。血和则关脉通。夫气调而血和者。阴得于阳之化也。故可以阳又得于阴之化也。故可以疗风。治水则如冲逐水胀。煮食疗腹胀且水有于脾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死。服浓朴者。犯之动气。(濒湖)

大豆黄卷

壬癸日。以井花水浸黑大豆。候芽长五寸。取皮。阴干用。

气味甘平。治湿痹筋挛膝痛。除胃中积热。消水病胀满。大豆黄卷。比之区萌而达者。

膜之气也形。从治半两。

炒。等分先灸风

  赤小豆


待老收采。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及淡红色者。及三青二黄时。

收之仅可供食。不疗疾。近用赤黑相间之草实为赤小豆。谬甚。

气味甘酸平。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主治下水肿

通脓散鹤膝和入苎乳脉不气。以袋水之用药皆湿气入腹则杀亦验。又治先血后便。是行水化。即以达血滞也。入红豆丸。辅丁香胡椒砂仁。治是虚寒补阳。亦借此味之化也。难产。日久气乏。赤小豆一升。水九升。

明胶(或用阿胶)一两。同煎少时。一服五合。三四服即产。胞衣不下。用赤女二七枚。东流水吞服之。按妊娠诸经。轮月养胎。独手少阴手太阳二轻不居则为月水。有胎则为乳汁。故不在养胎之类也。夫胚胎之兆始。受水精而而成气。即此可识赤小豆下胎下乳汁。治产难之故矣。

〔论〕赤小豆夏至后布种。至秋花实。秋将尽而取其老赤者。方可入药。夫其本三阴进气至于明性血。血原于金水。而成于木火。

气告成而乃为火用者。固天气阳不得阴以行其化。则火之气或小便不利。及暴痢。甚则湿。其义若此。诸书谓赤氏便谓为肾之心物。水之用药气中。如濒湖谓为心之谷。是物。是指阳得阴以化。而阴即随化于阳而水用行。故本经首主水如下血香港脚鹤膝风。皆得于心与烦满通气。士良所谓缩气行风。

曰。凡人气化布而后水化行。

肺不足以至之。即谓之水元不则为热毒。皆阴不足以化之之而诸热悉化矣。即斯义以求之其由阴化阳。却必言其由阳化以其能益水脏气化也。气水为专功哉。)且于心肾为功最谵妄茯神散。此专治心脏病为行水。亦非于阴水不宜也。

赤小豆。病已即去。勿过剂。(仲淳)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令人肌瘦身重。(濒湖)〔附余论〕上焦以阳为主。阳不得阴无以化。则天气不下济而穷于降。和于阴以化。即随阴化。

属权宜。惟使金达阴。亦属权宜水火以调。所谓

  绿豆


气味甘寒。色绿属木。通于厥阴阳明。宜连皮用。去皮则少壅气。皮寒而肉平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

生研绞汁服。治丹毒烦热风疹石发动。热气奔豚。平痰喘及。有人服附子酒多。

头升

气味甘凉平。解诸热益气。解食诸毒。治发背痈疽疮肿。及汤火伤灼。新水调服。治霍乱转筋。诸药毒死心头尚温者。此更解之。护心散(又名内托散乳香万全散)凡有疾。

一日内宜连进十余服。使毒瓦斯外出。方免变证。迟则毒瓦斯内攻。渐生呕吐。或鼻生疮菌。不食呕逆石发当助气脾胃虚寒滑泄者。忌食之。(仲淳)

  扁豆


花具紫白二色。秋热便不易生。故名凉衍豆。俗讹为羊眼豆。赤黑斑色者。不入药。

白扁豆

味甘。气腥香。性平。入足太阴阳明气分。主治和中下气。通利三焦益脾胃。除湿热

消暑止泻痢脓血。疗霍乱。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煮汁服取效)硬壳白扁豆。气性得乎亦调脾胃。(濒湖)秋成色白。臭味甘芳。有土金水贯连三脏之义。右迁而降。自然暑息热消白术能〔论〕扁豆二月下种。历春夏。至白露后。乃更繁衍。且秋热便不易生。是其气归于金。

而水利者。为土得木火以为体。金患冷人。弗食之。(诜)〔修治〕取硬壳者。连皮炒熟用。亦有水浸去皮。及生用者。

气味相同。主霍乱。治霍乱秘法。白扁豆叶一把。同白梅一枚。并仁研烂。新汲水神效。吐利转筋。捣白扁豆叶一把。入少许。绞汁服。立瘥。

  刀豆


三月下种。五六七月开紫花。如蛾形。结微似皂荚。老则收子。大如拇指头。

气味甘平。主治温中下气。利肠胃。止呃逆。益肾补元。有人病后呃逆不止。声闻邻家。取刀豆子烧存性白汤调服二钱。即止。此可见下气归元之功。(濒湖)

  粟


古者粟为黍稷粱之总称。今之粟。古时但呼为粱。后人又专以粱之细者名粟。(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长粒粗者。为粱。穗小而毛短粒细者。为粟。(又)粟米小米。味咸而淡。气微寒。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治反胃益气。益丹田。补虚损

难化降胃火消化。汤饮不下。用粟米半升。杵粉水丸。梧子大七枚。煮熟。入少盐云。纳中吞之。得下便已。〔论〕粟之味咸而淡。在诸谷中。有水土合德之义。内经言脾宜食咸。盖谓脾合于肾之阴。

由胃以归于肾乎。所云能养肾为胜。以其赋有阳气。则淡渗胃冷者。不宜多食。(藏器)

  粱


粱。即粟也。古者黍稷粱总称粟。汉后始以粱之细者为粟。今俗。但称粟中之大穗长。粒粗而有黄毛红毛白毛诸品者为粱。

黄粱米

气味甘平。主益气和中。止泻。疗霍乱下痢。利小便。除烦热霍乱烦躁黄粱米升。水半升。和搅如白粉。顿服。霍乱大渴不止。多饮则杀人。黄粱米五升。水一斗。

三升。稍稍饮之。

青粱米

类中有大而青黑色者。其谷多米少。

味甘气凉。治胃痹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气补中。脾虚泻痢。青粱米半升。神曲一能明〔总论〕黄粱性味甘平。得土之中和气多。较他谷最益脾胃。青粱禀受金水之气。其性凉。

  秫


即粟之粘者。似粟米而小。北人呼为黄糯

秫米味酸。性热。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治寒热。(千金肺疟方用之)利大肠。(别录)方宜多食

  薏苡仁


所在有之。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作穗。五六月结实青白色。形如稍长。八月采实。采根无时。今人通以九十月。采其实中仁。

味甘淡。气微寒。阳中之阴。降也。入足太阴手太阴经。补脾益肺。除湿清热。下气和营。

但受苟不肺痿痈脓。涕唾上气。疗胁痛。利肠胃。消水肿。治疝证及热淋。除干湿香港脚。久服轻身益气。入足太阴。能健脾养胃。入手太阴。能清肺利气。(能)心肺之药多用之。(颂)肺损咯血水煮足。

痿厥

仁十伤。吐二升。

麻黄三二两研热饮。夏碗。煨熟和〔论〕薏苡春生于平泽。气本微寒。至夏时又本水土之合德。而结为实。九十月采之。

以火元气以于胃阳伤气肺湿于味归矣原胃之即其渗利之味以行湿。惟是脾肺肾之气生。阴阳和而气行也。)抑除湿而即令脾阴足以和肺之阳。后令肺阴降以下。知此则功用可明。若泛与燥湿健乎。惟其除湿不如二术之助燥。其清热益中气要药。特味淡力缓。非合群以济。

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可参金气为土用之义。薏苡多从天气以行降令也。又此味功在中气之湿。独无受不止于湿。如中气素虚。则六淫所侵固谓阴虚则无气也。是非病于中气之湿大筋短也。(肝固血脏。而湿热乃血微寒者。乃清阴之和气。虽不可以治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之。妊娠弗用。(仲淳)〔辨治〕咬之粘牙者真。水洗略炒。或以滚水泡湿。同糯米文火炒。米黄去米。清肺热者。

  罂粟


一名御米。秋种冬生。叶如白豆。三四月抽苔结。花开则脱。花如仰盏。凡四瓣罂在花中。长一二寸。须蕊裹之。上有盖。下有蒂。宛如罂。中有白米。极细。可煮粥和饮食。(故名御米)其壳入药甚多。而本草不载。知古人未之用也。今园丁蓄罂粟子。每于中秋夜半下种。其苗出土。不逾数日。所云秋种冬生。事未尽然。或地利各殊。故先后不一乎。御米气味甘平。性寒。主行风气。逐邪热。治反胃胸中痰滞。(颂)多食利二便。

动钱

味酸湿。气微寒。敛肺涩肠。止泻痢。(日久腹中无病者)固脱肛。治遗精久咳。止心治嗽粟壳食而咳卧时白汤下。

〔论〕罂粟秋种冬茁。由金而趋水以生。秉收气以固脱。故能入肾而治骨病。至于咳嗽滞下用芎肝木乳香盏落散(以粟壳为君)之类是已。就头风一证。不可推类以尽粟壳之用乎。

泻痢遗精湿热方盛。而误用之。或腹痛不可当。或攻入手足骨节。肿痛不能动。或遍身可不慎哉〔修治〕以水洗润。去蒂及筋膜。取外薄皮。阴干细切。以米醋拌炒入药。亦有炙者阿芙蓉相传为罂粟花之津液气味粟壳同。止痢功胜粟壳。但忌常服。久反无验。

且伤耗阴液。虽提助精神。而损折人寿。宜切戒之。

小儿痘疮。行浆时泄泻不止。用五厘至一分。未有不愈。他药莫能逮。

。令人肠断。

  淡豆豉


诸豆皆可为之。惟黑者入药。有盐淡二种。惟江右淡者治病。造淡豉法。六月内。

大豆二三斗。淘净。水浸一夜。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服覆。每三日下看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

盖。浓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矣。

味苦甘而涩。气微温。(非苦温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时气恶毒也。仲淳)得醯化复及余毒。止暴痢血痢。方书治喘哮疼冷。(别录)物经蒸窨。

别者。取一药兼疗之。凡初觉头疼。身热脉一升。绵裹。水三升。煮一升。顿服。

再不汗。加麻黄三两。(肘后方)春夏之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

汤吐之。脏毒下血。用淡豉十文。大蒜二枚安乃止。此药甚妙。但大蒜九蒸乃佳。以冷齑水丸。每服三十丸。盐汤下。喘痰积。天雨便发遇阴气触动则发。用淡豆豉一两。蒸捣如泥。入水送下七丸。甚者九丸。小儿五丸。高枕仰卧。一性亦随而出。病根永断矣。服后。忌食热物。寒热桂木于舌下咽之。风毒膝挛骨节痛。用三五升。九饮。妇人难产。乃儿枕破与败血裹其子也。以胜金散裹了烧赤。研细。入麝香一钱。为末。取秤锤烧红淬

浓汁。与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脾气消乳食。

〔论〕味咸入肾。黑大豆为肾之谷。而味却甘。何也。盖足三阴同气于下。水土之合德以立营运。

湖所谓缘脾又为令伤宣之

  陈廪米


一名陈仓米。北人多用粟。南人多用粳及。并水浸蒸晒为之。入仓陈久。气佳。

味淡咸酸。其性多凉。炒食则温。主治养脾胃阴气。宽中消食。多食易饥。止渴除热利小便多取般积聚去豆不用。入以黄仓米三升〔论〕陈廪米气味俱尽。还归于淡。淡能渗湿。为五味主。可以养胃气。且化滞热。又可以后大故用也。

不分行。则气。始收脱。

热。不

  曲


曲有麦面米。造者不一。或小麦连皮。井水淘净。晒干。六月六日磨碎。以淘麦水和作块。楮叶包扎。悬风处七十日。可用矣。面曲造法。三伏时用白面五斤。绿豆五斤。以汁煮烂。辣蓼末五两。杏仁泥十两。和踏成饼。楮叶裹。悬风处。候生黄。收之。造白曲法。

用面用糯其各地

小麦

气味甘温。麸皮曲凉。入大肠经。(丹溪)调中下气开胃。疗脏腑中风寒。(藏器)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吴瑞)主霍乱膈气痰逆。除烦破症结。(孟诜)止痢

面曲米曲

气味同前。主消食积酒积糯米积。(研末服立愈)余功同小麦曲。方书治胁痛泄泻滞下。香港脚前阴疾。及耳猝气闭

〔论〕曲有麦面米之殊。其性消导。不甚相远。却不可以消导之功尽之。盖天地人物。

外取五谷第就其逐热

  神曲


造法。于六月六日。用面五斤象白虎苍耳草自然汁一碗象勾陈。野蓼自然汁一碗象蛇。青蒿自然汁一碗象青龙。杏仁去皮尖五两及北方河水。象元武。赤小豆煮熟去皮四两朱。用汁和面豆杏仁作饼。麻叶楮叶包如造曲法。待生黄衣。取悬风处。经年用。

味甘辛。气温。阳中之阳。入足阳明经。健脾暖胃下气。化水谷。消积滞。除痰逆。

暑劳身其痞腹梧子大〔论〕神曲白面白虎为君。取人身真气尽统于肺也。用苍耳汁象勾陈。取戊土属胃也。

上统而人阳神助凡人脾阴虚胃火盛者。不宜用。能落胎。孕妇宜少食。(仲淳)〔修治〕凡用须炒黄以助土气。陈久者良。

  红曲


气味甘温。消食活血。健脾燥胃。下水谷。治赤白痢。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饮之。酿破血行药势。杀山岚瘴气。治打扑损伤。方书治血郁蓄血心痛胃脘痛有治脾胃营血之功。得同气相求之理。(濒湖)消食健脾胃。与神曲同。而活血和伤。惟归红曲。故治血痢。尤为要药。(仲淳)得番降香鲮鲤甲没药通草。治上部内伤胸膈作痛。或怒伤吐血。和童便服神效。同神。同续断降香延胡当归蒲黄赤芍。治产后恶露不尽

〔论〕红曲本于湿热之气所化。因人身营血由液化。渐黄而赤。仿其所自始以造兹曲。

濒湖气之而涩用此香港脚

杵头糠

味辛甘。气热。治噎病。谷壳属金。糠性则热。(丹溪)膈气噎塞。饮食不下。用碓嘴上细糠丸弹子大。时时含咽津液。咽喉妨碍如有物。吞吐不利。杵头糠人参各一钱。石莲肉炒一钱。水煎服。日三次。

  饴糖


糖之硬者曰。清者曰饴。小建中用胶饴。用其色类琥珀者。稻粟蜀粳大麻子黄精白术。并堪熬造。惟以糯作者入药。粟者次之。近世用谷麦芽及诸米煎熬而成医方亦有采用者。(核)味甘酸。气大温。脾经气分药。补虚冷。健脾补中。治脾弱不思饮食。润肺消痰。止渴。

疗而毒(贞白作里教以寒食点之湖)〔论〕陶贞白谓糖与皆用米。而糖以和润为优。卢子由谓米作糖。宛似水谷入胃。

酝气能化以能饴糖属土而成于火。大发湿中之热。(丹溪)少用补脾润沛。过用无益有害。凡中满吐逆。

味甘。气温。治反胃吐食。暖脾胃。化饮食。益气缓中。甘露汤。治反胃呕吐不止。

胸膈。养脾胃。进饮食。用干糖糟六两。生姜四两。同捣作饼。或焙或晒。入炙甘草末二盐少许。点汤服之。脾胃虚弱平胃散等分。末一斤。入干糖糟炒二斤半。生姜一斤半枣肉三百个。焙干为末。逐日点汤服。

  醋


又名苦酒。惟米醋入药。造法。三伏时用仓米一斗。淘净蒸饭。摊冷黄。晒簸。水淋净。别以仓米二斗蒸饭。和匀入瓮。以水淹过。密封暖处。三七日成矣。(濒湖)江北造

用晚米一斗为饭。青蒿三日。出黄。每饭一碗。冷水二碗。烧曲四两。入瓮封固。一七后用柳木棍每早搅之。四十九日后。去渣煮熟。其不甚酽。初甚苦。故谓苦酒。(门)味酸苦。气温。入厥阴肝经。反肉。主消痈肿诸毒。除症块坚积。散结气及心中酸痰饮诸药愈黄细故从有麻穿。舌并以投之一〔论〕之用类取于酸收。何又主消痈肿。除症块。书云。木曰曲直。曲直作酸。以木属阳欲奋机也义可是经言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故筋挛。手足屈伸不便者。忌之。又言味过于酸。肝气以〔修治〕南方炒米为。最酽。入药须以一分水。半分和之。方可。

  酒


入药佐使。专用糯米。以清水白面曲所造为正。以造者。只是醴。非也。则用曲。醴则用。气味相殊。治疗当异。(宗)古人造曲。未入诸药。所以功力和浓。皆胜余力也。

味太甘豆

曲中亦有既杂。地黄菖蒲枸杞茸羊羔腽肭脐黑或袋盛入内。

味苦甘辛。气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散百邪恶毒瓦斯。节饮。养脾扶肝。通行血脉

肌肤行气壮神。胜寒消愁。御雾露。辟癖疠。博物志载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一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者健。此辟恶之效也。能引诸经。不只与附相同。缓用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味淡者利小便而速下。(好古)大寒凝海。

。惟。性热独冠群物。人饮多则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贞白)湿中发热

贼邪汗。

为肺倘非伤心伤目。夜气收敛。以发之。乱多矣。(颖)后食及辣物。缓人筋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一切毒药。因畏葛花赤豆绿豆粉者。寒胜热也。

味甘辛。气大热。有大毒。主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泻。治霍乱疟疾噎心腹冷痛。阴毒欲死。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洗赤目肿痛有效。和水饮之。则抑使行。通调水道。而小便长白。暑月饮之。汗出而膈快身凉。赤目洗之。泪出而肿消赤散。乃从治之方也。有人病赤目。以烧入盐饮之。痛止肿消。盖烧性走。引盐通行经络。使郁结开而邪热散。亦反治劫剂也。(以上濒湖)能散严寒。胜于米。冬春寒月。用甘菊汤一杯散有所细花故肠食。

上濒湖)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


上一篇:石草部 下一篇:菜部

相关链接